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策采编发”流程与传播平台内容配置方式深刻影响着高校新闻宣传与品牌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媒介发展加速演进、短视频与直播不断崛起的形势下,高校的传播平台愈加丰富,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基于此现状,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部分宣传报道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效果差异;辅以访谈交流的方式,对话部分高校新闻宣传负责人,总结有关经验做法,剖析高校新闻采编存在的痛点与难点。文章提出,高校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可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分级分类,在新闻采集阶段实行新闻素材“单人一次采集”,在编辑阶段实行采编合一与分离有机结合,在分发阶段对各类传播平台的特点、受众范围、传播效果等进行综合考量,定级分类使用各类传播平台进行内容分发,实现工作效率与速度的有效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文章旨在进一步系统优化高校新闻宣传“策采编发”流程,进一步提高高校现有或新办传播平台的内容质量,在新闻宣传舆论阵地上站稳站牢,提升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成效,从而达到育人育才的目标。
关键词:策采编发;内容配置;全媒体;采编流程;高校新闻宣传
中图分类号:G206;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112-04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1]。如今全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已经从微信、微博的“1.0版”迈入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的“2.0版”。
在平台愈加丰富的情况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出现了“策采编发”流程与各类平台匹配度低,内容配置重复、不均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传播效果。因此要分析现状,明晰优化流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结合部分高校的实践案例,探讨有关优化的步骤方式与手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9年教育部启动教育系统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中办、国办发文提出“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经过10年的发展,各高校在“策采编发”流程上已经有了明显改变,特别是没有传统媒体思维包袱的95后、00后学生加入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让大部分高校树立起了“网络首发”“移动优先”等新媒体意识,在内容、手段上更符合新媒体发展。
目前各高校校园媒体平台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大多在各类互联网媒体平台开通账号。以广东省21所本专科高校为例,部分高校已经构建起了“一报一台一刊三网两微一端”的融媒体传播矩阵[3]。
然而,部分高校的融媒体“策采编发”流程仍处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加”的阶段,各传播平台基本上都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的发布样式,语言表达雷同,更像是从过去的传统媒体发布转移至移动端发布,呈现出“一次采集、多渠道类同分发”的“半融”模式,没有结合不同媒介之间的特点加以策划传播,媒体融合尚停留在媒介形式上的“整合”,而不是信息、流程、渠道上的真正“融合”,未能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实质性转变[4]。加上部分新媒体平台使用人数不多,出现了“建而少用、建而不用”的情况,部分高校对外媒体平台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部分新媒体平台账号沦为“僵尸号”[5]。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媒体彰显着无限的魅力,其中包括不同类型媒体播放同一内容体现出的差异性[6]。各传播平台基于“分众”理论,逐步明晰自身产品定位,继而从大而全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更加注重细分目标受众。高校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所使用的媒体平台类型丰富,对每一个平台的使用定位都有着明确的分工。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入驻各类新媒体平台并将各类信息同步发布到各大平台,可以将这些信息多次传达到使用各类平台的受传者中,达到信息传播全维度触达。但事实上这种类似于“信息轰炸”的传播模式不仅不会让受传者有效接收信息,反倒会让受传者对此类信息产生麻木、反感的心理,并将有关信息作为无效信息剔除,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发布校园新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组织文字、摄影、摄像、网编等岗位力量,采集素材后通过各渠道分发,内容、形式几乎一致,并没有充分结合各类媒体平台的优势与特点加以策划,也没有针对不同新闻事件的特点加以精准化推送,正中上述传播痛点,让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与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模式产生了矛盾,传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以高校新闻中的时政新闻为例,高校每五年召开的一次党代会是高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真正有效运用全媒体手段加以传播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不少高校的不同实践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根据微博端口数据统计,国内某顶尖985高校在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期间,主动在微博设置话题讨论,有关微博协同传播,累计话题总阅读量达到235.9万次;广东省某省属师范院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期间,同样主动设置话题讨论,并通过微博策划“党代会通道”,话题总阅读量达到了53.6万次;而广东省某理工类院校在其召开党代会期间,并未进行议程设置,也未主动设置话题,仅通过长微博文章方式同步发布此前发布在学校门户网站的党代会报道,有关该校党代会的微博阅读量仅为13655次,对比前文所述的两所院校传播数据有着显著差异。
因此,高校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时政类新闻内容,要全面分析理顺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明晰全媒体平台在“策采编发”的定位,系统优化全媒体“策采编发”流程,不仅能有效强化单个新闻事件传播效果,对做好高校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青年人最为聚集、最有新媒体爆点的高校来说,其每天产生的媒资一点也不比一家省市级媒体少,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一所数万人的高校恐怕要比一家省级媒体的量还要大,高校媒资的实际运用恐怕要比社会上任何一个部门都要多[7],但不少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效果与影响力不尽如人意,背后是当前高校“策采编发”流程与平台内容发布配置和目前全媒体发展形势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现阶段的难点、痛点主要集中在高校专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与全媒体时代所需的专业素养能力匹配度较差;学生记者流动大,队伍稳定性不强,且缺乏专业、全面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8];媒体融合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从内在机理上形成合力,在处理媒介素材上还是偏向于过去的经验等惯性思维定式等方面[9]。
因此优化的重点就是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难点痛点问题。通过更新新闻宣传整体思维观念与转变校园新闻处理模式,以实现对当前高校“策采编发”流程与平台内容发布配置的整体优化,从而运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实现高效的校园新闻生产与良好的传播效果。
华侨大学吴江辉、叶荔辉2017年在《高校新闻宣传“中央厨房”机制建设构想》一文中引入“中央厨房”概念推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10],这一概念引入是基于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当时高校新闻宣传整体模式仍处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初始阶段,“中央厨房”理念刚刚兴起,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媒体融合发展加速演进,形态更加成熟,而大部分高校在此次浪潮下实现了转型,部分高校新媒体运用程度与使用效果大幅提升,特别是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发布,对媒体深度融合提出了更新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指出了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这为优化高校“策采编发”流程与传播平台内容配置提供了政策指导依据。国家和地方层面、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为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11],而此前提出的“中央厨房”概念在高校日常实践中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在推动高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优化有关流程配置的现实需要。
过去,“中央厨房”机制提升了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新闻宣传的效率与效果,但其主要针对的是重大活动的调度指挥与采编流程,甚少关注日常新闻宣传中的流程管理与建设。在当前媒体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构筑的一整套“策采编发”流程应当基于“四全媒体”的要求展开[12],优化流程的现实基础应当立足于高校人员不足,重心落在“策采编发”中的“策”上,并由此带动后续流程围绕优化后的“策”同步改进。
(一)策——新闻分级
“策”作为整个流程的开端,对全流程起到协调统领的作用,在优化过程当中,需要将过去“中央厨房”机制下的“策”聚焦在重大活动的策划上,转变为对整个高校新闻宣传的策划统筹上,对所有发生在校园内的新闻事件进行系统策划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行动机制。
新闻不是有闻必录,高校校园内时刻有新鲜事发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在“策”环节从新闻价值与典型性出发对各类新闻进行分级分类,具体可以分成一般常规级、重大常规级、重大非常规级三个级别,在日常工作中可将其命名为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见图1)。
一般常规级即一级新闻,主要包括因工作需要而纳入新闻报道中的校、院层面例行的常规会议、活动、讲座等;重大常规级即二级新闻,主要包括年度大型会议、活动、重大获奖等,如党代会、校运会、职代会、教代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非常规级即三级新闻,主要包括非年度计划安排的重大会议、论坛、视察调研、活动、突发新闻等。
在接到新闻报道任务后,可根据上述类型对各任务进行分级,着眼于高校人手不足的实际情况,快速配置后续资源,以实现有限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在“策”流程上,“分”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资源优化配置步骤。
(二)采——一人一次采集
基于“策”的优化,“采”要根据前一步骤中的分级来确定调配资源——一级新闻应当派出一到两名记者,负责文字和摄影即可;二级新闻配置文字、摄影、视频记者即可,部分重大亮点活动可以提级配置;三级新闻则配置文字、摄影、视频以及机动的出镜、图文直播编辑等机动记者,以满足多元化的生产需求。
值得探讨的是,鉴于高校人力资源的不足,高校与当前大众媒体的“一次采集”应有所不同,更注重单人采编效率。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首先要实现人的融合,力求在一级新闻和大部分二级新闻中实现单人完成写拍剪所有任务,达到“一人一次采集”。
(三)编——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的有机结合
“编”是新闻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影响新闻质量与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过去传统媒体实行“采编合一”,全媒体时代则是“采编分离”,高校新闻宣传应当基于新闻分级对“编”进行协同优化,有必要前移编辑力量,充分利用编辑的专业性[13],采取“采编合一”“采编分离”相结合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一级新闻应当采取“采编合一”,即记者采集素材后同步进入“编”的环节,编辑完成后统一交由审核方把关审核即可发出;二级新闻和三级新闻则采取“采编分离”,由于涉及人员较多,发布平台不同,因此需要采编分离来实现多元生成。
当所有记者在一级新闻的生产中都熟练掌握采写拍剪编技能后,编辑的数量与质量将同步提升,为二级、三级新闻的“采编分离”打下良好基础。
(四)发——定级分发平台
发布平台的内容配置是评价流程优化效果的标志,要从实践上避免“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14]演变成“一次采集,多渠道复制发布”,在全媒体“策采编发”流程上实施梯度配置策略。基于新闻分级,在“发”中也应同步对各类平台进行定级。
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分发平台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官网以及各级媒体建立的媒体号,在新闻分级的框架下,校园媒体发布还应继续坚持移动优先、校报做深、网站做全的原则[15],可同步对上述分发平台进行配置分级。一级新闻对应一类分发方式,主要通过学校官网进行分发传播;二级新闻对应二类分发方式,主要通过学校官网、微信、短视频平台进行分发传播;三级新闻对应三类分发方式,主要通过各类传播平台进行全网分发传播。此外,针对一级、二级新闻当中如开学、毕业典礼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时,可以采取提级变类传播方式进行分发,从原本的二类分发方式变更为三类分发方式,所有的分发方式均按照平台特点加以变化生成。
优化后的“策采编发”流程与传播平台内容配置方式目前已在部分高校实施,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党委宣传部在本部门人手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有关流程、充分调动大学生记者积极性等办法,在2023年1月至11月,采发稿件345条,编发新闻网稿件1925条,发布989条微博,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187篇,累计阅读量近130万,平台粉丝量达到16万,荣获广东省校园新媒体影响力三等奖;各短视频平台发布短视频73条,五四晚会、毕业合唱、暑期支教等校园文化活动火爆出圈,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转发,登上全国热搜。
高校作为思政育人的主要阵地,应当比任何机构都要更清晰地认识到新闻宣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把握全媒体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全媒体“策采编发”流程,才能跟上互联网发展形势。在实践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记者团等学生群体作用,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J].科技与出版,2020(10):140.
[2] 张晓源.高校传播阵地融媒体建设路径探索[J].采写编,2023(12):117-119.
[3] 谢孝东.高校主流舆论阵地融媒体传播矩阵构建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2):92-94.
[4] 倪松涛,杨涛.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困境和发展方向[J].传媒,2022(23):30-33.
[5] 查桂义,王弘,吴月红.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路径探析:以安徽省10所本科院校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23,39(1):133-137,143.
[6] 莫媛.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再造分析[J].新闻传播,2023(11):67-69.
[7] 张克宣.新视阈下的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8):44-47.
[8] 凌梓译.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困境以及优化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49-51.
[9] 金志超,李铁军.新时期高校融媒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传媒,2021(6):82-84.
[10] 吴江辉,叶荔辉.高校新闻宣传“中央厨房”机制建设构想[J].青年记者,2017(35):94-95.
[11] 穆冠成,李秀芹,崔文斐.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机遇、现状与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71-76.
[12] 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中国广播,2019(2):4-5.
[13] 庞赟,叶子.浅谈都市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流程的再造[J].新闻前哨,2022(13):57-58.
[14] 温建梅.基于“中央厨房”制的全媒体运作模式探讨[J].中国出版,2011(12):56-58.
[15] 常银龙,李兆伟,解晓峰,等.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62-65.
作者简介 李志滨,研究方向:新闻实务、健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