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首先分析了中小博物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经费、设施建设、人员结构、组织管理四个方面,然后以什邡市博物馆为例,从硬件升级、考古研究、创新机制、免费开放、社教工作、临时展览、文物活用、文化交流、科技赋能九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博物馆的发展新路径。希望通过研究,帮助中小博物馆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发展现状;新路径;宣传推广;科技赋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24
博物馆主要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和阐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藏品展示外,还具有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博物馆其建筑面积通常小于10000平方米,多位于区县级基层行政区,点多面广、资源丰富,是博物馆体系的主体构成,在宣传历史文化、开展教育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①。新形势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建设、运营与管理方面均出现新的变化,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然而在这背后,也要看到部分博物馆运营情况不理想的情况,尤其是中小博物馆面临较大的运营压力,甚至整体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笔者以什邡市博物馆为例,探讨了中小博物馆发展新路径,供同业人员参考。
1 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1.1 场馆数量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重视度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受益于此,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直观体现在场馆数增长。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②。截至2023年年底,四川省文物局登记备案博物馆已达417座,较上一年度新增32座,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我国整体上形成了以一二三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且博物馆的种类丰富多样,以考古类、历史类和综合类为主。
1.2 社会关注度提高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利用假期时间参观、游览博物馆成为一种新风尚、新潮流。得益于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和国家财政补贴,目前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为博物馆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以2022年四川省为例,全省博物馆观众总数达2970万人次,全年全省博物馆共有基本陈列629个,推出临时展览466个、数字展览205个,展览输出210个,实现展览门票收入15705万元,全省博物馆共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6039场(数据来源:2023年四川文博智慧报表)。同程旅行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五一”假期期间,和博物馆旅游相关的搜索热度比平时上涨62%,一些热门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③。
1.3 现代化进程加快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不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而且信息化、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例如:官方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成为博物馆的标配,在内容宣传、信息服务、活动预约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巨幕影院、多媒体、“人工智能+VR技术”的应用,使博物馆的解说走上立体化、生动化的道路,提高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另有部分博物馆打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外交流平台,加大了馆藏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了资源利用价值,也为馆际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2 中小博物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博物馆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经费、设施建设、人员结构、组织管理四个方面,介绍如下。
2.1 资金经费问题
公共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他来源包括企业赞助、文创产品销售收入等。就中小博物馆而言:一方面,资金来源单一,博物馆自身经营水平不高,得不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社会关注度较低,用于场馆设施升级、文创产品研发的资金不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博物馆区位条件较差,如位于经济水平低、文化产业不发达的地方,政府拨款仅能维系基本运营,无力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展品陈列、文化交流等活动。
2.2 设施建设问题
先从场馆建设看,由于资金经费不足,一些中小博物馆的场馆设施老旧,硬件和软件落后,降低了对观众的吸引力。部分藏品保存不当,陈列和展览条件较差,容易导致藏品损坏。再从专业建设看,和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博物馆的评级较低、藏品数量较少,配套的服务质量较差,表现为设施不齐全、标识不清晰、活动组织开展少等,没有充分发挥出藏品的研究价值④。
2.3 人员结构问题
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的服务是通过各类工作人员实现的,如导览员、讲解员、清洁员、安保员等。中小博物馆的人员结构问题包括:一是领导层的年龄偏大,制定发展决策时缺少长远规划;二是具有专业技能素质的人才比例低,部分人员是从其他岗位临时借调而来的;三是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人才流失率较高。在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下,中小博物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且不具备大量引进人才的实力,降低了博物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2.4 组织管理问题
不合理的人员结构,容易产生陈旧的管理观念,缺乏创新意识,进而形成落后的组织管理结构。具体来看:一是行政流程冗杂,博物馆的经营模式死板,没有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资源;二是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服务需求,如服务部门和人员少、缺少新型的宣传渠道、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导致观众产生不良的游览体验。组织管理问题的存在会直接阻碍中小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是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什邡市博物馆的发展新路径
什邡市博物馆坐落于什邡广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4个专题陈列馆,并特设临时陈列厅、学术报告厅、文化交流中心、青少年互动体验空间等。什邡市博物馆以专题为经,以通史为纬,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什邡历史文化,成为古蜀文化重要的研究平台。什邡市博物开放至今,累计接待观众近25万人次,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教学实习基地、什邡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为寻求发展新路径,近年什邡市博物馆在制度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览、宣传推广、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和协调联动等方面发力,取得不俗成绩。
3.1 硬件升级,提升服务效能
2015年,什邡市博物馆完成改扩建,面积增至5000平方米,较之前增加2倍。改扩建后的博物馆使用功能更趋合理,硬件设施更为完善,基本陈列全面改造提升。其中,陈列厅面积扩大至3200平方米,分历史文化陈列厅(含新石器、商周文化、战国船棺文化、秦汉六朝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明清文化)、抗震救灾陈列厅。另有办公区、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含历史课堂)、文化交流中心(含书画廊)、青少年互动体验空间、临时展厅等,充分发挥文博展示功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并重,实现了“文化惠民”的目标,展览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是什邡市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
3.2 考古研究,传承古蜀文化
近年来,什邡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如桂圆桥遗址、箭台村遗址、什邡战国船棺墓群,以及马祖静安遗址、邓通遗址等十多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遗址,对研究古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2019年11月在什邡召开“古蜀文明保护传承暨纪念桂圆桥遗址发现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什邡作为古蜀文化的发祥地、传承地和结束地,为研究三星堆文化及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提升了什邡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基于此,博物馆协助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成都考古所、德阳市考古所做好古蜀文化研究,通过考古调查探明了什邡境内60余座商周遗址,为搭建古蜀文化研究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3.3 创新机制,重塑发展活力
第一,2020年5月,什邡成立了“什邡博物馆联盟”,是国内第一个区县级的博物馆联盟群落。该联盟的成立,为国有、非国有博物馆馆与馆之间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进一步完善国有博物馆支援非国有博物馆工作制度,积极推动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在合作中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什邡文化软实力⑤。
第二,什邡市博物馆于2017年成立理事会,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博物馆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组成。博物馆理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博物馆未来发展规划,完善了博物馆的法人治理结构,走上社会化管理的道路。
3.4 提升效率,合理利用资金
2012年,什邡市博物馆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免费开放博物馆,每年获中央免费开放补助资金50万元。2013至2022年十年间,什邡市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共计投入800万元,保障了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博物馆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在展示陈列、馆藏文物保护和研究、对外文化交流及宣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优秀。2021年,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业绩突出,获四川省文物局奖励资金。
3.5 社教工作,提升教育水平
第一,博物馆与10所城乡中小学建立馆校共建合作机制,每年开展活动6次以上;与三所学校合作成立特色教育基地,与高校成立考古文博实习基地等。博物馆与学校在文物考古、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结合搭建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平台。例如:与城乡中小学建立馆校共建合作机制,每年开展活动6次以上;成立特色教育基地、考古文博实习基地等。
第二,开展原创品牌教育活动—“博雅什邡:博物馆走进社区、乡村、校园、军营、厂矿”等系列活动,以“大手牵小手,牵着历史的手-走进校园活动”为重点,为中小学生普及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第三,以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例如:春节正月初二晚开展“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设计多个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掀起人们关注文博的热潮;关爱留守儿童,举办“猪(祝)你好运”“圆月贺秋”“巧手制宫灯,快乐享中秋”“粽香浓情话端午”等活动。
第四,积极举办适合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如“小小讲解员选拔培训”“少儿围棋公益培训”“我身边的古建筑—少儿绘画、摄影邀请赛”等,激发未成年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
第五,与宣传部、社科联等单位协作举办“什邡百姓大讲堂”,为群众及未成年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法律常识、生活健康常识、劳动技能等,深受百姓喜爱。
第六,创新宣教手段,2020年设计制作了船棺题材AR社教读本《载魂之舟—青少年船棺题材AR社教读本》,2021年出版了《章洛秘珍—什邡馆藏文物集萃》,2022年编印了科普读物《李冰与什邡》等书刊。
第七,深入开展家风教育,以家风馆为平台,聚焦家风家教历史脉络和本土优良家风榜样,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3.6 临时展览,讲好地方故事
博物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积极策划展览项目,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结合时事热点,先后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风浩荡,家风蔚然—什邡市家风家训展”“赓续革命精神、汲取信仰力量—什邡红色文物展”等原创临时展览。不仅受到当地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成为各级党组织重要学习教育基地;而且吸引了成都周边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前来参观,让文物说话,讲好什邡故事,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3.7 文物活用,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在“文物活化,利用传承”上做文章。弘扬李冰文化,策划“李冰文化研究”座谈会,撰写学术论文,编印《李冰与什邡》科普读物;协助政协出版《见证什邡5000年》《什邡史话》《三农纪(整理本)》;协助社科联组织召开“什邡在古蜀文化中的地位”学术沙龙等。
第二,什邡市博物馆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设计有50款文创产品。如以船棺为元素创作的香插、多肉种植盆栽;以战国双鱼为元素设计的项链、耳钉、胸针;以十二生肖图案为元素设计的酒杯、灯具、音箱等,以科技创新讲述文物故事。
3.8 文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
第一,开展学术交流。2019年,博物馆接待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系刘莉教授,对桂圆桥遗址出土文物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2021年,接待了由北京鸣鹤书苑组织,北京大学、四川文博机构专家组成的“蜀道文化遗产考察之旅”考察团进行文化考察和交流。此外,什邡市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德阳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等方面长期开展合作。
第二,开展馆际交流。博物馆不断拓展和深化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三星堆博物馆、宜宾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秦始黄帝陵博物院、临沂市博物馆、安徽博物院、青白江博物馆、彭州博物馆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术研究、文物外展、藏品保护等方面合作交流,互惠互利,提升什邡对外文化影响力。
3.9 科技赋能,创新发展模式
第一,积极开发微信平台,打造“什邡文博”数字博物馆,运用虚拟展示、VR全景漫游、博物馆新媒体传播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信息共享。观众可通过手机和电脑操作,在线实景浏览什邡博物馆、精品文物、临时展览及什邡文物古迹、博物馆工作动态、公告信息并进行传递和共享。拓展线上文化活动,开设线上“历史文化课堂”和“红色故事展播”。
第二,2022年,博物馆建成微信AI双语导览并投入运行,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导览服务。设计制作船棺题材AR社教读本《载魂之舟—青少年船棺题材AR社教读本》。
第三,即将实施的“什邡市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方案”项目,注重对新技术和专利的运用,通过三维、二维扫描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完成数据采集,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⑥。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整体向好,表现在场馆数量增加,社会关注度提高,现代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中小博物馆的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本文结合什邡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发展新路径,希望为中小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未来工作中,中小博物馆应合理定位,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出文化教育等功能,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目标。
注释
①华东建筑设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S].1991.
②王心言.新时代我国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95-98.
③宋湘绮,郝晓宇.“IP+数字化”:城市博物馆的发展路径研究[J].东南传播,2023(4):112-115.
④冯慧.博物馆中小型数字体验展实践与探索:以“安小博游历记”为例[J].科技传播,2022(22):17-21.
⑤叶其跃,李飞群.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困境和发展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5):56-60.
⑥陈荣.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小博物馆创新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8(6):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