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和国家赋予博物馆的神圣使命,是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路径。潍坊市博物馆通过着力打造博物馆业务工作与非遗融合发展的“6+1”模式,既实现了非遗在现代博物馆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也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强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传播,其经验模式可为其他博物馆相关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潍坊市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42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丰富的生活积淀。其无论是外在的物质形态,还是内在的文化内核,都深刻地烙印着各民族劳动人民最原生态的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和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鲜活的地域特色,是民族创造力与生命力生生不息的直接体现和生动展示,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其所藏文物无不是非遗的“前世今生”,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潍坊市博物馆在充分依托丰厚馆藏文物资源和国家一级馆平台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生动鲜活的实践,着力打造了博物馆业务工作与非遗融合发展的“6+1”模式,既实现了非遗在现代博物馆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也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强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传播。
1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时代背景
非遗包罗万象,其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和国家赋予博物馆的神圣使命,是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路径。
1.1 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了“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批示和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种种,都为全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创新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职责,赋予了使命。
1.2 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气质秉性,关联着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与城市民众现实生活的相融相通中,发挥着以文化人、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非遗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全面加强保护传承工作,对于系统整合、盘活区域资源,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加强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还可以有效助推城市文化产业升级,扩大市民文化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和政策的落实落地,为推动城市文化经济繁荣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3 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路径
博物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其在开启民智、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强,一方面推动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焕发出了日益蓬勃的生机,博物馆数量急剧增加,策展、社教活动的开展水平日益提高,参观人数不断攀升,“到博物馆去”已成为社会新时尚;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博物馆的藏品收藏、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业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面加强区域内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对于丰富馆藏、增加陈列展览内容、打造特色社会教育活动、推动文创研发和学术研究等都有积极作用,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2 潍坊非遗资源概况、保护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中国金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得益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传统手工业的兴盛发达,潍坊地区非遗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保护传承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和社会观念的不断革新,潍坊非遗也面临着产品单一、市场开拓困难、传承力量不足等问题。
2.1 潍坊非遗资源概况
潍坊地区拥有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特色鲜明的非遗资源。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三绝“扑灰年画、民间剪纸、泥塑”、诸城古琴、潍绣、红木嵌银漆器、仿古铜、传拓、核雕、面塑、制砚等,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统计,潍坊非遗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2项、国家级17项、省市级600余项;非遗传承人国家级9名、省市级400余名;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1名、省市级500余名;民间艺术大师60名。同时,建有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和寒亭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高密红高粱艺博园、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等一批非遗产业化生产性保护基地。
2.2 潍坊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地落细各项相关条例、意见、方案、办法,相继出台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筑牢了政策保障。全市文旅系统紧紧围绕打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品牌、构建具有潍坊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促进非遗传播普及、讲好潍坊故事等目标,全面提升新时代潍坊非遗保护与传承水平。经多方努力,全市非遗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非遗传承力量逐步增强,非遗进博物馆、进校园、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不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重新焕发活力。
2.3 潍坊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
潍坊非遗是潍坊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技艺及产品,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和独特的经济、文化、艺术价值。但因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蕴生于农耕文明下的非遗技艺及产品,正被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重重浪潮所冲击、瓦解,造成许多非遗在固守原有的制作方式、销售渠道、传承模式的时候,出现了创新不足、产品低水平同质化严重、销售渠道狭窄、市场少人问津、传承人培养模式守旧、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
3 潍坊市博物馆非遗保护传承的“6+1”模式
潍坊市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与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公共教育、文创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2017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现由原潍坊市博物馆、十笏园博物馆、世界风筝博物馆、潍坊市文物考古所“三馆一所”组成。近年来,全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号召,创新打造了博物馆与非遗融合发展的“6+1”模式,实现了非遗在博物馆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同时也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激活了内生动力。
3.1 藏品征集+非遗,进一步健全博物馆藏品体系
藏品是博物馆的根基,其种类、数量、质量等影响着博物馆其他业务的开展和公益职能的发挥。社会征集是现代博物馆增加藏品的主要渠道。潍坊市博物馆秉承“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在立足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和馆藏特点的基础上,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相融合,将成本相对较低、艺术价值较高、极受大众喜欢的近现代书画、金石篆刻、木版年画等非遗作品纳入征集重点对象,通过主动对接非遗传承人、非遗研习基地、文化企业等,先后征集了近现代书画262件(套)、石印章198方、印稿282件(套)、拓片40件、扑灰年画16件、紫砂壶6件,以及古琴、核雕、葫芦刻画、红丝砚等多件,既为诸多潍坊非遗作品找到了保护、传承、展示的安全场所,也极大丰富了馆藏种类、数量,健全了博物馆藏品体系,为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2 文物修复+非遗,让残损文物重现昔日光彩
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博物馆激活文物资源生命力、让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融入人们生活的前提。经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统计,潍坊市博物馆内拥有大量残缺、严重残缺的待修复文物,占一般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6.18%,珍贵文物残缺、严重残缺者占珍贵文物总数的71.9%。但现实中博物馆却面临着文物修复人才严重不足和后继乏人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潍坊市博物馆将非遗中的相关传统技艺融到文物修复中,先后聘任全形拓技艺传承人张志亮、锔瓷及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祝小朋、石佛造像手工雕刻艺人孙鼎万等为名誉馆员,并特邀郭江华、丰立宽等古字画装裱修复师,一同参与馆藏相关文物的修复工作,既解决了博物馆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难题,又为相关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搭建了舞台。先后为“天将金石付斯人—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专题展”“潍坊地区出土青铜器特展”等修复书画、陶器、铜器、织绣、铁佛等700余件,有力推动了全馆修复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3.3 陈列展览+非遗,鲜活地讲好“潍坊故事”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和最核心的文化产品。非遗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承载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匠心、匠品为核心的大国工匠精神。将非遗融入博物馆陈列展览,既拓展了非遗的展示渠道和空间,也为博物馆丰富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提升展览水平、拓展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提供积极助力。潍坊市博物馆一方面先后策划举办了“潍水流韵—潍坊民间传说创作年画作品展”“金石相契·尊汉堂金石碑帖特展”“金属胎voZau+dNzAxU+w5CBZtgvw==珐琅器精品展”“东亚风筝文化特展”“锦绣中华·齐鲁青未了—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吉金永寿—陈介褀与仿古铜对话展”等多个非遗精品展,将杨家埠年画、潍坊风筝、红木嵌银漆器、鲁绣、仿古铜等非遗手工艺品规模化、专题性展出,为非遗在民众间的传承和弘扬搭建起了立体平台。其中重点策划的“中国潍坊风筝展”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隆重展出,在向世界讲好潍坊风筝故事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潍坊非遗的声音。另一方面,潍坊市博物馆积极将非遗产品嵌入陈列展览中,成为展览的重要组成和点睛之笔,如“潍坊简史陈列”中即展出了由仿古铜技艺传承人李瑜仿制的西周楚公钟、兮甲盘及战国鹰首提梁壶、编钟等仿古铜作品,精湛的技艺将潍坊“金石之都”的盛誉从陈列展览的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3.4 社会教育+非遗,立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与保护的场所,也是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肩负着为社会公众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众多非遗技艺和产品在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冲击下,虽已失去了赖以维系的格局环境,但其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执着、坚守、严谨、专注、诚信、敬业、踏实、开拓的优秀品质,仍然以民族基因的形式隐存于国人的血脉之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将非遗融入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可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让青少年在观看、了解、参与、触摸非遗的过程中,主动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非遗文化的新力量。潍坊市博物馆充分利用孔子学堂、小书斋、潍博大讲堂、流动博物馆等各种社教平台,打造了一系列极具历史体验、文化感受与艺术实践的非遗主题的社教活动,如捶拓片、做风筝、捏泥塑、绘团扇、刷印木版年画、室内盘鹰风筝放飞等,年受众万余人次,深受观众喜爱。活动既增加了博物馆的人气和美誉度,又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同时,潍坊市博物馆与潍坊戏剧社合作,在分馆十笏园博物馆开设“十笏戏社”,恢复十笏园戏台演出场景,为广大游客打造了一处戏剧传承弘扬的新窗口、新舞台。
3.5 文创研发+非遗,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创研发是博物馆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满足广大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殷殷期望的重要举措。但与国家一流博物馆的文创研发工作相比,潍坊市博物馆与许多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同样面临着文创研发人才匮乏、资金不足、产品同质化、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为此,潍坊市博物馆一方面积极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博物馆专门进行文创研发,在遵循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通过深度挖掘文物藏品的丰富内涵,研发出了仿古铜毛公鼎、仿青州石佛造像、郑板桥书画刻石及拓片(仿)、红丝石书砚、博物馆明信片等深具“潍坊元素、博物馆元素、文物元素”的特色产品,极大满足了人民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联合授权模式,邀请社会上的非遗产品进驻博物馆文创商店,充分利用博物馆平台高、观众多、购买力强的优势,拓宽了非遗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增加了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同时,通过组织推荐非遗产品参加潍坊中国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北京文创产品交易会、济南国际文物保护装备博览会及各类文创大赛等,将传统技艺下制作的文创产品推向山东、推向全国,让潍坊非遗实现了火爆“出圈”。
3.6 人才培养+非遗,培养壮大传承力量
人才是事业发展之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培养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潍坊市博物馆立足实际,将博物馆业务人才培训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有效解决了二者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全馆在成立文物修复中心、文物考古研究所、东亚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基础上,依托市博物馆总馆和分馆十笏园博物馆、世界风筝博物馆等开放场馆,邀请全形拓、书画装裱、仿古铜、砸铜、潍坊刺绣、潍坊风筝、微雕、核雕、锔艺等非遗项目入驻中心和场馆,并聘用非遗传承人为名誉馆长、名誉馆员,采用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的模式,实现博物馆年轻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和非遗传承力量的加强培养。同时,邀请瓷器鉴定专家丘小君、古籍碑拓专家孟宪钧、全国古琴大师马杰和张子盛、诸城派古琴传承人茅毅和刘枫岭、潍坊传统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刘志江、泥塑非遗传承人王永芹、色空鼓表演艺术大使于洋和庄晓彤、著名书法家张其亮等,来馆举行公益培训课和专业讲座,充分发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社会功能,实现了博物馆专业人才与非遗传承人才队伍的同步壮大,推动了博物馆业务工作与非遗传承工作的高效开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公共效益。
4 结语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厚重磅礴的历史文化内涵,蕴藏着民族执着坚韧、开拓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潍坊市博物馆创新打造的博物馆业务与非遗融合发展的“6+1”模式,将非遗全面系统地融入博物馆藏品征集、文物修复、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研发、人才培养等各领域,既破解当今非遗所面临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困境,又激活了博物馆革故鼎新、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博物馆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了更多民众,这对于其他地方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可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孙俐君.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
[2]陶妍洁.让非遗在博物馆中“活”起来[J].文化月刊,2019(11):52.
[3]谢小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传播: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3(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