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外一些所谓的热点新闻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课程思政对改善、重塑或纠正大学生负面或西化的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将热点新闻与专业课思政元素相匹配,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一是“思”,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类型、背景、价值观与问题四个方面对热点新闻展开分析,确定与思政元素相吻合的热点新闻;二是“融”,建立解读热点新闻的资源库,分析适合解释热点新闻的中华传统文化,立足多视角找准匹配素材;三是“传”,从学校、专业与年级三个维度区分大学生群体,线下与线上同步开展课程思政;四是“馈”,实现大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教师深入思考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质量。为强化热点新闻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文章提出合适的保障对策:建立教师合作机制,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师团队,采用团队组长轮换制,实施互评互审;建立教学资源库,建立热点新闻、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思政课案例库,同时建立在线课程思政库;加强师生互动,不断提升热点新闻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引入情境教学法,运用案例教学法,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使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
关键词:热点新闻;课程思政;大学生;思政元素;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37-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湖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热点新闻’解读模式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yjg202328;202KhBBIzM/Wt6GFFNNHugNU3xjSvC2iBvhqqYEtg/1CHo=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高校师生参与推动特殊青少年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2024SCG047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当前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学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足[1],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薄弱[2-3],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4],教学不能与现实紧密结合[5],部分课堂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6],“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制约着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7],使课程思政纠正、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效果不明显。尤其在西方利用热点新闻向大学生传播西方价值观念,侵蚀大学生思想时,更有必要将热点新闻融入课程思政,避免西方媒体恶意解读热点新闻,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但当前,热点新闻走进课堂融入课程思政仍存在问题:一是课程中挖掘出的思政元素与热点新闻匹配度低,不能充分发挥热点新闻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二是有些课程虽然将思政元素与热点新闻相结合,但未对热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难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研究围绕上述问题,梳理课程思政、热点新闻相关文献,提出热点新闻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与保障对策。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并非一门特定的课程。它是指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课程的理论、价值观念等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8]。
围绕课程思政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关注基础理论研究,涉及课程思政的内涵[9]与理论[10]等方面;二是聚焦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大部分以教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例如,韩丽丽等(2022)提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改善经济学专业学生教学西化愈加严重的现状[11];吕姗姗(2023)等认为档案学专业只有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才能有效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12]。整体来看,这些研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课程思政理论内涵的提升。
(二)热点新闻的相关研究
热点新闻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受广大群众关注或欢迎的新闻与信息。近年来,关于热点新闻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热点新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例如,郭宇楠(2023)指出,高校要聚焦热点新闻反映出的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13];耿欣(2022)提出,大学生正确解读各类热点新闻有助于推动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14]。二是热点新闻传播影响的研究。例如,张国伟(2022)认为,热点新闻固有的社会影响、有效性等因素在提高用户反复推送这类新闻的容忍度上起着积极作用[15]。总体来看,有研究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热点新闻的价值,以及热点新闻在思政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对课程思政与热点新闻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现有研究指出热点新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但未将热点新闻引入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主要教育资料进行研究,更未分析热点新闻、课程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思政课程融合的过程。
热点新闻融入大学生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思”(Think)、“融”(Fuse)、“传”(Transmit)、“馈”(Feedback)四步,见图1。
(一)“思”
一是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应该熟悉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主动建立起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图谱。同时,要思考如何通过真实案例讲清、讲透重点与难点。将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反映社会现状,进而构建出热点新闻与社会现状的关系。二是从类型、背景、价值观与问题四个方面,对热点新闻展开分析。浏览国内外新闻平台,汇集热点新闻,将不同新闻归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类型,或以某一重要或热议新闻事件为聚合依据,凸显特定类型或主题新闻背景、文化的相似性,着重挖掘出热点新闻传递的价值观背后的起因。三是确定与思政元素相吻合的热点新闻。可以挖掘思政元素的关键点,明确它们各自的权重与差异点,匹配不同类型的热点新闻,形成热点新闻候选组。
(二)“融”
一是建立解读热点新闻的资源库。立足“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的方向,结合热点新闻的类型,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如传统典籍,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核心课程。在解读热点新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高度关联的资源并建立资源库。二是分析适合解释热点新闻的中华传统文化,多视角找准匹配素材。结合热点新闻的核心问题,筛选适合解读这类问题的资料,采用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思政课程均等融合解读热点新闻的“1+1模式”,坚持以正确价值观剖析热点新闻。
(三)“传”
一是从学校、专业与年级三个维度区分大学生群体。挖掘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与师范类大学等类型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理念、教学上的区别,对相同学校相同专业的大学生,同样要总结其差异。尤其要清楚,不同专业与年级的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构建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二是线下与线上同步开展课程思政。建立“思政元素+热点新闻+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运用线下课堂与大学生面对面互动,采用线上方式将已准备的解读内容作为大学生进修学习的补充材料。
(四)“馈”
一是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反馈。鼓励学生客观评价,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听取解决办法。将课程思政元素、热点新闻与中华传统文化或思政课程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采用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面对面或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教学效果正反馈,注重积极评价的促进作用,积累课程思政优秀经验,奠定常态化教学的基础。同时针对在热点新闻、思政元素与文化经典融合过程中未讲透、不清晰的内容,学生要逐一反馈给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优化效率。二是教师要深入思考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总结优势与不足,强化教学效果,在塑造、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下真功夫,将大学生的反馈作为推动力,持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推动“思”“融”“传”“馈”高质量实施。
(一)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一是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多元化教师团队,通过“手拉手”集体备课,充分利用教师团队跨学科与专业优势,坚持“补短板”“增长板”均衡发力,共同强化教学效果。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弥补个人在教学中的不足,还能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实施团队组长轮换制,扁平化运作,挖掘教师潜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打造“强合力”。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推行互评互审的教学评估机制。实施互评互审方式,避免浮夸不中肯,坚持务实公正找问题,扩大合作增效能。教师相互评价和审查,有利于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交流和学习。
(二)组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建立热点新闻、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案例库。组建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收集与课程内容匹配的热点新闻,并关注价值取向扭曲的新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案例库。开发创新主题案例,以热点新闻和传统文化为背景,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完善实践环节。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学素材库。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研发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课程思政课件、讲义以及微视频等教学素材。三是推广与应用在线课程思政库。积极宣传在线课程思政库的优势和价值,引导师生广泛使用。同时,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推动在线课程思政库与其他教育平台、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提高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三)加强师生互动
一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避免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网络互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二是持续创新,提升加强课堂上的“三动”训练。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入剖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与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验证所学理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动口表达是提升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三是加强大学生反馈,要明确设计反馈流程,形成正反馈闭环强化课程思政效果的意识。必须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即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各个学科领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困惑,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四)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引入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内涵。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政治素养和道德观念。二是运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案例的实时更新,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三是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讨论和互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完善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以便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期末考试、实践成果等方面。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三是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评价也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热点新闻与课程思政结合是一种可行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它可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水平,有利于纠正大学生对热点新闻的认知偏差,有利于大学生有效辨别、正确认识国外媒体的双标、造谣等行为,有利于推动我国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国家形象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任丽莉.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6):98-99.
[2] 姜涛,孙玉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44-46.
[3] 柳叶青.问题解决视角下中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问题表征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2):12-19.
[4] 尤小芳,汪玲,包涵,等.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中国卫生资源,2023,26(3):313-316,321.
[5] 邓验,贺茶湘.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要素构成、问题剖析与完善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3(6):52-63.
[6] 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4-55,70.
[7] 殷越,黄小欧.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三重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5):94-100.
[8]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9] 郭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内涵、实践偏差与经验检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6):52-60.
[10] 田园,白胜超.“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6):46-49.
[11] 韩丽丽.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126-131.
[12] 吕姗姗,金波,杨鹏.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探析[J].档案管理,2023(1):85-87.
[13] 郭宇楠.社会热点新闻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及融合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85-88.
[14] 耿欣.刍议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6):185-188.
[15] 张国伟,刘丽娜,王菁菁.热点新闻话题推送用户容忍度研究[J].传媒,2022(16):91-93,95.
作者简介 卢艳强,讲师,研究方向:用户信息行为、慈善事业发展。 李逸平,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 教学方法。 郭威,讲师,研究方向: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