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黄河号子
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黄河号子缺乏创作发展环境
黄河号子诞生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其作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歌,多诞生于农村地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机械化产品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黄河号子失去了用武之地,丧失了创造发展环境。除此之外,当今社会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然而,黄河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多以传统表演方式为主,没有很好地抓住时代的流量,导致黄河号子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黄河号子传承理念较为落后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黄河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绵不断地发展下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落后的传承理念依旧是造成黄河号子愈加沉寂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传承者传承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目前,虽然各地提出要大力挖掘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但政府对黄河号子的财政支持不足以使其能够迅速发展;不足以使其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更多深度的融合,拓展多元化的途径。其次,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数以静态保护为主,直到2005年才逐渐提出活化思维研究。黄河号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人们在加强对黄河号子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大多沿袭前人的做法,固化的思维方式、恪守成规的保护方式使得黄河号子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落后于时代。最后,缺乏主观创新意识。当前黄河号子传承人大多为中老年人,尤其很多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对于当今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方式、科技的发展以及宣传方式了解不多。因此,思维认知决定了其无法紧跟时代潮流,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黄河号子逐渐消亡的趋势。
黄河号子传承人日渐减少
第一,黄河号子相关资料内容相对匮乏。一方面,黄河号子因为种类多样、形式不一,分布地域也比较广泛,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导致黄河号子在收集整理、归纳存档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据调查统计显示,黄河号子包含抢险号子、夯硪号子、船工号子、河工号子、运土号子、捆枕号子、推枕号子等。这些号子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域之间文化、方言、民俗的不同,收集人在收集资料的时候甚至需要当地人进行翻译,导致收集整理资料异常艰难。另一方面,黄河号子大多数是劳动者在劳作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传承方式依靠的是人与人甚至家族之间的口口相传,很少有特定的文字记录,导致黄河号子相关文献资料流传保存下来的较少。
第二,黄河号子传承人日渐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一辈的黄河号子传承人大多数已相继离世,剩下优秀的号头也年岁已高,但年轻人中能够接力传承的人却少之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年轻人大多选择生活在城市中,他们逐步脱离了黄河号子产生的环境,慢慢对黄河号子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学习、传承黄河号子。另一方面,资金支持不足使得传承者没有办法只依靠创作表演黄河号子来维持生计。基于此,黄河号子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人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
黄河号子传承方式单一落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很多地区开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仍然以静态保护为主。一些地区虽然开始对像黄河号子这种表演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展示,但依旧难以改变其濒临灭绝的困境。目前,对黄河号子的活化传承主要是通过重新编排、打造一些以黄河为主题的舞蹈、音乐等演出,由于该表演脱离了黄河号子的生产环境,让人们感觉不真实,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到黄河号子真正的意蕴。同时,黄河号子受众面较小,很难起到保护传承的作用,导致黄河号子的传承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乡村振兴视域下黄河号子
活化传承路径
恢复生存空间,让传承具有普及性
第一,恢复黄河号子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在黄河号子保护传承中的作用。黄河号子大多数诞生于乡村,是黄河沿岸的人们在劳作过程中形成的,其既是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的表达,也深深影响了当地人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乡村是黄河号子产生、发展、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黄河号子得到认同、尊重和支持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广大乡村进行展览、演出等,以增强人们对黄河号子的认识和价值认同;可以在乡村建立以黄河号子为主题的民俗街、民俗村等打造非遗品牌,在吸引游客参观的同时,让村民参与到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当中,成为黄河号子的传播者。
第二,拓展黄河号子对外传播的通道。黄河号子虽然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其蕴含的团结一致、勠力同心、拼搏进取的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基于此,可通过外出巡演、文化展览等方式,拓展其在国内外交流传播的范围;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黄河号子以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式呈现,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黄河号子的魅力。总之,应构建从乡村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从线下到线上的全方位、全覆盖的发展传承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黄河号子真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更新发展理念,让传承具有现代性
新时代,加强对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就要更新发展新理念,突破在传统模式中形成的单向思维方式,形成更加系统、更加现代化的保护思维。
第一,要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动态保护体系。黄河号子虽然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因地域文化、方言、习俗的不同造就了黄河号子种类的多样性,单单依靠某一方面来进行保护是很难做到的。这需要各级政府、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动态保护体系,共同推进黄河号子在新时代的全方位发展。
第二,要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其进行改良创新。对黄河号子进行改良创新,需要在尊重和继承黄河号子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其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等进行新的探索,让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例如,在形式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黄河号子的表演方式、舞台设计、灯光声乐的配合进行创新,让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在内容方面,可以依据社会上的热点,对黄河号子的号词进行改变,丰富黄河号子的题材和风格。在传播方面,可以利用当今社会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黄河号子。只有让黄河号子结合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
强化人才培养,让传承具有持续性
针对黄河号子后继乏人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让传承具有持续性。
第一,在经济方面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黄河号子传承人缺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资金,当人们无法保障自己生活的时候,就会选择更换工作方式。黄河号子传承者大多数是无法通过专职从事这项工作来谋生的,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来从事一些跟黄河号子有关的事情,造成黄河号子传承人日益减少。因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给予传承人足够的资金支持,搭建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舞台,为黄河号子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建立黄河号子传承人培养基地,注重专职传承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黄河号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它的演唱、表演都需要专业化的培养。而且,想要对黄河号子进行内容、形式、技术上的创新发展,就要组建一支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涵盖顾问、作词作曲、舞美编排、技术人员以及表演人员等人才。
第三,积极对接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扩大社会的广泛参与,扩充传承人的队伍建设。例如,学校方面,可以通过社团、第二课堂、选修课、兴趣班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黄河号子的认同和兴趣。在企业、社区、乡村等地,可以通过演出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黄河号子的受众群体,激发人们对黄河号子的兴趣,加强对黄河号子的认同感,最终参与到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中,实现黄河号子的动态传承。
深化跨界融合,让传承具有综合性
黄河号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推动黄河号子跨界融合,对于其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
第一,文旅融合是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常用的活化保护手段。因此,可以以黄河号子为主题,打造黄河号子动态博物馆、黄河号子文化广场、黄河号子生态走廊、黄河号子民俗文化村、黄河号子剧院等旅游景点,拓展旅游资源。同时,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本土化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还能实现人民增收,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第二,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拓展黄河号子的受众群体。现代科学技术为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例如,可以通过短视频、影视剧、动漫等方式,对传统的黄河号子加以改编融合,从而增强黄河号子的创新性和活力。
第三,以文创推动黄河号子的传承发展。可以打造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形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文化品牌效应。例如,可以打造以黄河号子为主题的衣服、包包、挂件、公仔、水杯、手机壳、文具,甚至动漫游戏中人物手办等各种产品,以文创推动黄河号子的传承发展。通过深化跨界融合,将黄河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品牌化,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