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发布会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是政府与公众沟通、增强政治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要渠道;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中,新闻发布工作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有效的新闻发布策略能够促进信息的透明传播,增强公众信任,同时提升组织的沟通效率和危机应对能力;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策划;全媒体时代
新闻发布会(包括信息发布活动)是政治经济社会中极端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发布会是政务信息发布与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使公众有效参政议政,从而使公共权力主体接受社会监督,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手段与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论及的“新闻发布会”,早先被称之为“记者招待会”,由于21世纪初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大多运用“记者招待会”中的主要形式——新闻发布会来发布新闻,社会各界“新闻发布会”日渐增多,约定俗成,我国学界业界出现用“新闻发布会”代指“记者招待会”的现象。(港澳台地区媒体惯常将“记者招待会”称之为“记者会”。2024年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中也将“新闻发布会”称之为“记者会”,媒体报道也使用“记者会”这一说法)本文如无特指,将“记者招待会”统称为“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工作规范,为了培养新闻发布队伍和专门人才,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从实际的新闻发布工作效果尤其是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中的新闻发布情况观察,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包括媒体在新闻发布会的组织与传播上常常会出现诸多不符合新闻发布与传播活动规律的问题。笔者认为,新闻发布工作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对党的事业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和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们从反面也能感知新闻发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工作和学习的需要,笔者自1988年至今,在新闻发布会的报道、进修学习、策划组织、教学和培训,以及在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工作乃至与新闻发布工作有关的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应对工作的研究等方面有着36年的情缘。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掌握、运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开展相关工作,本文就笔者从事新闻发布报道、新闻发布组织工作经历和研究进行回顾与思考。
一、新闻发布会报道的实践探索
笔者于1987年到1990年、1998年到2000年之间,先后在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广西日报社子报《南国早报》工作,其间从事新闻报道,报道过多场新闻发布会。于1989年到2024年之间,先后在多所大学从事新闻教学工作,一方面引导带领同学们进行采访报道,另一方面也常常利用教学之余,针对所遇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进行报道,包括新闻发布会上所获新闻的报道。这既可以以身作则,给同学们做出表率,将鲜活的案例用于教学,1f490ac6142fa10ef8548f4d2a82beca5d8e88042824521c0b770b58603c6f9b也能测试自己的新闻敏感是否衰退,提高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从事新闻业务教学的教师就应该是记者,就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和新闻报道能力,一旦发现新闻,如果与教学时间不冲突,就应该进行采访报道。限于篇幅,这里记叙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在媒体工作期间多次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1987年,在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工作期间,笔者感触到新闻发布活动已被当地公共权力主体部门意识到是比较便捷省事、有效和重要的新闻宣传工作。如1988年广西交通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笔者的报道被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刊发。当年南宁民歌节举办前,时任广西自治区副主席的李振潜举行过小范围的记者碰头会(这实际也是一种记者招待会),与媒体沟通当年南宁民歌节举办的问题。笔者还提了个在大型集会中如何确保群众安全的问题。
在广西日报社子报《南国早报》工作期间的一个经历也依稀记得。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敏感和工作责任心是搞好新闻工作的两翼。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应该将突发的国内和国际重大事件与记者所在地各方面的关系、联系和影响相结合,考虑是否有受众关心的联动新闻出现或政府相应的对策提出,包括了解地方有关部门将采取什么举措。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有了“双赢”的结果。这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是广西受众所关心的问题。满足受众的关心和需要就是记者的天职。想到这些,次日一上班,笔者就前往广西自治区对外经济委员会(后与商业厅合并为“商务厅”)的办公室,采访了解广西对中美协议签署有什么相应政策和举措出台。该办公室主任具有新闻敏感、组织传播和运用新闻发布会进行传播的敏感,他说笔者的到来和所关心的问题,应该也是其他媒体所关注的,他们应该举行新闻发布会,向自治区媒体和中央驻桂媒体发布新闻,回答海内外媒体和受众关心的问题。他谢谢笔者的提醒以及对他们工作的支持。这件事情说明,地方政府部门也知道并能在很短时间内运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开展新闻传播工作。
(二)在高校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参与的新闻发布会报道
笔者被聘为南京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后,在2023年两个学期的《全媒体新闻发布》课程中,邀请我国奥运体操冠军黄旭走进课堂发布新闻、接受媒体记者和同学们的采访。在指导同学们采写多篇新闻报道的同时,笔者与其他媒体和同学合作采写多篇长篇报道。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文旅》栏目2023年6月10日报道《奥运冠军黄旭倾情告白赛场内外的体操人生》、《人民日报》民生网2023年6月10日矩阵报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全媒体新闻发布〉实战课举行》、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25日予以报道《奥运冠军黄旭:赛场内外的体操人生》。
二、新闻发布会组织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为广西自治区农垦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天津厅成功举办新闻发布会
1989年9月,笔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学习回来,立即投入广西农垦职工大学的《新闻采访学》教学工作中,结果教学不到一年被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广西自治区农垦局急调该局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这就与新闻发布会的策划组织工作结下情缘。农垦系统是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工作范围涉及工、农、商、学、政、党等各种社会活动和事务。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后,全国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经济也成为农垦系统的头等大事。1992年,广西农垦系统有家在广西比较有知名度的矿泉水生产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认为其中一个因素是产品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笔者基于自己新闻工作的经验和对新闻发布工作的认识,建议分管局长考虑是否通过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新闻发布会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媒体向国内外介绍广西农垦事业的建设发展状况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规划,可谓一举两得。分管局长和局党组采纳了笔者的这个建议,安排笔者负责这一事宜的筹划组织工作。
接到举办新闻发布会的任务,笔者便投入紧张的会前准备工作。过往报道新闻发布会的经历和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采访学》课堂学习的记者招待会知识(另外有专论,这里不赘述)这时都排上了用场。根据新闻发布会的基本要求,笔者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提前印好了宣传资料、录像宣传资料和首都媒体记者的请柬、局长发布会讲话稿和新闻报道参考稿各50份。我们邀请了首都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又通过广西驻京办,请他们帮助邀请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和在京广西籍几位部长与会。时任广西农垦局局长黄道业同志、副局长翁伯鹏同志等领导提前一天到京,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次日上午,笔者和其他两位同志提前到达天津厅进行会场布置。新闻发布会如期顺利举办。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成功举办,总结分析起来,主要是事前准备工作充分、周密,包括新闻发布会各种文书的准备都高质量地提前准备好,再就是对记者的邀请落实到位,首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有记者被邀请。到会记者对我们的发布会予以积极报道。从会后收集到的30多家媒体的报道看,新闻发布会产生了比较理想的传播效果。广西农垦局宣传处两位同志还将拍摄的新闻在广西电视台播出。广西农垦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成功举办的间接作用是使广西茶花山矿泉水饮料有限公司当年实现盈利,对广西农垦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果。
(二)在深圳举办新闻发布会,被粤港澳多家媒体报道,吸引外商与会洽谈合作
受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的影响,我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全国掀起对外开放的热潮。广西和全国各地一样,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加快广西农垦系统对外开放的步伐,广西自治区农垦局经广西自治区政府同意,决定于1992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深圳举办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并制订了《广西农垦系统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于新闻发布会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没有变,后来笔者把《方案》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依然具有教学和实践意义)。《方案》首先论及办会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扩大广西农垦系统在海内外的影响,招请外商,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信息和人才,把广西农垦系统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广西农垦经济的发展,经自治区政府批准,特决定在深圳市举行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这次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和发布广西农垦系统情况、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在港、澳、深、台的报刊上公布项目清单和广西垦区情况简介,并进行项目介绍与洽谈。《方案》中明确笔者负责局长的发言稿、有关新闻单位的新闻稿、农垦系统的简介、各场的简介、政策的定稿、印制工作、记者邀请、接待与到会安排等。其他各项会务工作和项目洽谈工作等也一一落实到人。有近20位同事参与这一新闻发布和项目洽谈工作。笔者和另外一位同事前往深圳,并通过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相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深圳特区报社工作的刘琦玮同志,先在《深圳特区报》插队安排上我们将在深圳市举办新闻发布会的广告。新闻发布会粤港澳媒体记者的邀请由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一起学习的同学、时任《国际商报》广东记者站负责人韩南征同志帮忙落实。深圳媒体记者的邀请则请刘琦玮同志和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商报》工作的胡洪侠同志帮忙落实。由于会前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媒体新闻报道充分,新闻发布会在粤港澳地区产生一定反响,取得圆满成功。策划组织新闻发布会,目的是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媒体记者积极参加会议报道新闻,新闻发布会是专门为记者举行的会议活动,所以,邀请记者参会报道对新闻发布会的组织特别重要,是最核心的工作。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报道是新闻发布组织工作中现场调控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闻发布会的成效和收获的环节,其新闻报道效果是检验新闻发布准备工作水平和成败的重要考量维度之一。所以,不管从活动的宏观效果来说还是其具体组织工作来说,都必须特别重视媒体记者的邀请,并做好记者的接待以及跟踪收集报道落地和传播效果等相关工作。
笔者成功组织策划举办过多场新闻发布会,有一定的新闻发布会策划组织的经历和经验,也为后来的新闻发布工作的教学和培训以及研究新时期、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方式——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发布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三、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新闻发布与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领域持续耕耘探究
(一)组织撰写《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得到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先生赐序指导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省级机关工作,自己时常参与组织各种会议,自然会思考会议的组织工作问题。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利用工作之余搜集资料,撰写出版了《会议学概论》一书。《人民日报》还报道了该书出版的书讯。笔者在对会议活动进行探究的同时,开始琢磨涉及会议传播和记者招待会组织与传播的问题。现在想来,这是笔者研究记者招待会组织与传播的源头,《会议学概论》一书的撰写为笔者此后几本相关专著的写作乃至学术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笔者自1980年代接触到的西方涉及新闻采写的教材或专著里都论及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乃至其他会议活动的采访与报道,而在我国的新闻采写的教材或专著里这方面的内容阙如。这也使笔者萌生想法:未来若撰写新闻采访写作教材以及专著,应安排专门的章节论述新闻发布会的采访与写作。后来在涉及新闻采访写作学的课堂上和新闻采访写作的教材以及专著的写作中,笔者也都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新闻发布会采访报道以及组织工作问题。笔者认为,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的提速和加快,有关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和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得到新闻传播学院系的重视。果不其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的《新闻采访学》教程里就加写了“记者招待会的采访”一章。1988年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课堂学习到新闻发布会报道的知识。2000年笔者到广西大学新闻系任教后,继续运用1991年在一所高校的新闻发布会组织与采访报道的教学实践做法,在课堂上始终注意运用新闻发布会采访报道这一形式,锻炼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时逢国家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笔者看到这一问题既是国家的制度安排和社会需要,同时与自己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对接吻合,2002年便投入精力关注新闻发布会的研究。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加快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随着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需要和社会的现实需要,笔者牵头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知名教授、广西大学多位教师和业界记者共同参与撰写《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位知名教授冒着酷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在新闻学院资料室翻阅史料撰写所承担的写作任务,令我们晚辈甚为感动。2004年后笔者撰写多篇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论文,在较早发表的《记者招待会的功能和作用》一文提出记者招待会的功能和作用是会议的作用与新闻的功能和作用的有机叠加。记者招待会具有提供信息和沟通协调、解疑释惑、稳定社会、保障公民知情权、社会监督与环境监测和塑造、调整形象的公关功能等[1]。2004年4月,我们的研究写作团队撰写的《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基本定稿。
有的时候做事或遇到什么人会有偶然性和机会,我们如果抓住了就是机遇,这应该跟一个人时常思考、脑中盘旋相关问题有关。笔者与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先生的交集就是如此。2004年6月4日上午,赵启正先生应邀在广西自治区党委礼堂为广西厅级以上党政干部作题为《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学术报告。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分配给广西大学新闻系三个听报告的名额。新闻系领导安排笔者和周莹、王辉两位老师参会,我们喜出望外。如上所述,在《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基本定稿后,我们特别有必要参会学习。我国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的“总司令”来了,机会难得,而且聆听国家新闻发布部门最高领导的前沿报告,想必会有意外收获,对我们书稿的润色完善亦会颇有裨益。赵启正主任的报告很精彩。报告会结束后,与会者和中共广西自治区党委领导都离会了,赵启正主任和陪同人员在收拾报告资料。笔者叮嘱同行的两位老师不要急着走,要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向赵启正主任请教新闻发言人制度和记者招待会的有关问题。笔者请教赵启正主任说:“我在研究记者招待会问题,对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概念做了一些探索。国内外学者对此众说不一,您是这方面的专家和权威,我想听听您的高见和指教。”
赵启正主任听了笔者提出的问题,略加思考后就跟我们谈了他对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概念的认识。当然,笔者请教赵主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听他发表有关记者招待会概念的高见。因为做相关文献梳理时发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各种观点都有,他的观点对完善未来的书稿很重要,但也想表达一个愿望:既然见到我国主管新闻发布工作的一把手,就特别想请他就笔者领衔撰写的《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赐序指教。笔者表达了这个冒失的想法。他微笑地看着我说了一个字:“好!”赵启正主任跟笔者说,他从来没给任何人的著作作过序,我是第一位。这更使笔者感到荣幸之至。由此可见,赵启正主任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会工作研究是很关心、很重视的,对我们的研究更是大力支持。不到一个月,赵启正主任就将他作的序由信件管道传递到广西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当年10月,该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也因此成为我国较早出版新闻发言人制度和记者招待会研究专著的出版社。在《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封面左上角写有“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作序推荐”一句话。后来我将赵启正主任所赐序作推荐给《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文刊发。
《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出版后不久,广西人民出版社告诉我有个图书批发机构有意征订2000册图书,看来此类书籍有较大的社会需求,于是笔者考虑撰写一本实用性更强的相关书籍。2005年11月底,笔者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该校一个学术会议。那天在会议召开前见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老师。他2006年出版了《新闻发布概论》一书。刘建明老师是我国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同时也是我国早期研究新闻发布活动的学者。会间我送他《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一书请他指教,然后跟他说,笔者想写一部操作性更强的新闻发布工作的《实用新闻发布学》,请他加盟,且委屈他做第二作者。刘建明老师支持晚辈的事业,愿意关心和提携年轻老师。就这样我们合著了《实用新闻发布学》(由新华出版社2009年出版)。围绕会议报道问题,笔者还先后出版了《会议新闻采访与报道》(由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会议新闻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019年,根据我国新闻发布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高校新闻发布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实用新闻发布学》的基础上,笔者以案例教学的思路,撰写出版了《新闻发布案例与理论》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2024年,根据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发布工作的新要求,结合教学特点,笔者与其他学者合著即将出版《全媒体新闻发布》一书。自1990年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笔者累计独著、合著和主编6部与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与传播有关的著作和教材。
(二)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探索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新闻发布会相关问题
人的思维和思维内容是时代的产物。所有的研究可能都是研究者“当时”的研究。笔者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新闻发布方面的研究也能显示这一逻辑关系。21世纪初,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新闻发布问题成为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一段时间里,笔者和弟子们亦较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2004年至2006年间,我们撰写了多篇论文投给《新闻与写作》等刊物。《新闻与写作》那段时间特别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研究,刊发了笔者不少相关研究论文。此外,《新闻大学》《传媒观察》《新闻爱好者》等学术刊物也对笔者的相关研究予以支持。
进入到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从事新闻发布的实际工作也罢,作为研究新闻发布的研究者也罢,都需要紧跟时代和社会需要。笔者从新闻发布会基本功能的探索到网络新媒体时代其发展进行多视角研究。经文献检索,自2003年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会工作以来,笔者在《新闻大学》《新闻与写作》《传媒观察》《新闻爱好者》《改革与战略》等刊物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20多篇。因篇幅所限,所探究的一些具有针对性、典型性事件和问题的观点这里不具体论及,仅将论文的标题按照发表时间由近及远罗列如下:《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特征及处置策略——以江苏“塑胶跑道”事件及其处置为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手段》《如何让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叫好又叫座”》《“躲猫猫”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的教训和启示》《“黄光裕事件”权威信息缺失的教训与启示》《从“黄光裕被调查”事件看企业应对危机传播》《瑞典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独到之处》《“富士康事件”中的媒介博弈》《俄罗斯政府在恐怖主义事件中的新闻发布》《政府新闻发布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冲突与协调——以松花江污染事件为例》《日本新闻发布的独特形式——记者俱乐部》《瑞士航空公司空难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企业如何组织策划新闻发布会(上)》《企业如何组织策划新闻发布会(下)》《试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和实施规约》《战火硝烟中的以色列如何发布国家安全和军事新闻》《我国企业应从“雀巢事件”危机公关失败中吸取有益教训》《我把记者招待会引入大学》《新闻发言人制度挑战记者职业素养》《记者招待会的功能和作用》。
所以,笔者在新闻发布报道实践、组织策划、学术研究等工作中及时捕捉到国内外与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会有关的资讯、事件,关注并联系实践、实际展开研究,往往会得到业界、学界和社会的认可。一些与舆情处置和新闻应对、新闻发布有关的论文往往也有幸被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刊发。
四、结语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社会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时期,各种重大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带来多重威胁。媒介形态和生态急速变化,智媒时代重大网络舆情风险呈现多主体、智能化、社交化等新特点,使危机事件的发生呈现出多领域、高频次、大规模的态势。近年来,还发现公共突发事件又出现新的特征,即舆情出现往县级以下基层和公共权力主体个人和拥有社会资源的公共人员转移。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在风险和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之外,如何面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和新闻发布的应对处置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运用适应媒介形态和社会生态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发布的手段发布重大新闻,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应对处置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和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能够得到顺利和健康有效的发展。
从新闻发布会产生的历史来看,其本身是组织传播(和个人传播)活动,是以“我”为主的组织和个人向公众传播。向公众报道,如果是传媒机构的传播行为,务必注意公众利益而不能被发布主体带节奏。当然,如果其传媒就是组织传播媒介,则是另外一回事。我国的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向大众传播的状态往往也是组织传播。我国的媒体姓党,党管媒体,这一性质特点决定了我国有关新闻发布的信息的传播实际上就是组织传播。传播不在于你传播多少人,而在于你传播的性质。国内的新闻发布活动的传播和国外的新闻发布传播活动是迥然不同的。我国新闻发言人和他所代表的组织发布新闻,它在功能上和西方新闻发布基本是一致的。但我国媒体新闻发布会的传播和西方媒体新闻发布会传播也有差异,这是由媒体的主体属性决定的。比如说白宫发言人,他的发言肯定是代表白宫的,而对白宫发言人言论的传播,西方媒体自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取舍。我们做新闻发布后期的传播需要明确,新闻媒体是向大众传播思维和新闻发布主体的组织传播活动思维是不一样的。当然,两者也有交集和共振的地方。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不断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工作规范,党和国家为了培养新闻发布队伍和专门人才,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如上所述,从实际的新闻发布工作效果尤其是重大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中的新闻发布情况观察,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省级以下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包括媒体在新闻发布会的组织与传播上,都会出现诸多不符合新闻发布活动规律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活动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演化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互联网出现后,媒介技术快速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信息的传播形态、方式、手段等出现崭新的乃至颠覆性的变化。而新闻发布会这一新闻发布活动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布方式、手段及其形态更加多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其根本特征和功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功能和作用主要还是政府等公共权力主体用来满足公众知情权,保障公众参政议政,接受公众监督,形塑发布主体形象,建构和谐公共关系等,也发挥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最基本功能。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进程中,根据全媒体发布的特征、规律和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充分运用全媒体新闻发布,做好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应对,以充分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从初识新闻发布会到自己组织与传播新闻发布会,到把新闻发布会引入大学课堂教学,再到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笔者对新闻发布会始终有着特殊的缘分和情结。36年来的有关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制度报道实践,组织工作实践,教学和讲座培训实践、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笔者在每个工作环节的实践各有侧重,各有探究,也尽自己所能形成粗浅的思考。如上经历和过程,使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认识不断提高,获益良多,但它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观察实践思考视角和浅层次的案例。观照当下的全媒体时代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于涉及的保障公众知情权、政务信息公开以及回应公众对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的关切和应对处置问题,以及如何培养新闻发布人才等方面,笔者也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基于政治文明建设和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安排而建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它对新闻发布的要求与全国“两会”对新闻发布的要求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的新闻发布,以及基于主体形象传播和产品发布、个人诉求等需要的新闻发布,虽然其具有共同特点,但是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有些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只能举办仅通报事态发展的通气会,如果开成既发布新闻又接受记者提问的新闻发布会,就可能导致“新闻发布会”的翻车,产生次生舆情,造成应对处置工作的被动。
在当今社会风险高发、交织,多种舆情叠加,社会治理情况复杂多变,以及国际风云变幻的多重背景之下,我们除了在全媒体新闻发布的组织策划传播方面应遵循规律之外,政府工作人员即公共权力主体个人应充分认识全媒体新闻发布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的社会功能,增强全媒体新闻发布的素养,用好全媒体新闻发布手段和工具,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全媒体新闻发布的策划组织与传播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媒体、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发布与传播,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和要求,遵循全媒体新闻发布的客观规律和媒介形态的特点,积极科学做好全媒体新闻发布工作。这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宣传文化工作的本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研究探索全媒体新闻发布工作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所在。所以,全媒体新闻发布在我国的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运用好全媒体新闻发布这一新闻信息发布的重要传播方式,从而为党和政府的各项事业和工作,为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以及包括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监督权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其特殊而又应有的重要作用。
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因时而变,在全媒体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做法、新经验,我们应不断实践与思考,紧跟时代,不懈努力,进一步研究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问题,在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无愧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伟业。
参考文献:
[1]靖鸣,刘锐.记者招待会的功能和作用[J].改革与战略,2004(2).
作者简介:靖鸣,南京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7)。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