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我国五个重点革命老区2011—2022年面板数据,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核密度法测算乡村建设指数,选取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革命老区整体乡村建设水平稳步上升,两极分化减弱;子系统指数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宜业乡村、和美乡村、幸福乡村指数相对较高且增幅明显,宜居乡村指数偏低且增速较缓;子系统指数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分布趋向均衡态势;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变化差异显著;区域差异处于收敛状态,大别山、赣闽粤革命老区和革命老区区域间差异是差异性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6-0046-15
一、引言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全面形成了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1258”政策体系①。赣闽粤、陕甘宁、大别山、川陕、左右江等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步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发展阶段。2021年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并专门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使革命老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更加清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2],为革命老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革命老区大多处于各省交界的山区地带或生产生活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有鉴于此,系统梳理革命老区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成就,科学客观评估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深入分析区域差异时空特征,剖析差异来源,对于因地制宜推进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内涵定位、主体力量和发展路径的理论分析层面。一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乡村“升级版”[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突出了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物质富裕还要精神富足,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4],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支撑。二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豆书龙[5]认为农民作为乡村主体,是和美乡村建设的规划者、推进者、维护者、评价者和受益者。农民失语是导致全国部分地区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行动偏差,阻碍乡村建设效率提升的重要问题之一。推进乡村建设,村民的全面参与是重要保障,需要全体村民积极谋划、群策群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村庄进行建设、运行和管护[6]。三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是从内到外、由表及里、“软硬兼施”、神形俱佳的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工程[7],要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为农民谋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农民的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文明生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8]。
已有文献大多是从农业、红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研究革命老区乡村建设。一是重点审视革命老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破解路径。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粮食产量下滑、耕地资源闲置、农田污染较重、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农业基础脆弱等问题[9],而对以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实现农业赶超发展的可行路径[10]。二是深入认识红色文化对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发展的现实作用。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独有禀赋[11],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为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创建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文化智力和品牌价值支持[12]。三是探讨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机制。郑瑞强[13]认为群众是乡村建设行动的当然主体,也是受益主体,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的内源性动力。彭小兵[14]则认为基层党组织是国家和地方层面承接乡村振兴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其对政策的把握和传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建设效果。
关于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测算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目前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的测度,多聚焦于对某一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15-17],或者具体领域如农业、旅游业、生态等[18-20]的发展水平,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或多区域对比的实证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数学者多采用简单的数理统计或较为单一的测算方法,如熵权法、指标体系法、倍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21-22]。此外,多数研究仅是对革命老区乡村发展水平的表象进行刻画与分析,而对其背后原因缺乏深层次探讨。
综上所述,现有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多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鲜有。同时,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对农业、红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单方面探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从时空演变维度实证分析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特征以及差异来源的成果更为缺乏。因此,本文基于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对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进行测算,深入分析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演变规律,刻画宜居乡村、宜业乡村、和美乡村、幸福乡村四个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剖析各区域之间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探究差异来源,以期为我国因地制宜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边际贡献主要有:一是以我国革命老区为研究视角,遵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本内涵,结合政策依据、理论依据以及革命老区现实依据,科学客观地构建了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运用熵值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尽可能兼顾时空维度,刻画我国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体发展趋势、四个子系统动态演进规律以及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的阶段性与空间性演变特征;三是采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和分解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在时空维度上的差异,并深入剖析总体差异的来源。
三、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赣闽粤、陕甘宁、大别山、川陕、左右江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宜业乡村建设。2022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8406.2亿元,较2011年的52184.6亿元,增长了165.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94.6%、125.5%、252.2%。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个重点革命老区积极发展高效种养和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业,打造了赣州脐橙、洛川苹果、信阳毛尖等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同时,革命老区将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例如,西吉县加大对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力度,2019年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累计带动周边5个村庄1300多人实现脱贫致富[23]。
宜居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乡村地区的生态宜居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社会治理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据统计年鉴可知,2022年,纳入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地市,其农业化肥施用量为882万吨,较2011年减少了17.1%;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6.1%、99.9%,较2011年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117.2万张,较2011年增长了91.0%。
和美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同时,革命老区也坚持以“和”为纲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塑造和睦安宁乡村新面貌[24]。据统计年鉴可知,2011—2022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地市的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藏量由19.3册增长到43.1册,增加了123.3%。其中,赣闽粤革命老区的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藏量增长了3倍。2011—2022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城乡收入差距比、城乡支出差距比分别由2.8:1、2.5:1降低到2.2:1、1.7:1;城镇化率由42.6%增长到56.8%,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
幸福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优先扶持下及革命老区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老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美好。据统计年鉴可知,2022年,纳入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地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8815.5元、15110.1元,较2011年增长了195.2%、209.4%;每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覆盖率分别为107.9%、41.3%,较2011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
四、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关要求及现有学术研究成果[25-28]的划分方法,从宜居乡村、宜业乡村、和美乡村、幸福乡村四个维度,构建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宜业是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宜居是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的重点,强调农村的全面进步,体现农村硬件与软件的全面升级[29]。和美乡村是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核心所在,强调乡村建设塑形与铸魂并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带领农民开展乡村建设、为农民谋幸福的实践[30]。因此,幸福乡村是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研究对象选取
本文选取陕甘宁、赣闽粤、大别山、左右江、川陕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②所覆盖的地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区位分析,所选取地市涉及全国11个省(自治区),同时涵盖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将其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差异性。从现实意义分析,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进入精准化、系统性、全面性阶段,对五个重点革命老区相关地市深入研究,能够为全国其他革命老区及发展较为落后地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提供经验参考。
2.数据来源
我国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于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相继出台,为准确观测革命老区优先支持政策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效果,兼顾数据可获得性与时效性,本文选取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所涵盖的48个地市2011—2022年面板数据进行测算与分析。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各省份及地级市统计年鉴、各地政府统计公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及WIND数据库。
(三)研究方法
1.熵权法
采用熵权法评估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综合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所选取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量纲不一致,且存在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之分,因此采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指标数值在[0,1]。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X
(负向指标)X
其中,Xij为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的标准值;xij为指标体系中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max(xij)和min(xij)分别是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n代表样本数量。
第二步,计算熵值。epij,其中K=。
第三步,计算差异系数。gj=1-ej。
第四步,计算各指标权重。w。
第五步,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Si=。
2.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及其子系统的分布位置、形态以及延展性进行研究,借助连续的密度曲线对其分布动态可视化表达。设x1、x2、x3...xn为连续总体X的样本,在任一点x处的总体密度函数为f(x),核密度估计可以定义为:
f(x))
式中,N代表观测值的个数,K为核密度函数,Xi是独立同分布的观测值,x为均值,h为带宽。
3.变异系数
为了解革命老区整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通过变异系数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V=σt /E(Yt)
式中,V表示变异系数,E(Yt)表示第t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的均值,σt为第t年的标准差。
4.泰尔指数
为厘清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差异性,运用泰尔指数对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是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泰尔指数,Tb表示区域间差异,Tw表示区域内差异,Tk表示第k组的组内差距。yi表示第i个地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水平,y为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水平的平均值,n表示样本观测值的个数,将n个地市按照所属革命老区分为k个组,每组分别为gk(k=1,2,……,5),第k组包含的地市数目为nk。DK、Db分别表示区域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的贡献率。
五、结果分析
(一)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指数变化特征
1.综合指数时序特征
2011—2022年,我国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具有显著的时序变化特点,如表2所示。一是2011—2022年我国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综合水平由0.0531上升至0.1194,提高了125.1%,可见我国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二是2017—2022年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综合水平增幅明显,年均增速为9.3%,其可能的原因是2017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得到初步全面贯彻落实,使其综合水平快速上升。
2.综合指数核密度变化趋势
以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为代表年份,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兼顾分布位置、波峰态势及延展性等,刻画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指数的动态演变特征,如图1所示。由核密度图分布位置可知,观测期内核密度分布曲线保持右移态势,进一步印证了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整体提升。从核密度图的波峰分布形态可知,2017年及之前年份的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核密度图均处于“双峰”状态,2017年之后出现距离较近的“主峰”和“侧峰”,且波峰高度逐年下降,极化现象明显减弱,说明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集中分布趋势缓和。在分布延展性方面,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核密度曲线右拖尾形态存在逐年缩短的现象,证明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指数较高地区持续增加,乡村建设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二)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子系统指数动态演进
1.评价体系子系统的权重
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出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子系统及各指标层权重值,子系统的权重大小依次是宜业乡村(0.3144)>和美乡村(0.2754)>幸福乡村(0.2569)>宜居乡村(0.1534)。其中,宜业乡村与和美乡村对应权重较大,说明这两个子系统对于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较大。在具体指标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医院(含卫生院)床位数、人均GDP、互联网宽带接入率、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权重处于较高水平,数值均在0.09以上,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和各自所处的子系统的影响程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量)所占权重处于最低水平,数值均在0.02以下,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和各自所处的子系统的影响程度最低;其他具体指标所占权重分布在0.022—0.086区间。权重较大的指标在研究期内增长幅度较大,即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发展强劲,乡村社会塑形与铸魂成效显著,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提升明显。权重较小的指标改善程度较低,在未来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打造乡村宜居环境。
2.子系统指数时序特征
从革命老区宜居宜业乡村建设子系统指数时序变化情况来看,五个子系统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一是宜业乡村指数保持平稳上升,12年间总增长率为86.2%。二是宜居乡村指数波动较大,在研究期内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变化趋势。三是和美乡村指数在四个子系统中呈现增长态势,随着乡村宜业、宜居发展态势逐步转好,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治理水平等各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四是幸福乡村发展势头良好,其对应指数逐年上升且增幅明显,2022年较2011年增长了4倍,目前在子系统中处于最高水平。由此可知,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得益于“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乡村产业稳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且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提高,但宜居乡村指数增速较慢,应大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完善农民生活的软硬件设施。
3.子系统指数核密度变化趋势
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一步考察2011年、2022年革命老区宜居宜业乡村建设四个子系统的动态演进特征,如图2所示。从分布位置看,2011—2022年,子系统核密度曲线均以不同幅度右移,可见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子系统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幸福乡村移动幅度最大,发展势头最好。从分布形态来看,宜业乡村、宜居乡村、和美乡村、幸福乡村核密度曲线主峰高度都呈明显下降趋势,波峰由“双峰”转变为“弱双峰”“单峰”,意味着指数分布极化现象消失、集中度降低,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在这四个子系统方面的区域差异缩小并趋向均衡态势;从分布延展性看,2022年宜居乡村与和美乡村均存在明显的右拖尾现象,原因在于革命老区中存在少部分地区在宜居乡村与和美乡村方面发展较好,如武汉2022年宜居乡村指数最高,是该指数最低地市中卫的17倍;新余2022年和美乡村指数最高,与该指数最低的庆阳相差5倍。
(三)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特征
2011—2022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差异显著。如表3所示。其中,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表现最佳,均值为0.2077%,但其增长幅度与年均增速均处于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末位,部分年份如2012年、201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赣闽粤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稳中增长,且近年来有赶超大别山的趋势;川陕、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较低,均值分别为0.1543%、0.1363%,但增长幅度与年均增速均位列五个重点革命老区第一、第二;左右江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且近年来增长乏力,并于2021年首次被川陕革命老区赶超,位次从第三落后为第四。由此可知,各革命老区在实施不同的政策组合拳时,呈现出较强的赶超效应,乡村建设差距逐渐缩小。
选取2011年及2022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测算,如图3所示。一是从分布位置看,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指数核密度曲线的主峰均整体右移,说明各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呈上升趋势。二是从分布形态看,赣闽粤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指数2022年核密度曲线峰值相较于2011年有所下降,波峰数量由“单峰”变为“双峰”,存在“拖尾”现象,表明赣闽粤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集中程度降低,存在极化趋势,究其原因是2022年该区域内的新余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增长幅度较大,与其他地市间存在“断层”。2022年川陕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核密度曲线峰值低于2011年且宽度变窄,波峰由“强双峰”演变为“弱双峰”,表明川陕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集中程度降低,极化趋势收敛。2022年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核密度曲线峰值较2011年有所下降,“双峰”变为“单峰”,说明该区域内乡村建设指数集中程度有所降低且两极分化现象不断减弱。2022年大别山、左右江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核密度曲线峰值有所下降,曲线宽度相对其他区域较宽,反映出这两个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集中度降低,但是内部区域差异较大。三是从分布延展性看,川陕、陕甘宁、左右江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指数核密度曲线均无明显拖尾,说明在各区域内乡村建设综合指数几乎不存在“一枝独秀”现象。2011—2022年大别山革命老区表现出严重的右拖尾现象,是因为个别地区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如2011—2022年武汉乡村建设综合指数始终居于所有地市样本首位。赣闽粤革命老区在2022年出现严重的右拖尾现象,其原因是2022年新余、泉州乡村建设综合指数居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所有样本地市第二、第三位,远超赣闽粤革命老区其他地区。
2.区域差异分解
如图4所示,2011—2022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的总体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呈逐年降低趋势,分别由0.0912、0.4832下降至0.0268、0.2381,说明五个重点革命老区的乡村建设水平差异逐年收敛。从地区层面看,2011—2022年赣闽粤革命老区的泰尔指数整体趋势为逐年下降,波动幅度较小,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2011—2020年川陕革命老区的泰尔指数大幅降低,地区差异缩小,但由于区域内个别地市乡村建设综合指数的陡增,2022年川陕革命老区的泰尔指数出现上升趋势;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泰尔指数波动较大,区域差异变化显著;左右江、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泰尔指数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地区差异趋于收敛状态,但在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地区差异较为明显;革命老区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呈逐年降低趋势,但自2017年以来变化幅度不大,表明五个革命老区间的差异趋于弱收敛状态。
2011—2022年,我国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大别山、赣闽粤以及革命老区区域间的差异,详见表4。以2022年为例,赣闽粤、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及革命老区区域间的差异,对五大革命老区总体地区差异的贡献较大,均在15%以上,尤其革命老区区域间的贡献率高达31.7%,居所有差异来源之首。因此,在推动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力度缩小革命老区区域间的“两极分化”及各革命老区内部乡村发展之间的差异。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内涵与革命老区现实依据,构建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地市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测度和刻画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与特征,采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系统探究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得出如下结论:(1)2011—2022年,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指数呈现稳步逐年上升趋势,两极分化现象减弱,各地区之间乡村建设水平差距不断缩小。(2)四个子系统指数逐年上升,但特征各异。同时,革命老区在四个子系统方面的区域差异缩小,分布趋向均衡态势。(3)各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差异显著。(4)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呈逐年收敛状态。大别山、赣闽粤革命老区及革命老区区域间的差异是造成革命老区乡村建设水平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二)建议
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关系到共同富裕的战略全局。根据上述结论,结合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推进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突破当前革命老区乡村建设发展困境,助推我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革命老区特色优势产业。研究表明,宜业对乡村建设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石。一是根据革命老区地区特点,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需求的角度因地制宜制定特色产业规划。二是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的财政投资力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完善老区乡村全产业链条。三是应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让数据成为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流通、精准化营销,确保供需有效衔接。
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表明,革命老区宜居乡村建设发展缓慢,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短板。建设革命老区宜居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一是重点改善革命老区乡村人居环境,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革命老区乡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发展和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二是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铸魂功能,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修缮乡镇文化馆和图书馆,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风尚。三是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通过党组织统筹法律资源,构建决策民主、遇事依法、处事用法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举办各类表彰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引导村民自觉向善。通过聚乡贤、强服务、交农友等形式,不断夯实村民自治基础。
缩小革命老区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发展差异。研究发现,当前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同时部分革命老区内部差异也较为严重。一是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如大别山、赣闽粤革命老区,应利用经济、区位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扩大辐射带动效应,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川陕、陕甘宁革命老区应利用农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保护农村生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左右江革命老区应以打牢经济基础为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二是制定区域间协同发展策略,由“输血式”转向“造血式”帮扶模式。持续加强各地区“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机制,利用市场规律,形成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帮扶模式。三是建立区域内规划统筹协调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对各老区区域内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调研、制定解决方案并动态调整,引导各地协同联动和优势互补。
注释:
①“1258”政策体系:1个总体指导意见、2个区域性政策意见、5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8个涉及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②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0-03-07(02).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3]张永江,周鸿,刘韵秋,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与建设策略[J].环境保护,2022,(24).
[4]蒋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3,(8).
[5][29][30]豆书龙,朱晴和,李越.农民视角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
[6]刘建生,郝柯锦.共同富裕目标下和美乡村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
[7]吕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J].理论导报,2023,(1).
[8]蒋辉,丁美华.和美乡村建设的三重逻辑、战略路径与施策重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
[9]黄国勤.论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江西赣州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6).
[10][18]张启正,袁菱苒,胡沛楠,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农村经济,2022,(7).
[11]林海,赵路犇,胡雅淇.数字乡村建设是否能够推动革命老区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3,(5).
[12]蒋尊丽,李康平.长征革命老区长征红色文化弘扬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
[13]郑瑞强,瞿硕.革命老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的理论蕴涵与实践进路——基于赣州革命老区的考察[J].苏区研究,2023,(2).
[14]彭小兵,谢蕊西.资本嵌入与文化共生的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以江西省S村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4,(2).
[15]王文琪,刘平养.社区社会资本对乡村振兴实施成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6).
[16]芦风英,庞智强,邓光耀.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及形成机理[J].经济问题探索,2022,(4).
[17]周利平,左缘缘.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9).
[19]张科,朱虹,黄细嘉.红色旅游发展与革命老区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战线,2023,(8).
[20]朱媛媛,汪紫薇,乔花芳,等.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演化规律及影响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2,(7).
[21]章磷,张秀茹,姜楠.乡村振兴水平差异及空间结构研究——以黑龙江西部地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22,(9).
[22]李珒.区域型农业产业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的准自然试验[J].改革,2022,(10).
[23]李徽,毛雪皎,徐佳敏,等.红色旅游期待龙头引领[N].宁夏日报,2020-05-25(007).
[24]于法稳,胡梅梅,王广梁.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路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7).
[25]杜国明,薛濡壕,王介勇.村域尺度乡村振兴评价及推进路径——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J].经济地理,2021,(8).
[26]杨胜强,廖和平,刘洛甫,等.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
[27]张琦,李顺强.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22,(5).
[28]毛锦凰.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Measurement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Evol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Livable, Suitable for Employment,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aking the Five Key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s an Example
He Congxian Zhou Can Song Bingze
Abstract: Building livable, suitable for employment,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is a key measur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five key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2,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livable, suitable for employment,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is constructe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kernel density method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struction index,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Theil Index are selected to measure and decompos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level of livable, suitable for employment,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creased steadily, and polarization has weakened; The subsystem indices show varying degrees of upward trend, with relatively high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indices of rural areas suitable for employment, beautiful rural areas, and happy rural areas, while the index of livable rural area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growth rate is slow;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ubsystem indices are gradually narrow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tends towards a balanced tre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level of rural areas among the five key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in a convergence state, with the Dabie Mountains, the Jiangxi-Fujian-Guangdong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the cross-regional differences being the main sources of differences.
Key words: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business-friendly,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Measure of level; Regional difference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