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传播视域下中文国际传播媒介使用路径探究

2024-08-13 00:00:00王少帅
新闻爱好者 2024年7期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中文国际传播的主旋律。场景传播赋能中文国际传播“内容—媒介—场景—传播”的运行机理,对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介使用提出了要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媒介经历了从“话语认同”到“场景认同”的转变。结合中文国际传播的发展,尝试提出优化纸质媒介形式,继续发挥传统媒介优势;加强媒介融合使用,提高中文国际传播效率;重视中文学习产品的场景媒介研发,助力中文国际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相互促进;打造虚实结合的媒介体系,推动中文国际传播新发展等四大中文国际传播媒介使用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场景传播;中文国际传播;媒介;国际中文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1]中文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路径,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渠道,是中国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战略之一。然而,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文国际传播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场景化传播时代,场景传播具有“以跨媒介联动与全场景传播为表征的连接力”,“以交互式传播与沉浸式满足为表征的体验力”,“以细分场景适配与个性化定制为表征的服务力”。[2]因此,中文国际传播在当前环境下应做好方式创新,而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是依托,也是关键。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场景传播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媒介资源优势,提高中文国际传播实效性,是当前中文国际传播的重中之重。

场景传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计算等技术为依托,通过媒介呈现场景,助力传播目的的实现,这与目前我国提倡的语言传播中场景化语言阐释不谋而合。中文国际传播涵盖三个维度,即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观察中文国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可知任一维度的传播均是场景化表现。[3]每一种类型的传播都可通过“内容—媒介”营造场景,进而塑造人的行为,达成语言传播目标的实现。因此,场景传播与中文国际传播相辅相成,前者有助于后者的实施和开展,而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一、场景传播赋能中文国际传播的作用机理

(一)微时空场景有益于中文个性化传播

场景传播赋能中文国际传播首个和最突出的表现是碎片化场景构建,移动设备作为一种媒介,具有普及程度高,切分时空场景,受众广泛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那么,基于微时空场景的中文国际传播,在内容上要“精”,即精简和精准。所谓精简是针对传播对象的碎片化时间而言,内容要简练,这就对中文国际传播内容的篇幅提出了要求,即无论是文字式的还是视频式的都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所谓精准是内容种类要精准,即满足中文爱好者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4]

(二)全媒体场景打造中文多模态传播

全媒体以融合多种媒介为特点,在中文国际传播中提供触觉、听觉、视觉和综合感官的场景体验。人们可以快速切换场景,接收不同的中文信息传播,全媒体为中文的使用提供真实发生场景,有利于中文基于功能的传播,对于一直以来“汉字难”的问题,从人的触觉和视觉出发,利用短视频演绎场景,立体展示汉字的结构和书写顺序,定会提高汉字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全媒体场景因其基于的技术支持,可以获得中文爱好者和学习者的“注意、情感、动机”等认知和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者偏好能得到及时数据并进行即时反馈,进而调整中文传播内容和场景化信息适配。

(三)沉浸式场景提dscsiQ7snE7uUYQUke3va8eQa06ufc6yoX6YIfX63+g=供文化体验

伴随人际交互、三维显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元宇宙、ChatGPT、Sora等媒介应运而生,为沉浸式场景体验提供支持。以往传统中文国际传播中的文化传播多是基于纸质媒介和二维视频媒介,如课本、文化绘本、短视频等,无法为文化传播提供共情和共振场景。而技术革新下的媒介,基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可将平面的叙事场景呈现为立体场景,使传播对象沉浸于知觉、听觉和视觉的体验中。同时,场景传播技术可突破时空界限,让历史文化沉浸式再现,这将给传播带来沉浸式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有助于实现中文国际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意义融通。

(四)共生化场景促进中文国际传播的价值认同

场景传播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由此形成了语言传播的各个圈层,有的圈层与语言关系紧密,有的与语言关系松散。场景传播能发挥聚集效应,使不同圈层传播对象的关系变得紧密,强圈层传播对象对中文的了解及接收程度高,学习和喜爱中文及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氛围会影响弱圈层的传播对象。共生化场景传播为不同圈层之间的连接提供支持,基于传播内容通过新媒体网络媒介,设置中文学习任务打卡活动,营造生动的场景氛围,由此形成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互助、激励和竞争,最终使强、弱圈层的传播对象都接收到中文传播的内容,进而形成对中文国际传播的价值认同。

二、从“话语认同”到“场景认同”看中文国际传播媒介使用

(一)“话语认同”下的纸质媒介

纸作为媒介与文字的记录功能,具有天然契合的联结,这对于中文国际传播中汉字“读”和“写”两方面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传播对象对中文的话语认同,提高传播效率。教材是最突出的纸质媒介,具有平面性和延时性,教材纸张平铺的特点,将内容呈现在传播对象眼前,给其以直观的视觉体验,受众可根据兴趣选择合适的章节内容,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但教材作为一种规范的纸质媒介,其制作过程严谨、复杂且耗时长,编写者所发出信息的时间与学习者接收信息的时间不同步,具有延时性。[5]纸质媒介的视觉凸显特征不利于中文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同步发展,且纸张内容容量有限,易造成版面设计与内容容量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文国际传播的效果。

(二)“话语认同”下的广播媒介

广播是一种听觉媒介,通过音频传播语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单一感官性”,即除了听力测试及其他特殊情况外,传播对象可利用广播随时进行听力输入,培养语感和中文理解能力,这同时也有助于对中文“声调”话语认同的实现。中文国际传播中,应开辟专栏制作广播节目,辅以视觉媒介,如短视频连接、专门视频应用等,视听结合为听众提供丰富的广播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中文和中国文化,扩大中文国际传播受众面。

(三)“场景认同”下的多感官互动媒介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机交换等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完成了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变。多感官媒介的典型代表即新媒体媒介。作为一种涉及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和知觉的媒介,新媒体依托于移动终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通过丰富的应用程序,形成了涵盖社交、视频、音频、通信、搜索等功能领域。相较于传统媒体,首先,新媒体具有内容承载量大、便于保存、打破时空限制、种类多样等特点,可为语言传播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新媒体受众广泛,互动性强,中文传播者、中文爱好者和学习者可利用移动平台进行文字、语音和视频层面的互动交流,增强传播的互动性,提高传播效果。此外,新媒体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呈现形式,给语言传播带来了场景式体验。

(四)“场景认同”下的语义生成及场景构造媒介

2021年元宇宙技术的问世,推动了传播技术和方式的转变,使语言的传播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到三维,全景沉浸式体验为中文国际传播提供了新形式。2022年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拟真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具有语义生成性,受众可根据信息指令进行文本创作、翻译、描写数据等工作,中文国际传播应充分利用ChatGPT的文本理解和创作功能,使其赋能于中文国际传播的语言教学场景,用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语言服务等场景。2024年2月Sora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拟真度进一步突破,Sora能创造出符合物理世界的动态视频,这对于语言传播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中文国际传播应充分发挥其模拟世界状态的功能,在语言要素、语言功能、语言文化的传播上提供直观的场景视频,这将有助于提升传播对象中文学习的体验感,增强传播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基于人工智能的语义生成和场景模拟媒介,有助于提升中文国际传播的精准性和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三、中文国际传播媒介应用的创新路径

(一)优化纸质媒介,继续发挥传统媒体优势

鉴于纸质媒介的优势和劣势,在开发各类中文材料时应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首先,进行分类和分级开发,特别是海外中文传播书籍,要凸显纸质媒介的自主性和针对性;其次,纸质媒介在视觉和触觉上有天然的体感优势,传播对象可通过翻阅、触摸、做笔记等行为加深记忆和印象,因此,在印刷方面需要优化用纸和印刷技术。此外,建立与纸质媒介配套的网络平台,以弥补纸质媒介内容有限、图像一维及没有声音的缺陷,以有助于中文立体传播。

(二)加强媒介融合,提高中文国际传播效率

传播者和传播对象可根据具体场景,灵活使用媒介。在中文国际传播中,视听结合不仅可以拓宽传播途径,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传播对象。通过呈现具体生动的中文使用场景,达到“场景—声音—文字”相匹配的传播目的,这有助于中文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阐释和文化传播。近年来,线上应用的互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直播模式打破了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距离障碍,大大提升了中文国际传播的互动性。媒介融合使用既适用于个人,也可满足群体传播的需要。因此,在中文国际传播中,应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中文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三)重视中文学习产品的场景媒介研发,助力中文国际传播和国际中文教育的共同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与中文国际传播相辅相成,国际中文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世界中文教学范围的扩大,进而推动中文的国际传播;而中文国际传播在提高中文的世界地位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将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人学习汉语,扩大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对象。与二者相互促进最相关的莫过于中文学习产品,而中文学习产品体验感的优劣将直接关乎中文“听、说、读、写和文化”的传播。因此,应充分利用前沿新媒体媒介,把新媒体媒介的互动性和场景体验感应用于中文学习产品,如移动终端的直播互动平台、短视频场景体验等。结合当前最新的大数据技术、模拟生成技术,研发用于中文学习的专门媒介,增强中文学习者的场景体验感,助力中文国际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共同发展。

(四)打造虚实结合的媒介体系,推动中文国际传播的新发展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深,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数字孪生技术和生成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在逐步改变传统的语言传播认知,要结合以上技术,通过打造沉浸式虚拟现实,改变语言传播生态。当前,只有打造虚实结合的语言传播体系,方能适配中文国际传播的需求。传统的以线下学校、教学组织为主的语言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中文国际传播的实际,Sora、元宇宙等媒介为中文国际传播提供了沉浸式场景,打破了纸质媒介和2D线上教学的限制,一方面有利于中文“泛学习”国际传播方式的推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文国际传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国际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6]中文国际传播的开展,需要从教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传播效率,全方位进行中文国际传播,打造虚实结合的媒介体系,建设虚实结合的学习资源库、场景媒介中国文化体验馆等资源,推动中文国际传播的新发展。[7]

四、结语

场景传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发展为依托,与中文国际传播呈现双向助力的表现特征。因此,深入探讨两者的融合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媒介作为连接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经历了从“话语认同”到“场景认同”的转变,场景传播视域下如何创新使用媒介促进中文国际传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媒介构造场景的功能,才能提高中文国际传播的实效性,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服务。当然,本研究还不够全面,仅从传播媒介进行论述,许多方面还未提及,后续可从中文国际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传播内容等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36.

[2]黄冬霞.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1):87-93.

[3]吴晓文,吴应辉.世界各国中文传播政策类型及其影响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212-221.

[4]李洁麟.传播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3(2):45-49.

[5]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89-95.

[6]钱丽吉,吴应辉.元宇宙技术推动中文国际传播跨越式发展的功能与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6-43.

[7]刘佳音.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4):85-86.

作者简介:王少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089)。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