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教学背景,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教学理念,联系多种学科知识,从而实现综合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劳动方面的教学资源,借助多样教学工具,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组织相应的创作活动,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的四个重要板块,教师结合听说读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真谛,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劳动价值,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语文知识和劳动知识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
1.利用微课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提升阅读水平。学生学习微课不仅可以了解语文知识中蕴含的劳动智慧,还可以加深对劳动精神的理解程度。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一课,教师制作微课组织学生学习,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总结文章要点,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是不同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自己父亲的劳动场面,发现劳动的美,进一步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
2.引入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到语文知识与劳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写作结构,提升写作水平。
仍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包括送行过程、文章主旨、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的父亲形象,完成以父亲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完成写作任务,将父亲的形象定义为劳动者的形象,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劳动意识。
(二)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理解程度,丰富学习体验。
1.听说训练
教师开展听说方面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借助听说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听说水平,培养劳动意识。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课文的音频,要求学生找到文章的要点和结构。学生通过听录音,发现作者是从“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两个方面组织文章结构的,作者通过“只有一个大拱,没有陡坡;拱上加拱”等具体描写体现“高超的技术水平”;通过“结构匀称、外形的美观”等具体描写体现“不朽的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直接引出劳动的概念,要求学生通过听说活动,总结课文中的劳动精神。学生积极探究课文中的劳动精神,总结劳动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劳动的意识。
2.读写训练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方面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借助读写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劳动精神,进一步提升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水平。
仍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挖掘课文中的劳动精神,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搜集更多的资料,以自己熟悉的某个建筑物为主题,完成写作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劳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习体验,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体现“语文+劳动”综合教学的价值。
(一)组织主题创作活动
教师创设主题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找到跨学科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1.开展群文创作活动
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界限,引导学生开展群文创作活动,通过群文阅读提升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将群文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要求学生根据群文阅读活动探究劳动精神。学生阅读、对比多篇文章,发现劳动精神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感受到劳动的魅力,然后将阅读的感受融入作文中,增强了作文的可读性。
2.开展跨学科创作活动
教师开展语文、劳动跨学科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语文知识蕴含的劳动精神,结合劳动精神完成综合创作活动,体现语文与劳动跨学科创作的优势。学生根据语文与劳动跨学科创作活动,总结语文知识的要点,将劳动精神渗透入语文学习内容,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师结合多篇文章体现的劳动精神等元素,引领学生找到劳动精神的要点,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符合跨学科教学理念。教师布置跨学科创作任务:根据文章蕴含、总结的劳动精神,找到写作要点,完成写作任务。学生根据创作任务,找到更多体现劳动精神的文章,总结劳动要点,将其融入作文中。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建筑方面的素材,挑选描写建筑过程的词语,利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现建筑过程的艰辛。教师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分析、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判断该教学方法的效果。
(二)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教师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拓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劳动意识。
1.创设实践教学情境
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创设实践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挖掘语文知识蕴含的劳动精神,符合新课标教学发展方向。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师创设真实的自然教学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分析、总结自然界中蕴含的劳动精神,播放“蜜蜂采蜜、蝴蝶传粉”等与自然劳动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劳动精神与大自然的关系。学生总结自然界存在的劳动精神,发现了劳动精神对促进自然平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2.组织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劳动精神,发现劳动的魅力。
仍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参与学校组织的“我为校园添风采”实践活动,打扫校园卫生,制作手抄报,撰写爱护校园环境方面的宣传语,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总结自己参加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生动地描绘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结合教学经验,总结语文和劳动教学元素,分析语文和劳动综合教学方向,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渗透劳动精神,使学生形成劳动意识,进一步提升劳动水平,凸显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关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