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路径探析

2024-08-12 00:00龚志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8期

摘要: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文明传播力与国际话语权。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含义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逻辑,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国家形象构建提供了新内核及新话语;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话语体系相对缺失、传播能力亟须提高与“他塑”过程中形象遭到扭曲的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以“自塑”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推动共同体自身认同建构传播基础,打破西方话语体系中形成的认知偏见,客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深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其次,应以“他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强化传播意识,淡化宣传属性,拓展传播渠道;最后,应以对话交流实现双向塑造,通过“自塑”与“他塑”的双向合力,塑造出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吸取西方式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文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期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与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自塑”;“他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69-04

一、引言

国家形象塑造是国家利益的重要部分。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间的交往与联系越发紧密,国家形象成为国家交往的重要考量。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国家扩大国际影响、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迎来新的任务与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逻辑的分析,从当前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挑战出发,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路径。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逻辑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广义上来讲,国家形象可以分为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国内形象是国家内部对本国形象的感知,影响国家的凝聚力;国际形象指在国家外交活动中,其他行为体对某一国家给予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在双方或多方的国际互动交流中形成。一般而言,国家形象指国家的对外形象即国际形象。党和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构建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重要战略任务。

(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新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肇始于毛泽东最早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本质上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提出要搞“中国式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理路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在经济建设、文化传承发展、生态环境、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赋予了新的内核。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不断得到提升和增强。在生态环境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让人们看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和经验,丰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实践与理论[1]。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面对世界发展中的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中国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推动形成和平共处的大国关系格局,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开辟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依靠战争、殖民掠夺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道路,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3]。由此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新内核,使其拥有了更加完整的内涵。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新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系统阐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除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之外,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通过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性,打破了西方对于现代化概念与理论的垄断[4]。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历史实践基础上“自塑”形成的新话语。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基于中国自身国情与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突破了殖民掠夺式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与依附式发展的拉美现代化道路,提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新方案,提供了全新选择[5]。

三、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

(一)话语体系相对缺失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话语体系缺失的挑战。虽然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当今世界上仍处于话语弱势地位,进而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形象传播,我国在话语能力等软实力方面表现较弱,国际传播格局仍呈现出“西强东弱”的整体态势。中国话语体系的相对缺失,影响了中国形象的传播。首先,话语体系的内容生产能力缺失。在话语表达层面,当前西方的话语与理念仍在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并被大量使用[6]。然而,中国本土理论的诠释与表达、中国自身的诉求与观点却常常不能得到较好的阐释,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不足,话语体系表现出碎片化特点[7]。其次,在话语内容层面表现出对外政治话语传播较多的特征,加深了与西方国家受众之间的隔阂,甚至可能导致对传播话语的误读,难以形成言语说服力,形成“说中国的道路多,讲中国的故事少”的局面,陷入“有理无处说”“有理说不出”的言语困境,难以向世界展示真实生动的中国国家形象[8]。

(二)传播能力亟须提高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的挑战。就形象传播的主体而言,当前国家形象传播的话语主体大多是政府。虽然以国家政府为主体进行国际传播有其优势,能够准确传达话语内容,但是以元首外交、党媒传播、外交宣传为主,没有挖掘更多可参与的其他非官方话语主体,报道数量和影响力都有待提升。同时,通过民间外交进行形象传播的声音仍较为微弱,对外宣传工作与民间个体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事风格,以及与国际话语的互动性缺失等问题,导致国家形象传播的说服力与国际吸引力难以提高[9]。国家形象传播的话语方式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就传播的表达而言,在传统叙事逻辑与既往国家行为逻辑的影响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往往出于一种被动式、回应式的话语表达,在国际舆论中往往以回应者、反驳者的身份,被动进行回应。此外,中国国际传播缺乏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又难以结合中国与西方的双重逻辑,难以实现有效的双向对话交流[10]。

(三)“他塑”过程中形象遭到扭曲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形象被扭曲的威胁。“他塑”是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环节,通常发生在媒体报道、学术研究等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形象“误读”,会导致形象塑造与预期发生偏离[11]。在媒体报道中,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差异,或是出于对媒体自身利益的考量,会刻意歪曲事实,扭曲中国形象[12]。在议程设置上,西方媒体也占据优势,从人权、生态环境、贫富差距、经济稳定等方面抹黑中国,使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面临重重阻碍。同时,在中国国家形象尚处于“自塑”能力不足被“他塑”所影响的情况下,西方媒体以“新闻不自由”攻击中国,削弱中国对外传播的说服力,影响中国话语权。

虽然中国国际传播硬件实力已逐步增强,但与国际主流媒体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上常常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与“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局面。除此以外,由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利益、国家竞争与意识形态等的考量,持续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在国际传播领域打压中国,对中国国家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路径

一方面,要以“自塑”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破除话语碎片化问题,提高“自塑”能力,积极建构国家正面形象;另一方面,要以“他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与智慧,对中国的负面形象进行解构。要在双向塑造的过程中,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着力打造中华文化感召力与中国形象亲和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

(一)以“自塑”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阐释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推动形成共同体的自身认同建构传播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及话语体系的解读,不断打破西方话语体系中已形成的认知藩篱与偏见,有利于国家自身形象的传播[13]。

首先,客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脱贫攻坚,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显著上升,在疫情的考验下,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但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西方国家炒作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既要保持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也应看到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国际形象的传播重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样既能够打破西方媒体基于意识形态差异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抹黑和扭曲,又能够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与中国话语说服力。

其次,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既不走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手段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也不走某些国家依附式发展的道路,而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其他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遇与市场,努力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中国不输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以供别的国家作为教条效仿,而是提供了“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重要经验。现代化是后发国家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战后,在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存在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缺失的问题。一些后发国家盲目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导致国内政局不稳,政权更迭频繁。中国以自身实践阐释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能够自主选择符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证明了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构建世界现代化新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以“他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

国家形象的塑造受“自塑”和“他塑”的共同作用。国家形象被“自塑”后,仍需被“他者”接受和认可,经此过程塑造的形象才能转变为“他我”形象,最终表现为“他者”的认知与评价。因此,从“他塑”的过程着手,推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能够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首先,强化传播意识。仅依靠传统的大外宣模式,可能使国家形象传播陷入无力状态。传统的宣传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处于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西方受众往往对权威存在质疑,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这种质疑甚至可能演化为受众的抵触情绪。因此淡化宣传属性,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意识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传播内容上,除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以外,还可以结合微观视角,让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更加生动可感、易于理解,通过基层普通人的经历与美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破除国外谣言与不实报道[14]。

其次,拓展传播渠道。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自媒体作为新传播渠道兴起,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逐渐提升。借助自媒体的话语力量,在中国工作、旅行等的外国民众能够有效传播中国形象,还要发挥旅居海外的留学生、华人华侨等民间力量,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真实图景。此外,外国媒体向本国公民报道中国故事能够增强公民对中国形象的认同。公民往往更倾向于相信本国媒体,加强与国外媒体的沟通,邀请外媒参与中国报道,让外媒讲述中国故事,能够有效消除隔阂与误解。

(三)以对话交流实现双向塑造

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自塑”与“他塑”的合力,也离不开自身与“他者”的交流与互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对话交流。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实践,有其独特性,其是在与世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在双向塑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15]。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发展道路难免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进而规避某些陷阱。中国基于自身国情走出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解决了西方现代化未能解决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模式与新思路,这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正面作用。例如,中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全球气候治理、全球安全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中国融入全球化体系。一方面,全球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也能够赢得国际赞誉,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与国际感召力。同样,中国的脱贫成就也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智慧,为其他国家的脱贫、减贫事业提供经验参考。

五、结语

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中国国际实力与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对形成相对称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诉求也更为迫切,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面临新任务与新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以具体实践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内容,为理论内核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话语。但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面临话语体系相对缺失、传播能力亟须提高、“他塑”过程中国家形象遭到西方扭曲的挑战。因此,要以“自塑”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他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进而实现双向塑造,与国际社会对话交流,向全世界展现出可亲、可信、可敬的中国国际形象,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郇庆治,苗旭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阐释的三重维度[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1.

[2] 王维伟,薛锦.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路径新探索[J].新闻爱好者,2023(10):59-61.

[3] 戴木才.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6):13-27.

[4] 李智,雷跃捷.从国际话语权视角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J].对外传播,2022(12):36-40.

[5] 柴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与世界意义[J].东北亚论坛,2023(6):3-15.

[6] 朱玲琳.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6):15-21.

[7] 刘燕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4(1):33-46.

[8] 叶淑兰.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4):15-23.

[9] 张宜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中的认同困境与国家形象塑造[J].学习与探索,2023(10):50-57.

[10] 陈婷婷.国际话语场中叙事话语表达及国家形象呈现[J].学术界,2023(11):166-174.

[11] 祝大勇,彭娜.西方国家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叙事话语与价值判断[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4(1):92-99.

[12] 李群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及其应对之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4):92-98.

[13] 漆亚林.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进路与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4):5-14.

[14] 钟一玮.从“他塑”到“自塑”:“他者”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突围[J].新闻研究导刊,2023(18):31-34.

[15] 朱玲琳.论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的共生和互动[J].长江论坛,2023(5):51-57.

作者简介 龚志超,研究方向:比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