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专业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

2024-08-12 00:00朱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8期

摘要:文章探讨混合式教学法在五年制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旨在评估混合式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创作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有效性,以期在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中推广该教学模式。

文章首先分析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确定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应用逻辑;其次设计一个针对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型,这一模型涵盖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优化、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库的有效利用、课前学习任务的安排以及改良学习方法;最后通过实训过程中的学生评价和作品展播来评估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和创造性,作品展播环节收获了积极反馈,展现了高质量的学生作品。这证明了混合式教学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有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文章揭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作能力及专业技能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类似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有声语言作品创作;学习方式改变;作品展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G22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14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K-L2022368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数字化媒体日益普及的当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育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对复杂专业技能的需求方面逐渐显露出局限性,推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此模式结合了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创新的教学策略[1]。

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作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关键课程,覆盖从短音频节目主持到广播剧演播等多个关键模块,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技能。

现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往往忽视了实践操作与真实环境的结合,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学习成效受限[2]。

本研究旨在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作与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在有声语言作品创作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结构与内容

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作为五年制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核心课程,致力于在声音语言的基本训练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声音运用与表达技巧,培养其创造具有深度感染力和显著艺术价值的有声作品的能力。

在课程结构方面,本课程细分为六大模块:短音频节目主持、诗歌朗诵、散文朗诵、故事演播、小说演播以及广播剧演播,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各类短音频节目特性的深入理解,掌握相应的主持、演播技巧。

在课程内容上,本课程着重于对学生创作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双重培养。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多元化的学习任务[3],确保学生能在课前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课堂教学着重于解答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辅以实际操作训练。

(二)网络平台的利用与教学资源库的搭建

如今网络平台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工具。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中网络平台的应用和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对于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和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且提高了教学成效[4]。

首先,学生作品通过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展播[5],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目标导向感和责任意识。当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将面临广泛的听众,学生会被激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进而提升作品质量。

其次,网络平台的展播使学生作品有机会得到专业人士的评价和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课程中建立的教学资源库,涵盖了多种类型的优秀音频作品和专业音频技术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学习不同音频作品的创作技巧,同时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作能力[6]。

(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为提升学生对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中采纳了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预习任务的策略。这些预习任务,如微课和理论材料,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前对知识内容进行初步探索,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在线学习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教学视频、教材和作业,使学生学习更加灵活,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课前阅读理论材料的任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7]。预习任务的引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为课堂实践操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评价与作品展播

在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实训环节被视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部分。为了有效评估学生作品质量并增强其学习动力,该模式采纳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实训过程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完成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估,深入反思自身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和成果的质量。此外,通过同伴互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同学的建议和反馈,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8]。

教师评价是这一评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9]。教师会从创意、表达技巧、声音处理等多个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全面评价,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这种专业的评价不仅能对学生作品进行客观审视,而且能对学生技能提升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教师反馈,学生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网络平台的评价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评估途径。学生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展播后,将接受广泛网友的真实反馈。公众评价不仅使学生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为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学生能够通过公众反馈了解自己作品的传播效果,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10]。

三、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价

(一)教学实践的策略和资源整合

在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优化教学实践策略和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借助学习通平台,课程设计包括了预习任务布置,旨在促进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预先理解。此外,课堂活动主要围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挑战和关键议题展开,辅以针对性的实训活动[11]。

实训环节涵盖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需求提供了专业指导和练习机会。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估方法,加强对学生作品质量的全面审视[12]。

为了提高学生作品的可见度和接受度,选用网络作为展示平台,并鼓励学生积极接纳社交媒体用户的反馈。这一策略不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而且通过实时的外部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自信心的提升。同时,构建了包含各类优秀音频作品的教学资源库,用以强化学生的音频作品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学生的反馈与学习动力的改善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中,学生的感知和学习动机对于评估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与访谈,深入探究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感知及其对学习动力的潜在影响。大多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予了积极反馈,学生普遍认为,与传统面授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更大的自主性,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动力。特别是通过在线练习和评估,学生能更有效地识别自身的不足,并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改进。在课堂实训中,学生通过同伴和教师的反馈,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作品展播效果的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在教学框架中,学生作品的展播效果是衡量专业技能发展和教学成效的关键指标。作品展播效果的主要评估指标涵盖创新性、专业性、表现力和受众反馈等方面。创新性指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专业性关注作品在语言运用、音效处理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水平,表现力则指作品在传递情感、构建形象和阐述意义方面的能力,而受众反馈通过网络平台对作品的互动指标(如评价、点赞、评论)来衡量其受欢迎程度和影响范围[13]。

影响作品展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特征、作品本身的品质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学生个体特征如学术素养、创新和表达能力对作品的创新性和专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术素养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则是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独特创意和风格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关乎作品情感和意义的有效传达。作品的品质,如其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及形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听众的兴趣。外部环境因素,包括选择的展播平台和传播途径,决定了作品能够触及的受众范围和其影响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提供针对性的指导[14]。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创新和表达能力[15]。

四、结语

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揭示了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的显著成效,旨在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全面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升。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学习的灵活性与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创造出一个多维度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学生通过完成精心设计的预设学习任务和参与实践性极强的实训活动,不仅对课程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音频作品的创作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的作品展播及外部专业人士的评价,学生得以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创作和表达能力,也更好地培养了其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此外,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供给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热情,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技巧,同时也向教育者展示了一个有效的改革路径,这对未来在类似课程中实施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供了见解和灵感。此项研究成果凸显了混合式教学在当代及未来教育实践中的巨大潜力与重要性,激励着教育界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满足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金石,王璐露,宛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反思与策略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74-79.

[2] 张蕙.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思路[J].现代职业教育,2021(4JWkpyL7veo2i7peySMggtA==5):46-47.

[3] 冯红瑞.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4] 王一婷.媒介转型期播音主持艺术有效教学新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54-59.

[5] 朱杰.微信公众平台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广播节目主持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16,50(11):254.

[6] 席妍.如何应用自媒体开展传媒教育:以《文艺作品演播》为例[J].传媒,2017(21):86-88.

[7] 许莎莎.基于慕课(MOOC)的播音学理论教学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4):207-208.

[8] 王贞,邱蔚.基于培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以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4):86-90.

[9] 庄宏光.播音与主持专业精准定位及教学策略研究:基于融媒体背景下[J].传媒论坛,2020,3(11):164-165.

[10] 董骞,张佳瑜.利用互联网有声读物平台推动课程改革:以文艺作品演播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50-52,59.

[11] 张馨.基于成果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22(19):79-81.

[12] 彭远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初探:以《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J].现代物业,2014,13(12):40-41.

[13] 高巍,杨根博,蔡博文.高等学校四种线上教学模式效果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2):160-165.

[14] 楚岩枫,张惠杰,朱天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观察,2023,12(5):49-53.

[15] 刘春玲,马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2(16):10-12,15.

作者简介 朱杰,讲师,研究方向:有声读物、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