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与突破路径

2024-08-13 00:00邱信丰
老区建设 2024年6期

摘 要: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善作为”新要求的具体行动。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一体化支撑不够、绿色协同发展基础不牢、开放融入能级偏低、区域协同融通不畅、文化融合度低等问题,亟需以区域协同融通为着力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共商共建共享,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为中心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协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科创一体化,以产业协作为重点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以高能级开放为抓手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江西;高质量发展;协同融通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6-0005-09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为江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为江西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提供了强大动力。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既是“善作为”的具体表现,也对“走在前”“勇争先”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探讨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指示精神,有助于江西加快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有助于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关于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文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在区域高质量发展内涵探讨上,尹艳林(2023)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黄群慧(2022)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具有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需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等经济发展特性;金碚(2018)认为发展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以经济发展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判断准则。在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上,石彩霞等(2023)和段学军等(2023)通过构建指标衡量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发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从下游向上游递减。在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上,万晓琼等(2022)和黄敦平等(2023)分别发现数字经济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何雄浪和王梓鉴(2023)则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实现路径上,任保平(2023)认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多层次分化、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结构升级阶段性扭曲等困境,需从培育新增长点、创新发展战略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加以破解。成长春(2023)认为需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强化区域协同融通、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孙久文和殷赏(2022)认为应从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枢纽作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关于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彭迪云(2015)认为江西应从把握向导、转变思路出发,不断提升昌九一体化水平、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位置和南昌核心增长极地位。刘镇(2015)认为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在经济集聚区、沿江开发区、农业生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曾光(2015)认为江西应致力于打造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战略腹地、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并下好规划、交通、昌九先行三招“先手棋”。冯雪娇等(2021)发现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绿色协同不够、省会辐射不强、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亟需从体制机制、创新平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以破解。

综上可知,现有文献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江西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而近两年鲜有文献关注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问题。二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文献在探讨高质量发展时往往忽视发展与安全问题。为此,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指引下,本文探讨新形势下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路径。

二、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

(一)创新一体化支撑不够

创新驱动发展弱,新质生产力需加快形成。江西经济增长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偏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2023年,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1%和39.5%,而安徽则分别为42.9%和49.1%,均高出江西9个百分点以上,江西传统产业比重依然偏高。同时,江西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也偏少,截至2023年,江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255家,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中仅高于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江苏省和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超过1400家,仅2023年就分别新增795家和384家,湖北、安徽、湖南分别为680家、597家和522家,江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动力仍然不足。

创新发展基础薄弱,学科支撑平台乏力。江西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国家“双一流”高校为零、“双一流”学科缺乏,2022年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全省仅有南昌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同时,江西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届学科评估中仅入选4个A档学科,理工类只有南昌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不仅拥有“双一流”高校,而且“双一流”学科数、A档学科数均大幅高于江西,这给江西创新发展带来较大的挑战。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与长江沿线省市相差大。2022年江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有1.74%,在全国排第18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中,江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高于云南和贵州,与沿线其他省市的差距在0.4%到2.7%之间,差距较为明显。同时,从绝对值看,江西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为558.2亿元,分别为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的14.6%、23.1%、28.2%、44.5%、45.9%、47.5%、48.4%,研发经费总额不到以上7个省市的一半。因此,无论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是投入总额看,支撑江西创新发展的研发经费投入均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有较大差距。(如图1)

(二)绿色协同发展基础不牢

绿色发展转型压力大。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产业结构上,江西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大,2023年江西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4.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能耗与产值占比不平衡现象突出,以资源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能源结构上,江西能源结构偏煤,2022年江西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6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2%;清洁能源发电量偏低,2023年水电发电量77.5亿千瓦时,分别只有四川、云南、湖北、贵州、湖南、重庆、浙江的2.16%、2.67%、6.22%、21.22%、22.30%、46.02%和51.53%。

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江西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危险废弃物等治理任务仍然严峻,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欠账多。如表1所示,江西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中氨氮、挥发酚、总铅、总镉、总砷等污染物排放量均高于长三角三省一市,特别是废水中挥发酚、总镉、总砷等污染物排放量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居首位。与此同时,江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畜禽粪污无序排放等现象仍然存在,鄱阳湖总磷浓度虽呈下降趋势,但离湖库Ⅲ类水质总磷限值标准仍有差距。此外,耕地污染、污水违规排放、危险污染违规物堆放等环境风险仍然较大。

生态修复治理难度较大。江西有色金属矿众多,矿山开采污染防治任务重,部分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进度缓慢。2023年,江西生态环境保护督导组向九江、萍乡、赣州等地市反馈督查问题时均提出矿山开采污染防治不力问题,矿山水土流失、选矿废水直排、矿区扬尘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同时,江西部分地区矿山生态修复进度慢,例如,截至2022年底,萍乡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比例仅为70.0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江西还面临生态保护治理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开放融入能级偏低

对内开放上,江西面临对长三角产业转移吸引力不够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政策优势不明显等难题。一方面,随着区域竞争日益加剧,江西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面临新挑战。当前中西部各省市在招商引资中拼政策、争项目、抢资源愈发激烈,虽然江西在区位、生态、要素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存在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引导基金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难以吸引长三角高技术产业转移。同时,江西产业外迁风险也增大,这对江西提高对内开放水平、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江西作为全国第三个、中部首个国家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拥有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然而,试验区在“先行先试”上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尽管试验区出台了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优惠,但创新举措不多,政策优势尚未转化成开放发展优势。

对外开放上,江西面临外贸总量偏低、外贸新业态发展滞后及外贸产品结构不优等问题。一是江西外贸总量依然偏低,2023年江西外贸进出口总额5697.7亿元,而江苏、浙江和上海外贸总量均在4万亿元以上,安徽、湖北和湖南均在6000亿元以上,在长江经济带11省份中仅高于云南和贵州。二是外贸新业态上,2023年江西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463.5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但是只占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的1.9%,跨境电商规模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外贸产品结构不优,出口产品偏低端,2023年江西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113.8亿元,占出口总额的28.4%,虽然2023年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总额455.2亿元,出口新动能不断形成,但与江苏、浙江“新三样”产品出口额的1949亿元、1401.8亿元相比,江西新兴产业产品出口仍然存在规模偏小、比重偏低等问题。

(四)区域协同融通不畅

省际共商机制不健全。2016年,江西与湖南、湖北共同签署《关于建立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推动长江经济带省际合作协商机制全面建立,长江经济带形成了多层次的协商合作机制架构。然而,近十年来,江西与长江中游、长三角省际协作机制仍然不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实质的协调机构仍然缺失。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省际共商面临较多挑战,特别是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市场一体化等深层次协商仍较难推进。当前,江西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行政壁垒仍未有效破除,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仍未取得明显成果,亟需进一步健全省际共商机制。

生态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长江污染治理基础还不牢固,绿色低碳转型任务依然繁重。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标志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正式步入快车道。上海、江苏和浙江从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文旅发展规划、燃气专项规划、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等多方面协作出发,全方位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然而,江西与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等省份在生态共治上存在合作层次偏低、范围偏小和力度不够等问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长远性的战略规划,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共治上仍任重道远。

产业协调发展布局不完善。江西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湖北、湖南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6个国家级开发区均将电子信息或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分工格局尚未形成。不仅如此,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内部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区域分工协作能力受到限制,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长江经济带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尤为迫切。此外,受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影响,江西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江西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国家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定位上与上海、浙江等粮食主销区有明显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亟需完善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横向补偿。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仍然存在补偿标准不一、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来源单一等问题,当前以货币补偿为主要方式、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缺乏产业补偿、技术补偿、共建园区和多元化补偿等举措。

(五)文化融合程度偏低

赣鄱文化和长江文化融合度偏低。赣鄱文化和长江文化有机融合的探索不够,江西融入和服务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水平偏低,江西“古色、红色、绿色”等特色文旅资源在长江沿线省市中知名度不高,具有江西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还不成熟。文化旅游消费业态有待提升,长江鄱阳湖水上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体验项目不完善,九江城区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中文化旅游消费业态不够丰富。

长江文化挖掘弘扬意识不强。除九江着手编制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外,江西其余地市长江文化挖掘保护弘扬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长江文化研究基础薄弱,江西长江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专业研究机构和平台,而湖北不仅设立了长江文化研究院、长江艺术研究院等专业平台,还每年举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湖北段研讨会,并组织申报长江文化相关研究课题。

三、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区域协同融通为着力点,建立长江经济带共商共建共享机制

aa849fbcdf3fcab74169df328868f249a212fa8d7411569268273a2fd9ea2808 一是以政策协同为引领,推动完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机制。推动江西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协同发展平台,推动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协同推动要素市场改革,打破区域间行政阻隔和市场障碍。

二是以交通融通为依托,加快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推进九江港、南昌港多式联运,支持九江港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促进“公水铁”相互衔接,进一步提升长江九江段航运能力,合力推动长江黄金水道提质增效。加快沿江主要城市之间、主要城市与其他地市之间的高铁建设,优化公路运输网络,推进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三是以文化融通为抓手,协同挖掘和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加大挖掘九江诗词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价值和内涵,推动以九江为重心的长江中游区域文明研究。推动长江沿线省市博物馆、纪念馆协同联动,合力打造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挖掘、保护和弘扬平台,推出一批以博物馆、纪念馆为主题的研学精品路线。以昌景黄高铁、沪昆高铁为依托,串联起沿线世界级黄金旅游点,协同推进江西与长江中游、长三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区建设。

(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中心,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长江中游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协同推动长江中游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跨界水体保护治理。加快探索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产业补偿、技术补偿、共建园区等多元化补偿机制。

二是推动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大力推进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持续加大长江保护修复力度。聚焦4353个重要江河湖泊排污口,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整治,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减少农业农村污染物排放。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充分利用好“船E行”数字化手段,推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理闭环处置,实现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

三是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特别是加强矿山污染治理和整治,巩固提升“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监管,进一步筑牢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

(三)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创新一体化

一是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科创一体化。以观察员身份加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支持上饶成为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深化长江中游三省合作,争取共同组建长江中游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南昌与武汉、长沙合作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是推动“科创飞地”建设落地见效。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作用,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上饶、萍乡、新余、吉安等地科创飞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江西”的“科创飞地”。

三是夯实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围绕《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引智入赣”力度,推动科创飞地人才享受江西同等人才待遇。加强省内高层次人才培育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省级科技项目、省级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向青年人才倾斜。探索符合青年人员成长成才规律的工作、生活、教育、医疗保障体系,为青年人员潜心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产业协作为重点,协同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

一是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以“1269”行动重点产业为导向,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化工、轻纺等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承接沿江产业布局和创新要素转移,大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江西。发挥“四面逢源”区位优势,做实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等合作区,高水平打造产业协作平台。

二是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加强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上的合作,协同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产业大脑”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积极引进长三角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借鉴发达地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

三是协同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将江西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江西航空、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成备份基地。建立跨省协作产业备份机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在江西建立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备份,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江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西力量。

(五)以高能级开放为抓手,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

一是进一步打造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用好用足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权,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探索。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提升园区能级、口岸能级和会展能级,促进开发区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和会展经济,继续支持跨境电商做大做强。推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沿江省市自贸区联动发展,复制推广更多自贸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推动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推进九江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构建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公水铁”多式联运、通关贸易一体化的现代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完善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培育壮大仓储物流、保税加工制造、外贸综合服务、数字贸易等新业态。

三是支持赣东北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区。主动接受长三角辐射,增强赣东北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要素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加快鹰潭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充分发挥好上饶综合保税区作用。

参考文献

[1]尹艳林.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经验、要求与任务[J].经济研究,2023,58(8).

[2]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

[3]黄群慧.新发展理念:一个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J].经济学动态,2022,(8).

[4]成长春.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3,(20).

[5]孙久文,殷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J].广东社会科学,2022,(4).

[6]任保平.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政策转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

[7]成长春,孟越男,王桂玲,等.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对比及优化路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3,32(12).

[8]段学军,张潇冉,苏伟忠,等.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估与时空分异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3,32(9).

[9]黄敦平,倪加鑫.数字经济、资源错配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

[10]何雄浪,王梓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收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

[11]石彩霞,贺小荣,彭坤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及障碍因子识别[J].华东经济管理,2023,37(6).

[12]彭迪云.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创新价值与江西融入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5,(9).

[13]曾光.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6).

[14]冯雪娇,衡超,王俊姝,等.江西省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科技中国,2021,(9).

[15]刘镇.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SWOT分析及区域战略选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8(6).

Key Difficultie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for Jiangxi’s Integration Into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Qiu Xinfeng

Abstract: Jiangxi's integration into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concrete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actively performing duties"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for Jiangxi. Jiangxi's integration into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innovation integration, weak foundation for gree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low level of openness and integration, poor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and low degre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t is urgent to focus on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promote extensive consultation, joint contribution and shared benefit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romote green and low-carbon collabo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ith high-leve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s the center, accelerate integration into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guide, focus 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high-end, intelligent, green and safe industries, and use high-level opennes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build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inland open economic pilot zon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Jiangxi;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