杂糅与反抗:我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2024-08-13 00:00艾克热木江·艾尼瓦尔邵佳新
新闻爱好者 2024年7期

【摘要】受主客体二元思维的影响,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面临他者基于民族中心主义思维的审视,加之地理空间的遥远距离产生的对异域文化的陌生感和刻板成见,导致中西方文化对话屡屡受阻。我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从对外传播到海外作者的本土化创作,彰显了文化的杂糅性,其“走出去”的全球传播实践勾勒出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的可行路径,认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应借鉴文化杂糅的积极意义,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满足西方民众想象的东方符号,吸收西方文化的表层符号,接近西方民众的心理,继而动摇其固有的符号认知体系,实现中西方文化各自以主体身份的对话目的,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玄幻类;网络文学;杂糅;全球化;海外作者

受海外读者喜爱的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作为新的文学类型,兴起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文化流动景观之下,正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1]。我国玄幻类网络文学在互联网环境中新生,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并受西方奇幻文学影响,形成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化内涵,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不仅以主体身份讲述中华文化,动摇他者对中华文化的刻板偏见,并且呈现海外读者基于本土文化进行模仿创作的繁荣景象。其创作过程彰显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流动性和杂糅本质,表明以杂糅为对话的方式能够动摇西方民众既有的符号认知体系,拉近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差异不再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本文拟从全球化语境出发,描绘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杂糅之路,解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何以跨越文化障碍,并通过梳理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的对话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行路径,尝试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

一、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的杂糅之路

杂糅最初指物种或人类的生物性方面的杂交,进入文化领域,则是指不同文化元素和形式的融合,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在互联网发展中形成的亚文化类型,受到西方奇幻文学的影响,以道教文化为内核,呈现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方文化的混杂样貌。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最终呈现出不等同于中西方文化的杂糅本性,彰显文化的流动本质,说明“文化不包含任何纯洁地带,因为它经历着持续不断的、跨文化的进程”[3]。

(一)网络文学的新生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类型。互联网的发展打开了传统文学封闭的边界,网络文学得以在传统文学之外迎来新生。但是,中国网络文学写作并未完全与传统文学的创作惯例和思维惯性脱节,而是一种基于平视审美的文学生产前提。[4]正因如此,网络文学得以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加之互联网独特的文化价值,杂糅形成网络文学的文化内涵。网络文学作者萧鼎便认为,玄幻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注重营造个人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现代社会生命个体的合理追求。[5]

(二)玄幻类网络文学的兴起

全球化过程对网络文学注入了全球性文化元素。作为网络文学的分支类型,玄幻小说的概念最早由香港作家黄易提出,是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目前网络小说中仙侠、修真、异世界等类型的小说都是玄幻小说的子类型。[6]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以道教文化为核心,讲述废柴逆袭通过修炼追求长生成为强者的主线故事。但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最初并没有鲜明特征,冯琦将玄幻文学定义为诞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先行者们,用笔下的作品承接了外来的幻想题材,内化杂糅了中国式价值观的内核,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集外来文化意象、洋为中用的东方玄幻作品。[7]这种文学流动现象最初被视为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具有先进媒介技术的国家以媒介为载体向落后国家输入文化和意识形态,并带来对文化同一性的忧虑。

但事实上,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并没有陷入学者所担忧的同一性困境。与许多全球文化研究者的看法如出一辙,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国家在面对各种异质文化时,都极力保持本土文化的自我特征,最终形成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杂陈的“混杂文化”形态。[8]

二、原因探析: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何以跨越文化障碍

跨文化传播作为全球性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语言、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差异,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总是面临不被接受的困境。概括来说,困境包括以他者透镜审视中华文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刻板印象,以及文化不接近所产生的陌生与回避,由语言差异所导致的天然偏见等。

然而,2022年9月《赤心巡天》《赘婿》等囊括科幻、奇幻、历史题材的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居世界前列的大英图书馆中文馆藏书目收录,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正在成为一种世界级的文化现象[9],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自中国网络文学开始对外传播便是最受海外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类型之一,这足以证明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跨越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隔阂与文化障碍。究其原因,全球性文化流动带来的文化杂糅使得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融合海外读者熟悉的本国文化,因而海外读者对陌生文化的抵抗心理得以消除,建立海外读者接近中华文化的心理前提。

(一)符号想象:文本的玄妙内涵契合他者认知的神秘东方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曾指出,东方之于西方,是最常出现的他者形象之一,并作为西方界定自我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的重要参考系。[10]以西方视角审视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对于西方民众来说是一种神秘而遥远的存在,其对东方的想象往往源自根深蒂固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烙印着意识形态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在接受其他文化信息时,因过分简单地归纳而形成的对他者文化的概念化认识,并由这种概念化的认识形成对他者文化的成见。这些成见使得西方民众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思维模式在认知中形成关于东方的符号化想象。[11]

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以道教文化为核心,讲述人物在作者构建的异世界空间中修炼最终成为绝对强者的故事,其中吸收天地灵气滋养精神力量的修炼方式和取材于东方神鬼题材的奇幻情节,展现西方想象中的神秘东方。玄幻文学作品常见来自于《山海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九尾狐、饕餮等满足西方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符号想象,就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的核心“道”和“玄”二字的来源,“道可道,非常道”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字所承载的隐晦内涵便足以唤起西方读者深埋心中的关于东方文化的无限遐想,更遑论道教修炼术法所指向的“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家倡导的五行八卦。

(二)本土背景:混杂的文本削弱对外域文化的陌生

跨国接近性理论通过强调语言和文化的相似性来解释同一地区流行文化的跨境流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传播学教授约瑟夫·斯特劳巴哈认为:大部分受众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的媒体产品,而文化接近程度则由历史、种族、宗教、语言和地理上的相似性来定义[12]。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无论是从历史、种族还是语言、地理上都不具有相似性,但二者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杂糅,使得包含西方本土奇幻色彩的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得以拉近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削弱海外读者对陌生的外域文化的抵触。

正如詹姆斯·鲁尔所认为的:杂糅是当代文化活动的本质[13]。中国网络文学最初借鉴西方奇幻文学的幻想元素,但是将道教文化作为核心才是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区别于西方奇幻文学的根本所在,也是其吸引海外读者的根本原因。这表明文化全球化表面上看是一个强势文化移植全球的过程,但其实是本土文化借由不同文化策略手段运用同一机制,进而在全球场域中彼此影响的过程[14]。

最初受到海外读者追捧的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盘龙》便同时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将古希腊关于世界物质组成的四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星宿的四种神相结合,将水系、风系、火系和地(土)系的主神分别设定为青龙一族、白虎一族、朱雀一族和玄武一族的祖先[15]。融合了西方奇幻元素的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喜爱幻想情节的海外读者天然具备文化接近性,海外华人和中国网络文学企业提供的文学作品翻译同样实现了语言的接近性,打破了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而今大量海外作者创作的作品不仅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如西方关注的种族元素、宗教战争等,也保留了道教文化核心,表明差异不再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因素。

(三)情感共振:亚文化的抵抗内涵跨越异质文化的语言偏见

虽然中国亚文化展现不同于西方亚文化的激进特征,更多是基于共同爱好形成的趣缘社群,但是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和西方奇幻文学所表达的反抗精神却是相似的。在“全球文化症候”席卷全球时,青年在现实中受挫,随即逃避到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构建的幻想世界中获取暂时的休憩和体验虚拟逆袭的快感。

费斯克指出,文化经济中意义和快感的生产基于两种方式——逃避和对抗。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中主角的逆袭之路和凡人修炼成仙的主题充满着对现实规则的不满,设定于虚拟世界中的情节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法律束缚和道德压力。读者将自己代入主角后,在废柴主角机遇丛生的逆袭之路体验心想事成的快意,获取情绪的发泄出口。不同于传统文学诉说人生真谛,给予读者内心平静的力量,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更多表达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若世道不公,便要与之对抗的勇气。中国网络作者猫腻在其玄幻类文学作品《间客》中写到,主角许乐面对“联邦”隐藏最深的敌人帕布尔总统所说的“或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界,但也不能让这个世界改变我”[16],鲜明地诉说着对抗内核。正是因为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构建了远离现实的异世界,且赋予主角反抗精神,因此读者得以在作品中获取逆袭的意义和成为强者的快感,忘却因语言差异而产生的对异质文化的偏见。

三、结论

正如詹·尼德文·匹德斯所认为的那样,全球化应当理解为一个“杂交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国际混合物”[17]。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对外传播及海外作者结合本土文化模仿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的核心特征进行的创作,展现了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动态景观。符合西方想象的神秘符号,接近海外读者心理的杂糅文本,凡人修炼成仙的主题所蕴含的反抗意义,皆为中国玄幻类网络文学作品得以跨越中西方文化的障碍受到海外读者喜爱的原因。

杂糅实践所展示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路径和中西方文化交往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不应该是自说自话的独白,以相互包容为前提进行中西方文化的互动,才能以对话的姿态构建文化相遇的空间,最终实现中西方文化跨越文化差异以主体身份进行对话和互动。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俄语国家的历时传播与国际认同研究,批准号:21BYY196)

参考文献:

[1]张熠.网络文学出海,9部翻译作品阅读量破亿[N].解放日报,2023-03-23(006).

[2]王建陵.杂糅与全球化文化生产:以迪斯尼动画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04):263-266.

[3]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4-211.

[4]王小英,田雪君.网络文学的界定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J].中州学刊,2023(6):160-167.

[5]姜淑芹.奇幻小说文类探源与中国玄幻武侠小说定位问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4):198-208+230.

[6]吴申伦,龙雨晨.玄幻仙侠题材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优势与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23(13):39-45.

[7]冯琦.网络玄幻小说的特征、发展及其价值[J].网络文学评论,2019(2):84-89.

[8]贺程.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文化混杂性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

[9]曹玲娟.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入大英图书馆[N].人民日报,2022-09-26(14).

[10]爱德华·W.萨义德(1999).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1):103-113.

[12]Joseph D.Straubhaar.Beyond Media Imperialism: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vol.8,1991.p.39-45.

[13]詹姆斯·鲁尔.传播时代的文化[M].邱进福,陈锦玉,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202.

[14]吴飞.全球化的文化后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9):14-21.

[15]郑焕钊,孔令钦,颜晨.奇幻网文海外传播的经验与问题:基于亚马逊《盘龙》的海外读者评论的研究[J].网络文学研究,2023(1):197-211.

[16]间客[EB/OL].http://free.qidian.com/Free/ReadChapter.aspx?bookId=1223147&chap-terld=29029029.

[17]詹姆斯·鲁尔.传播时代的文化[M].邱进福,陈锦玉,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202.

作者简介:艾克热木江·艾尼瓦尔,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传播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乌鲁木齐 830046);邵佳新,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乌鲁木齐 830046)。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