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以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背景,基于融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结合纸质期刊传播形式单一,传播体量小、静态化,传播后反馈少等现实情况,全面分析融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给纸质期刊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阐释了纸质科技期刊从业者对新媒体变革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对于如何利用媒体技术将学术信息传播给受众缺乏系统性考量等问题。文章研究发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传统纸质期刊具有传播效果不明显、信息更新滞后、无法有效发挥科技期刊学术传播的固有特性等特点,探讨在打造“内容为王”的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前提下,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方式的发展困境,提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方式的优化对策。具体对策包括培养期刊出版人员的融媒体意识;加强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关注科技期刊媒体传播的用户需求;打造科技期刊的融媒体平台;加强媒体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五个方面,旨在担负起纸媒科技期刊发布科学技术及最新研究成果的责任,为期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融媒体;科技期刊;大数据;学术传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24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报发展对大学排名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DJY2307
媒体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是指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信息接收体验[1]。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
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纸质科技期刊,要积极应对受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给相关出版和编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如何顺应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继续发挥传播学术成果的作用,承担起发布科学技术成果的责任,是当前科技期刊从业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媒介形态不断演变,从实物媒介、纸质媒介再到电子媒介,在媒介技术进化的过程中,传播和媒介的含义、特点也逐渐发生变化。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纸质科技期刊主要按照信源—信道—信宿的顺序进行学术信息传播。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学术传播方面具有方向单一、传播体量小、静态化、传播后反馈少等特点[3-4],传播效果不明显,无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递给受众。为突破纸媒在学术传播方面的局限性,迫切需要整合和梳理现有纸媒学术传播的不足,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构建全新的传播体系,满足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学术传播效率和效果。
(一)对媒体变革理解不深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更新,我国绝大部分科技期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开通官方邮箱、官方网站等,以应对全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带来的挑战。但值得一提的是,和新媒体相比,科技期刊开通的官方网站等普遍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与用户缺乏交互、未设置专人管理、内容陈旧。不少期刊选择通过第三方网站(如知网、万方、超星等)发布学术信息,很少通过知乎、头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发布学术信息。这主要是因为科技期刊编辑对新兴媒体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刻,思想不够解放,对如何利用新兴媒体将学术信息有效传播给用户缺乏系统性考量,更没有采取有效的媒体融合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布科技期刊所刊登的科技信息及研究成果。
(二)媒体传播方式单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庞大的网民规模不仅推动我国科技信息数字化发展,更能加快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
当前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往往源于对纸质版科技期刊内容的简单复制,很少利用新兴技术制作相关的音频、视频对期刊内容进行二次传播。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已难以吸引用户注意,在融媒体时代引发受众的二次传播热情更是无从谈起,不能满足受众对学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三)缺乏新媒体技术人才
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大多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出版经验,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存在明显欠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可从多个渠道获取科技期刊的信息,而传统意义上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对媒体融合思维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刻,甚至不少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难以顺应全方位、多元化的期刊传播方式。
由于培养现有人才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科技期刊需要从外部引进高质量的新媒体技术人才。但是大部分科技期刊又面临新媒体技术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提高新媒体技术人才相关的福利待遇,这直接导致新开发的平台往往还未进入正常运营阶段,新媒体技术人才就已离职,阻碍了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5-7]。
(一)强化期刊出版人员的融媒体意识
融媒体时代,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和交换大量信息,迭代更新的新媒体技术给科技期刊固有的传播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如何在融媒体背景下,以多元化的形式传播科技期刊内容,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是期刊从业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融媒体时代,大部分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呈现出简约化、碎片化的特点,期刊从业人员想让传播内容更加新颖,能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就不能简单地将纸质期刊的内容转移到新媒体平台上,而应根据读者的需求特点采用合适的期刊内容呈现形式。这要求期刊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熟练掌握数字化编辑技术,迎合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将科技期刊内容高效传递给读者。
(二)加强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传统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能组织策划高水平、高质量的期刊内容,但他们往往暂未掌握新兴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因此,科技期刊要想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且能够顺应媒体融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首先,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要注重培养期刊学术编辑与媒体技术编辑,学术编辑继续负责打造科技期刊的专业内容,“内容为王”仍是期刊遵循的生存理念之一;媒体技术编辑主攻相关技术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另外,期刊出版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制度需求,引进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技术、新媒体开发技术的专业人才,以独立设计期刊网站、进行产品开发等,为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提供人才保障。
(三)关注科技期刊媒体传播的用户需求
随着媒体传播环境的巨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以“传播者为核心”迅速转变为“以受传者为核心”,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进行信息发布和传播,不能停留在单一地将纸质期刊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新媒体平台上的层面,而应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调整信息发布方式[8-11]。尤其是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的内容涉及相关实用技术或图文,如果直接将这些内容发布到碎片化阅读方式占据主流的新媒体平台上,大部分用户将很难对这些内容产生深刻理解和认知,因此要根据期刊和读者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科技期刊所要发布和传播的内容,按照读者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加工,通过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精准推送期刊内容。这不仅能让用户参与内容传播过程,还能进一步扩大内容传播范围,强化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效果,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四)打造科技期刊的融媒体平台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已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在线投稿系统等发布期刊信息,个别期刊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与读者简单的互动和意见反馈收集,但这种互动和反馈具有滞后性,暂未实现实时交互和反馈功能。
鉴于此,在融媒体环境下,打造可扩容、可升级的,集“策、采、编、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期刊融媒体作业平台迫在眉睫。要借助集群发展模式的规模优势,提高科技期刊媒体融合转型的效率。
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各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将科技期刊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形成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产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多平台发布,形成传播矩阵和集群效应。可以选择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发布一些涉及实用技术、最新科研成果等信息的音频或视频,促进信息的二次传播。在微信公众号运营方面,可以设置点击、转发功能,利用这种方式让用户参与信息传播;在发布策略方面,可以利用自建媒体平台发布内容,设置“话题”搜索信息,也可以利用合作单位建立的平台,如知网、超星等,推送发布相关的期刊信息,引导读者关注、下载和转发,进一步强化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效果[12-15]。
(五)加强媒体平台的个性化服务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各大媒体平台获取所需信息,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宽。对于相关的科技成果,人们不再满足于只能从纸质科技期刊或纸质科技期刊搭建的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而是希望能从各大平台获取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因此,科技期刊发布相关内容信息时,必须注重强化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纸质科技期刊的内容,应根据期刊开通的各个新媒体账号的功能特点,以及平台性质和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内容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给有需求的用户传播最新的科研技术及科研成果。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功能,还能不断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用户黏性。
融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机遇和挑战并存。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科技期刊在打造“内容为王”的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前提下,应主动迎合“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改变科技期刊的传播格局,不断调整自身的编辑模式和出版形式,针对性地筛选目标用户,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期刊内容按照平台特点、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多元化传播,全面推动期刊的媒体平台融合,给有需求的用户精准推送科技信息,实现期刊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杰.广播电视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举措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2(9):95-98.
[2] 崔士鑫.人民网的2019[EB/OL].传媒—传媒期刊秀,(2019-04-09)[2024-01-19].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409/ c426141-31019867.html.
[3] 陈勇,郭伟.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方阵的构建与探索[J].编辑学报,2019,31(2):138-140.
[4] 李艳,晏小敏.学术期刊出版传播趋势及重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8(3):52-53.
[5] 张永光.融媒体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23(1):60-63.
[6] 翁蔚,李书魁,张琴梅,等.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转型探思[J].科技视野,2021(36):40-42.
[7] 杨辉,贾永全,解国梁,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学术传播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1):60-62.
[8] 张品.融媒体时代下纸媒改革发展研究[J].中国报业,2023(13):232-233.
[9] 宋文.县级媒体融合探究:以宁波市北仑区传媒中心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20):104-106.
[10] 陈勇,郭伟.会刊视角下机械工程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6):123-126.
[11] 梁徐静.融媒体背景下期刊的转型及发展策略[J].出版广角,2017(5):14-16.
[12] 夏登武.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问题研究[J].编辑学报,2017,29(6):520-523.
[13] 林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22(9):103-106.
[14] 王晔.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措施[J].传媒论坛,2020(3):84-86.
[15] 周春梅.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转型升级的探讨[J].传播与版权,2021(4):84-86.
作者简介 杨辉,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