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娱乐产业高速发展,国内影视剧类型愈发繁多,其中就包括备受关注的红色影视。影视剧创作者正确领悟蕴含于革命历史中的红色精神,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觉醒年代》《长津湖》《1921》等多部热度与口碑俱佳的优质红色影视作品。红色影视是以革命战争为背景,反映中国不屈的抗战历史的作品,讲述革命先辈不畏强权、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展现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红色影视因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起着重要的观念塑造和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唤醒人们对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的认知。传播优质红色影视作品,能够让其中革命历史的教育意义得到充分体现,引领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革命故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媒体传播平台的进一步融合,红色影视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红色影视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作品同质化严重、传播渠道受限等多种困境。如何把握好时代机遇,取得最佳的红色影视传播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红色影视的传播现状及其重要性、红色影视的传播特征、红色影视的传播困难及挑战、红色影视的传播策略四个方面,探究新时期红色影视传播价值实现路径。
关键词:红色影视;传播;价值;教育;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J992;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25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薪火相承 读书明理:阅读赋能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14434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
新时期,国家加大了对革命历史的宣传力度,大众对红色影视这一领域也倾注了更多关注。我国红色影视产业取得了长久且繁荣的发展,不仅作品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作品类型也愈发多样化。
红色影视作品内容质量在不断提升,技术的发展也让红色影视传播领域愈发广阔,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红色影视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便捷传播,运用智能电子设备观看影视已成为主流[2]。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红色影视作品能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推广,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
当前,影视市场也存在一些乱象,流水化的套路式剧情让观众对影视剧产生感官疲劳,在行业水平普遍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优质作品愈发容易获得大众青睐,通过呼唤价值回归,从大批量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红色影视作为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其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教育意义是国产剧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带领国产剧价值回归的不二之选[3]。如《觉醒年代》通过全新切入视角打破固化思维,让党的一大作为思想逻辑而非故事主体引入,通过精准刻画人物形象,重点打造知识分子爱国意识觉醒并探索救国之道的宏大叙事[4]。
影像符号相较于文字更直观、更具说服力,文艺工作者需要通过这一类优质红色影视作品讲好中国革命故事,通过作品的口碑“出圈”带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向全世界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出现同质化现象
红色影视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的红色文化影视化表现”[5]。从这个概念来理解,红色影视的题材是相对固定的。另外,对当下青年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课本上的、抽象的,是思想层面的[6]。2005年,有学者调研大学生群体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情况,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人并不热心,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持肯定态度[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红色影视稳步发展,但也出现了题材缺乏创新、同质化的现象。观众在已经了解历史的前提下,会消减对影视本身的兴趣。如果没有创新的题材或者创新点,那么观众对红色影视的支持就只来源于爱国之心。
(二)宣传渠道受限
回顾以往历史题材影视剧播出情况,不难发现其传播平台大多局限于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平台,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8]。这就导致大部分红色影视无法“出圈”,年轻群体缺少与其接触的机会。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团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平面媒体、广电媒体都可以借助图文、音视频、融媒体等传播方式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9]。
以《觉醒年代》为例,其成功就离不开全媒体的传播格局。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2月1日至5月26日,有5580家媒体报道过《觉醒年代》相关内容。加之好看视频、抖音在内的51家短视频平台,包括优酷、爱奇艺在内的59家视频网站,以及33家电视台的宣传,有效扩大了《觉醒年代》的影响力,使更多观众关注这部电视剧。
《觉醒年代》的成功,为其他红色影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红色影视的传播之路如此艰难,原因在于除了题材上的同质化之外,还有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宣传功能。在泛娱乐化时代,各种类型的影视资源层出不穷,而红色影视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传播的。
(三)红色影视趋于庸俗化
当前,受市场经济误导、价值观误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红色影视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偏离了轨道,其文化内涵也出现了扭曲[10]。这些影视作品不再以“抗战”为核心,而是注重迎合观众的期待。这些“抗日神剧”弱化了抗战的艰难,而是仅仅展现主角能力的背景板,严重误导了观众对抗战认知。
除“抗日神剧”外,红色影视市场上还有一种不符合当时社会实情、不尊重历史的影视剧,如许多电视剧中女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旧能保持脸部的妆容和干净,甚至在战场上身穿短裙,而男性则出现抽雪茄、涂发胶等一系列误导观众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红色影视的传播,甚至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当一个弘扬正能量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影视剧趋于偶像化和庸俗化,就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
(一)发挥小屏优势,“大屏+小屏”共创
短视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使小屏成为红色影视更加深入人心的必争之地,也是其承载民族记忆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前沿阵地。
小屏将集体化的观看体验转变为个人化、私密化投放内容,更分众化、差异化。红色影视通过小屏展现,是对原本影视内容的再媒介化与去媒介化,包括片段截取、二创或衍生产品输出等[11]。
电视媒体等传统大屏的受众更多是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而青年群体更加依赖互联网或移动端,因此对于不同平台要采取不同的内容制作方式和不同的语态表达。
而大小屏的结合,是跨媒介的应用,可尝试积极打造红色影视的融媒体生态圈,提高红色影视的传播力与生命力。
“大屏+小屏”的方式,使用户在观看过程中可以近距离参与到红色内容的讨论中,形成用户群体共创,搭建一个潜在的共在场域,红色元素在用户的讨论场景中变为情感的潜表达,达成群体共鸣,爱国主义精神得以深入人心,红色影视才算完成其真正的使命[12]。
(二)善用技术助力红色影视传播
技术是传播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基础组成,5G技术、大数据、元宇宙等都能助力红色影视进一步传播。如大数据精准推送目标群体、定制化内容呈现,可使红色影视传播更具效力;H5互动模式、短视频平台拍摄模板等智能交互能够增强用户参与感,沉浸式体验更能激发受众情感共鸣[13]。
无论长视频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都不能缺少用户的参与,而在网络这一公共空间,用户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浪潮效应,可扩大红色影视的群体共创空间。红色影视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感,体现在弹幕或评论中。如《觉醒年代》中“出圈”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受到许多用户喜爱,并自发前往延乔路悼念致敬。在《觉醒年代》播出期间,网络上关于五四运动的讨论直线上升,通过影视作品,让大众再次回忆红色事迹。
新媒体时代,技术发展迅速,红色影视的传播形式愈发多样。多种技术手段的合力,使红色影视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形式,更易进入用户视野,且更易根据用户反馈动态调整宣发及播出内容。
(三)产学研共建共享,注重文化传播
红色影视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红色特性,而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共鸣是潜移默化的。红色影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应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更多的优秀红色文化传播人才。
政府、学校、企业要加强联动,构建良性发展、优势互补的红色影视资源体系[14]。影视公司可与学校联合培养,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专业人员与教师可加强协作,根据实际操作需要,完善学校课程设置;政府和企业可设立专项红色影视资金,深入挖掘红色影视在当代的更多可能[15]。三方携手打造红色影视产业周期体系,合作共赢,让爱国主义在时代浪潮中涌流。
产学研共同建设,培养更多的影视专业人才,助力红色影视探索更多的大众化表达可能,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如今,红色影视通过影视作品营造的红色氛围,能够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与传播力,构建社会的群体记忆,促进红色文化传播。
新时期,红色影视肩负着传播革命故事、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使命。在互联网背景下,红色影视的传播有难题待解、有困境待破,同时在不断拓展更新、更多元化的传播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媒体宣传平台的进一步融合,红色影视传播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一批红色影视作品打破主旋律题材的传播壁垒,助力红色历史“出圈”,不仅在国内斩获诸多好评,在国外亦反响热烈。传播形式更多元、传播渠道更多样、传播内容更优质,把握好时机,随着时代潮流顺势而起,红色影视必能掀起新的高潮。
历史不该被遗忘,中国革命故事仍需进一步传播。今后,文艺创作者们应继续深耕红色影视领域,进一步深化红色影视传播的研究,让红色影视最大范围地传播,从而凝聚起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凯.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2-16(002).
[2] 陈青娇.浅谈红色经典影视剧及其传播[J].声屏世界,2020(1):76-77.
[3] 张福银,王仟菲.媒体融合背景下红色影视在青年受众中的传播效果研究[J].民族艺林,2022(4):5-11.
[4] 李敏贤,石瑾.从《觉醒年代》看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J].电影评介,2021(6):95-97.
[5] 安稳.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南京:广西大学,2018.
[6] 陈银花,陈晰儿.时代与使命: 《觉醒年代》的传播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9):93-95.
[7] 黎光容,田义贵,胡文奇,等.对当代大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剧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66-67.
[8] 张博博.传播学视域下红色影视成功“出圈”的原因探析:以《觉醒年代》为例[J].新闻世界,2021(8):81-83.
[9] 唐胜宏,高春梅,张旭. 2018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J].新闻与写作,2019(5):30-35.
[10] 翟玉蓉.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影视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及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2):114-116.
[11] 赵超.融媒时代大小屏联动的爆款内容传播研究:基于拉斯韦尔5W理论模型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21):22-27.
[12] 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69.
[13] 刘黎,郑海燕.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J].传媒,2022(20):80-83.
[14] 晓燕.元宇宙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全媒体探索,2023(12):45-47.
[15] 常锐,刘琳.融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及其路径建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2):111-116.
作者简介 钭亚萍,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蒋湘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陈丽婷,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