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2020年,云南野象北迁事件引起全球关注。文章旨在通过这次国际传播的案例挖掘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以后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式。文章利用python爬取CGTN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关于云南野象北迁的报道,排除不相关的报道后,共搜集到123篇报道。从叙事学的视角对搜集到的文本进行叙事分析,发现CGTN的报道生动地体现了老子“大象无形”的美学理念。具体来说,在事件发起层面,CGTN强调了事件的偶发性,能够实现价值观传播的有意化无意;在内容建构层面,CGTN采用顺序叙事和纯客观叙事的视角,能够还原事件原貌,具有自然、无雕琢的传播效果;在修辞层面,CGTN采用隐喻的手法,建构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叙事。“大象无形”哲学作为一种理论资源能为我们今天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不竭的动力。文章研究认为“大象无形”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而言可以超越个案进一步延伸开,其有意化无意,追求自然,无雕琢的价值理念和技巧能科学运用到未来的国际传播工作中。
关键词:大象无形;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云南野象北迁;传受矛盾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6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使命,也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公共外交和传播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
2020—2021年的云南野象北迁报道受到全世界媒体与公众的欢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范例。本文将聚焦“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关系,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优选问题。即从纾解矛盾的角度出发,将这一理念与方法置于具体案例中分析、总结,再从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与未来考量,再一次审视“大象无形”的价值与意义。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传播的目标与追求。这个过程中涉及各种关系与矛盾,从新闻传播角度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与矛盾居于核心地位。传播者“以我为主”,开展对外传播活动,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受众对于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不一定认同,即使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也可能因为传播者运用的传播方法不符合自己的期待等,在心理层面不能接受。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因此传播者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与特点,其主导性才能发挥出来。
我国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多为官方媒体[1],传播主体单一化,缺乏灵活话语方式,内容传播能力不足,这就使中国国际传播处于不利的位置。
循因理论认为,任何传播行为都存在劝服的动机,而受众会探寻传播者的动机,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和动机与传播效果成逆相关的反比关系。因而,从传播效果上看,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和动机越明显,传播效果越差;相反,传播意图和动机隐藏得越深,或显得越纯粹,传播效果就越好[2]。
“大象无形”是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意指将有意化无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这与循因理论针对传播效果提出的解决之道非常契合。
大象无形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最终追求的是“道”,而这终极的“道”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而不体现为具体的意象。作为一个成语,大象无形的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即不要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云南野象报道精妙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向心式报道的“自然”连接
2020年3月,14头野象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游荡,此后象群大体向北移动。中外专家从多方面推测云南野象北迁的原因,尽管大象向北迁徙的原因至今仍不得而知,但从事件的发生来看,这次云南野象北迁是一个自然发生的事件。
云南野象事件的突发事件性质,使得蕴含其中的价值观传播所追求的有意化无意自然实现。作为事件性新闻,随着事件的发展,对事件进行持续追踪,需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这使得大象无形的理念得以延续,贯穿始终。
(二)内容建构的原生态
1.顺序叙事还原事件本真状态
叙事中天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时间,即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作者通过调整故事时间顺序并将其呈现出来,从而增强文本的故事性。采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能够增强事件的可读性与情节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密集的叙事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留下较为明显的人工痕迹,降低内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顺叙是叙事时间依本事时间的自然顺序先后来叙事[3],这种叙事方式跟随事件的发展自然推进,能够客观还原事件的本真状态。
由于其人工痕迹较少,因此内容的可信度较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高。此次CGTN的报道就主要采用顺叙的叙事手法,按照野象迁徙的自然时间顺序安排报道的先后顺序。
根据CGTN的报道, 2020年3月,16头野象离开了它们的原始栖息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迈村附近游荡[4]。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 2021年4月16日,17头野象进入玉溪市元江县[5]。4月24日,2头大象返回普洱墨江县。5月,大象继续向北前进,途经峨山县和红塔区。6月初,象群进入昆明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象群在玉溪和峨山之间徘徊,其中一头成年大象离开队伍[6]。7月,象群南下,抵达玉溪市,而此前离开队伍的成年象抵达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月10日,14头云南野象全部抵达它们的原始栖息地普洱市宁洱市[7]。
CGTN的镜头紧随大象出走、任性玩耍、倦性而返的行动过程,顺应大象的行动来安排报道,凸显了此次云南野象北迁的自然性质。
2.纯客观叙事简朴自然
叙事视角是作者将自身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其不但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角度,而且这种角度本身就包含着叙事判断,具有或明显,或隐蔽的情感倾向[8]。
第三人称叙述指叙述者不参与故事,只是客观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笔者对123篇“云南野象北迁”相关报道进行梳理,排除无法进行叙事视角归类的报道,发现从纯客观视角进行报道的共计60篇,以交叉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复合视角进行报道的共计34篇,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报道的共计15篇。
由此可以看出,此次CGTN关于云南野象北迁的报道多采用纯客观视角。报道多采用展示、描述等较为冷静的叙事手法来反映事实,从而削弱了报道的目的性与说服性。
从事件本身来看,云南象北迁事件的发生并非事先策划,而是自然事件。我国政府在此次事件中也尽量减少对大象的干预,更多强调顺应大象的习性。纯客观叙事视角的叙事特征与大象出走事件的自然基调相契合,采用这种叙事视角,不刻意渲染,而是通过翔实的记录来描绘大象出游的图景,这样做更能让海外读者抛开成见,进入我们的叙事中。
(三)无为而为:隐喻修辞构建情感叙事
外交隐喻从词性范畴上可以分为名词类、动词类、形容词类三种主要类型[9]。名词类隐喻指隐喻的本喻体均为名词词性;动词类隐喻主要是由隐喻性谓语构成的隐喻句。
CGTN使用了大量隐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人象之间的和谐,例如“dancing with elephants”[10]“become permanent residents”[11]。“dancing with”意为“与……共舞”,是一个动词性的隐喻,传递出人象之间的和谐;“permanent residents”意为“永久居民”,是一个名词性隐喻,表明象群是人类的一分子,同样表达人与象之间的和谐。
再者,CGTN用如“leave home”“take the long journey”“hike”“go home”等词来构建云南野象北迁的意义,这类动词性隐喻的使用凸显出CGTN将野生象群的出行视为一次出游,而出游则是悠闲的、愉快的、无害的。
综上来看,这类隐喻构建了人象融合的叙事话语,凸显出大象温和的本性。云南野象的北迁本来是对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隐患,保护云南野象和村民的日常农务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CGTN以和谐共存的话语重建了人与象之间的关系,化冲突为和谐。
此外,CGTN的镜头中展现了玉溪消防员眼中的象群,“当象群遇到危险时,象妈妈展现出的那种对孩子的爱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12],通过这种具体的、多样化的、微观的叙事,实现人与象之间的情感互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护动物、有人情味的形象。
云南野象报道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成功个案,也是将大象无形理念与技巧运用到报道中的范例。象群迁徙事件及其报道固然有其特殊性,但从传受双方的动机和态度探讨主体的传播方式与技巧这个层面看,大象无形对于讲好故事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超越个案本身。大象无形可以作为一种理念与技巧。有意化无意是其核心理念,而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主张,要兼容百态,则是有意化无意的实践,追求自然、生动与包容。
(一)大象无形之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蕴含
人接受信息,主要是靠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进入人们的视听范围,就不会产生大脑的反应和活动,也就谈不上引起注意。
一般来说,影响注意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称为结构性注意;二是人的主观状态,称为功能性注意。前者主要包括信息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和新奇度。后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持久性因素,即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等;另一类是即时性因素,即一个人当时的情绪、精神状态等[13]。传播者“以我为主”开展对外传播活动,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受众对于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不见得认同,因此必然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
对于西方公众而言,主观因素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增强信息的客观性才是正道。
大象无形,有意化无意,追求自然的报道理念可以有效弱化外国媒体、外国公众的戒备、防范、敌对心理,从而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基于云南野象报道提炼出的大象无形形式,自然有其偶然性、特殊性。自然,讲述中国故事不能只依赖这一种方式,但大象无形作为一种理念,却可以成为一种优选传播策略。
(二)大象无形之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战略包括讲故事、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三个层面。
大象无形着眼于对外传播中的传受关系,作为理念与技巧,运用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中出色的表述方式与呈现形式。大象无形可以作为一种理念与操作方法。有意化无意是其核心理念,而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主张,要兼容百态,则作为有意化无意的实现方式,追求自然、生动与包容。
透过事件可知,大象无形作为一种好的叙事方式,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1.有意化无意“适配”隐性传播
有意化无意就是将知觉和思维能够察觉到的内容,转化成潜意识中的过程。将它置于传播中,则是把有意识的目的转化为无意识的目的。这种无意识不是真正的无意识,而是让人觉得无意识。即在传播过程中,淡化或弱化传者的动机与目的。
无意识传播更易让人接受,效果也会更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是长期教育和周围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这也极容易导致人们产生拒斥心理。和风细雨地表明情况,让观众了解事件真相,使观众感觉到并非为了自我炫耀或回避隐瞒什么,才有可能让人留意和信服。
2.不要显刻意就是自然地传播
不要显刻意即传播中要自然、随意,反对心机外露。这实质是回到讲故事的“本原”上。《华尔街日报》主编布隆代尔以“聊天”为喻,他认为“讲故事”总能给人一种聊天的愉悦,讲述者亲切细腻,没有一丝高高在上、严肃刻板的说教者的影子[14]。
强化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运用故事化的话语方式将宏大叙事转变为个体故事,变刚性的政治表达为柔性表述,变官方话语为民间语言,多讲述国际受众关心、关注、想听的中国故事,将这些故事赋予中国价值理念。
对于中国讲故事的主导方式——“意象融合法”而言,就是要浑然天成,反对人为雕饰。用真实的故事、鲜活的细节、贴切的语言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3.不要过分主张就是融入情感地传播
不过度主张,就是不要过多渲染,生硬枯燥地说教。讲故事当然可以讲道理,但讲故事又不是简单地讲道理。讲故事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每个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从小到大经过各种学科的训练,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即概括事物的根本规律,喜欢用总的规律来解释具体的现象。
故事的讲述与传播应当具体、可感。具体地传播,就是通过具体数据和案例,真诚地沟通,以增强说服性和说理性;切实地传播,就是在国际传播中,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将中国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理念融入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中,使中国能被世界切实地感知到。
4.兼容百态——全面立体地传播
兼容百态由大象无形引申而来,在这里“大象无形”并不是完全舍弃“形”,而是不执、不滞于“形”[15]。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全面认识中国,就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不仅要展示我们好的一面,还要让世界了解我们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如果对外报道一味炫耀中国亮丽的一面,而完全掩盖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客观上就会造成“没有说实话”的印象。
实际上,对外传播重在文化交流,不需要太过短视,重要的是在价值观念上能否相互理解、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更好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CGTN的云南野象北迁相关报道具有无形、自然的特点,为我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尽量削弱传播内容的宣介性,消除海外受众的成见和疑虑,如此方可取得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启正.公共外交战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59.
[2] 李智.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17.
[3] 欧阳明.新闻报道叙事原理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50.
[4] 野生大象在中国西南部的村庄里漫步[EB/OL].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2020-03-19)[2023-10-19]. https://news.cgtn.com/ news/2020-03-19/Wild-elephants-roam-around-village-in-SWChina-OYLCTkUxIQ/index.html.
[5] 野生大象漫步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的一个村庄[EB/OL].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2021-04-19)[2023-10-19]. https://news. cgtn.com/news/2021-04-19/Wild-elephants-wander-into-a-villagein-SW-China-s-Yunnan-ZAgFoO9KtG/index.html.
[6] 专家:正在漫步的大象有南迁的趋势[EB/OL].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2021-06-02)[2023-10-19]. https://news.cgtn.com/ news/2021-06-02/Wild-elephants-going-north-are-closing-in-onKunming-City-10LaxAb3KJa/index.html.
[7] 中国西南部居民区附近发现野象漫步[EB/OL].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2021-05-29)[2023-10-19]. https://news.cgtn.com/ news/2021-05-29/Wild-elephants-spotted-rambling-near-residential-complex-in-SW-China-10EmFTOfaFy/index.html.
[8]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7.
[9] 赵玉倩,杨明星.外交隐喻的特殊属性与修辞原理[J].当代修辞学,2022(3):54-66.
[10] 与象共舞:普洱当地人希望在与野生亚洲象的亲密接触中保持平衡[EB/OL].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2021-05-05)[2023-10-19]. 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5-05/VHJhbnNjcmlwdDU0NTEx/index.html.
[11] 岑子园.普洱市护林员试图在当地人和野生亚洲象之间创造和谐[EB/OL].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2021-05-13)[2023-10-19]. 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5-13/Pu-errangers-strive-for-harmony-between-locals-and-wild-elephants--10ek9F9GL0A/index.html.
[12] 流浪大象:“保护者”持续保护象群与居民[EB/OL].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2021-06-16)[2023-10-19]. https://news. cgtn.com/news/2021-06-16/VHJhbnNjcmlwdDU1NjYy/index.html.
[13] 邵培仁.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32-233.
[14]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93.
[15] 姜金元.大象无形: 《老子》美学思想与中国文学本体论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4.
作者简介 刘勇,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国际传播。 周依霖,研究方向: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