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术下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设计探究

2024-08-11 00:00:00张苏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AR技术的兴起,博物馆展示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AR技术能显著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感,丰富文物展示形式,提升展览的灵活性。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需遵循以观众体验为中心、以内容真实性为基础、以技术适配性为考量、以创新互动为目标的原则。文章以此为基础,提出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的设计策略:一是以观众参与为轴,通过技术支持提升互动体验的丰富性和参与度;二是以故事叙述为轴,利用多媒体融合增强展示内容的情感共鸣;三是以文化传承为轴,结合创新技术推动展示形式的创新和多样性,以期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关键词:AR技术;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28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展览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对于参与式、体验感强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AR技术的兴起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AR技术能够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结合,创造出全新的互动体验,使博物馆的展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和展品。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AR技术的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设计,通过分析A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优势,探讨基于AR技术的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期打造出既有趣又时尚的展示设计方式,满足现代观众的期待,并为其提供一种丰富且逼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促进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使文化遗产以更生动、更互动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1 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的设计优势

1.1 增强互动体验感

通过将AR技术融入展览设计中,博物馆能够创造出多维互动环境,使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交流超越传统的单向传递。例如,利用AR技术,观众可通过智能设备触发虚拟展品的动态展示,如文物的360度视角旋转、历史场景的虚拟重现等,不仅可以使展品“活”起来,还允许观众通过手势识别、位置跟踪等交互方式深入探索展品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此外,借助AR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系统能够根据观众的行为和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展览体验。比如,观众在特定展品前停留时间较长,系统便可推送更多深度信息,或是引导观众参与互动式的知识问答、虚拟场景重建等活动。通过此种方式,AR技术不仅仅是展示工具,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更成为构建知识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览的空间限制和互动局限,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性强的文化学习空间。

1.2 丰富文物展示形式

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极大地丰富了文物的展示形式,通过三维重建和虚拟渲染,将传统、单一的静态文物展示转化为多维度、动态互动的视觉体验。例如,通过AR技术可以实现古代建筑和雕塑的全方位展示,观众能够通过智能设备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观察文物,甚至能够看到文物随时间变化的历史状态,如建筑的原始样貌或雕塑的历史场景再现。AR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视觉重现,还包括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通过AR技术,博物馆能够结合多媒体内容,如音频讲解、视频演示、互动式图文等,以增强现实的方式呈现文物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多维度的展示方式使观众能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1.3 提升展览灵活性

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显著提升了展览的灵活性,其通过高级计算机视觉、三维建模和空间定位技术,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展示方案。通过AR技术,博物馆能够实现对大型或不便移动文物的虚拟展示,如通过三维扫描技术重现巨型化石或历史建筑,观众可在手机或AR眼镜中观看无法在传统展厅内展出的巨型展品。此外,AR技术还允许博物馆创造完全虚拟的展品或场景,如重现已经消失的历史遗迹,或重现古代生活场景,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为观众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同时,AR技术的应用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主题、不同文化背景灵活调整虚拟展品或场景,提供个性化的展览体验。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博物馆可以通过AR技术调整展示内容的深度和形式,使展览更加贴合不同观众的需求和兴趣。

2 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的设计原则

2.1 以观众体验为中心

基于AR技术的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设计,需要将观众体验置于设计的中心位置,要求设计师深入理解和分析目标观众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创造出既直观易用又能引起共鸣的AR应用界面。观众体验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流畅自然的交互过程,不仅包括对AR技术的无缝集成和优化,还涉及观众界面(UI)和观众体验(UX)设计的优化。例如,界面设计应简洁直观,避免过度复杂的操作流程,确保观众能够轻松地进行导航和控制。此外,丰富的互动元素是提升观众体验的关键,包括多种感官互动方式,如触觉反馈、视觉增强、声音互动,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在设计中,还应考虑不同观众的互动偏好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体验选项,比如可调整的互动难度、多样的互动路径选择等,以适应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此外,重视观众体验的设计还意味着要对AR技术的应用进行不断测试和迭代,确保技术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例如,对于不同型号的智能手机或AR眼镜的兼容性测试,确保大多数观众能体验到高质量的AR展示。同时,收集和分析观众反馈,对AR应用进行及时优化和更新,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期待和需求。

2.2 以内容真实性为基础

以内容真实性为基础的设计原则,是确保博物馆AR交互展示既科学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关键,不仅保障了文化传承的纯粹性和科学性,也是建立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基石。要求展示设计不仅要符合技术标准,更要严格遵守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真实性。任何通过AR技术呈现的信息,无论是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还是艺术特征,都应基于充分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资料验证,对真实性的坚持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公众教育职责的履行。博物馆在设计AR交互展示时,应深入挖掘和精确呈现每件展品的历史脉络、文化价值和艺术特性。博物馆可以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专家紧密合作,确保每一段历史叙述、每一幅画面重现、每一个虚拟重建的细节都准确无误。此外,为了增强展示的真实性,博物馆还需要利用先进的三维扫描和数字化技术,精确复原文物的原貌和细节,以及利用高质量的视觉效果确保展示的真实感。

2.3 以技术适配性为考量

以技术适配性为考量的设计原则,不仅提升了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的普及度和可访问性,也确保了不同观众群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体验,对技术细节的关注和优化,是提高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影响力和参与度的关键。这意味着博物馆在设计和开发AR应用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智能设备的兼容性和适配性,包括不同操作系统、硬件配置、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等。全面的技术适配性确保了各类观众能够无障碍地体验AR展示,从而扩大了技术的普及度和观众的参与范围。为实现此目标,博物馆需要在AR应用的设计阶段就考虑跨平台兼容性,采用灵活的编程框架和适配算法,确保AR内容能够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AR眼镜上稳定运行。此外,博物馆还应考虑网络环境的影响,优化AR应用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机制,以适应不同的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确保即使在网络条件不理想的环境下,观众仍能享受流畅的AR体验。同时,在技术适配性方面,还需要关注观众界面(UI)和观众体验(UX)设计的多样性,设计师应根据不同设备的特性调整交互方式和视觉布局,比如在小屏设备上简化界面元素,在大屏设备上增强视觉效果,以及在不同设备间实现内容和操作的一致性。

2.4 以创新互动为目标

以创新互动为目标的设计原则,不仅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互动体验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以创新互动为目标的设计原则要求不断探索和拓展AR技术的应用边界,涉及跨界融合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先进技术,以及开发独特的互动模式,旨在为观众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和深度的互动体验。例如,结合位置追踪和手势识别技术,可以创造出更为自然和直观的交互方式,允许观众通过自身动作直接与虚拟展品互动,如模拟考古发掘、重现历史场景等。此外,创新互动设计还应注重体验的情感层面,通过故事叙述和情景模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可以通过融合声音、光影、视觉艺术等多媒体元素来实现,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展览环境,使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文化的深度。

3 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的设计策略

3.1 以观众参与为轴、技术支持为辅,提升互动体验的丰富性和参与度

在进行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设计中,应将观众的主动参与放在首位,关注观众体验的全过程,从参与方式的设计到互动内容的呈现,再到技术实现的优化。同时,以AR技术为辅助工具,创造互动性强且富有吸引力的交互展示环境,提升观众互动体验感。博物馆应利用AR技术,增强交互展示活动的沉浸感,通过先进的AR视觉效果、交互设计和观众界面优化,使互动体验更加真实和吸引人。例如,运用立体声音效和高清图像,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展示的真实感和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游戏和教育活动,如基于AR的寻宝游戏、历史场景模拟、互动式故事叙述等,观众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和体验文化内容。例如,通过AR技术,博物馆可以创建虚拟的寻宝场景,让观众在寻找珍贵文物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游戏化的展示形式,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还使其积极参与文化学习,以娱乐的方式深入了解博物馆的珍藏。同时,博物馆通过AR技术再现历史事件或场景,观众可以体验历史事件的重现,或与虚拟展品进行互动式探索,如在AR中参与古代战役、观察历史人物的生活方式,使观众可以在认知上与文化遗产建立更深连接的方式。此外。互动式故事叙述也是重要的设计元素,通过AR技术,博物馆可以将故事情节与虚拟展品相结合,使观众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来塑造故事的发展,个性化的体验增加了互动的深度和参与感。

3.2 以故事叙述为轴、多媒体融合为辅,增强展示内容的情感共鸣

在AR展示设计中,博物馆应将生动的故事叙述作为核心,辅以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元素,将AR技术与博物馆展示的传统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加沉浸式和互动性的体验,以提高展示的吸引力,使历史文化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故事叙述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起着关键作用。结合馆藏文物,基于历史真实性,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充满情感张力和吸引力的虚拟世界,将观众置于故事的中心,使观众与展品之间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从而激发观众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在此过程中,多媒体融合是增强故事叙述的有效手段,博物馆可以通过AR技术将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元素与故事情节相融合,使展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观众可以通过AR眼镜或应用程序听到历史人物的声音,观看历史场景的视觉呈现,多感官的体验让展示更加引人入胜。同时,多媒体元素的融合也有助于更深入地传达文化信息,使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文化背景。

3.3 以文化传承为轴、创新技术为辅,推动展示形式的创新和多样性

博物馆在运用AR技术进行展示设计时,应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开发新型的互动方式和展示形式,如虚拟复原、“时间穿梭”等,延伸展示形式的边界,不仅能够提升展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能有效地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文化传承是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的重要使命,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汇聚地,通过AR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活化历史文化,还能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再现历史,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使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变成了可以互动和体验的生动历史。例如,通过虚拟复原技术,博物馆可以重现已经消失或破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并了解文化遗产的原貌,甚至能“走进”这个虚拟重建的遗迹中,探索遗迹的每一个角落。同时,通过“时间穿梭”的互动体验,观众可以穿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生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演变。此外,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设计策略,还鼓励设计师不断探索和应用创新技术,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3D建模等,以丰富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提升了展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使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变得更加有效和生动。通过创新的展示方式,博物馆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群体,使其在互动体验中发现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深化AR技术与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设计的融合,是当前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AR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交互展示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示形式,还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利用AR技术,结合观众参与、故事叙述和多媒体融合、文化传承,有效地提升了展览的吸引力。展望未来,博物馆需要更加深入地考虑如何将AR技术与展览内容紧密结合,以确保AR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的展示手段,而是可以真正增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注重展示内容的深度和教育意义,确保科技与文化的和谐共生。此外,博物馆应持续关注技术的最新发展,创新展示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和技术发展,从而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独特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刘晨晓,姚健.叙事理论下数字化交互空间探究:以博物馆空间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9):19-21.

[2]廖玮,辛梓绮,张恒,等.博物馆数字化产品界面交互设计研究:以河北博物馆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8):176-178.

[3]陈家托,薛靓,原晨蕾.基于观众体验的博物馆数字化交互设计研究[J].大观,2023(4):129-131.

[4]银文,任新宇.面向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的交互式信息传播[J].艺海,2021(9):74-76.

[5]古花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叙事逻辑研究[J].东南文化,2023(5):151-158.

[6]滑翔.新媒体视野下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与传播[J].采写编,2023(10):72-75.

[7]张妍龑,杜雯倩,王含.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2(S1):47-49.

[8]潘洁.数字化让2000年前遗址“活”起来:以南越王博物院遗址展示项目为例浅谈大遗址保护利用[J].文物天地,2023(11):105-109.

[9]赵力元.现代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研究[J].东方收藏,2023(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