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类图书不仅是学者进行研究的参考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但由于地质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地质类图书编辑加工难度较大,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文章主要探讨地质类图书编辑中的注意事项及编辑技巧。一是体例,体例是图书的规范和准绳,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地质类图书,需要特别注意体例的规范性;二是文字,文字是图书的基础,需要确保其准确性、统一性和最新性;三是图件,图件是图书的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在符合地图审核制度的基础上,确保其清晰度和风格统一性,确保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出地质信息;四是表格,表格是图书中常见的信息呈现方式,需要确保文与表的对应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五是地质符号,地质符号是图书中特有的符号系统,需要确保其准确性和书写规范性;六是量与计量单位,量与计量单位是图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需要确保其最新性,对于国家已经更新的法定计量单位和标准,需要及时掌握并应用到图书中;七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确保其规范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地质类图书;编辑;出版;注意事项;案例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220-04
地质类图书因其专业性和复杂性,编辑工作往往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体例、文字、图件、表格、地质符号、量与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编辑工作。收到稿件后,编辑加工前,须确保稿件符合“齐、清、定”的要求[1]:要素齐全、内容完整;文字、图件清晰且准确;达到出版基本要求,以最大限度减少后续修改。其中,基本要求是五个“连续”、六个“统一”、六个“对应”。五个“连续”,即章(节)序号、表号、图号、公式号、页码要连续;六个“统一”,即格式、层次、名词术语、符号、代号、计量单位要统一;六个“对应”,即标题与内容、文与图、文与表、呼应注与注释内容、图中标号与图注、前后内容要对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前后矛盾。如果稿件未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可退回给作者修改完善,直至达到要求。
收到稿件后,优先预审电子稿,快速浏览目录以确定体例的统一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在此过程中,把有疑问或不合适之处单独提取成一个文档,与作者沟通并提出建议,以便完善稿件。这样做不仅有助于预防全书体例不一致的问题,还能大致了解其组织结构和核心内容。在编辑过程中,编辑要注意检查体例层级,这样做能够避免出现跨级使用标题的情况,并且更容易发现不同层次标题题名相同的问题。如地质类图书通常按照特定顺序展开,包括矿区地质特征、矿区构造、矿区地层、矿区岩浆岩、矿区矿产、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构造、矿床地层、矿床岩浆岩和矿床矿产等。这一顺序确保了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而笔者在编辑某书稿时,发现“第一章 矿床地质特征”包含“第三节 矿区地质特征”,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通常情况下,矿区的范围大于矿床,一个矿区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矿床。另外,在编辑稿件的具体内容时,需要仔细检查标题的文题对应性和适用性。标题通常采用名词或词组,如“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特征”,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作为标题[2]。
在初审稿件时,需要细致检查其政治性、科学合理性、逻辑严密性和文字准确性。地质类图书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而且需具备丰富的地质专业知识,以便准确理解作者意图并识别专业知识上的错误。名词与术语、人名与地名等容易被忽略,编辑需要格外注意,并逐一核查。
(一)名词与术语
名词、术语要做到准确、统一、最新。第一,准确性。参考地质学领域的权威文献《地球科学大辞典》[3]《地质学名词》[4]或《现代汉语词典》[5]明确术语的标准定义。或请地质学专家审核稿件,确保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如在表述沉积成因时用“碳酸盐岩”,而在表述岩浆成因时用“碳酸岩”。第二,统一性。在编辑过程中,要定期检查以确保术语使用的一致性。全书若选择使用“岩浆岩”一词,则全文应统一使用此术语,而不是在其他部分用“火成岩”替代。第三,最新性。随着地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有的地质名词和术语被更新或修正。编辑应保持对地质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的关注,及时更新书稿中的相关内容。如《地球科学大辞典》认为目前国际上已不再使用“第三纪”名称,分别将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作为纪一级的时间单位,称为古近纪和新近纪。
(二)人名与地名
在地质类图书中,人名和地名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名称往往涉及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但凡出现一点差错都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认知,具体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名称准确性对书稿中地质学家、科学家等人名以及出现的地名,一定要核实,确保没有拼写错误或使用不恰当的情况。英美等英语系国家人名的译法,以《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为准。中国地名以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册》为准,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资料;其他国家地名以《世界地名录》《最新世界地图集》为准。古今地名不同的,如有必要,应标注今或古地名。第二,表达统一性。在书稿中提及同一人名时,应保持表述的一致,避免出现同一人名拼写不同的情况。地名表述也应保持统一标准,如采用省、市、县或地区、自治州等格式。
预审电子稿的同时,要筛选出需送审的地图。《地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64号)规定:“国家实行地图审核制度。向社会公开的地图,应当报送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出版单位要委托具有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绘制地图,由编辑向国家或省级地图审核部门提交送审材料,待核发地图审核批准文件和审图号后,需要在版权页中标注审图号。
地质图作为地质类图书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涉及图名、图例、指北针、比例尺、岩性符号及花纹、地质界线、等高线、河流径流线等要素[6-8]。由于要素繁多且复杂,容易出现细节性问题,编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清晰度。在处理图件时,编辑应注意图件的清晰度和分辨率,确保每张图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地质信息。对复杂的图件,可以请专业的绘图人员协助处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二是风格统一性。首先,应明确图件风格,包括线条粗细、色彩搭配、字体字号等细节,确保每个作者或绘图者都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绘制。其次,要对图件统一编号,这样既方便读者阅读,又能提高图书的整体美观度。三是区分度。图例是说明插图内容的花纹符号,不同的图例应注意区分度。如粉砂岩、细砂岩在插图中的填充花纹经常极为相似,均为点状填充,这很容易给读者阅读带来困难。四是对应性。图注、图例、文字、符号说明内容要完全对应,如插图中岩性符号是χ(煌斑岩),而图例中表示符号却为β(玄武岩),这种情况在编辑过程中很常见,编辑要耐心核对,逐一核改。
表格具有强大的信息展示能力,表格中的内容应简洁且具有条理性和对比性。地质类图书一般使用卡线表。在编辑表格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文与表的对应性
需要与文字结合加工,一般先文后表,表文紧靠。当正文中提及某表格时,应核对正文中的信息是否与表格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如正文中表述陆棚的水深一般在2~200米,陆坡的水深一般在200~2000米,而表中列出的水深却分别为20~300米、300~2000米,需要向作者提出该问题,请作者核对修改。
(二)数据的准确性
需要重新计算表格中的数据,尤其是表格中出现合计值时,编辑必须认真计算和检查。同时,要确保前后文数据的一致性,如在整理地球化学数据时,应计算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相关参数;或通过对比其他数据源或文献,交叉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如在整理地震活动数据时,对照历史记录或相关研究报告。
地质类图书包含众多地质单位,包括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岩石地层单位、构造地层单位、地质体成因类型、古生物名称等。这些地质单位都有特定的用法和要求,编辑可参照以下规范进行核改,以确保图书的质量。
(一)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符号
首先,只有分清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后,才能科学、准确、恰当地使用这两种单位及符号[9]。从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可以看出,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亚阶,与之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则是宙、代、纪、世、期、亚期[10]。进一步细分这些单位,年代地层单位通常用下、中、上、顶(或最上)等指示位置的形容词来表示,而地质年代单位则用最早、早、中、晚、最晚等表示时间的形容词来表示。如果需要增加级别,可在这些术语加前缀“亚”或“超”。如地质年代早寒武世,对应的年代地层应为下寒武统。其次,编辑时,应特别注意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混用的问题,如中生代三叠系。
(二)岩石地层单位符号
岩石地层单位符号一般分为群、组、段、层,这四种单位在地质类图书编辑工作中的使用规则如下。
群是岩石地层中最大的分类单位,在表述时,通常取地理位置名称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以大写、斜体、平排的形式置于地质年代符号的后面。如果同一地质年代中两个群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相同,为了方便区分,一般将第二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以小写、斜体、平排的方式分别置于群名汉语拼音首字母后面,如Pt1Ht(滹沱群)。群下面的亚群,一般用a、b、c字母,以小写、正体的形式,置于群符号的右上角作为上标加以表示。组是比群低一级的地层单位。在表述时,通常取组名首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以小写、斜体、平排的形式置于年代地层单位之后,如O2d(中奥陶统东冲组)。如果同一地质年代中两个组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重复,为便于区分,首先确定两组中哪一组的地质年代较新,然后在较新一组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之后,以小写、斜体、平排的形式加上第二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另一组名称可按照常规方法表示。个别图书还将组进一步分为亚组,将1、2、3等阿拉伯数字置于组名的右下角,作为下标。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当多组地层并层时,通常取最下部地层与最上部地层代号,在它们之间加一字线,然后以小写、斜体、平排的形式,整体置于年代地层代号之后表示,如J2z-l(中侏罗统漳平组、吉岭湾组、龙潭坑组并层)。段是组的次一级地层单位。在表述时,通常在组的符号右上角加上阿拉伯数字作为上标,以表示某某组第几段,如C1l1(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一段)。层是岩石地层中最小的单位,在地质类图书中很少遇到层级单位,其表示方式为放在段的符号之后,与段用半字线相连,整体作为上标置于组的右上角,通常用阿拉伯数字1、2、3等表示。
(三)构造地层单位符号
岩群和岩组是基本的非常规地层单位。其代号在地质类专著中有特殊的表述形式,在编辑过程中,应注意其写法加以规范。岩群一般由两个以上的岩组构成,但也可有不分岩组的岩群。在表述时,通常取岩群地理位置首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以大写、斜体、平排的形式,并在其后右下角加上实心缩写点,整体置于年代地层符号之后表示,如Pt2-3Y.(云开岩群)。若同一年代地层单位中岩群地理位置名称的汉语拼音首字母重复,则应在时代较新的岩群之后补加第二个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的小写、斜体字母,并在其后右下角加实心缩写点,如Ar3Th.(太华岩群)。岩组为岩群进一步细分的单位,在表述时,通常在地层代号之后以小写、斜体、平排的形式加岩组地理位置首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并在其后右下角加上一个实心缩写点。若同一年代地层单位中岩组地理位置名称的汉语拼音首字母重复,遵循与岩群相同的编辑规则,如Pt2-3t.(桃溪岩组)。
(四)地质体成因类型符号
在地质类图书编辑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地质体的形成环境和内外动力条件,通常需要在地质年代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成因类型。因此,地质类图书的编辑人员,首先要了解并掌握成因类型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成因类型的划分、表示方法及编辑要求[11]。成因类型与内外动力作用有紧密联系,准确表示成因类型对描述地质体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至关重要。表述成因类型时,通常采用其英文名字的首字母,以小写、斜体、上标的形式标注于地层符号的右上角,若存在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另作处理。若一个地质体同时具有两种成因类型的特征,通常采取两种成因类型代号的小写、斜体并用“+”连接,整体作为地层代号的上标,如Qal+dl(第四纪冲积物+坡积物)。通常情况下,一个地质体最多表示两种成因类型。
(五)古生物名称符号
古生物名称与现生生物名称一样,采用拉丁文,这些名称包括界、门、纲、目、科、属和种,还包括一些非正规分类单位的名称,如亚界、亚门、超纲、亚港、超目、亚目、超科、亚科、亚属、亚种(变种)的名称[12]。其中,属、亚属、种和变种为拉丁文斜体,首字母大写;界、门、纲、目、科均采用正体,第一个字母大写,如Chordata(脊索动物门)。此外,还常见spp.(种的复数)、cf.(相似)、aff.(亲近)、var.(变种)等缩写词,它们均为正体小写。在编辑过程中,要注意古生物名称的排版和拉丁文的拼写[13],参考《中国古生物志》逐一仔细核实,避免出现错误。
常用量的名称和符号可参见《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14]附录B。物理量一般用单个字母表示,采用斜体,除pH值外。计量单位应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具体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在地质类图书中,应避免出现ppm、ppb、bar、ft等废弃单位符号,在修正量和计量单位原惯用名称及符号时,建议在页下注说明清楚,以便于同行交流,也便于读者适应这一改变,而且页下注比较醒目,比写在正文中更易于查找。如ppm表示为10-6,或与ug/g、uL/L相对应。
参考文献一般采用顺序编码制或作者—出版年制[15]。顺序编码制的参考文献须在正文中按照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用方括号标注在引文末尾右上角;作者—出版年制的参考文献,需要在正文中所引内容后用圆括号标注作者姓名及出版年,如正文中已提及作者姓名,则只需在其后用圆括号标注出版年。地质类图书引用的参考文献较多,笔者建议首选作者—出版年制,以避免顺序出错。应注意的是,参考文献必须与正文密切配合,即正文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内容必须有相关的参考文献可以作证。此问题在对外合作出版中非常突出,外国学者对此非常重视,而国内作者对此往往不甚注意。参考文献中只列公开出版文献。
本文所述编辑注意事项和案例只是地质类图书编辑工作中的冰山一角,编辑仍需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积累和探讨。地质类图书编辑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更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升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地质精品图书,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铁钢,李上男.图书编辑工作实务[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1-12.
[2] 冉毅凤,孙宇.科技类图书文案编辑技巧分析:以地质图书编辑加工为例[J].中国报业,2021(7):124-126.
[3] 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地球科学大辞典[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1174.
[4] 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质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26.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字典[M].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766.
[6] GB 6390-1986,地质6b087c714e6ea6ff80a4a46a1f099aae图用色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7] GB/d9c90ade5a65e7b62b25cdbd1febd492T 958-2015,区域地质图图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8] DZ/T 0157-1995,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9] 蔡卫东.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之辨析[J].科技与出版,2003(3):21.
[10] 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3-61.
[11] 张诚.地质类图书编辑出版中应注意的易错点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221-223.
[1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古生物学名词[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35.
[13] 田野.浅析地球科学类图书在编辑出版中的常见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4):173,178.
[14] 汪继祥.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01-312.
[15]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M]. 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575-578.
作者简介 孙春迪,编辑,研究方向:地质类图书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