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传播模式研究

2024-08-11 00:00:00王丽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博物馆领域中文物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传播模式及其未来趋势;回顾了文物数字化的历史背景,强调了技术发展为文物保护与展示带来的新机遇;分析了博物馆媒介属性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转变,重点讨论了“云展览”和虚实空间融合在文物传播中的作用;分析了数字空间无限延伸和虚实融合的传播模式,并比较了国内外在文物数字化实践上的差异与共性。

关键词:文物数字化;博物馆;“云展览”;虚实融合;技术创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15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文物展示和教育方式已逐渐向数字化、虚拟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而且为文物的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文物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为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手段,文物的展示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和地理位置,从而使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深入。然而,这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有效地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如何保证数字化过程中文物原貌的真实性等问题。此外,博物馆的媒介属性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展览的形式,更是重新定义了观众的参与方式和体验。从“云展览”到“数字展”,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打破了传统的展览限制,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互动的体验。

鉴于此,本文将系统性地分析文物数字化的多种传播模式,探索其在当前和未来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我们将深入讨论数字空间的无限延伸以及虚实空间融合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这些模式对教育、文化传播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本文将借助国际视角,对比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不同实践和成效,以期为未来文物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提供预测和建议。

1 文物数字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文物数字化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末期。最初,这一过程主要集中在将物理档案转换为数字形式,以便于更高效地管理和保护。在此阶段,主要应用包括数字扫描、电子目录创建等基础技术。这些早期尝试虽相对简单,但奠定了后续更复杂应用的基础,标志着博物馆从传统的物理收藏管理向数字化管理的关键转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图像处理、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文物数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数字复制品的质量,而且使文物的虚拟展示成为可能。例如,三维扫描技术能够捕捉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在不接触原物的前提下,进行高度逼真的复制和展示。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交互式体验,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近距离地观察并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文物的数字化传播开始突破传统的物理和地理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博物馆能够将收藏展示给全世界的观众,极大地提高了文物及其背后文化的可及性和影响力。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尤其对于那些难以亲临现场的远程观众和对特定文化感兴趣的国际观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些国家的国宝级文物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文物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数字化复制品的质量和真实性成为一大挑战。这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精确复制,还包括对文物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准确传达。此外,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问题、数据安全性以及长期保存等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展望未来,文物数字化预计将继续融合更多尖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数字化过程的效率,还能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观众体验。同时,博物馆也面临着如何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保持对文物原始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尊重和传承的重要课题。

2 博物馆的媒介属性与数字化应用

2.1 媒介属性的演变:从传统空间到数字平台

博物馆作为文化与历史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属性随着数字化的进步而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上,博物馆主要依赖于实体空间进行文物展示和教育活动,观众的体验受限于物理空间和展品的实际布置。传统的展览形式限制了展览内容和理念的进步。

随着数字技术的融入,博物馆开始转变为一个多维度的传播平台,不仅在物理空间内提供文化体验,也通过数字渠道向更广泛的公众展示其收藏。多样的展览技术允许观众从多个感官获取阅览体验。

2.2 “云展览”的兴起

“云展览”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博物馆可以展示数字化的文物图片、视频和三维模型,使观众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访问这些资源。例如,传统导游的讲解形式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智能导游可以通过植入大语言模型AI的方式随时随地向游客进行讲解并回答游客的任何问题,其数据库远超传统导游的知识储备,进而取得更好的阅览体验。这种形式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观众群体,也使文物教育与展示工作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2.3 虚实空间融合的实践

数字化还促使了虚实空间的融合。比如说目前正在流行的借助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博物馆能够为观众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这些技术不仅增强了传统展览的互动性和教育价值,而且为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访问方式。例如,通过VR头盔,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走进”古代遗迹或远程的艺术展,体会到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参观感受。

2.4 数字化应用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数字化为博物馆带来了广泛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如何在保持文物真实性和学术价值的同时,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是博物馆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此外,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保护、数据安全和技术更新等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同时,新兴技术也应当遵守我国法律法规。

3 文物数字化的传播模式分析

3.1 数字空间的无限延伸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物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数字空间的无限延伸,为文物的保存、展示和教育开辟了新天地。

3.1.1 构建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博物馆能够跨越地理限制,共享宝贵的文物资源。例如,欧洲数字图书馆Europeana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汇集了来自欧洲各地博物馆的数百万件文物数字化档案,供全球研究者和公众免费访问。同时,这种阅览形式能够激化学术界展开对博物展览的多样化形式研究,这种共享不仅提升了文物的全球影响力,还为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持。

3.1.2 助力“云展览”进入课堂

通过“云展览”,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和展览内容能够直接进入教室,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这种教育形式的展开十分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虚拟展览向学生展示故宫里的珍品。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在视觉上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3.1.3 让数字空间成为线下展的试验田

数字空间提供了一个无风险的实验环境,使博物馆能够尝试创新的展览概念和互动技术,这对于一些科学技术的展览有非常积极的引导发展效果。例如,一些博物馆在推出实体展览前,会先在虚拟空间中测试观众的反应,根据反馈调整展览内容和布局。这样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实体展览的成功率,也为创新提供了灵活的测试平台。

3.1.4 开展内容设置分众化,满足差异化传播需求

通过对数字展览内容进行分众化定制,博物馆能够更精准地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展现形式。例如,针对儿童观众设计的互动游戏和教育活动,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而对专业研究者提供的深度解读和高清图像,则满足了他们对细节和学术价值的需求。

3.2 虚实空间融合的“数字展”传播展望

虚实空间的融合为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带来了新的维度,使文物的传播更加立体和生动。

3.2.1 服务数字中国整体规划

在中国的数字化发展大背景下,博物馆的数字展览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桥梁。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在线平台展示了中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还促进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3.2.2 创新机制,寻求多业态合作

为了推动数字化展览的发展,博物馆开始寻求与科技公司、媒体机构、教育界等多领域的合作。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思路,还为文物的传播开辟了新渠道。

3.2.3 重视传播方案,纳入顶层设计

有效的数字化传播策略需要被纳入博物馆的整体规划中。这意味着博物馆需要在尊重和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整合技术资源,设计吸引人的数字展览。例如,将数字化展览的策划纳入年度展览计划,确保技术的更新与展览内容的创新同步进行。

4 国际视角:比较国内外文物数字化实践

4.1 全球范围内的文物数字化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文物数字化已成为博物馆领域的重要趋势。国际上许多知名博物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在积极推进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博物馆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这些博物馆通过高清扫描、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文物的数字化复制品不仅在视觉上逼真,还能提供交互式的观看体验。

4.2 中国的文物数字化发展

在中国,文物数字化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国家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都在积极推进文物的数字化工作。特别是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的文物数字化不仅着眼于技术的应用,还重视文物传播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这也正是顺应了国家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导向。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使观众可以在网上欣赏到珍贵文物的细节,同时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

4.3 国际实践与中国实践的比较

在国际实践中,重点往往放在技术创新和观众体验上。例如,大英博物馆通过与谷歌的合作,推出了“虚拟博物馆”,观众可以在线上参观博物馆的展品。而中国的实践则更加注重于文物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价值,如通过数字化展览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提升公众的文化认知。

4.4 面临的共同挑战

虽然国内外在文物数字化实践上存在差异,但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确保数字化过程中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如何处理与版权相关的问题。此外,技术的不断更新也要求博物馆持续投入资源以维持数字化展品的质量和互动性。

4.5 未来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

未来,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分享经验和技术,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可以共同推动文物数字化的发展,提高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效率。此外,跨国合作项目如全球数字博物馆网络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文物价值的共同认识。

5 对文物数字化传播模式的未来趋势预测和建议

5.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在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文物数字化领域的未来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5.1.1 技术融合与创新的深化

未来,我们预见文物数字化将更加深入地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识别文物的年代和起源,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揭示观众的参观习惯和偏好,为博物馆提供定制化的展览方案。此外,云计算的应用将使大规模的文物数据存储和处理变得更加高效。

5.1.2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文物展示和教育领域。未来,通过这些技术,观众不仅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欣赏到遥远地区或难以接触的文物,还可以体验到历史重现或与历史人物的虚拟互动。例如,VR技术可以重现古罗马城市的风貌,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穿行,感受历史的魅力。

5.1.3 数字化与物理展览的深度融合

未来的展览将不再是物理和数字化的简单并置,而是两者的深度融合。例如,物理展览中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关于展品的数字化信息,或者通过交互式屏幕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融合将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参观体验。

5.2 对博物馆的建议

为了应对未来趋势,博物馆需采取以下策略。

5.2.1 持续投资与技术更新

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博物馆需要不断投资新技术,并及时更新其展览手段。这意味着不仅要购买最新的硬件和软件,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技术。同时,博物馆还要积极探索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引入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5.2.2 强化文物的文化传播功能

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博物馆还应关注文物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功能,包括通过数字化手段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利用交互式教育程序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此外,通过在线研讨会、讲座和工作坊等方式,博物馆可以扩大其教育影响,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5.2.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对于博物馆尤为重要。博物馆应通过国际网络共享资源,参与跨国项目,以及与国外博物馆进行技术和经验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国际展览交流项目或共同研发数字化展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5.2.4 关注版权和伦理问题

随着数字化内容的增加,版权和伦理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博物馆需要制定明确的版权政策,保护艺术家和原创者的权益。同时,还需确保其数字化实践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尊重文物原文化背景和价值。

5.2.5 提高公众参与度和互动性

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观众参与度和互动性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关键。这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公众互动、开展在线问答和投票活动,以及建立线上社区,鼓励观众分享他们的体验和见解。通过这些方式,博物馆不仅可以吸引更多观众,还能获得宝贵的反馈和建议。

6 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已成为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从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到云展览的普及,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文物的可及性,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互动的体验。此外,国内外博物馆在数字化实践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共同的挑战,预示着未来博物馆在数字化道路上还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趋势的预测,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推动博物馆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履行其文化传播和教育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魏燕齐.《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作为媒体和媒介的博物馆[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5(3):249-250.

[2]蔡琴.昨日重现,与现实思索交相映照:“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的创新实践[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21,72(Z2):145-155.

[3]张莅坤,田甜.构建博物馆数字沉浸式展览的研究与实践:以“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2(1):67-72.

[4]于永喆.基于全球化传播及文物保护视角对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6):92-95.

[5]赵澄澄.媒介化视域下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理论意涵、关系重构与社会连接[J].中国博物馆,2023(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