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社会需要拥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同时具备过硬政治素养、优秀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的新闻传播人才。如何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社会所需的新闻传播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应对当代社会挑战的能力。理论指导实践,新闻传播理论是新闻传播人才素养的基石,但新闻传播学专业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长期一线教学观察和文献整理,尝试梳理新闻传播学理论课教学现存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研究发现,当前新闻传播学理论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同类课程设置过多,课程内容重复;教材编写更新不及时,教材滞后于理论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单向输出难以满足“Z世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成果导向式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和专家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成果导向进行教学改革。首先,优化课程设置,合并知识点高度重复的理论课程,重建知识地图;其次,拓展教材体系,充分利用数字教学资源和在线教材;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土情境,打造体验式课堂。以社会所需人才为导向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不仅有利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还可以推动传播理论本土化和国家话语体系建构。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成果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2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四阶四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GA164;2022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民族院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JGY2022109;2023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教改项目“挖掘·融合·创新: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国家高度重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2018年,教育部和中宣部明确将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改革目标。2019年,教育部发文强调新文科建设要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1]。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核心路径的新文科建设,成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2]。
当前社会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同时具备过硬政治素养、优秀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的新闻传播人才。开放的行业环境、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多元的人才需求,给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带来更大挑战。面对新业态和新挑战,如何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社会所需的新闻传播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教师队伍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基本达成共识:理论结合实践、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3]。理论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是教学改革基础[4],但目前我国对新闻传播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其展开探索。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新闻传播行业对新型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快速更迭的媒介技术和相对缓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应用型专业,但如果过于聚焦业务“术”的层面,忽视基础理论学习,就无法满足未来行业发展需求。掌握基本理论,具备对社会变迁和行业发展的洞察力,是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素养。
(一)课程冗杂,内容重复
理论课和业务技术课构成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其中理论课以概论课和史论课为主。新闻传播学专业五大概论课包括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学概论。调查发现,概论课在多数院校专业课程中学分占比最高,高达79.48%[5]。此外,史论课占比也较大,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外广告史等课程为国内高校常设史论课程。概论课和史论课作为基础课程,是专业人才理论素养培养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同类课程中知识内容存在较多交叉和重复。例如,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这两门课程实质都在讲解传播学基础理论,二者知识框架存在较多重复。同类课程开设过多,不仅容易导致知识重复,还可能影响其他专业拓展课程开设,不利于课程体系优化。
(二)教材滞后于理论发展
在媒介技术快速更迭的当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教材编写和更新尚未跟上行业发展。一门理论课程可能长达十年无新教材,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社会传播情境和前沿理论发展。教材陈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传播学研究停滞不前、与社会脱轨的误解。教育的本质是传承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滞后的教材无法充分满足这一教育需求。此外,教材滞后会加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间的鸿沟,影响他们的实践。这也会导致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水平相对滞后于行业的最新需求,使学生在职场上失去竞争优势。
(三)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首先,传统理论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讲解灌输多而学生探究少。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Z世代”大学生。“Z世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且拥有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主导的“独白式”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多数理论课采用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虽然能相对直观和便捷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卷面考试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考查和对标准答案的追求,易误导学生片面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点,限制学生发挥思考和延伸能力。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显然无法培养出具备融合生产、社会连接和公共服务三项核心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6]。
新文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科学技术、课程体验、学科交叉和实践指导[7-8]。其与传统文科的本质区别体现在重视人文逻辑和科学逻辑的对话[9],突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给学生提供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10]。成果导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11],契合新文科建设需求。因此,应基于成果式导向教育理念,从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三个角度开展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设置,重建知识地图
新闻传播学理论课程的知识点有大量重合,重复设置势必导致知识重复和资源浪费。优化课程设置,重建知识体系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一步[12]。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整合为一门课程——新闻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广告史、广播电视史则可合并为世界新闻传播史。精简整合课程内容,使以往零碎区隔的理论教学更加系统融合化。
课程优化合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现实人才需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新闻传播专业概论课程可根据5W模式建构理论知识框架,梳理和汇总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模块化知识体系既方便教师整理和讲解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知识。知识地图重建要强调实践性和前瞻性,在传统知识框架上,引入新兴领域知识,如人工智能与媒体、虚拟现实与新闻报道等。注重跨学科合作,将信息技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课程。此外,还需引入国际前沿理论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
(二)拓展教材体系,善用数字资源
拓展教材体系是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水平的关键一环。单一专业理论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有必要适当引入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优秀教材。同时,应选择性引入国外优秀教材,推动学生理解国际传播规律和发展动态。
善用数字资源是拓展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数字资源包括在线教材、数字化案例、多媒体资料等。教师应在课堂上展示相关数字化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分析,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实际新闻事件,引入相关数字化数据分析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数据中挖掘新闻价值的过程。此外,善用数字资源还体现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合理应用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数字工具,搭建学生互动平台,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中协同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不仅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助力全媒化人才培养[13]。
(三)融入本土情境,打造体验式课堂
传播学基础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学术界,虽然大多数理论在我国社会仍具有一定解释适用性,但一味援引西方新闻传播理论,不利于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新文科背景下,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传播理论本土化并非止于运用国际传播理论解决本土问题,还包括为世界提供解决普遍性问题的中国智慧[14]。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推动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重要关节,因此教师在具体理论讲授中应尽可能用本土案例解释理论,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打造体验式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把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创造人”[15],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成果导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其主体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认识转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从现实社会情境中挖掘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能够贯穿案例和理论的设问、追问,激发学生自主研究、思辨和总结的主体性,使学生自主推演和生成理论。此外,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更丰富多维的考核指标,形成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是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撑、引领和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密切相关。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专业之一,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关系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和重要战略实施。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相关文件中,“全媒化”被提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全媒化”人才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思辨能力,高校专业理论课在此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以成果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有利于转变理论课刻板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兴趣。当学生对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了然于胸后,其就越可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对于培养更具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教育部官网,(2019-10-30)[2024-02-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 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3] 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20(10):58-64.
[4] 王然.生态文明观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环境工程,2023,41(8):419.
[5] 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44(2):133-156.
[6] 张志安,孙玮.公共传播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J].新闻与写作,2019(1):10-15.
[7] 曲卫国,陈流芳.“新文科”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教学改革?[J].当代外语研究,2020(1):14-25.
[8] 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5):13-17.
[9] 石云里.“第三种文化”视野中的新文科[J].探索与争鸣,2020(1):17-19.
[10] 冯果.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2-36.
[11] 陈琦,丁嗣胤.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传媒,2023(17):82-84,86.
[12] 彭柳.传媒人才视频传播能力项目式教学探析[J].青年记者,2023(12):122-124.
[13] 宋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传播理论本土化[J].湖北社会学,2023(10):163-168.
[14] 韩筠.数字时代高等教育的教学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3(12):4-10.
[15] 潘力,郑涛,陶然,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J].传媒,2023(18):78-80.
作者简介 田娇,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家庭传播、 新媒体与社会。 唐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 传播教育教学。 熊玥,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