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广泛应用,高校思政工作的舆论引导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对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舆论引导机制展开研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内容能够通过图文、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迅速传播,思政信息传递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理解。然而,新媒体的特性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同时也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出不确定性,还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在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构建健全的舆论引导机制,这一机制应当具备灵活性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并且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也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新媒体语境下的交流技巧和引导策略。此外,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也是优化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策略。高校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对校园稳定和谐造成影响的负面信息。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对舆论进行引导,确保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舆论引导机制;信息传播;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10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般项目“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080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重塑舆论引导机制的紧迫任务。新媒体以其快速、广泛、互动性强的特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的多维传播增加了引导的复杂性,而舆论的多变性也对稳定校园秩序提出了考验。因此,研究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舆论引导机制尤为重要。
(一)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尤为关键。现代化通信工具保障信息迅速传播,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盛行,使思政理论已经不局限在课堂中,而以一种更加亲民的姿态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视频、音频以及图文互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与接受程度[1]。
(二)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明显增强。通过分析学生在线行为数据,教育工作者能够洞悉学生的兴趣点与需求,进而设计出更贴近学生需要的教育内容[2]。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同学生群体特征,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思政教育就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尤其是根据艺术类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定制教学内容。
(三)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新媒体在保障校园稳定和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快速传播属性需要高等教育机构精细化管理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环境。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可能导致动荡的消息与情绪进行快速感知与回应,从而权威发布、快速反应,规避谣言传播,保证消息传递正确及时[3]。这种即时反应、覆盖范围广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一)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路径空前复杂。信息在网络上以光速流转,谁都有可能是信息发布者与传播者。
在此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遇到了空前的挑战。首先是信息真实性核查难,网络信息真伪难以快速识别,易造成错误信息扩散,影响思政教育权威[4]。其次是信息内容的选择广,学生很容易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出与其原有认知相悖的东西,而这样的选择性接受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影响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最后是信息碎片化,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系统性思政教育内容认识不透彻,持续重视不够[5]。如何保证信息准确传递是当前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舆论引导的困难性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舆论引导工作面临复杂挑战。
一方面,用户生成内容泛滥使信息源异常丰富,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意见与信息,给高校开展有效的舆论引导带来严峻的考验[6]。网络舆论多元化需要思政教育者既发声又倾听、既引导又参与对话。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更具有独立性,不再是思政教育的简单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信息筛选者与评论者。他们在思政内容上的批判性思维与质疑态度,向传统教育模式与内容提出了质疑[7]。思政教育者在多变的舆论环境下如何把握引导方向、兼顾学生主体性和教育导向性成为新媒体语境下面临的重大难题。
(三)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新媒体在保持校园稳定和谐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网络热点事件一旦发生,舆论就可能很快失去控制,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舆情多变,不可预测性强,需要高校具有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较强的舆情监控能力[8]。负面信息扩散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保持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规避错误思潮冲击是新媒体语境下面临的重大难题。与此同时,网络中的意见碰撞与热议可能会造成观点极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塑造积极的网络文化,同时又能维护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所要面临的一个困境[9]。
(一)构建多维度新媒体舆论引导体系
多维度舆论引导体系要涵盖各种新媒体平台并构成信息发布立体网络,以保证所传信息及时、准确、权威。高校可通过创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正式社交媒体账号来保障权威声音得到有效传递[10]。
通过新媒体平台,正面消息、官方立场被主动推送出来,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另外,各高校要组建专业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实时监测和深度分析校园内外舆情情况,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避免负面信息传播。面对突发事件,舆情监测队伍还要有快速响应的本领,才能把舆论引向积极。
各高校还应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如开展各类线上主题讲座和网络文化节,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网络生活[11]。通过举办这类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高校应鼓励并培养正能量网络文化代表人物与团体,让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正面声音、传播正面思想、营造正面网络舆论氛围。
(二)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中的引导力
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所受到的挑战日益增加,不仅需要充分了解新媒体运作机制,同时还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网络技能。教师要想做好思政教育,就必须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以及采用更加有效的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创造出兼具深度和吸引力的图文结合的信息[12],从而符合学生阅读习惯及信息接收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必须持续创新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以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更符合学生群体的需求。除此之外,从事思政教育的专业人士应该深入研究网络心理学及网络伦理学,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质,从而使其在进行舆论引导时采取更恰当的策略与方式。
为增进思政教育者的沟通与协作,高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新媒体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培训讨论活动,督促教师交流经验、交流观点,共同探究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怎样才能更有成效。经过这种训练和交流,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及舆论引导技巧会有明显提高[13]。基于这些前提,他们能更有效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并为我国培育出更多拥有正确价值观和出色网络素养的专业人士。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要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多元传媒手段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保障网络文化环境良性发展。高校需要建设全面的网络监测分析系统,运用先进的技术工具,涵盖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博客以及即时通信工具等,全天候实时地监测舆论动态。高校也应注重数据分析深度和广度,适时洞悉舆论走向并提供决策依据,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引导。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功能,打造权威信息传播主渠道。通过官方微信和微博,高校可以及时发布积极的消息,传播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14]。不仅如此,各高校还应该进行线上与线下互动交流,同时借助社交媒体等渠道,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对高校政策的了解与拥护。
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增强网络舆情引导效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建立一支以网络舆情分析师、危机公关专家等为主体的队伍,培养他们具备灵敏的市场洞察力、迅速的应变能力,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舆论风险、作出反应、掌握舆论导向等。建设高质量队伍还要注重提升其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使之成为引领高校舆情的核心力量。
另外,高校要注重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拓展信息传播深度和广度,也可考虑联合新媒体专业内容创作者,共同创作出符合大学生消费习惯、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同时,高校应重视对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以课程教学、研讨会和工作坊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真伪鉴别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15]。此外,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发言所承担的责任,激励学生传播正面内容,有意识地抵制和修正网络谣言、不实信息等,从而共同构建一个澄澈的网络空间。
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必须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脉络,不断优化舆论引导机制,强化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建立健全的引导机制,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能力,并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高校能够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确保信息的准确传播和舆论的正向引导。通过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思政工作将在维护校园稳定和谐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蓉蓉.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172-175.
[2] 王彩云.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与媒体融合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41-43.
[3] 乔伟丽.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J].新闻爱好者,2022(9):121.
[4] 李佳.移动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宣传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2(15):181-183.
[5] 韦植巍.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探究[J].才智,2022(8):42-44.
[6] 张佳奇.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J].才智,2022(7):48-50.
[7] 张瑾冬.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实践探索[J].时代报告,2022(2):140-142.
[8] 郑志婷.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研究[J].时代报告,2021(12):130-131.
[9] 冯慧蕊.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思路研究[J].时代报告,2021(12):138-139.
[10] 于志勇.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的多元化思考[C]//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与高校教育会议论文集.香港: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6.
[11] 姚睛.浅谈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J].才智,2021(19):91-93.
[12] 王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J].才智,2021(18):47-49.
[13] 杨少明,高玉洁,杨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提升[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25-28.
[14] 蔡震宇.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探究[J].公关世界,2020(22):95-96.
[15] 孙婷.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的构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3):98-99,97.
作者简介 张冠华,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