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

2024-08-12 00:00:00赵倩倩赵阳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14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河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区,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河南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在中原大地的生动体现,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核和现代价值。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将河南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是赓续文化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经之路,是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支持。

河南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与河流密切相关。河流孕育文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奔流不息的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黄河文化。河南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经中原大地的历史过程中,河南人民与黄河长期互动中所形成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精神内核具体表现为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甘肃等9个省(区),在130多万平方千米的流域内,孕育了璀璨的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河南作为黄河中下游重要的一个省份,黄河自灵宝进入河南,流经三门峡、洛阳等8市域,河道总长711千米,流域面积占全省57%。当黄河挟带上中游泥沙流入河南境内时,也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传入河南,使这里成为文化积淀深厚、精神涵养丰富的地区,是公认的黄河文化集大成之地。从夏商周三代直到北宋3000多年的历史中,河南长期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闻名于世的全国八大古都,就有4个在河南。

因为河南所处的特殊位置,洛阳、郑州、开封,很早就是域内外交往交流交融的繁华都会,也是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交汇之所。洛阳从贯穿欧亚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到6次成为国际大都会;从深眼窝、高鼻梁、着胡服的洛阳三彩陶俑,到法相庄严的卢舍那大佛,厚重历史文化的浸透,使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阳,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品格。河南黄河文化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博采众长,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中原文化与黄河流域其他地域文化主动融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最终融入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

河南黄河地处由山区向平原过渡的特殊地理位置,河道形态复杂,具有突出特点:一是河道最宽,河势游荡多变。二是悬差最大,因上中游带来的泥沙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数米,是远近闻名的“地上悬河”。三是历史上灾害最重。据统计,在过去2500多年里,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因此,河南黄河历来是黄河防洪治理的重中之重。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始终贯穿着与黄河的斗争和治理。明清黄河故道、御坝碑、林公堤、铜瓦厢决口改道处等遗址遗迹,是河南人民同黄河水旱灾害抗争的时代印记。在数千年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已成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开拓进取的革故鼎新精神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河南黄河两岸的人们始终传承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流传至今的古代神话故事就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盘古开天辟地,开创了一个世界;女娲补天,稳定天地构造;燧人氏钻木取火,带来光明和温暖;仓颉造字,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河南黄河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有着开创性作用。政治制度的建构、商业文明的肇始、思想文化的奠基、汉字的形成与其他重大科技发明的产生,都与河南黄河文化息息相关。2015年,中国科学院公布了85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与河南关系密切。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河南是众多新发明、新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之一。黄河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一笔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河南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的价值意蕴

传承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血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河南黄河文化是黄河流经河南地区在与当地人民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形态,包括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农耕文化、古都文化等诸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河南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是传承文化血脉的必经之路。

高校要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对河南黄河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释,深化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黄河文化的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养分。要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效融入高校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黄河是凝聚各民族共同记忆的母亲河,河南是华夏民族孕育诞生地,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向往的根脉老家。从民族发展史上看,华夏民族在河南地区最早形成,产生人类始祖炎黄二帝,由此形成了中华儿女根深蒂固的根亲观念。随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原地区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自秦汉王朝以黄河流域为主体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后,祖国统一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与信仰,黄河文化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将河南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多元一体的主流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来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如果一个民族背弃自己的历史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果没有文化的滋养,中国人民就找不到归属感,就无法凝心聚力,更不会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与力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将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

河南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的实现路径

构建黄河文化“三融入”教学体系

其一,黄河文化融入专业课。高校文史、艺术类专业课运用诗歌、散文、文献、音乐、绘画、舞蹈等方式,讴歌河南黄河文化的历史精华,创新黄河文化表现形式,活化黄河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了解黄河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接受黄河文化教育。文创设计类专业应加大对黄河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对标国际先进,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对黄河文化资源的高端化和精细化开发。经管类专业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找出黄河流域地方产业发展短板,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黄河经济带的建设建言献策。理工专业要以黄河古代科技工程为案例,详细剖析背后的科学技术知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工匠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其二,黄河文化融入课程。将河南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讲述黄河历史变迁,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培养大学生保护自然、保护黄河的意识和意愿,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通过对黄河流域文明兴衰、政权更迭等历史发展演变规律梳理,可深化大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辩证关系的理解。挖掘古往今来治理黄河水患的事迹,感悟人民群众与水患抗争的治黄精神。结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等一批治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与使命,实现守护黄河岁岁安澜的梦想。

其三,黄河文化融入通识教育。高校应整合各专业师资力量,共同开发河南黄河文化概论等校本课程,包括河南“黄河自然”“黄河古都”“黄河遗产”“黄河故事”“黄河名人”“黄河工程”等系列专题课程教材。阐述河南黄河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围绕黄河文化、经济、社会等设置多维度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创新教学教育模式

大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这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还要善于联系实际、讲好中国故事。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将河南黄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内容的融入传导方法,既注重理论灌输,又推进教学创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将河南黄河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与育互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融合的理论教育新形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应结合高新科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实地调研教学、影视剧作品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时效性。此外,应注意网络媒体的运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打造以河南黄河文化为特色的第二课堂,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文化活动空间和机会。要坚持黄河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衔接。

其一,重视静态的校园建筑、环境、景观等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黄河文化传播、融入提供文化心理背景和活动载体。要突出黄河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促进大学生文化浸润,让大学生生活在浓厚的黄河文化氛围中,最终实现以文化人。

其二,要与学生文体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黄河文化文体活动。在节日晚会、比赛、社团等活动中,广泛融入河南黄河文化项目,如剪纸、皮影、杂耍、曲艺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邀请校外黄河文化艺术传人进学校、进课堂,举办各种各样的论坛、沙龙活动等。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黄河文化知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联合相关单位协同育人

高校要积极主动与校外相关单位共建黄河文化实践育人基地,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机构。这些文化机构是弘扬黄河优秀历史文化、传播黄河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很适合与高校联合进行多元协同育人工作。在这些文化机构开展现场教学,大学生通过亲身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灿烂,以及老一辈革命前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强化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

本文选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5-ZDJH-475),焦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焦作市黄河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度焦作市黄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

(作者单位 1.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