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是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交流,世界各国的人可以认识和了解到不同的、多样的文化。社交媒体在网络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跨国流动群体理解多元文化、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深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人口的流动打破了国家界限,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现象。中国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也为国内学子赴海外深造提供了机遇。留学生群体只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跨国交际中快速适应。互联网已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交媒体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了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特点和作用,比较中外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语言、表情符号和价值观表达的差异,探究如何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更好地培养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文章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分析网络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入手,探究中外社交媒体的体系、网络语言、emoji和价值观差异,探究如何利用其进行良性对话,以有效提高交往主体的网络空间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网络空间;跨文化交际;社交媒体;网络语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7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重庆邮电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工作经验研究”阶段性成 果项目编号:21VSZ015
网络空间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捷平台。过去人们的交往是单一的线下交往,而今天人们的交往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交往的范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网络空间交往已突破特定的文化边界,出现了跨文化交际。今天,网络空间跨文化交际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固性,同时也加剧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冲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中外社交媒体在体系、网络语言、网络emoji、网络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对人们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际突破了时空限制,空前广泛
在网络空间进行交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际主体可以根据交际意愿选择在任何时间进行交际,可以进行即时的交际,也可以进行非即时的交际。网络交际跨越了时空障碍,只要有互联网,不管人们来自哪里,是什么身份,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地使用社交媒体和他人进行互动,所以跨文化交际的规模空前广泛,不再仅仅停留在现实交际层面,不断向网络空间延展[1]。
(二)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际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固性
网络交际从面对面的传统交际扩展到了虚拟网络空间交际,交际双方通过社交媒体,利用文字、表情等符号传递信息,信息能否正确解码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共享信息。从表面来看,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际方便快捷,但受虚拟网络的保护,发表言论的成本很低,交际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所建立的跨文化交际关系也不稳固,极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中断,无法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2]。
(三)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际加剧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冲突
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较为强势的一方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处于弱势或者使用不多的语言在网络空间的交际中无法取得优势地位。目前,英语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改变了语言势力的平衡。此外,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风俗上存在差异,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交际中如果难以达成一致,就会造成误会,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加剧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3]。
(一)中外社交媒体体系差异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软件,中外拥有不同的社交媒体体系。国外常见的社交媒体有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iktok以及 Snapchat等;国内拥有一套较为独立的社交媒体体系,网民主要使用微信、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B站、抖音等。这两套社交媒体体系看起来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平台浏览、互动和分享交流信息,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者们使用社交媒体的复杂性。留学生群体“往往需要面对两套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体——一面是以微信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社交媒体,另一面则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当地社交媒体,这造就了中国留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空间中独特的‘双面人生’”[4]。
(二)中外网络语言差异
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2001)认为,“因特网成为第三交际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的语言生态”[5]。本文所讨论的网络语言指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在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上的交际用语,属于一种新的社会方言”[6]。本文选择英语网络语言与汉语网络语言进行比较。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同样具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下文从这三方面探究汉英网络语言的差异[7]。
语音方面,为了尽可能在网络上表达感情,大量拟声词被运用到交际中,如汉语中的“嘤嘤嘤”(表示撒娇)、“呜呜呜/555”(表示伤心哭泣),英语中的“Aha”(表示开心)、“boom”(形容巨响,爆炸性消息)。因为汉语多同音字、近音字,汉语网络谐音词特别多,利用输入法打字,可供选择的词较多,一些错误的词反而成了网络上的固定表达。而英语是音素文字,用字母直接拼写,只有一些特殊的词与字母读音相近,才能用谐音法表示。最后,汉语中还有因连读变音出现的一些新词语,如“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表”(不要),因为其表达新奇独特,所以受网民追捧[8]。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化速度快,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打工人”“工具人”“剁手党”“内卷”“社死”“双标”等新词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相关,经由网络发酵而产生。英语中也有“retweet”(转发推文、对推文观点表示赞同)、“sis”(相当于bro,用来称呼兄弟)、“swole”(肌肉发达或健美)等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交际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缩略词,最为常见的是汉语拼音缩略形式和英语缩略形式,如汉语里的yyds(永远的神)、zqsg(真情实感),英语里的pls(please), btw(by the way)。缩略词在网络上的接受程度高,使用范围广,使用缩略词能提高打字速度,使交际更省时、省事。
为了节省时间、突出重点,网友们还倾向于使用省略句、不完整或不规则的句子,如“妈见打”(指一些被妈妈看见之后会挨打的行为)、“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省略句不受语法规则的约束,随意性很强,大量使用省略句,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短句和简单句也随处可见,如“几岁—18”,“how much--five”,长句比较复杂,不利于理解,短句和简单句清晰明了,能提高交际效率。
语言是特定文化思维方式的产物,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英汉网络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9]。但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汉语和英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现象。汉语网络语言中有大量的英语外来语,如“freestyle”(自由发挥)、“cp”(couple的缩写),汉语也影响了英语网络语言,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elivable”(给力)。这些语言可能在网络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所以通过特定语言进行交际,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中外网络emoji差异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只有35%的信息是靠语言行为传递的,其余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行为传递的”[10]。为了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人们设计了很多emoji表情来增强表达效果。emoji的出现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直观、浅显易懂的表情符号可以减少交际障碍,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成为网络用户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丰富人们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不同国家的人在emoji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由于文化差异,也存在一定的独特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个表情的情感体验存在差异[11]。
2016年,输入法公司Kika发布了《Emoji,新世界语的崛起——Kika输入法全球用户Emoji使用行为大数据报告》[12]。报告显示,海外用户使用最多的表情是“笑哭”,而中国网民使用最多的是“龇牙笑”,生性浪漫的法国人使用率最高的emoji是“爱心”。不同的文化会影响emoji的使用,在较为传统的国家,如西班牙、墨西哥、巴西等,“捂脸猴”有“非礼勿视”和“害羞”的双重含义。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emoji有不同的理解,如何把握符号背后的语义、语用差别需要使用者多加注意。例如,中国人使用“双手合十”表达对事件的关心和祈祷,而外国人将其看作“high five”,所以外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碰到天灾人祸时使用“庆祝”的表情。肢体丰富的阿根廷人经常使用“ok”的手势进行交流,但是这个手势在巴西是侮辱性手势,如果在巴西使用会招致误解甚至引发冲突。
(四)中外网络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外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以个人为中心,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强调个人价值,所以西方网民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不受拘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在社交媒体上晒的照片不会过度掩饰缺陷[13]。而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追求和谐,言谈举止要谦虚,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大多数人都习惯遵循主流观点,不愿意与他人在网络上产生冲突,符合儒家“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中国人在网络交际中喜欢通过询问对方的基本信息来拉近距离,甚至把网络交际对象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看待,而西方人对此比较反感。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信息是极为重要的隐私,除了主动公开的信息之外,很多人不愿意在交际过程中谈论隐私话题。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网络跨国交际中,中国人谦虚、含蓄、重感情,首先考虑的是道德伦理上的问题,而西方人开放、大胆、逻辑思维较强,习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14]。如果不能理解语言文化背后的深层价值观,在网络上进行跨文化交际必然面临误解或交际失败[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搭建,人们的交往形式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际属于特殊的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社交媒体的特定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动。但网络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其特点。网络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不利于网络空间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应把握中外社交媒体在体系、网络语言、网络emoji、网络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有效避免误解与冲突,以便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良性对话。
参考文献:
[1] 武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体培养[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4):55-58.
[2] 何金.谈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下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0-31.
[3] 范俊玲.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J].鄂州大学学报,2022(1):61-62.
[4] 赵瑜佩.“世纪潮一代”的网络社会资本重构:对比在英流寓华人Facebook和微信的数字化融入[J].国际新闻界,2018(3):40-62.
[5] 丁信善.关于21世纪语言生态和语言主题的思考:Crystal“语言革命说”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8-12.
[6] 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 (3):70-80.
[7] 张琼鹏.中外网络语言调查分析及对比研究[J].经贸实践,2016(7):204.
[8] 陈雨馨,龙璐.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网络语言的翻译[J].海外英语,2021(22):36-38.
[9] 张脉贤.语言是中外交流的桥梁[J].语言战略研究,2017(2):9-10.
[10] 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
[11] 吴凌云,沈莹.力动态视域下中英文表情符号语用对比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6):63-68.
[12] 刘学文.“原来外国人这样用Emoji,这家输入法公司做了份全球报告”[EB/OL].传媒内参-传媒独家,(2016-12-06)[2024-02-01]. https://mp.weixin.qq.com/s/7wQzm6skCCK7G8GmL1Df3A.
[13]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
[14] 陈忠.跨文化传播的中外认知方式调适与对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47-156.
[15] 高艺.从中外花木兰的改编看跨文化传播中的一次编码[J].新闻研究导刊,2020(15):81-82.
作者简介 蔡畅,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