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基层博物馆发展对策分析

2024-08-11 00:00:00林美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展示的窗口,承担着文物保管研究与展示利用的重要使命。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传播的阵地,如今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在新时代建设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镇巴县博物馆为例,旨在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分析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旅融合;基层博物馆;革命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19

0 引言

近年来,文旅事业在接踵而至的考验下迈入了新阶段,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后,让文化更具“参观性”,成了文化与旅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四种文化的可参观性生产模式,其中就包括以物质遗产展示为核心的博物馆模式①。

革命遗产是物质遗产中较为特殊的一类,2022年8月17日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陈教育水平,推进修复馆藏革命文物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升革命旧址开放利用水平等要求。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深居大巴山脉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其中镇巴县博物馆承担着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同样,镇巴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县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比如,黑虎梁森林公园的景区建设就着重以“苗文化”为核心内涵,将民歌文化等非遗内容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除此之外,镇巴县还有天坑、溶洞等地质景观,具备多元化的旅游资源。

1 镇巴县博物馆简介

镇巴县博物馆于2006年正式成立,其馆内的藏品多为历年来从镇巴县内发掘收藏的石斧、陶器、铜鼎、铜镜、古瓷器、古钱币、古钟、古石碑等古代历史文物。我国古代多以铸钟记事,撞钟使人们铭记历史,常念勿忘,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钟文化,镇巴县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古钟,是全国最大的古钟之一,此钟陈列于一楼大厅中央,不仅是历史积淀的展示,还彰显了镇巴县的文化底蕴。这些文物记载着镇巴县的历史渊源,是研究镇巴县历史文化与区域文化关系等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镇巴县博物馆馆藏重点与亮点为川陕苏区革命历史文物,即红军墨书标语以及“赤化川陕”等数十通石刻标语,红军墨书标语(图1)于红星村赵家院子原址揭下,这些石刻标语从原川陕苏区陕南县委遗址运回,都是镇巴县在革命光辉照耀下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红军墨书标语除“实行土地革命”“为土地归农民而战!”“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这样的大字标语外,还以楷书记录了《土地法令》和《十大政纲》的完整内容,是全国现存红军标语中字数最多且保存完整的,意义重大。“将土地归于农民”是土地改革赢取民心的关键,这与红军墨书的《土地法令》出现在偏远山区的事实相互照应,是共产党走向胜利的点滴证明。红色标语的发现也佐证了红军北上的路线,这些文物是研究党史、军史、根据地史的宝贵资料,也是进行新时代红色教育的生动题材,在坚持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镇巴县博物馆发展现状

镇巴县博物馆上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承多彩的人民群众生活,已建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与学校、机关合作,利用优质的资源进行红色文化研学活动。虽然镇巴县经济条件有限,但近年来不断受到外界力量帮助,其中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红军墨书标语于2016年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立项,启动了对口支援镇巴县博物馆红军墨书标语保护修复项目,2017年修复完成并展出。专家技术的支持使得镇巴县博物馆的文物保存更加规范,填补了因专业人才不足导致的文物保护工作空缺。

2021年7月,镇巴县博物馆新馆建成,新馆有五层展示空间,足以将石碑、古钟、标语等重要文物进行充分展示,其中不乏数字化展示手段,大大提升了展陈质量。由于镇巴县博物馆是从原镇巴县县文化馆分离出来的新单位,尚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如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利用好、发展好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是镇巴县博物馆发展进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基层博物馆发展对策

3.1 明确定位,文旅互促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同样承担了所在地历史文化价值输出的重要任务,前提是要明确博物馆在建设自身过程中的价值定位,是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最核心的环节。如果说镇巴县是扎根红色土壤的世外桃源,那么镇巴县博物馆就是桃源中的篝火小屋。

镇巴县博物馆以川陕苏区为背景,依靠巴山楚水的地域条件,拥有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融合展示的良好基础,作为省际交界地带,镇巴县不仅历史价值突出,还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天坑,还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景区—青水苗乡,并且新时代建设下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也成了近年来周边地区游客寻求世外桃源的旅游胜地。

“十一五”规划发布之后,西北生态旅游环线历经十年持续建设推进,于2020年7月全线贯通,环线覆盖8个镇,犹如“金线串珠”,把沿途的草坝景区、青水苗乡风情、白天河风景、天坑群、木竹海、黎坝农耕文化、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渔渡玉溶洞、鲁家坝中药研发基地等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紧紧连在一起,发挥了“交通领先、百业共兴”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旅游业发展的上升期,基层博物馆更应因地制宜,镇巴县博物馆应在大力优化红色主题展览的基础上,与周边学校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打造陕南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兼收更丰富的民俗文物或地质资源信息,发掘本土人文特色,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力求成为具备统筹资料功能的文化交流点,使博物馆展现的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使文化遗产本土化、自然化,走群众路线是博物馆走好发展之路的捷径。

3.2 扎根群众,推陈出新

基于县级博物馆的可用资源进行分析,对其宣传无法采取常用的“广撒网”手段,基层博物馆要对展览重点精准定位,求稳求精,立足革命老区,扎根群众,用地方性、通俗化的手段拉近文化遗产与在地居民的关系,紧密人文情感,增强大众认同感,提升镇巴博物馆在当地的文化传播地位。

群众是宣传的对象,涉及受众心理就需要对来馆游客进行深入的调查,多问多听游客的意见,实际上,在人流量小、受众区域性集中的情况下,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在做好基础宣教的前提下,加强红色主题教育研学课程的开发,除此之外,博物馆可以开展群众接受度高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寻求返璞归真的互动。例如可以在苗乡广场开展关于民歌文化的趣味性活动,邀请本地民歌歌唱家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共赏共唱。

博物馆在展览过程中也要顺应当今数字化、智慧化的大趋势,增设简单的音画交互设施,在红色教育研学课程开发上要根据不同群体定制相应的讲授方式,尤其对于青少年群体可以化主动为被动,利用实地参观、集中观影等活动,让枯燥的文字变成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让青少年自我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其余特色研学课程的开发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坚持使传授内容少而精,求质不求量,由浅入深地让公众感受镇巴文化的魅力,自下而上地激发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3.3 跨地联动,老区焕新

川陕苏区的核心地带正位于大巴山区,这里地形复杂,北制西安,南扼汉江,西通甘肃新疆,东联鄂豫皖苏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核心区域之一,是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成功先例,是中国革命重心向西北转移过程中建立的存在时间最长、发展红军最多、党组织建设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最成功的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的存在②。

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就曾印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已经提出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具体到跨行政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红色文化、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和环秦岭大巴山、大九寨生态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的建议,且要求探索创建秦岭-大巴山国家公园,在此政策的推动下,镇巴县的旅游景区开发初显成效,趁政策东风,镇巴县应积极向重庆、四川地区革命纪念馆进行访问学习,串联文化信息,寻求联动发展机会,同时大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强化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梯次利用。镇巴县博物馆要将这些资源信息浓缩至现有的实物遗存,配合革命遗址宣传,优化展陈系统与讲解内容,传递红色热量。

3.4 美丽乡村,以旅彰文

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提出,发挥重点县城的纽带作用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支持县城发展,提升县城功能,对更好地带动和服务周边农村地区,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镇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将支持推进县城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加强与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的衔接,这也是县城带动周边发展的路径。

我国革命老区范围广、面积大,大多处于省际交界地区,过去由于远离中心城市、位置偏远等原因,交通不便,发展条件受到一定限制,工业化、城镇化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总的来看,革命老区城镇化发展形势发生了变化,一些地区已具备了通过重点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以此为导向,作为陕西南大门的镇巴县应以文化为纽带,衔接周边一部分革命遗址所在地区,如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图2),本身利用遗址建立了陈列馆,展示了“转战陕川”“汉中密约”“红色交通线”“政权建设”“党史故事”“红色文化”六个单元的相关事迹、图片,展柜陈列有部分武器实物、珍贵信件、文件及党史资料。此外还通过场景还原的方式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交通站的工作人员在此工作、生活的场景,展览效果卓著。

留坝县尚存红军墨书标语,经由陕西师范大学团队修复,现于原址保护,其与镇巴县的馆藏资源相得益彰。黎坝镇在脱贫攻坚、建设新农村上具有示范性成果,这正迎合了国家推进革命老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在青山绿水的生态旅游推动下,渗透革命文化,扩散以镇巴精神为核心的文化魅力,是在旅游中传递文化火种的可行试点。

4 结语

新政策支持下的革命文旅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化和旅游融合在国家引导下逐渐产生了可观效能,利用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旅游过程中渗透文化宣传是当今以及未来文旅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宏观角度上也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基层博物馆作为文博单位,要跟上时代,勇于尝试,开拓思路,保护好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打破传统展览的固有思维,里应外合,推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别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之源。

注释

①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3):62-71.

②李健.论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J].苏区研究,2020(6):40-50.

参考文献

[1]顾颖.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路径探讨[J].科学发展,2022(7):93-98.

[2]包静,赵燕燕.浅析文旅融合视域下博物馆的旅游发展: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茶旅融合实践为例[J].茶叶,2022,48(2):117-121.

[3]陈颖,凡非得,陈鑫宇,等.文旅融合背景下湘南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2(11):188-191.

[4]倪学萍.活化文物保护利用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以宝应博物馆实践与思考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7):33-36.

[5]张清荣.文旅融合视角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老区建设,2022(5):12-17.

[6]陈思敏.红色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98-100.

[7]肖利斌,郑冬冬.文旅融合视角下国内红色旅游发展及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26(4):489-495.

[8]李健.论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J].苏区研究,2020(6):40-50.

[9]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3):62-71.

[10]丁晨.汉中镇巴县旅游资源构成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4):127.

[11]苏建坤,李敏.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80-83.

[12]郝明森.关于打造镇巴地域文化品牌的思考[C]//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268-270.

[13]张兆文.陕南川北红色标语浅析[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