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

2024-08-11 00:00:00黄任远彭芊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赫哲族艺术类文物主要有陶罐、口弦琴、鱼皮画、桦皮工艺品、风俗画等,这些文物是其长期渔猎生活的产物,该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展现了该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关键词: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32

人类的劳动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反映了人类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反映了其周围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也反映了古代先人的精神世界和原始信仰。赫哲族造型艺术发达,主要有图案、雕刻、剪纸等,主要文物代表有口弦琴、陶罐、鱼皮画、桦皮画、风俗画、剪纸等,这些文物是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展现了该民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赫哲族艺术文物有以下特点:一是因地制宜。多采用当地的鱼皮、鹿皮、桦皮、鱼骨等载体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尤其是鱼皮镂刻画传承至今,让人拍案叫绝。二是就地取材。源于赫哲族渔猎生产和渔猎生活,他们秉持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这些艺术文物反映了三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当地民俗风情。三是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这些艺术文物表现出浓厚的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意识,实现了现实生活和精神观念及艺术审美的完美统一。四是这些艺术文物是其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这些艺术文物在博物馆内保藏展示,向人们述说它的前世今生,其精巧的艺术被现在的人们喜爱珍藏。

陶罐(图1),赫哲语称大莫梭,现收藏于佳木斯博物馆。该陶罐是过去赫哲族人盛放鱼子、鱼块的生活器皿。罐高9.88厘米,口径9.14厘米,腹径8.61厘米,底径6.16厘米,重226.02克。此罐为夹砂陶罐,质地粗糙,灰色,素面。造型雅致,陶罐表面饰有花纹和鱼鳞纹。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赫哲族卷》①刊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出土的陶器和陶片的照片,上面“饰有鱼鳞纹、扎压纹、压印纹、花瓣纹、鱼鳍纹等,造型雅拙、朴实、雅致”。陶罐上的纹饰反映了赫哲族先人的渔猎生活和原始信仰以及鲜明的原始审美观,对研究其民族的渔猎文化和萨满文化以及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具有实用价值。

口弦琴,赫哲语称空康吉。口弦琴是北方民族乐器,能吹出音符,多悲伤调,曾是男女青年传情之物,同江市博物馆、佳木斯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等均有收藏。该口弦琴(图2)是用兽骨、木片、铜片等组成,长8厘米,舌簧长10厘米。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记载:“口琴,他们叫空康吉,形状与三叉口琴完全相同,少年男女用以勾情。”②

民间还有关于口弦琴的一则传说:早先松花江边有个渔村发生瘟疫,全村只剩下一个小女孩,之后,这个小女孩被路过的玛发(老头)抱去抚养长大,女孩喜欢弹口弦琴表达喜怒哀乐。有一天,口弦琴被山上的神兽偷去了。她爬上额图山顶,在神兽洞里找到这个口弦琴,用它救活了全村乡亲父老,而她被神灵惩罚,变成了石头人。现在每当人们弹起口弦琴时,就会想起那位舍己救人的石头姑娘③。据考证,早年萨满跳神时是用口弦琴召唤神灵降临享受供品的,口弦琴弹奏时能发出嗡嗡之声,具有音乐美和神圣美。该文物对研究其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萨满文化具有实用价值。

鱼皮画,赫哲语称依玛哈梭布库尼乌哈。目前同江市博物馆和佳木斯博物馆均收藏有鱼皮画。鱼皮画本身是作为旅游纪念品被人们购买收藏,比如以鱼皮为原料做成鱼皮画、鱼皮小包、鱼皮钥匙链等旅游纪念品。皮画鱼有粘贴画和镂刻画两类,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张敏杰《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记载:“纯粹艺术范畴的鱼皮镂刻血像,最早是刘升创作的《送魂萨满》,刀法娴熟细腻,形象流畅生动,生动感人。”④其制作方法是采用大马哈鱼皮作为原料,用平面镂空、粘贴、包绣手法,保留鱼皮天然纹路和原本色调,最后采用阴刻、阳刻、热压、烘干等工艺。其造型生动,风挌独特,千姿百态,反映了其原生态渔猎文化,表现了原始审美观。

目前鱼皮画传承人主要有孙玉民、解永亮、刘升、张琳等人。鱼皮画(图3)具有自然美、色彩美、抽象美,富有艺术生命力。画作来源于自然,来自生活,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历史性,显示出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色彩,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民族瑰宝,对研究其民族的文化艺术和鱼皮工艺具有实用价值。

鱼骨画,赫哲语称依玛哈卡莫梭尼乌哈,鱼骨工艺品是赫哲族的文化遗产,反映了赫哲族人的心灵手巧。收藏于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的鱼骨画,是1980年,由街津口徐国搜集,赫哲族老人孙有才制作。

该鱼骨画是用鱼骨粘贴而成,所呈现的图案有鹰、天鹅、蝴蝶、燕子、孔雀、花草、树木、渔船、山水、人物等。《赫哲族》记载:“鱼骨艺术是赫哲族独有的民间艺术。赫哲族人不仅把各种多样的鱼骨作为鱼皮服上的饰物,还用鳇鱼缥把鱼骨制成粘贴画。”⑤。其制作技艺是用鳇鱼鳔把鱼骨粘贴成各种活灵活现的画。鱼骨画造型奇特,巧有天工,堪称一绝,具有自然美、传统美,对研究其民族的渔猎文化和鱼骨艺术具有实用价值。

桦皮画(图4),赫哲语称大勒库尼乌哈。20世纪70年代,饶河恩四排村老人尤连仲制作了一批桦皮画,这些桦皮画多收藏在饶河县四排风情园民俗馆和佳木斯博物馆等。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国家级桦皮工艺传承人傅占样制作展出有《织网》《狩猎》《爬犁》等作品。《赫哲族》中记载:“桦皮工艺是赫哲族很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傅占祥有84件作品被县、市、省博物馆收藏。”⑥桦皮画采用雕刀雕刻和铬铁烫画技艺,构图精致,造型生动,材料天然,苍劲浑厚,充满美感,反映了该族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对研究其民族的渔猎文化和桦皮文化具有实用价值。

20世纪80年代,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搜集了一批赫哲族文物,目前这些文物被收藏于同江市博物馆和佳木斯博物馆。

《飞月图》,赫哲语称特科特比阿尼乌哈。《飞月图》是赫哲族剪纸艺术作品,画面中一个女子穿着带云纹的鱼皮长袍,往天上的月亮飞去,周围有云和小鸟。《赫哲族文学》记载:“在洛帕京采集到的故事中,月亮属阳性。它攫取姑娘的行为,使人想起希腊神话中宙斯攫取欧罗巴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在三江采集到的奔月神话虽保留了挑水女子奔月变成月斑的母题,但事件起因却变成了婆婆对媳妇的虐待。”⑦此画制作技艺是采用点线结合,剪刻出云纹、花草、树木,反映了赫哲族的渔猎特色。还流传有民间传说:一位小媳妇长期受到老婆婆的虐待。有一天,她到河里挑水,看到洁白的月亮说:“月亮神呀,你带我到你那里去吧!”月亮神让她踏上祥云,直奔月亮里去了。这幅画面美好生动,大胆夸张,具有对称美感,对研究赫哲族的剪纸艺术和渔猎文化具有实用价值。

《婚俗图》,赫哲族语称得日阿欺尼乌哈。20世纪80年代搜集,街津口尤永贵(1911—1995)画。此画表现了赫哲族“夏坐彩船冬坐彩车”的习俗。画面表现了一条搭彩棚的木船,彩棚是用柳条托起来,用红布蒙上,扎上彩布条,这是新娘坐的彩船,新娘乘船前往新郎家。曹迋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记载:“聘娶,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亲迎。时有同妆妇女三四俱乘船至门前,步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⑧赫哲族早先的民间选婿的风俗是比武选婿,嫁女人家一般提出三个条件:比赛划船、射箭、削烤鱼竿,得胜者,娶妻。该画是艺人在纸上作画后再上色,画面鲜艳,彩船突出,大胆夸奖,具有美感,对研究赫哲族的婚俗和渔猎文化具有实用价值。赫哲族婚俗是其民族渔猎文化的产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树葬图》,赫哲语称毛乌木布尼乌哈。20世纪80年代搜集,街津口尤永贵画,记录了赫哲族的树葬习俗。该画是纸质的水彩画,画上表现了小孩死后用桦皮包扎挂在树上,成人死后是先砍一段粗壮的树,再挖一个槽,将尸体放进槽中,上面再盖一段木头当作盖子。最后用树皮牢牢扎住,挂在一棵树上。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记载:“赫哲人打围死在山中时,即取大树干一段,先将树的一面砍平,再挖成槽形以作棺,置于树上。”⑨有一则民间传说流传:一猎人上山打猎,病死于山中,同行猎人把他葬在树上。他的媳妇上山找到丈夫尸骨,滴血认亲,然后用船送回家乡安葬。此水彩画构图生动,画面自然,描绘了赫哲族的树葬习俗,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生死与共,对研究其民族的葬俗和萨满文化具有实用价值。

《猎熊图》,赫哲语称哇刻乞玛夫卡尼乌哈。20世纪80年代搜集,街津口尤永贵画。该《猎熊图》为纸质水彩画,该画记录了冬天猎熊的方法,画中猎人拿扎枪扎树洞中冬眠的熊,树下有猎犬在狂吠,背景是树林和雪地。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记载:“捕熊,从前用激达(扎枪),今日用步枪。熊,大者为罴,小者为熊。冬则蛰伏调中,俗曰墩仓,终日舐掌,若以疗饥……猎者恒于洞中射杀之。”⑩赫哲族民间有个祭熊灵的习俗,就是把在场的猎人请来吃熊肉,一口锅煮熊头,一口锅煮熊肉。年长者给打到熊的献熊肉,并说:“老天爷保佑你打到另一只熊!”接着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吃完熊肉,把熊骨头捆到一起,挂在树上k。此画面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描绘朴实,比例合适,给人以美的享受,对研究其民族渔猎文化和民间艺术有实用价值。

《钓鱼图》,赫哲语称依玛哈乌莫科其尼乌哈。20世纪80年代搜集,街津口尤永贵画。其画作记录冬日在冰封的大江上用冰开凿冰眼钓鱼的场景。画上有七个渔民,在冬日江面上凿冰眼钓鱼。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记载:“冰上钓鱼,钩长8.5厘米,上圆下尖,上有一小孔穿绳,绳长33厘米,钓竿长94.5厘米,杆的一端劈开,将绳嵌入杆端。渔人左右各持一杆,一上一下,大鱼见钓误为小鱼,吞之即上钩。”l“冬钓”是赫哲族的民间习俗,冬天钓鱼用撅达钩,钩上拴有铅做的小鱼,放到冰眼里,不断上下拉动。钓者多为老人和妇女。此画作比例准确,前大后小,造型丰满,写实生动,对研究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和民间艺术具有实用价值。

《祭祖图》,赫哲语称多布沙格地玛发尼乌哈。20世纪80年代搜集,街津口尤永贵画。该图描绘了年三十夜间“烧包袱”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该画面描绘了村落一角,有几户农家的院子,人们在房前院子里“烧包袱”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康健。《赫哲族风俗志》记有:“大年三十烧包袱,祭祀亡魂不忘祖。早先,大年除夕晚上,家家户户给祖先烧包袱,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白城死难者的祭奠。”m。赫哲族民间传说认为:年三十是当年白城被宋朝岳家军攻破的日子,在这天晚上祭祖“烧包袱”,是表达该族对祖先的缅怀。“烧包袱”是表示给祖先送钱、送饭。该画面有写实感,轮廓分明,形象生动,对研究其民族的渔猎历史和萨满文化具有实用价值。

《跳熊脖图》,赫哲语称布勒衣尼玛夫卡莫衣佛尼乌哈。俄罗斯学者搜集,现收藏于哈巴罗夫斯克地方志博物馆。该图记载了早年赫哲族人过熊节时跳熊脖的习俗。画面上村民用绳牵引着熊在街上走,小伙子表演跳熊脖,庆祝熊节。梅利尼科娃《黑龙江流域土著居民原始信仰》记载:过熊节时“人们牵着熊走一家又一家,伴随着男子的特殊比赛—跳熊脖,看谁有劲,比谁灵活。”n熊节的主要活动是比赛射箭、跳熊脖、赛爬犁、杀熊煮肉、吃熊肉、骨头树葬,其原始意义是为了安抚熊的灵魂、平息其愤怒,本质上是求熊神保佑自己平安、多打猎物。该画形象生动,纪实性强,透视比例准确,具有审美意识,对研究赫哲族节日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实用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物工作会议上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并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赫哲族的艺术文物是其民族文化的实物标本,是无笔画的文字,是其民族的活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其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赫哲族的社会发展和赫哲族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我们调查与研究赫哲族文物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让文物说话,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弘扬赫哲族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注释

①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赫哲族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5.

②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60.

③王士媛,黄任远.赫哲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20.

④张敏杰.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98.

⑤黄任远.赫哲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174.

⑥黄任远.赫哲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187.

⑦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51.

⑧金毓黻.辽海丛书(第四册)[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53.

⑨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32.

⑩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00.

k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0.

l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97.

m黄任远.赫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114.

n梅利尼科娃,黄任远.黑龙江流域土著居民的原始信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87-89.

参考文献

[1]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赫哲族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王士媛,黄任远.赫哲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4]张敏杰.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黄任远.赫哲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

[6]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

[7]黄任远.赫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