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活动样态研究,在“意识形态—知识技能—本能习惯”的三级动态探究过程中,借助媒体宣传阵地、德育系列化活动、安全隐患场地排查、实战演习活动、校内外安全援助等方式,呈现真实的、实操性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典型样态。
【关键词】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样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4-0013-03
【作者简介】邱燕青,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苏州市优秀班主任,曾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一、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样态研究的必要性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既是解决中小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要求。学校教育是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精神的学习层面上,而应在具体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样态上下功夫,呈现可供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探究的蓝图。因此,各中小学校应在研读政策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各级各类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探索出较为实用的“生命至上,安全先行”的实践活动典型样态。
二、探究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
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生命本体生存的基本常识,掌握适合于他们年龄特征、维护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体会生命的珍贵,从而在生活实践中激发生命的本能与潜能,最终形成自护习惯。在探索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时,我们可以在“意识形态—知识技能—本能习惯”的三级动态过程中层层落实。
1.深层强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教育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教育,即个体对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倡导师生遵循“生命至上,安全先行”的理念,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在遇到一切不可抗力的危险时,守护自身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意识地在多方面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如可以从安全逃生教育、生存教育出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可以从感恩教育、分享教育出发,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还可以从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出发,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2.扎实增强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及技能
我们要教会学生保护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各种方法,并能在实操演练中提高技能。如利用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堂,让学生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理解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正确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教会学生如何识别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危险行为,并鼓励受害者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求助;邀请医护工作者或校医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急救知识,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和报警电话,掌握自我保护、求助、避险与逃生的基本技能;聘请家庭教育指导师、青春期教育指导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包括“青春期发育”“心理健康及相关保健知识与技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学会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与心理状态”等主题,并引导学生在必要时及时进行专业求助。
3.形成生命安全与健康自护本能及习惯
学生良好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自护习惯要在一次次经历中得以强化,从而转化为一种自动化的力量,一种可以对抗外力的本能。如学校可以定期搭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演习平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救自护习惯。学校还可以为师生提供应对紧急情况的锦囊,让大家牢记于心。第一,立即停课,保护头部安全,随时关注自身生命体征,主动寻求帮助;第二,保持镇定,听从指挥,有序前往安全区域,不可单独离开教室;第三,待情况好转,互相配合,保持秩序,及时安全疏散,等待专业救援。
三、探寻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样态
我们在“意识形态—知识技能—本能习惯”的三级动态过程中,剖析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样态。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学生、一线班主任以及家长的现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例探究。
1.建设媒体宣传阵地
自媒体时代的当下,学校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生命安全与健康资讯,积极开展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丰富多样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命安全与健康文化氛围,将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如在校官网开设《朝闻天下:生命安全我宣传》专栏,定期推送“生命安全知多少”系列活动报道,让学生担任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宣传员,进行生命安全“金点子”的分享和交流,共同抵御校内外安全风险。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收集校内外安全信息,一旦有危机事件出现,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辟谣,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学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实施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学生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视,如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开展“最美生命安全守护天使”投票评选活动,增强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
2.开展系列德育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自我体验中真切感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应抓牢“两会一堂”(晨会、班会、大讲堂)德育阵地,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行实践活动探究。如以“掌握生存技能,获得生活体验”为主题开展急救大讲堂,让学生习得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惊心动魄,分秒必争”的模拟情境演练中体会“救人在一念之间,救命需一技在身”的生命内涵。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好每日10分钟晨会时间和每周40分钟班会时间,如开展系列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微晨会“一张纸的生命安全距离”“自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创意型主题班会“没有生命安全,其余都是零”“探索生命的奥秘”等,引导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尊重生命、学会生存。
3.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校安保总务处对学校各场地进行地毯式摸排,人流量较大的通道以及校园隐蔽角落都是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人流量较大的校门口、教学楼走廊、食堂通道等地,需要安排教师日常护导,指导学生入校、课间、用餐文明通行。厕所、楼梯交替较暗的角落等是校园霸凌易发生的地方,需重点安排巡逻护导教师进行每日跟踪反馈,将暗角场地纳入重点安全区域看护范畴,共同筑牢校园安全屏障。同时,关注较高楼层的教室窗户,增加限位器等安全防护措施。配套的安全防护奖励条例也要及时到位,如每月评选“学校最美护学园丁”,激励一线安全护导教师守土有责。另外,学校还可以在小学高年段及初中组建“自主管理安全小分队”,让学生参与每日校园安全护导,真正让学生站在安全护学的中央。
4.推进实战演习活动
为了强化师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提升学校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力灾情的应急疏散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应急行为习惯,学校安保处可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1·9”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等特殊日子,举办一系列应急疏散演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演练中掌握生存技能,沉着冷静应对突发灾情。实战演习活动的推进,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联动资源,如邀请消防救援人员来现场指导,在体验感、实操性方面下足功夫,提升学生的自护自救技能。
5.挖掘校内外安全援助资源
适时卷入家长群体,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能够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借助校家委会平台,从年级、班级中寻找从事医生、护士、消防员、警察等职业的家长,组成爱心家长讲师团,进校讲座或进班授课,为学生讲解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意义。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社区、派出所等单位进行安全联动,如邀请法制安全副校长走进校园进行“对校园霸凌说‘不’”主题讲座,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此外,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校“心晴坊”咨询,与校外专业心理咨询室联动,共同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学校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在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时,应在“意识形态—知识技能—本能习惯”的三级动态探究过程中,呈现真实的、实操性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典型样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