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诸城名人透视清代科举文化世家与翰林群体的崛起

2024-08-11 00:00:00霍萌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诸城自古多名士,特别是明清两代,境内相继出现了“东武西社”“诸城十老”“张氏四逸”等文学社团和著名文人以及臧、王、刘、李、丁五大世家望族。他们出则为民请命、整顿时弊、造福一方,入则以文会友、相互唱和、寄情山水。他们秉承祖风、诗书绍继,促使诸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关键词:名人;透视;文化世家;崛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33

0 引言

诸城自古多名士,特别是明清两代,境内名士荟萃,相继出现了“东武西社”“诸城十老”“张氏四逸”等文学社团和著名文人以及臧、王、刘、李、丁五大世家望族。他们出则为民请命、整顿时弊、造福一方,入则以文会友、相互唱和、寄情山水。他们秉承祖风、诗书绍继,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促使诸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1 明末清初诸城科举文化世家与翰林群体概貌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登上政治舞台的阶梯。清代的科举制度分为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读书人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分别考取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每次取得进士功名的读书人,少则不足百人,多则三百人左右。相对于全国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来讲,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在这一时期的诸城,考中进士却似乎成了寻常之事。据统计,清代二百余年间,诸城共考取进士102名,这在全国县一级实属罕见。明清时期诸城境内出现了以臧惟一、王沛檀、刘统勋、李澄中、丁惟宁为代表的诸城五大家族及邱橓、窦昂、张世则等为代表的世家望族,其中尤以刘氏家族名气最盛。

2 诸城明末清初名人画像

2.1 清爱堂与刘氏家族

诸城刘氏在清代是当地著名的家族,这个家族因刘必显、刘棨、刘统勋、刘墉而闻名于世(图1)。刘墉即我们后世所说的“宰相刘罗锅”,刘必显是刘墉的曾祖父,刘棨是刘墉的祖父,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清爱堂”是由皇帝御赐的堂号,源自清代康熙皇帝为诸城刘氏家族题堂匾的典故。据说,刘棨时修建刘家祠堂,祠堂完工后,请康熙皇帝给刘氏祠堂题写堂匾,康熙帝题了“清爱堂”三个字,然后对刘棨说:“朕希望你们刘家父子在朝为官,都能做到清正廉洁、爱民如子。”自那以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就以“清爱堂”为堂号。通过查阅史料进行统计,诸城刘氏家族五代共出了11位进士,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刘统勋(1699—1773),刘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字尔钝,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充尚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官,《四库全书》总裁官等职。”①作为朝廷重臣,刘统勋以直谏著称。他经常上书直言、针砭时弊,“直声震朝野”。他以无所畏惧的气概,劝皇帝抑制三朝元老张廷玉和满洲勋贵讷亲,树立起了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形象。“乾隆二十六年(1761),晋东阁大学士,为尚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官。”②乾隆三十八年(1773),刘统勋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官,为成就这一中华文化史上的盛举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刘统勋久居高位,为国为民献计献策,劳苦功高,但自身却十分廉洁。他家原有田地数十亩,茅舍一处,做官五十年,直到去世,田地房屋没有增加寸尺。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在上朝途中病逝。乾隆皇帝闻讯,十分悲痛,亲自前往奠祭,并追赠刘统勋为太傅,入祀贤良祠。等刘统勋的灵柩抬回家乡时,皇帝下诏,沿途二十里之内的文武官员都到灵柩前进行吊唁。刘统勋去世后,谥号“文正”,这是对德高望重的大臣的最高礼遇,成为雍正、乾隆年间唯一得此殊荣的汉人大学士。

刘墉是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乾嘉两朝重臣,因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官职历任江苏督学、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嘉庆二年(1797),授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嘉庆)九年(1804)卒,晋赠太子太保”。③在做地方官期间,刘墉致力于处理一些疑难案件,铲除地方恶势力,严格按律法办事,对科举考场的一些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他遇事敢作敢为,丝毫不顾及地方势力,所到之处通常是“官吏皆忘风畏之”④。另外,刘墉高风亮节,从做学政、知府起,就对各种赠送礼品、贿赂一概拒之门外,为下属作出了良好的表率。由此在民间衍生出了刘墉斗和珅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刘墉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善于学习前人又具有创造性的著名书法家。他擅长行书,同时也能写小楷。诸城市博物馆收藏有刘墉书写的行书中堂、楷书《刘诸城家书真迹》等作品(图2)。他的“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其用墨浓厚扎实,不露锋芒;字体丰满,外柔内刚,貌丰骨动,别具一格。”⑤因为他的书法味厚神藏,喜欢用浓墨,所以世人称他是“浓墨宰相”。刘墉博学多长,精通百家经史,留有《石庵诗集》。他死后,嘉庆皇帝命刘墉的侄子刘镮之将刘墉的书法作品选取其中代表性作品临摹后刻于石头上,有《清爱堂石刻》四卷。

2.2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自称“艮斋老人”“秋水老人”。现在的诸城市舜王街道辛庄子村人,后来迁居到诸城城里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考中康熙朝博学鸿儒科。因他在文坛成就斐然,故将其列入乾隆《诸城县志·文苑》(八)中。

李澄中19岁时补诸生。当时兵备副使周亮工到诸城任职,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李澄中的诗,非常喜欢,就把李澄中请到县衙,同时邀请乐安李焕章、寿光安致远、安丘张贞在诸城讲学。

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颁布圣旨广纳海内外人才,全国总共有140人参加考试。山东巡抚举荐了3个人,李澄中位列其中。康熙十八年(1679),李澄中已经50岁了,朝廷在体仁阁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殿试,李澄中高中。考中后,朝廷当即授予李澄中等人翰林院检讨的职位,负责纂修《明史》。后来,李澄中相继任右春坊右中允、左晋侍讲、直隶学政等职位。康熙二十九年(1690),李澄中奉命负责云南乡试,他秉公办事,不受贿赂,选拔真才实学,大改之前乡试中的徇私舞弊之风,所录取的22人,为官清廉贤达者有18人。康熙三十年(1691)因有嫉妒者在皇帝面前中伤李澄中,李澄中隐归故里。回归故里后,他广泛交游,与县内名士张侗等人同游江南,更是独自游历浙江、福建等地名山大川。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名士,诗文唱和,名声大噪。

李澄中才华横溢,诗、文、书法等成就都很高,士林将他和当时的王士祯、田雯并称“山左三大家”,有《卧象山文集》《艮斋文集》《滇南日记》等著作传世。

2.3 金石藏家—李仁煜、李璋煜

李仁煜,字书山,诸城城里人。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鉴赏家。清代乾隆三十年举人,其无意进入仕途做官,全心收藏,曾建“万书楼”与“爱吾鼎斋”专门放置所收藏的精品。晚年,李仁煜得到一枚在诸城城南出土的汉代石洛侯印章(图3),他喜出望外,对金印进行了详细的考据,并为之作跋。李仁煜不但精通于金石鉴赏,而且擅长书法,尤其擅长隶书。著有《贞金乐石山房诗稿》《书山杂著》等。

李璋煜,字方赤。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岳父。嘉庆十八年(1813)进士,任刑部主事,升四川司郎中。道光十七年(1837)任常州府知府,其间对诸如无赖、盗窃、迎神赛会等陋习加以整饬。之后又任江苏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母亲去世后,回乡丁忧。为母服丧结束后,选拔为广东惠潮嘉道。因潮人彪悍浮华,常见开办赌场,利用藏在深闺的妇女假借尼姑庵的尼姑暗中为赌场引诱良家子弟赌博,称之为“花会”。结会树党、打架斗殴现象常有发生,称为“会乡”。李璋煜对“花会”“会乡”深恶痛绝,他命部署严加查处,将为首的曾阿三、黄悟空绳之以法,永绝了“花会”“会乡”的恶习。当地民风逐渐开化,时称“治潮者前有韩昌黎,自唐迄今继轨者惟璋煜一人。”⑥后又升浙江、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回归故里。

李璋煜回乡后,同李仁煜一起,鉴赏金石,切磋技艺。他还擅长诗书,作品大多写为官之道,有《洗冤录辨证》一卷、《视己成事斋官书》六卷、《月汀诗文集》四卷、《律例撮要》十二卷等传世。

2.4 巴山王氏

巴山王氏也是清代诸城的名门望族,代表人物有王玮庆、王锡棨等。

王玮庆(生卒年不详),字藕塘,诸城王家巴山村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曾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礼科给事中、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礼部侍郎、刑部右侍郎等。为官二十多年,前后呈上三十余件奏章,所陈述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清正廉洁、直言敢谏,为家乡父老、黎民百姓请命,尤其是奏请朝廷禁止向老百姓加派钱粮,依照旧例严禁加派,使百姓的困境得以缓解。朝野因此称其有古大臣之风。他的文章诗赋炳耀一时,诗风雅宏丽,世评“深得王士祯神韵”。王玮庆喜欢收藏,嗜金石如命,所藏精品非常多,编有《蕉叶山房书画碑帖目》三卷。儿子王锡棨是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锡棨(生卒年不详),字戟门,诸城王家巴山村人,王玮庆之子。捐官郎中,补刑部广西司。他熟知刑法,很多高官对他非常倚重。王锡棨博学多才,尤其喜好金石篆刻,收藏了非常多的古代钱币、青铜鼎、汉魏时期碑碣等。他游遍京城厂肆,每每遇到高品质的金石,常常不惜重金收入囊中。其他鉴赏家如果有所收获,也常请他去辨别真伪。他曾经在北京市肆间购得商代彝器“义己盉”,如获珍宝,遂专门修建一间屋子起名为“商盉堂”,用于收藏该盉。诸城市博物馆现藏有“王锡棨”黄寿山印(图4),篆刻“东武王锡棨印信长寿”。他的著作有《泉苑萃珍》和《泉货汇考》十二卷等。

3 诸城科举文化世家和翰林群体的崛起的原因

诸城科举文化世家和翰林群体的崛起绝非偶然,探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祥久远,薪传不绝。一个地区的文化积累,是其文化接续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一地文化历史越是久远,其底蕴越是深厚,而后世文化发展越有动力。诸城地区的历史可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当地名人辈出,上古明君虞舜,孔子弟子公冶长,两汉易学大师梁丘贺、经学大师伏湛,《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明代“东武西社”等,薪传不绝。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清代科举文化世家和翰林群体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料。

第二,从社会环境看,清朝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世家的形成和发展。清初,清朝定鼎中原,康熙皇帝为了巩固统治,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朝廷对科举取士的重视程度超过历代。正如清朝开国谋略家范文程所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⑦此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朝廷可以有效地利用儒家思想达到统一民众思想的目的。

第三,诸城崇文尚教的社会风气浓厚。自春秋时期公冶长终生治学而不仕始,两汉时期儒宗名臣争相设塾,授徒传经,至宋代苏轼知密州,其弟苏辙感叹“十万人家尽读书”。可见,诸城境内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历史之久远、风气之浓厚。

第四,家族内部士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中国古代社会,最重宗法,表现在学术上就是重师承,重统系,重门户,学以人传。学术传承最具有韧性的纽带,是所谓的家学渊源。”⑧以诸城刘氏家族、相州王氏家族为例,族中有一人或多人入仕,他们以自身为楷模,将族人引上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道路。家族内部互助互勉,自信自强,为了实现个人和家族的理想而刻苦攻读。在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下,诸城出现“一门三进士”“一门四进士”的进士家族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①②③④张清吉.诸城历代方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877.

⑤唐骅.笔与墨的灵性:书法艺术语言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1(12):88.

⑥张清吉.诸城历代方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52.

⑦袁艺.乾隆画像题材内容研究[J].美术大观,2010(1):14.

⑧王宪明.积厚流芳 继往开来:北海文化资源及研究展望[J].潍坊学院学报,20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