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性,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提升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筛选、理解、评估、创造、思辨以及应用能力,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如大学生对媒体依赖性强、对媒介信息内容缺乏思辨等,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多学科渗透,多元立体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强化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提高育人水平;协同育人,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保驾护航等。采用这些对策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成为具有高度媒介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最后,该研究的价值还在于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8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 育的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GJGH2023257
媒介素养,作为21世纪公众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指的是个体在媒介环境中有效获取、理解、评估和创造信息的能力[1]。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更是评价个人能否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安全、有效、批判性地与各种媒体互动的关键。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个体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多样的信息,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个体需要具备筛选信息、批判分析、有效沟通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2],这不仅能帮助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还能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对媒体依赖性强
当今社会,随着媒介产品功能的多样化,人们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活动都离不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导致他们媒体依赖性强。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和学习效率,还可能引起身心健康问题[3]。同时,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往往以休闲娱乐为主,忽视了媒介在学习和知识获取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长期沉浸在虚拟网络中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与现实世界脱节的现象,难以用现实性思维来判断和分析媒介信息[4]。
(二)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内容缺乏思辨
当前,部分大学生不会主动辨识信息真伪,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日常能够接触到海量信息,而深入探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往往过程复杂,且收效甚微[5]。此外,即便有的大学生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意识,但是他们的立场往往不够坚定,容易被负面信息影响。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对于接收到的信息缺乏深层次思考和批判[6]。这表明大学生辨识媒介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亟待提升,教师要给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关注和指导。
(一)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重视
尽管高校拥有丰富的理论及文献资源,但由于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普及率偏低,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
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如下:一是只有少数高校开展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全面和深入的教育体系;二是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往往缺乏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教学过程中多为单向度的理论知识传授,没有高效引导学生进行观点表达、系统分析和辩证思维等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虽了解理论,但未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有限[7]。
(二)媒介环境复杂
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同时,西方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时,往往只关注对自身有利的一面,忽视或扭曲事实,而大众往往只能从他们提供的有限视角接收信息[8]。
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流量,一些媒体和平台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通过捏造事实、歪曲报道等手段误导观众,操纵公众情绪,甚至引发负面情绪和仇恨。这种复杂的媒介环境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独立思考和辨识信息真伪,还要具备跳出西方思维框架、独立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以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另外,还要养成健康、理性的媒介消费习惯,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
(一)多学科渗透,多元立体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任。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多学科渗透、多元立体的教育策略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筛选、加工处理能力以及独立判断能力[9]。
基于此,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中提高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比重,如引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让学生从认知、审美、伦理道德等多方面接触和理解媒介。这不仅涉及传授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传播技巧,最终使其成为积极主动的媒介制作者和传播者[10]。
举例来说,高校教育可以将时政热点纳入相关课程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地理专业的课程可以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分析涉事国家的地理位置、国际关系等因素,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事件背景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这种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分析和讨论时事,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考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增强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强化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媒介资源和实践平台,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11]。这种教育方式倡导以学生为本,将校园媒介资源和大众传媒作为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媒介知识,更能培养媒介批判能力和创作能力,形成健康的媒介消费观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网络信息中心等校内媒介资源,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启发。通过使用短信平台、PU平台、学校和团委官方微信等多样的媒介载体,广泛宣传各类媒介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12]。例如,学生可以参与校园小记者新闻采访,参与校报编辑,参与设计和推广官方微信,开展校园DV、微电影作品征集、网页制作大赛、动漫设计大赛、影视作品展播、影评征文等活动。这些多样化的媒介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媒介的机会,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团委还可以邀请知名编辑、知名导演、知名主持人等传媒行业人士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和互动。通过开展媒体见面会,学生能够了解传媒行业现状及其运作模式。综合运用这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媒介使用者和传播者。
(三)增强教师媒介素养,提高育人水平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专门领域,涉及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理解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13]。增强教师的媒介素养,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提升,还要实现综合能力的增强,包括强化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等。通过这些措施,高校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还能更有效地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且媒介素养高的新时代人才。
(四)协同育人,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保驾护航
新媒体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社会各方协作,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作为管理者,其责任在于强化互联网管理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营造绿色、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协调机制,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14]。这就需要政府监督新媒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防止其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媒体承担着加强把关、营造健康新媒体传播环境的职责。一是媒体需要通过开设专栏或专题,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提高大学生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二是媒体还应加强与校园媒体的合作,促进高校现有媒介与大众媒介的整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元和广阔的视角。三是媒体要加强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促使媒介传播客观真实、积极向上的内容,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正面示范[15]。
高校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首先,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内容,确保教育质量。这不仅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包含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媒介素养。其次,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的教师,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高校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对媒介信息获取的敏感度,增强自主学习媒介知识的能力,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中能够实现自我保护、自我提升。
在政府、媒体、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使用的主流人群,要能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因此,从国家政策,到媒体把关,再到学校培育、个人自觉,都必须把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摆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断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廖敏,徐展,张彬,等.批判性思维: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J].传媒论坛,2022,5(20):115-117.
[2] 李顺蓉,陈英芳.“互联网+”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以“雅安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8):35.
[3] 周来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今传媒,2022,30(7):146-150.
[4] 邓旺.社交媒体时代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0):4.
[5] 盖伟.“0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3,6(5):28-31.
[6] 邓丹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2(7):95-98.
[7] 魏涞.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76-79.
[8] 萨如拉.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内蒙古四所高校学生的调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10):75.
[9] 糜莉,余乐,徐燕.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提升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2(8):7.
[10] 滕靖茜.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与业务创新[J].新闻文化建设,2022(6):30.
[11] 陈岩.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4):32-34.
[12] 赵宇星.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0):145-147.
[13] 张笑晗,王奕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研究路径[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3(4):45.
[14] 何新华.新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及其思考[J].编辑学刊,2022(4):61-62.
[15] 张笑,陈敏.审视与反思: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探解[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3):50-55.
作者简介 王梓霈尔,助教,研究方向:文艺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