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研究

2024-08-11 00:00:00闫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典型遗址中出土了部分房址。房址中以半地穴式为主,另有少量地面式、窖穴式。从形状上来看,长方形房址占有主要地位。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中出土的遗物多为和先民生活相关的陶器、骨器、石器、蚌器,蕴含着丰富的先民生活信息。在同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从兴隆洼文化至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经过了方形至圆形、又以圆形和方形并重的演变过程。文章对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形制、出土遗物、与同地区考古学文化房址形制之间的异同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获知先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形态等。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社会形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36

1935年,日本学者在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时,将部分遗存命名为“赤峰第二期文化”。196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队对夏家店、药王庙遗址进行发掘,首次提出“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应包含两种文化因素不同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并将其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目前,学界将东起辽河中游、西至浑善达克沙地东缘、南起燕山山地、北达涞河上游的广大范围内含有夏家店上层文化因素的遗存,称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其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房址是先民主要的居住地,其保存了生活中留有的信息,对房址进行分析能够很好地复原先民的生活,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形制

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主要发现于小黑石沟遗址①、龙头山遗址②、夏家店遗址③、蜘蛛山遗址④、大山前遗址⑤等地,其中小黑石沟遗址10座、龙头山遗址1座、夏家店遗址3座,蜘蛛山遗址2座,大山前遗址X44tkuw5gL+s4N8cfweA1g==1座,共17座(图1)。

小黑石沟92NDXAⅡF1,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残长2.75米,存宽1.5米,深0.4米,填土为黑灰褐色,其中夹杂有大量的红烧土块、细碎陶片、木炭粒,房址地面为黄色胶泥经长期踩踏而形成的居住面,坚硬光滑。

小黑石沟92NDXAⅡF2,长约2.5米,宽约1.6米,残存深度为0.35~0.4米,居住面为碎石块、黄土掺杂并经夯实的硬面。房址西南处有一灶坑,整体为不规整圆形,其直径0.9米,深约0.25厘米。但此灶坑并非房址内的遗存,其打破F2,较房址时期晚。

小黑石沟92NDXAⅡF3,长3.95米、宽3.55米,深度0.3米。房址的居住面上有着两个灶坑Z1和Z2。Z1为圆形浅坑灶,在房址居住面的西壁偏南处,其直径为1.1米、深约0.18米。Z2亦为圆形浅坑灶,位于F3中东部。两灶坑的灶面为青灰色,灶坑壁为红色较硬烧土。F3的居住面为较为纯净的黄褐色土。

小黑石沟93NDXAⅡF4,长2.05米、残宽1.4米,房址方向整体为南向略偏西。其房址居住面约0.1米,黄色花土与碎石块经夯打所成,其穴壁上抹有约5厘米的黄色胶泥。

小黑石沟93NDXAⅡF5,残长2.05米、宽约2.55、残存深度0.25米。房址内部的居住面约5厘米,整体坚硬平滑。F5内中部偏南处有一灶坑,其形制为圆形直壁平底状。口部的最大直径为0.98米、深度为0.28米。

小黑石沟93NDXAⅡF6,长约3.75米、宽约2.5米。残存有5厘米的居住面,其为黄褐色花土与碎石块夹杂夯打而成。

小黑石沟93NDXAⅡF7,长4.2米、宽3米、穴深0.35~0.55米,填土内有大量的红烧土块、木炭屑的灰色花土。居住面为一层约5厘米厚的黑褐色硬面。

小黑石沟93NDXAⅡF8,破坏严重,残长3.6米、残宽2.3米,其居住面为一层厚6~8厘米的坚硬褐色花土。

小黑石沟93NDXAⅡF9,残,圆角长方形,仅留有房址居住面,长4米、宽3.75米,其居住面为一层厚6~8厘米的坚硬黄褐色花土。

小黑石沟93NDXAⅡF10,破坏严重,残存部分不规则,约2米×2.5米。房址西侧为梯形入火口,在居住面上留有一灶,灶坑为瓢形。

大山前97KDⅠF38,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残,四壁内收,穴底不平整,南北最长3.7米、东西最宽3.25米、最深0.7米。穴底中部偏东有一较长灶坑,其最长0.6米、宽约0.5米、深0.15米,灶坑中横立有三块呈“Y”形分布的土坯,其用处应为放置灶具。其穴底有一残陶罐底、部分骨器、石块以及烧过的桦树皮。

龙头山F1,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口径2.3米、底径2.45米、壁高0.65米。西南穴壁有着较为明显的齿状工具浅痕,房址正中有一直径20厘米、深10厘米的柱洞。西壁存在一片烧烤面,应为灶台。

夏家店F1,地面式建筑,略残,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4米。居住面为经过夯打的厚约20厘米的黄土。地面中央有一柱洞,其直径30厘米,深为45厘米。在底部居住面的西边与东南边各有一个深10厘米的烧坑。在居住面的西南方有一条路,应为通道,路上也有一个柱洞。

夏家店F4,窖穴式居址,房址残,有部分不见。平面应为圆形,直径约3.2米,坑壁最高处为0.56米。F4西部地面上有一不规则灶坑,深度为13厘米。灶坑的边缘有一层草拌泥,内部有三块石块,应是用作支架炊具。灶坑旁有一件残陶鬲及一件残陶豆。

夏家店F5,窖穴式居址,口部、底部直径均为2.5米,深0.9米。坑底的活动面厚度约25厘米。在活动面中央有一个直径20厘米、深28厘米的柱洞。其坑壁不平整,壁面抹泥,厚薄不均。其底部有一层厚5毫米的红烧土。

蜘蛛山F1,方形半地穴式。部分被破坏,仅存东西北三面墙,长度分别为2.2米、0.8米、0.8米,现存高0.3~0.5米,地面为不平整的灰土硬面,西北角存在篝火烧烤痕迹。

蜘蛛山F2,窖穴式居址,平面为圆形,口径2.6米、深1.6米。其底部和穴壁垒砌一层土坯,土坯外抹一层草泥,之间用黄泥填补。F2最底部中央有着篝火烧烤的痕迹。

其中,小黑石沟的93NDXAⅡF8、93NDXAⅡF9、93NDXAⅡF10三座房址破坏严重,不列入研究范围。剩余的14座房址形制进行划如下:

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根据形制可以分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长方形半地穴式、圆形地面式、圆形窖穴式四种。其中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共6座,分别为小黑石沟92NDXAⅡF1、小黑石沟93NDXAⅡF4、小黑石沟93NDXAⅡF5、小黑石沟93NDXAⅡF7、大山前97KDⅠF38、龙头山F1;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4座,分别为小黑石沟92NDXAⅡF2、小黑石沟92NDXAⅡF3、小黑石沟93NDXAⅡF6、蜘蛛山F1;圆形地面式房址1座,为夏家店F1;圆形窖穴式房址3座,分别为夏家店F4、夏家店F5、蜘蛛山F2。

可以看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房址地面式较少,多为半地穴式房屋。从形状上看,方形房址占大多数,圆形房址仅有一小部分。其房址平均面积仅为7.79平方米。其中部分房址内有灶坑,均为圆形或近圆形灶台。灶址多为地面灶,功能较为完善,灶台中偶有多块石头或土坯以充当炊具支架。有的房址中存在柱洞。房址居住面的建造精细且复杂,多为5~10厘米,常为黄褐色、灰褐色花土夹杂碎石块夯打而成,部分房址穴壁上抹有一层黄色胶泥。其中龙头山F1的房址墙壁上有着较为清晰的齿状工具痕迹,应为木耒等木质生产工具在修整房址时所导致。

2 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出土遗物

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出土遗物较少,多为陶器、石器、骨器,在此文化中较有特色的青铜器并未发现。在本文讨论的17座房址中,仅出土了骨料1件(小黑石沟92NDXAⅡF1∶1)、骨牙饰1件(小黑石沟93NDXAⅡF4∶1)、骨锥1件(小黑石沟93NDXAⅡF6∶1)、骨器1件(大山前ⅠF38②∶3)、残骨镞1件(大山前ⅠF38①∶6)、磨过的羊脊骨1件(大山前ⅠF38①∶3)、陶钵1件(小黑石沟93NDXAⅡF4∶2)、陶鬲2件(小黑石沟93NDXAⅡF4∶3,夏家店F4∶2)、陶纺轮2件(小黑石沟93NDXAⅡF6∶2,大山前ⅠF38①∶2)、陶豆1件(夏家店F4∶1)、陶罐口沿1件(小黑石沟93NDXAⅡF5∶2)、陶罐残片1件(大山前ⅠF38①∶8)、陶罐底1件(大山前ⅠF38②∶4)、石网坠1件(小黑石沟93NDXAⅡF5∶1)、石环1件(龙头山ⅡF1∶1)、石刀残段2件(大山前ⅠF38②∶1,大山前ⅠF38①∶1)、石斧1件(大山前ⅠF38①∶7)、蚌饰1件(大山前ⅠF38①∶5),总计骨器6件、陶器9件、石器5件、蚌器1件(图2)。

可见,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中出土器物多为先民的生活用品。其中,牙饰应为先民日常生活中穿戴的装饰品;陶钵、陶鬲、陶豆、陶罐均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陶纺轮证明这一时期存在着纺织业;骨镞为捕猎野生动物及战争所用的主要远程武器,证明这一时期狩猎在生业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石网坠用于捕捞鱼,在小黑石沟遗址灰坑中发现了部分鱼骨,证明这一时期生业中存在捕捞业;石环推测其为一种研磨器,能够说明这一时期旱作农业在生业中仍旧较为重要;石刀是当时主要的收割器具,用于收割农业作物。从其出土器物可以推断,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人们的生业构成为旱作农业、畜牧业、捕捞业、狩猎业等。房屋对于当时的人们除了有居住的作用之外,也是贮存食物、加工食物的主要场所。

3 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与同地区考古学文化房址比较

夏家店上层文化主要位于辽西地区,在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从小河西文化至小河沿文化,发现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其中至红山文化时期,都以方形为主,到小河沿文化时期,圆形房址开始出现。直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开始出现地面式房址,其与半地穴式房址的比例约为1∶3。夏家店上层文化中的房址则为方形、圆形并重。

兴隆洼文化的房址平均面积为38.38平方米,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平均面积为13.66平方米⑥,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平均面积为7.79平方米,仅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1/5左右。房址的整体平均面积逐渐减小,代表着单个房址中家庭生活人数的减少,以小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生活开始普遍。

方形房址便于定居,而圆形房址易于制造。在小河沿文化时期,圆形房址出现并逐渐取代方形房址,其原因主要在这一时期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山文化时期适宜进行旱作农业的气候逐步演变为干冷气候,旱作农业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其不足以支撑小河沿文化先民的生存,所以这一时期,渔猎在生业中的占比逐渐增多,定居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变为生活环境不固定的渔猎生活。圆形房址因其相对容易制造,更为契合这一时期的生业模式,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除此之外,房址形制的转变也有着一定精神层面上的改变。红山文化时期祖先崇拜兴盛,圆形的形制仅能用在与祭祀相关的建筑上,而生活中所用的居住房址则只能使用方形,应是“天圆地方”的一种体现。而到了小河沿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神权逐渐下降,军权逐渐上升,其主要统治者应为握有军权的政治首领,先民们对于神权的信仰程度有所下降,圆形不再局限于礼仪建筑,于是圆形的房址形制开始出现。

从出土材料上分析,西辽河流域发展至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方形房址和圆形房址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侧重。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生业模式根据其所在范围有所不同⑦,小黑石沟遗址所在的老哈河流域中,旱作农业仍旧占据主要生业,故其主要是定居生活,方形房址在这一地区占据较大比例。而以龙头山遗址为代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中,自然环境不适应旱作农业发展,主要生业为渔猎采集,流动性较强,居民的住所不定,故这一地区房址的主要形制为圆形。

整体而言,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中,房址经过了从方形房址至圆形房址、又到圆形房址与方形房址并重的转变。房址的类型也从半地穴式逐渐发展为地面式。其制作方法也从简单发展至复杂多样化。

4 结语

本文对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对夏家店上层文化小黑石沟遗址、龙头山遗址、夏家店遗址、蜘蛛山遗址、大山前遗址中出土的17座房址进行分析,这一时期,形状上方形房址占比较多,类型上半地穴式房址居多,并有部分地面式、窖穴式房址,部分房址中有灶台及柱洞。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中,出土了少量的骨器、陶器、石器、蚌器,其中大部分都与先民生活有关。在与之同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中,房址形状经过了从方形至圆形、又发展到方形和圆形并重的过程;类型从半地穴形逐渐发展至地面形,其整体面积逐步下降,制作方法逐渐精良。对其进行研究,也深入了对夏家店上层文化整体的社会形态、经济水平以及与同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目前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房址较少,对其房址的研究较为有限,进一步研究有待更多相关发掘资料的补充。

注释

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②曹建恩,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1(8):704-712.

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4(1):111-144,194-207.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9(2):215-243,279-282.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简报[M].北京:故宫出版社,2022.

⑥张雨.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0.

⑦胡良.夏家店上层文化生业模式量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