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零碳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2024-08-13 00:00温湖炜田素滇施嘉仪
老区建设 2024年6期

摘 要:园区是产业和企业的规模化聚集载体,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则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基于在井冈山工业园区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考察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存在顶层设计集成化不足、数智化基础支撑不强、低碳发展技术人才不多、经济发展与碳约束平衡难等挑战。基于此,应建立“统协转监”四维框架,并采用“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协作开发模式,以促进工业园区零碳化发展。

关键词:双碳目标;工业园区;扎根理论;“一核双轨”模式;零碳园区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6-0085-12

一、引言

工业革命给全球气候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构成了21世纪全球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和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中国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提供低碳发展方案方面充分展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1]。我国工业园区数量已达到25000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带来了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据统计,工业园区耗能占全国耗能69%,碳排放量占全国总碳排放的31%。[2][3]因此,工业园区零碳化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推广园区多能梯级利用等节能新技术,加快实现“双碳”目标。[4]

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着力点,而且是园区迭代升级的必要路径选择。井冈山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的红色摇篮,但由于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5][6][7]。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赴江西考察调研,为江西发展“把脉开方”,鼓励革命老区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8]。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2022年,国家发改委制定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动革命老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目标[9]。工业园区既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与收入提升的重要支撑。

二、核心概念与文献回顾

零碳园区是通过采用清洁能源、节能储能技术、碳捕获与利用技术等手段,实现园区内能源系统自给自足和碳循环利用,从而达到零碳排放或负碳排放效果的园区模式。[10]其中“零碳”是实现净碳排放为零,即在一定周期内,园区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园区内碳汇吸收的碳排量之差为零。[11]零碳园区是一种集综合性、创新性与协同性于一体的园区模式,其建设涉及经济、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认为现有的零碳化建设多处于理论构建和探索阶段。宋卓然、程孟增等(2022)认为当前零碳园区的规划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核心能源技术相比当前零碳园区优化规划研究具有成果丰富化、角度多样化的特点。[12]许幸荣、刘琪等(2023)结合发达国家零碳园区建设对比,认为由于我国的工业园区存量大,且不同工业园区地域政策、规模、入驻产业情况不一,我国的工业零碳园区建设总体还处于示范阶段,并且从建筑材料低碳化、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碳排管理集约化四个方面来分析工业零碳园区的发展趋势。[13]陈艳波、张宁等(2024)从涵盖物理层、信息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层面论述零碳园区的发展形态,提出了园区零碳操作系统的架构,同时从园区碳排放核算技术、园区低碳经济体系、园区低碳管控技术三个方面对零碳园区的现状进行了探讨。[14]

现有研究中,对于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构建,学者们进行多角度理论分析。马欣(2023)提出在“双碳”战略下零碳园区建设需要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有效落地,需要从全生命周期零碳化管控设计入手,“标准+技术+试点”模式先行,与零碳城市建设相结合从而实现目标;[15]孙成健、梁淼森等(2023)提出零碳技术是关键手段,要加强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储能技术、碳捕获与利用技术等应用,同时要企业参与增强社会责任,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16]姜阅、朱东锋等(2023)从标准化赋能“数”“智”零碳园区建设角度提出要加强将标准化在能耗数据采集中以及数字化平台管理中应用。[17]

三、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

井冈山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总体规划面积为275.83公顷,“一园三区”架构。红星园区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古城园区以传统陶瓷、竹木加工为主导产业;碧溪园区主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业。园区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群。

井冈山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但因经济相对滞后,急需转型升级。而井冈山工业园区作为当地主要的工业园区,承担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使命。因此,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为深入探究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的内在逻辑,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同时,还参考了井冈山生态保护与低碳建设的相关政策,以便全面地了解该地区发展情况以及零碳化建设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来收集数据,强调通过归纳的方式探讨社会现象,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理论。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将双碳背景下井冈山市政府对井冈山工业园区定位、建设方案和规划等访谈资料进行逐级编码,进而找到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困境中的核心范畴,构建出最佳理论模型,这些步骤和方法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流程(见图1)。

四、范畴挖掘与提炼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过程中,首先对访谈资料通过逐字逐句阅读编码,提炼初始概念,编码尽量符合受访者原话以消除主观性。通过排除简单和模糊回答,得到100余条原始语句和初始概念。因初始概念数量多且交叉,选择重复频次在3次以上的概念进行范畴化并剔除矛盾概念,通过对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和范畴(见表1)进行分析,最终识别了31个初始概念和11个范畴,a1~a31是形成的初始概念的编码,A1~A11是形成的范畴的编码。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中,对范畴进行深度分析并探索相关关系,分析范畴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相关关系,最终梳理出四大范畴。产业基础薄弱——对应产业链水平低、品牌效应低、配套设施不足、要素聚集难;政府引导能力不足——对应多重压力叠加、认知行为偏差;顶层设计缺乏集成系统性——对应前瞻性规划不足、零碳认知不足、利益考量不足;企业主体性不高——对应责任意识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见图2)。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旨在从主范畴中提炼核心范畴,建立与其他范畴的关联。本文以“零碳化建设困境”为核心范畴形成了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困境的框架(见图2),深入探索零碳化建设困境相关的作用机制。

五、扎根理论模型结果的困境分析

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在实践层面上明确井冈山工业园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顶层设计缺乏集成系统性

一是“零碳”认识不足,缺乏前瞻视角。零碳园区是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园区模式。园区以陶瓷产业为支柱,大部分已完成“煤改气”工作。为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园区正逐渐淘汰落后企业,朝低耗能产业方向发展。但因园区缺乏基础建设和技术支撑,目前主要考虑推进低碳发展战略,同时政府在工业考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下,对零碳园区建设尚未进一步深化长远规划,跨部门、跨领域协作规划尚不完善,零碳化发展理念和专业知识认知有待加强。

二是目标规划不明确,缺乏有效机制体制。据调查了解,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方案和有效的实施机制,对工业园区建设涉及的各方利益和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和协同效应,增加了顶层设计和集成化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由于零碳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核心特征、运行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碳排放量评价、监测和核算标准和相关监管标准体系的建设,无法实现精准监管和管理[18]。园区在建设布局和基础设施方面未能进行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平衡的规划,废物循环利用的支撑性较弱。

(二)数智零碳园区建设不完善

一是数字化平台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园区的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技术水平有限,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数智化转型和零碳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园区目前致力于数字智慧平台建设,但在能源数据收集处理、数据资源整合分析等方面欠缺。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园区没有制定标准化数据采集流程方式。在数据采集标准制定方面,没有统一的碳排放测量指标体系,未建立健全数据监控与反馈机制。在数据整合分析方面,目前的平台系统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的能力较为有限,还未达到数据全面融合交互、一体化、智能化以及精细化发展的阶段。[19]

二是数智建设鼓励机制欠缺。智慧园区建设中,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但许多企业生产以客户需求为主,技术创新人才少,企业创新推动力不足,单方面零碳化面临着生产经营的风险,主动性不足。然而,数字平台的升级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以及数字设施建设,园区由于各种原因,在聚集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压力。政府企业在数智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对数智建设以及控碳减排企业的激励措施不够细化,创新资源的供给不足。

(三)技术壁垒人才匮乏,创新能力受限

一是创新能力受限,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水平不成熟。井冈山工业园区的零碳化转型受低碳技术制约,限制了创新步伐,加剧了企业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技术层面上,园区现有的降碳技术难以支撑实现碳中和[20]。从企业角度看,低碳技术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冲突,尤其是以代加工为主的单一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和责任意识,限制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在产业布局上,园区目前停留在某个单元技术或产品寻求突破的阶段,产业链上绿色创新尚未建立,园区在技术发展上缺乏全局视角,以及跨行业协同的执行力。

二是创新人才匮乏,校企间缺乏有效合作与交流平台。创新型人才是园区零碳化的源动力。人才短缺阻碍技术推广,影响园区技术培训、优化和创新能力。同时,专业人才可通过教育和传播提升园区及周边社区的环保意识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同。然而,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创新动力等因素,园区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处在初步阶段,尚不能完成高端人才的引进与留存,以及新兴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此外,园区在智慧化和数据化管理转型中,碳排放的有效监测和管理以及能源使用优化和效能提高等方面更凸显了对软件和数据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21],需要深入理解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管理和运营中的人才。

(四)零碳园区经济发展与碳约束之间的矛盾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地标,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是绿色发展的典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井冈山需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是井冈山工业园区面临的重大挑战。政府认知行为存在一定偏差,偏向企业项目和经济产值,长久以来依靠能源消耗企业。虽短期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就业和收入的提升,但不可避免导致能源消耗日益增多,生态建设面临挑战。由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显得尤为紧迫,这关系到能源使用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以及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平衡,建设零碳工业园区,成为井冈山工业园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六、基于“一核双轨”开发模式的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由于零碳园区建设的专业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其困境的解决需要多层面入手、多方面参与。基于此,本文构建“一核双轨”开发模式(见图3),旨在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同步发力。在战略层面重构零碳化建设目标和产业部署规划,在战术层面采用多方参与的主体开发模式,打破传统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进行零碳园区建设。

(一)园区零碳化建设的“统协转监”四维框架

1.统筹规划——研究设计布局体系与建立合理规范标准

自主确立零碳化建设目标,创建产业部署规划。为成功建设零碳园区,政府应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前沿视角统领零碳化建设。依据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指南和井冈山发展特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园区具体发展规划。规划前需实地调研,综合考量交通、资源、社区等要素及多方利益诉求,对园区产业和基础设施碳排放进行诊断;同时,为确保规划合理,应建立规划评估机制,监测评估实施效果,调整优化方案[22]。

健全“准入、能耗、监测”三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政府应当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首先,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按照产业规划选择低碳绿色企业,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其次,制定能耗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推进生产节能减排;最后,建立碳排放监测与核查体系,通过智慧化数字服务平台,对园区内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定期追踪核查,了解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

2.协同创新——提升政府创新服务能力与企业主体研发动力

统筹零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运营态势全域感知。园区目前存在能源结构单一、数字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为弥补劣势,政府应逐步更新园区基础设施。首先,构建园区绿色交通网与建筑网,优先发展绿色能源动力交通运输工具,减少碳排放量高的大型运输车;实行建筑设施改造,推行新型低碳建材,提升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遵循“被eFk0xemKFufrXEOLMvw5OXLCtud5OOocVpMZsFEHuc4=动优先减少需求、主动优化提高能效”理念[23]。其次,建立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可再生能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确保园区内的能源需求供应;另一方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调度和优化配置。最后,利用数字智慧技术健全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将能源资源与数字化应用深度结合,实现能源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通过构建能源数据的数字孪生,实现对实体能耗的监控、仿真和优化,为园区碳排放统计和来源监测提供客观可视化。

健全绿色金融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考虑到当地的经济体量和市场预期,政府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措施,减免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过程中的税费,减轻企业零碳生产经营的负担,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贷款力度。开展绿色低碳金融制度、低碳项目融资方案创新,加强交易平台建设,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24]。政府可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推动绿色能源领域和技术发展成果的转化[25]。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企业,提升企业零碳创新能力[26]。

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发挥主体创新力量。政府除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应建立激励奖惩机制促使企业发挥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可参考国内外绿色技术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引导企业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降碳减排。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广绿色采购政策,优先采购具有绿色认证的产品和服务,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最后,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零碳工业园的建设中,企业作为园区主体,应积极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利用低碳基础设施共享体系,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研发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零碳建设和绿色发展。

3.品牌效应——加强园区品牌建设与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明确品牌定位,强化低碳竞争力。园区在零碳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品牌建设不足和品牌同质化等短板。园区应强化品牌定位和推广,深入分析核心竞争力、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确定发展方向和特色产业。品牌定位应聚焦于园区的独特优势和零碳发展导向,如绿色食品、高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此外,政府应该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吸引领先企业入驻、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等。以“产业集聚、结构调整”为主抓手,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政府可以通过分析园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科学配置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低碳产业和脱碳产业的发展[27]。

完善园区产业链建设,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为了控制碳排放,必须从生产环节入手,摆脱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28]。由于园区存在着产业链短且单调的问题,因此,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进行低碳化同时,要推进企业间协作,完善园区内的产业链,加强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稳定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政府需提升工业绿色化水平,建立绿色工业循环链,引入环保技术和循环利用方案,推动园区企业环保、低碳化。其次,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支撑,引进新兴企业,补充产业链短板,使一个企业的“废料”经加工后变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的“串并联”,从而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专业产业链。

4.社会责任——建立园区低碳监管体系与提高园区碳汇能力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监管。政府应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完善监管机制,设立奖惩制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将其纳入园区评估和激励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提升他们对环保、社会责任和经济发展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推广绿色低碳理念,拓展监管范围,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主动开展绿色低碳的责任经营实践,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与可持续转型。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布局生态碳汇。零碳园区的发展不仅要求产业的绿色转型,也应注重发展背后的社会效益。园区应向生态园区转变,构建园区蓝绿空间并优化布局,提高碳汇能力。增加园区绿化覆盖率,通过种植树木等植被,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吸收二氧化碳,发展植物碳汇。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应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政府应布局减碳系统,建立碳汇管理制度,开展碳汇监测和评估,实现远程监管、移动监管和分类监管,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确保环境指标达标。

(二)园区零碳化建设的多主体开发模式

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效益提升三大开发愿景,构建多方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利益主体系统,并以协作策略为指导,优化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政府主导”的协作开发模式图(见图4)。主要分为协作策略、协作系统和协作开发愿景三个部分。各方利益相关者将共同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合作策略,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和满足。

1.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提供可供参考方案

应该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指挥棒”作用,强化园区零碳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零碳园区建设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先行,政府部门应制定明确的零碳目标和规划,包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目标和规划需要兼顾中长期措施和单位零碳化科学决策,确保每个环节都朝零碳方向迈进。其次,全面考虑零碳能源体系、零碳建筑体系和零碳交通体系的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园区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地热等)区域,充分利用已有规划设计蓝图布局新能源发电以及能源存储转化系统。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核查监督机制,建立能源、工业、空间、产业、平台等领域的碳排放具体举措。建立数据管理机制,加强对碳排放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工业园区:构建数智化系统,链接全渠道

零碳园区建设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统筹管理园区能源系统。从城市发展来看,推动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全面开展“数字化工程”,以规范有序的方式进行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实时直观管理园区的资产数据、产业发展状况、能耗情况以及企业经营概况等信息。通过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对接,提高园区的运营效率和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以数据作为零碳操作系统枢纽,打通能源系统各环节,以“源—探—管—服”覆盖全链条服务流程,“源”是以数据整合园区清洁低碳能源,保证能源供应,“探”是利用数据监测评估碳排放和碳汇,“管”是对能源消耗进行智慧化管理优化,“服”是以数据提供双碳服务,包括低碳咨询服务,数据流将引领和优化能量流、业务流,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把控各个流程,为园区场景业务提供零碳支撑。

3.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推动零碳化建设

政府应当积极构建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利用产学研一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满足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零碳化建设需要。未来需要形成“科技创新团+园区+创新基地+专家团队”发展模式,以“智慧能源产业技术路线图+智慧能源产业标准体系图谱+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分布图”为核心,以“智慧能源产业规划+智慧能源产业标准研究制定+智慧能源产业技术转化应用”为重点内容。科技创新团主要围绕智慧能源产业技术攻关,解决智慧能源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园区主要为科技创新团提供智慧能源产业全链条应用场景及企业资源;创新基地主要入驻园区,发挥依托单位的优势资源,园区提供系列的资源支撑;专家团队采取点对点服务,联系重点企业产业发展主体,推广新技术。

4.企业:全面构筑低碳竞争优势

企业应该全面推动电气化革命,探索资源废物循环利用模式,并进行产品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井冈山工业园区基本完成了“煤改气”工程,但这依然存在碳排放的挑战。用能电气化是企业利用新能源的前提,也是企业在双碳目标构筑低碳竞争优势的来源。此外,企业需要通过清洁节能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措施减少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并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系统、副产品开发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或废料转化为新的产品或能源。最后,企业应该加强产品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以数字化手段打通全生命碳管理链条,实现零碳化生产、运输、消费以及回收处理。

七、研究总结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井冈山革命老区面临着工业增长的诉求与零碳发展的约束。零碳园区建设推广不仅能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为井冈山革命老区改善民生福祉、打造美丽中国样本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的现实困境,探讨形成了基于“一核双轨”模式的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提出了园区零碳化建设的“统协转监”四维框架和多主体开发模式。本研究的讨论为井冈山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政策借鉴,并可以进一步推广至江西甚至全国,为更多区域的零碳工业园区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洋.传统工业园区零碳创建路径研究[J].上海节能,2023,(2).

[2]欧洲首个零碳科技园区——德国EUREF Campus[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2,(1).

[3]王晶晶,李琦芬,杨涌文.基于变权理论的近零碳排放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1).

[4][11][14]陈艳波,张宁,李嘉祺,等.零碳园区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4.

[5]程名望,李礼连,张家平.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2).

[6]Xiaomei Pu,Lin Tian.Study on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n Sichuan-Shaanxi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J].Current Urban Studies,2018,(2).

[7]李晓园,徐威威,朱天义.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情境与行动逻辑——以江西瑞金红色产业发展为例[J].经济管理,2022,(12).

[8]匡胜,颜清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江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3).

[9]王丹.国家优先支持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3.

[10][16]孙成健,梁淼森,王海洪.零碳园区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3,(7).

[12]宋卓然,程孟增,牛威,等.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零碳园区优化规划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J].电力建设,2022,(12).

[13]许幸荣,刘琪,梁鹏,等.工业“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探讨[J].信息通信技术,2023,(4).

[15]马欣.“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8).

[17]姜阅,朱东锋,蒋建平,等.标准化赋能“数”“智”低碳零碳园区建设[J].中国标准化,2023,(S1).

[18]秦军锋,路子强.“双碳”目标下既有产业园区低碳化升级路径研究[J].低碳世界,2022,(11).

[19]刘庆澳,张立秋,冀云卿,等.“双碳”目标下我国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23,(16)

[20]王坤朋,刘璐,王佳铭.数字化助力零碳智慧园区高质量发展[J].上海信息化,2023(12).

[21]张峰,钟贤,谢翰忻.智慧城市背景下低碳智慧园区建设的探索[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3,(12).

[22]钱晓栋,虞伟君,徐展,等.“30·60”战略目标下低碳智慧园区“双碳”路径研究[J].低碳世界,2022,(8).

[23]沈辉,李杰.“双碳”目标下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新路径及情景模拟:以雄安新区为例[J].改革,2022,(7).

[24]李瑞鑫.双碳目标下煤资源型循环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25]周灿辉.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经济开发区“两型”园区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26]程强,傅益霖,彭春,等.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的路径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

[27]王坤岩.碳中和目标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21,(11).

[28]马雅静,张昱恒,吴嗣骏,等.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的思考与实践——以赤岸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23,(3).

Realistic Dilemma and Mode Innovation of Carbon-neutrality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Parks

——Survey and Study Based on Jinggangshan Industrial Park

Wen Huwei Tian Sudian Shi Jiayi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park is the large-scale gathering carrier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the "dual carbon goal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 Jinggangshan Industrial Park,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path choices for the carbon-neutrality development of Jinggangshan Industrial Par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challenges in the carbon-neutrality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such as insufficient top-level design, weak digital infrastructure, few low-carbon technical talents, and difficulty in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constraints. Based on this, a four-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overall planning, coordin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upervis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a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led by government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mote the carbon-neutr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Key words: "Dual carbon goals"; Industrial parks; Grounded theory; "One core and dual track mode"; Carbon-neutrality industrial park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