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物具有地域特征。文章在论述革命文物及其地域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基于地域视角进行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内涵阐释的重点和途径,即挖掘革命文物历史价值是根本,精神价值是核心,教育价值是导向,馆藏价值是基础。阐释革命文物以厘清客观史实为基本点,以提炼精神价值为关键点,以培根铸魂育人为落脚点,以强化馆藏研究为着力点。
关键词:地域视角;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内涵阐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3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实物载体。革命文物因其所处地域因素,其价值与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基于地域视角,研究革命文物的价值挖掘与内涵阐释,对于丰富、传承、弘扬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革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革命文物及其地域特征
1.1 革命文物的概念界定及历史沿革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提出,“死亡战士之遗物应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收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以表纪念”,这是对革命文物概念的初探。1949年5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北平历史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献实物启事》,其中最早出现“革命文物”这个词语。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革命文物的概念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2008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在《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革命文物进行界定,革命文物是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此时,革命文物概括为革命史迹、革命实物、代表性建筑等三大类。2018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报送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对革命文物做出了相关表述,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的界定比较明确,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文物的表述—“彰显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的实物遗存”还比较宏观,哪些可以列入其中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概括来说,准确把握好革命文物概念内涵,就要聚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这一主线,坚持“党和人民”两个主体,围绕“救亡和复兴”两大主题,坚持“政治和历史”两大属性,把握“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个时期。
1.2 革命文物的地域特征
地域是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特定区域在社会结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民族民俗、风俗习惯等孕育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各区域开展革命斗争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革命文物展现了不同的地域特征。以广西为例,广西地处祖国南疆,111个县(市、区)中98个为革命老区县,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保存下来数量众多的旧址、遗址、革命烈士墓、纪念建筑和实物等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从广西实际情况来看,受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革命活动轨迹及当地人文地理等因素影响,广西革命文物分布区域性特点较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西革命斗争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重要革命历史人物活动地。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以三条主线分布:一是邓小平、张云逸等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以及红七军转战期间在广西留下的革命活动地址和重要事件;二是中央红军长征时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及后续转移的发生地和主要历史事件;三是中国共产党广西基层组织坚持革命斗争留下的重要活动遗迹遗存①。广西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约2000处,广西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约11000件(套)②。根据2021、2022年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已公布不可移动文物668处,可移动文物5127件。与其他文物类型不同,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等远大于其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本文主要基于地域视角,从历史、精神、教育及馆藏四个方面探究革命文物的价值挖掘与内涵阐释。
2 地域视角下革命文物的价值挖掘
2.1 历史价值是根本
文物的历史价值是文物以其自身为载体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总称③。历史价值是革命文物的根本价值。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具有社会属性。从地域的视角挖掘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是正确评价地方革命历史在全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需要。广西的革命文物是全国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桂儿女进行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解放战争时期,广西是解放军全歼白崇禧集团的主战场,广西党组织积极完成配合作战和支前各项任务,加速了广西和全国解放进程。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挺进广西。解放军指战员林传秋跟着其所在的39军部队一路挥师南下,参加了广西战役。经过35天的激战后,1949年12月11日,林传秋等10名指战员将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镇南关(今友谊关),吹响了解放广西的第一声号角,宣告广西获得解放。2021年,广西革命纪念馆文物征集人员千方百计联系上林传秋并到他家中看望慰问他。经过努力争取,广西革命纪念馆征集到林传秋吹响广西解放冲锋军号声的军号。解放军军号是广西战役取得胜利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的有力物证,具有见证广西革命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时刻的重要历史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把解放军军号在见证广西革命斗争历史方面的价值不亚于同类革命文物在见证全国革命斗争历史方面的价值。
2.2 精神价值是核心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物质的诠释。从革命文物概念沿革历程上看,从革命战争时期到新时代,虽然革命文物的概念几经发展演进,但始终同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其本质仍是以精神价值为核心。革命文物在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光辉事迹的同时也蕴含着伟大的精神。2021年,党中央批准发布46个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6种伟大精神中,以城市、地名等地域相关名称命名的精神就有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等十一种。这些伟大精神在名称上就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给属地人民以强烈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不同历史时期相关革命事件、相关人物的物质实物见证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萌芽、生长、发展、成熟、深化和延伸的过程。伟大的革命精神凝结在革命历史遗迹、旧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及革命文件、烈士遗物等可移动文物中。
2.3 教育价值是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革命文物作为革命历程的见证物,聚焦革命精神内核,是讲好党的故事、讲好革命的故事、讲好英雄的故事以及全面展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实物载体,在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革命文物的教育价值为导向,充分挖掘与地方革命历史事件、人物相关的革命文物的教育价值,为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爱国主义教育优质素材,培养和塑造当地人的价值感和认同感。带有地域特征的革命文物在当地的学校正式教育及非正式的社会教育中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多方面的区域优势。
2.4 馆藏价值是基础
馆藏价值是革命文物的基础价值。地域视角下的革命文物馆藏价值主要体现在革命纪念馆在革命文物征集保护利用过程中,革命文物与本馆收藏、研究、展陈、宣教等业务工作需要的契合度及在未来本馆发展中可能潜在的保护利用价值。我国有些大型革命纪念馆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拥有大量的革命文物馆藏,文物征集的人力、财力投入大,征集的选择面广,征集效果也明显。但是,全国也有许多设区市和县、乡镇的中小型革命纪念馆,规模小、影响力不大、财力有限,文物专项经费不足,制约了革命文物的增量提质。同一件革命文物,虽然其自身承载的客观革命历史信息相同,但是由不同的革命历史场馆收,对其价值的挖掘和利用的程度与有效性相差迥异。基于地域视角,地方中小型革命文物立足于本馆功能定位、藏品构成体系、展览教育、资金预算等实际情况,征集与本馆实际需要契合度高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物的馆藏价值应成为革命文物价值评估的重要考量指标。
3 地域视角下革命文物的内涵阐释
3.1 以厘清客观史实为基本点
基于前文对革命文物历史价值的分析,革命文物的内涵阐释应以厘清文物承载的客观史实为基本点。与革命文物相关的客观史实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革命文物承载的革命历史事件、人物等历史信息;二是革命文物的流传、保管等相关的过程、事迹;三是革命文物征集、保护及利用方面的实践成果等。以广西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锄头为例,这把锄头的革命历史背景是红军长征过广西经历的生死存亡关键一战—湘江战役。1934年11月底,红三十四师在湘桂边界完成阻击追敌任务后,担负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的重要任务。红三十四师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完成掩护任务后红三十四师失去渡江机会,几乎全军覆没于湘江东岸,战士们的遗体四处散落,尸横遍野。当时,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下,任何与红军有关系的人都会受到严厉打击,但是桂林灌阳县水车镇秀木村的几位村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收敛安葬了6位红三十四师战士的遗体。这把锄头就是当年安葬烈士们所使用的工具。当时一位6岁的小孩邓先吉与父亲一起参与了当年的收殓行动。邓先吉及家人一直收藏保管着的这把锄头,无声无息地见证着湘江战役的悲壮和红军战士们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2020年9月7日,广西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组在广西灌阳县征集革命文物时,邓先吉老人怀着对红军热烈而又特别的情感,主动将这把特殊的锄头捐赠给了广西革命纪念馆永久收藏。广西革命纪念馆征集到这把珍贵的锄头后,对锄头进行了妥善的处理和保管,放置于广西革命文物保护与展示中心进行展示,用在了“弘扬英烈精神—2021年广西革命文物展”,展览同步制作成移动展览,走进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等10多所学校,成为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把珍贵的锄头是无数革命文物的一个小缩影,革命文物的背后有着与地域相关的革命历史、人物的故事及保管、流传和利用的故事,这都是革命文物基本历史信息的集合,掌握、厘清、挖掘这些基本的史实是阐释革命文物内涵的基础。 3.2 以提炼精神价值为关键点
精神价值是革命文物的核心价值。革命文物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诉说历史和启迪鼓舞人心。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价值有历史性、政治性、真实性、时代性等特征。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深刻体现着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并成为其中一道鲜红亮丽的思想底色④。如何准确、深入地概括提炼革命文物的精神价值是有效阐释革命文物内涵的关键。红军长征过广西是长征壮丽史诗的重要篇章,留下了许多重要和宝贵的革命旧址、遗迹和实物。中央机关渡江指挥部旧址(三官堂)、红军转战修整地旧址(红军标语楼)等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1934年红军长征过广西用的铝水壶、红五师在灌阳县留下的战地救护所木药箱、红军手榴弹等一批可移动革命文物都凝聚着红军将士“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湘江战役精神,成为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3.3 以培根铸魂育人为落脚点
用好革命文物落到实处就是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社会教育中培根铸魂育人的作用。广西革命纪念馆在用好革命文物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一是搭建平台,拓宽革命文物内涵阐释渠道。主动探索发起成立广西革命历史场馆联盟,整合革命文物资源,实现共享互补共进。与广西区内高校进行“大思政课”结对共建共享共育,第一期参与高校共有11所,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化育人作用。二是举办活动,丰富革命文物内涵阐释载体。在深挖革命文物精神价值基础上,通过“革命文物+”的形式,如“革命文物+家国情怀讲座”“革命文物+研学”“革命文物+大思政课”“革命文物+情景剧”“革命文物+主题比赛”“革命文物+红歌传唱”等,让革命文物内涵阐述可听、可视、可触、可感,在潜移默化中为观众植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培根铸魂育人的目的。三是扩大传播,拓展革命文物内涵阐释覆盖面。充分利用新技术,通过“革命文物+新媒体”“革命文物+数字化”等新颖的方式方法,运用三维模型等进行珍贵革命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并转化为标本库、基因库、素材库等数字资源,实现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和高效传播。
3.4 以强化馆藏研究为着力点
馆藏文物是立馆之本,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家底。基于地域视角,充分研究革命文物的内涵,对革命文物历史、精神等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结合馆藏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革命文物征集,为场馆的后续发展积攒厚实家底。2022年国际博物馆颁布最新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⑤新定义明确博物馆的四大基本业务分别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其中,研究位于首位,博物馆研究工作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革命文物内涵阐释源于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包括革命文物运用于展览展示、社教活动、研学、讲解、学术讲座、文创产品等项目,必须在对其内涵深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对革命文物研究的深度决定了其内涵阐释的深度。同时,新定义强调了“在社区的参与下”,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团体,社区参与博物馆的精神文化生产,同时也为辐射范围内的社区及其需求提供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纪念馆工作的地域性。红军长征过广西的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桂北少数民族地区,调动当地群众参与当地革命文物的征集,有利于发挥区域人民群众的主人公作用,提高革命文物的征集效率。博物馆、纪念馆丰富馆藏、厚积家底,深入基础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是革命文物内涵阐释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印记、红色血脉的延续、民族精神的载体、建设新时代的力量源泉。基于地域视角,探究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和馆藏价值,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促进革命文物内涵有深度、有层次、有特色、有质量地阐释,是深入贯彻落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革命文物工作方针有力举措,将促使革命文物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发展。
注释
①陆卫.广西革命文物保护路径与建议[J].文物天地,2020(3):48.
②广西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N].中国文物报,2021-08-06(001).
③罗哲文.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J].古建园林技术,2001(2):31.
④黄梓根.用革命文物蕴涵的精神力量铸魂育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7):13.
⑤国际博协特别全体大会通过新版博物馆定义[EB/OL].(2022-08-25)[2023-10-05].https://mp.weixin.qq.com/s/TFpdroViZotP4HJwUUTC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