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知乎、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发展,大学生已逐渐成为该类平台的主要用户,他们在平台上积极围观和讨论,使知乎、微博等热榜上频繁出现各大高校的身影。这种试图借助舆论力量推动学校调整决策与改善管理的现象,被称为“网络治校”。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壁垒等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治校”现象,探索网络时代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已成为维护大学校园安全稳定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网络治校”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网络平台的广泛性、高校管理方式的单一性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鉴别力不强。该现象的风险特征主要是:网络媒介传播具有快速、广泛的特征;传播的扁平性特征;网络舆情具有线上线下相互交叉的传播特征。文章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应对策略:重视网络舆情,增设有关部门;重视学生利益,倾听学生意见;畅通反馈渠道,减少舆情发酵;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文章旨在为高校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借鉴,在各类媒体的助力下,实现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创美好校园。
关键词:“网络治校”;意识形态;风险特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9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长治学院党建项目“‘大手拉小手’大学生红色宣讲团建设实践探索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020/XN0465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核心群体,也是各类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通过各类媒体分享身边事物,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领域中充分发表观点与见解。微博、知乎、微信等平台已成为他们参与讨论的主要场域[1]。当他们发表的舆论达到一定热度时,便形成网络热点事件,使网络阵地成为舆论的焦点,进而对学校管理产生影响,这种借助网络舆论倒逼学校调整决策与改善管理的现象被称为“网络治校”。“网络治校”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关注和维护,他们在各类媒体平台发声,充分表达自己对学校管理的不满和发展的期望[2]。这种现象可以折射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同时也使高校管理者意识到搭建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的必要性。总之,在各类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网络治校”的重要性。
(一)网络平台的广泛性
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76.4%[3]。随着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的普及,以及各类网络平台的门槛越来越低,大学生已经成为知乎、微博等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自媒体使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及传播者,拥有表达自我观点的主动权[4]。大学生发现了各类网络平台的及时性、方便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在知乎、微博等网络平台上频繁发表言论,部分言论就很容易在整个网络空间甚至现实社会发酵形成热点话题。而各类热点事件又使该类平台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受众范围不断扩大,传播性进一步增强。
(二)高校管理方式的单一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方式仍然比较保守和传统,网络平台的应用并不广泛,特别是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应对突发事件常常力不从心[5]。学生如果通过传统渠道向学校反馈问题,往往会面临暴露自身身份信息、反馈渠道单一、管理层级繁多、审批流程复杂等问题,使得学生关注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对传统反馈渠道失去信心,转而在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表达渠道,可以让他们的声音更快地被关注。
(三)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鉴别力不强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尤为重要,也是高校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手段[6]。0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的“三观”尚未成熟,意识形态鉴别力不强,情绪波动剧烈,考虑事情不全面,且他们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当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类观点与见解,能轻易得到一些大学生的支持,其中有些观点是刻意歪曲事实或有意引导舆论偏向[7]。热点校园事件在网络中一经发布,通常会被推送给相应的关注者,从而吸引大量跟帖,直至成为热搜话题。一旦形成热搜,就会吸引更多的“看客”加入,通过跟帖产生共鸣,以致出现偏听偏信、盲目跟风等现象,网络上逐渐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最终难以控制,导致校园热点事件演变为网络舆论的热门话题。
(一)网络媒介传播具有快速、广泛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依托诸如知乎、微博等网络媒介,最终可能演变为舆论风暴。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8]。以长治学院为例,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初步制定的宿舍搬迁方案引发了“微博治校”现象。学生在未了解具体措施前,担忧自身利益受损,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进而通过微博发表言论,引发众多学生跟帖,使得长治学院在微博上迅速登上热搜。迫于压力,学校不得不暂时搁置原方案。本次舆情事件主要源于学生对宿舍搬迁方案的不满,加之微博热帖的催化,以及网友评论与跟帖的推波助澜。学生在未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猜测并跟帖,对其他学生产生心理暗示,引发舆论风险。
(二)网络舆情具有传播的扁平性特征
在“网络治校”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交流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网络治校”事件中舆情传播的扁平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第一,一旦有关事件被发布到网络上,各类媒体平台就会迅速将其推送至广大用户,从而使事件得到广泛关注,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第二,网络舆情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打破了时间、地域、身份和层级的限制,这一点在“网络治校”危机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三,传播者往往利用舆论导向,通过评论、转发和点赞等方式,引导接收者产生共鸣,或使其产生相似的情绪和行为,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然而,这些网络舆论既包含事实依据,也混杂着传播者的主观臆断,甚至可能添加了虚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往往受到挑战,这也给校园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加大了难度。
(三)网络舆情具有线上线下相互交叉的传播特征
舆情生成与扩散往往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且相互推动[10]。在校大学生易与同专业、同社团、同爱好的同学构建社交圈子。当高校舆情事件由特定事件引发后,他们会通过网络社交圈展开线上交流。在面对相同事件时,大学生容易受到同圈层观点的影响[11],在从众心理驱使下,网络舆论发布主体与线下学生行动主体共同推动舆情的发展。线上舆论推动线下行动,当事件形成一致的“热搜事件”时,部分网友受网络动员影响,采取线下行动,甚至引发学生线下聚集,以展示网络舆情影响力,迫使学校妥协。高校网络舆情中线上与线下的相互交叉,加大了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难度。
(一)重视网络舆情,增设有关部门
高校往往对网络舆情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在舆情已经广泛传播甚至成为热搜后,管理人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校应增设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的部门及人员,定期邀请网络舆情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和交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建立健全的舆情预警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舆情预警工作流程,并持续进行优化和创新性研究。通过及时掌握高校的热点动态,发现舆情的不良苗头,完善预警机制,并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播学校的观点、立场和做法,以达到遏制舆情、纠正视听、掌握主动权、维护学校形象的目标。
(二)重视学生利益,倾听学生意见
舆情事件的根源多与利益相关[12]。高校在制定和发布各项政策时,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密切关注学生对政策的反馈,关注学生在自媒体上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学生的关注点,并调整优化政策。同时,强化校园舆情监测,了解学生的诉求,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维护学生权益。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自媒体,理性表达观点,避免网络暴力、煽动情绪等不良现象。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做好解释和协调工作,确保学生利益得到保障,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舆情事件发生。
(三)畅通反馈渠道,减少舆情发酵
当前,我国高校的信息传播机制主要采取单向线性模式[13],反馈渠道多为层级审批方式。在这种机制下,普通学生往往难以取得高效且实用的信息反馈途径,以至于学生的意见和需求难以全面、准确地传达至管理层。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的负面情绪通过网络媒介输出与扩散。因此,高校有必要优化双方交流机制,如校长邮箱、网络问卷,定期举办学校高层领导与师生代表反馈会议等活动。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管理层应给予及时、积极的回应和处理。只有确保学生的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才能有效防止因小问题而引发大规模的网络舆情事件。
(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从思想上正本清源
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4]。高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意识形态教育,指导他们正确运用网络,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网络事件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要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网络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但同时也存在信息泄露、不良引导等隐患。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确保身心健康。最后,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尊重他人,不信谣,不传谣,为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解决“网络治校”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15]。
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不仅是校园的代表和象征,更肩负着宣传和维护学校形象的使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网络舆情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网络治校”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汇聚公众观点。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挑战在于如何引导和管控网络舆情,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机遇在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指导。然而,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舆论导向与回应机制,以及完善的舆论信息反馈体系。一些问题需要依赖网络平台方能引起关注,进而解决。这不仅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使得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想引导和处理好“网络治校”,就得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将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目标,在各个层面上都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网络舆情,从而有效应对“网络治校”现象。
参考文献:
[1] 秦晓静.借助自媒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红旗文稿,2020(9):38-40.
[2] 宋瑞.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机制完善路径研究:基于“网络治校”现象的反思[J].上海法学研究,2022,8(2):320-333.
[3]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3-22.
[4] 秦楚.自媒体传播特点分析[J].教育界,2017(15):159-160.
[5] 李梦尧.“知乎治校”现象的原因与破解研究[J].中国教师,2022(2):1-3.
[6] 路成浩,龚超.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21(21):16-18.
[7] 周小玄.“知乎治校”现象成因与高校网络舆情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22(7):168-170.
[8] 张思敏,杭梦蝶.疫情期间江苏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与应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8):117-119.
[9] 傅益南.基于“知乎治校”现象的网络舆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6):38-39.
[10] 张磊.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四组关系[J].理论导报,2018(1):40-41.
[11] 李晋馥,庄哲明.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6):81-82.
[12] 范玉茹.基于“知乎治校”现象的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18):36-38.
[13] 杨萍.高校社交网络负面舆情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以“知乎治校”现象为例[J].东南传播,2021(5):105-107.
[14] 吕善辉,吕昕.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营销(经版),2019(5):125.
[15] 曾娜贤.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3):146-148.
作者简介 董宁宁,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