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下,作为社会公益性教育和文化传播机构,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充分挖掘贯穿那个资源和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探索自身社会教育功能的创新性完善方法,思考如何多渠道、多角度、多举措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文章以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博物馆以往在开展社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创新性完善实践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创新;实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12
1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基本情况概述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位于济南市长清区文化中心,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常年设有“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墓出土文物展”“长清文物通史展”等陈列,有1100余件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碑帖等。截至2019年末,藏品共有178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有543件/套,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文物修复组努力钻研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顺利完成被誉为“199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双乳山汉墓出土2000余件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并通过国家验收,利用西汉济北王陵出土文物修复技术为济南市博物馆、邹城市博物馆、泰安市博物馆、东营市博物馆、市考古研究所修复2000余件文物。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2000年9月,获“济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9月,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2年12月,获“山东省文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济南市、全省博物馆中占据重要地位。
2 新时代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博物馆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博物馆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增加人们的文化知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博物馆应加大力度完善自身社会教育职能,提升人们的内在修养。
新时代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有以下意义:
其一,在新时代下,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具有理论意义。博物馆通过向人们展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成果,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激发人们对文物和历史的求知欲、热爱之情,从而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一方面,博物馆为人们提供观赏、讲学等公益性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教育,地域文化能够被充分挖掘、整合、再造,搭建以博物馆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链,打通多条发展轨道,延伸出多样的运营内容,从而创造收益,并增强引导力。
其二,在新时代下,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具有实践意义。博物馆通过开展与众不同的宣教活动,文物、文化资源能够以实物展现和虚拟化展览的形式与人们交流,人们可以借文物与文化亲密互动,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探寻背后的真相。同时,博物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打造多彩的呈现画面,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让观众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借此萌生传播历史文化的理念,这是博物馆实际功能的具体体现。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综述中,指出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博物馆开展常态化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有效保留历史文化的火种,且博物馆本身是开放性的机构,是人们接受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众化基地,可以让文物、优秀的文化走向每个人,促进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3 博物馆传统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展示内容狭窄
长期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主要依托馆内的两大常设展览,虽然让很多观众学习到了知识,但很难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也容易让教育“桎梏不前”。例如,博物馆很少利用地域文化、其他文化打造异彩纷呈的展览。观众的职业、年龄、学历等各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意味着观赏和学习期待存在差异。单调的展览必然不能顾全大部分观众的接受心理和观赏兴趣。再者,缺乏基于馆藏文物开发的教育课程。这都导致参观学习不够深入,不利于观众留下记忆深刻的印象、接收到更扎实深厚的文化。馆内长期陈列的文物展览是最基本的展示内容,但新时代的展览应当是形形色色的。对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内容应拥抱时代潮流,跳脱出以往的宣传教育窠臼,为观众制作丰富美味的“展览餐”。
3.2 教育形式单薄
博物馆以往依托实体展览进行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博物馆尚未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而且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更多的是将文物置于展柜中,配合讲解人员的解说,虽然让观众欣赏到文物的基本面貌,但长期被“束之高阁”文物显得不接地气、脱离群众。且受时空限制,观众主要到实地观展,难以做到随时随地观赏和学习,影响了观众获得更便利、节省的观展和学习体验。此外,教育一般局限在馆内,没有重视展览的流动性,不利于文化广泛而深远地传播。再者,教育互动形式匮乏,主要依赖相对枯燥的理论讲述,沉浸式、操作式、融入式体验较少,很难激发青少年群体的参观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博物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4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创新性完善的具体实践
4.1 实施“内引外进”计划,打造联合性和流动性博物馆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力求打破以往“静止孤立”的教育状态,实施“内引外进”计划,打造联合性和流动性博物馆,全面打通教育渠道。
实施“引进来”计划,丰富、完善馆内展览和教育内容。例如,2021年3月,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邀请济南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桓台博物馆六家博物馆,联袂推出“齐川通鲁·山水长清—长清古代历史文物图片展”,展示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的文物的图片,包括大汶口文化陶高足杯、商代青铜提梁卣、西周回纹青铜鼎、战国嵌绿松石青铜盖豆(图1)、东汉谷龙纹青玉璧等,包罗万象,全省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资深品鉴专家汇聚在此,精妙绝伦的文物穿越千年,与现代人相遇,倾诉着祖先的智慧和精湛的手笔。2021年5月,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举办“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展出具有代表性的明代服饰文物,辅以80余件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珍贵文物,在个性化定制的展厅中向观众展示大明王朝的绝代风华,很多民间汉服爱好者纷纷“打卡”拍照,延伸了教育内容,并实现以汉服学习带动珍贵文物学习,激发了广大青年人对文物的喜爱之情。同月,与济南历城神通寺携手举办“佛教造像艺术展”,展出佛教与齐鲁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造像风格,让观众欣赏最具代表性的摩崖造像、佛塔地宫、彩绘泥塑、以背屏造像的祥龙嘉莲装饰和圆雕佛像的“薄衣贴体”等(图2),品鉴齐鲁大地的佛教造像艺术,吸引当地无数佛教徒、佛教文化领域学者竞相驻足。2023年5月,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邀请济南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文物与美好生活”,以实物、画报、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古代长清人民的生活用品,在场观众跟随记忆重温朴素的历史岁月,学习生活类文物知识。
实施“走出去”计划,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每年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免费开放“双乳山西汉济北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长清文物通史展”两大展厅(图3),在多媒体、壁式景观、复合式展架、扩音器设备的支持下宣传展览内容,全国各地观众云集,最高客流量有1万余人次,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扩大了长清区出土文物的社会影响力。实施“周末沿街巡回展览”项目,让馆内文物走进大街小巷,利用展板、宣传画、宣传活动等方式讲述文物故事,弘扬地域文化,传递文物保护的理念,增强长清区人民的地域文化情怀和文化自豪感。通过项目,济南市长清区已成功组建多个文物保护讲解和宣传志愿者团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实施文物“进驻”展览教育项目,让双乳山出土文物亮相济郑高铁全线开通仪式、济南市长清区文化馆,展示汉代玉枕、玉覆面、金饼、车器等文物的风采,通过模仿雕刻、文献考察等方式领略汉代匠人的绝妙工艺技术,膜拜之情油然而生。
4.2 推出线上宣教平台,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步伐,突破实地宣传和教育的时空局限,推出线上宣教平台,让观众与文物零距离接触,推动社会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博物馆运用VR技术搭建云展览,配套开发出“户邑遗珍”虚拟展览,实现展陈形式创新与内容有机融合,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力(图4)。同时,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接多个终端设备,观众可通过手机、电脑关注微信公众号,欣赏数字文物展览。为便于观众快速检索和针对性查找文物资源,设置720全景漫游、3D文物展示功能板块,让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石器、雕塑、碑帖等文物动态化呈现,观众只需用手点击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就能看到其下所属所有文物的名目、图片,1∶1地还原实物,并在指尖的游走下随意缩放或翻转文物,任意改变欣赏角度。同时,设置讲解服务和专题展示窗口,观众能够了解文物的基本信息和背后的故事。这既可以窥见文物的全貌,又可以与文物亲密互动,突破实地观展场景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局限性,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战国齐铜刀币、明石狮印、唐红陶莲口盘等珍品的绝世容颜。
博物馆依托微信公众号,推出“长清文化旅游云”平台,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同时搭建济南市长清区文化馆、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济南市长清区图书馆三大展区,力求打造数字文旅体验。设置艺术鉴赏、文化热点、活动预约、文化社团、文化咨询、百姓点单等主要栏目,实现线上作品观赏、线上办公、信息查询、意见发表一体化运作,完善博物馆教育和服务职能,促进教育和运营高效化、透明化、共享化。目前,大部分观众通过平台实现学习研讨、内容分享、话题矩阵建设。不仅如此,依托“长清文化旅游云”,打造文旅新地标,包括推出《长清红色自驾游》《一梦长清风华做伴》《天长地久山清水秀》《山水长清齐鲁仙境》等直播节目,通过航拍、地面拍摄、抓拍等方式全角度记录了齐鲁大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声情并茂、画像相融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齐鲁大地的美,实现全域式旅游和学习,放大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效能。再者,开发“古韵长清”系列云课程,包括“锔瓷修复技艺”“金石传拓技艺”“古旧字画修复技艺”“年画刻板印染”“红木嵌银技艺”“平面陶制作技艺”等,以纪实的形式讲述各种技艺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将课程上传至平台中,供观众随时观看和学习,让古老的工艺瞬间复活。
4.3 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惠民性和普适性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增强社会教育的惠民性和普适性,充分释放博物馆的多重功能和社会价值。
开展文化性公益服务活动,彰显博物馆育人底色。例如,2022年6月,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利用六一儿童节这一契机,邀请长清区内儿童齐聚博物馆,开展“回忆童年那些事”活动,引导儿童深入理解童年游戏的发展演变情况。通过跳绳,追溯唐朝“透索”、宋朝的“跳索”、明朝的“白索”和清朝的“绳飞”。通过踢毽子,追溯至中国汉代,唐宋时期盛行,出现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毽子制作工艺达到鼎盛时期,让孩子学习游戏背后的历史文化。2022年9月开展“金石传拓”研学体验实践活动。邀请济南市长清区文旅事业中心的教师向小学生观众传授拓片制作技艺,实施“理论+实践”讲授模式,先向学生介绍拓片、拓印材料和工具、拓印前准备等工作,讲授传拓的操作步骤,以“十二生肖”为对象,在场学生动手体验上纸、上墨拓印、揭取等环节,亲身感受千年传统技艺,每个人都成功拓印出自己的生肖形象(图5)。
开展志愿性公益服务活动,彰显博物馆的责任成色。例如,2022年11月,前往归德街道土屋村开展“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惠民活动,召集区内艺术工作者、民间艺术爱好者共同为村民表演节目,为村民打造涵盖京剧、山东梆子、吕剧、红歌等“艺术餐”在内的宴席,通过个人表演、群体表演,伴随着有奖猜文物、文物背景墙放映,村民一边欣赏文物的魅力,一边沉浸在韵味十足的艺术节目中,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氛围,给村民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再者,与济南市长清区文化馆联合建立大型文化活动目录,为市民创造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包括“我们的节日”百姓大舞台广场文化周、“泉城舞巨龙·腾飞中国梦”舞龙大赛、“相约园博园·花灯闹元宵”花灯艺术大赛、长清区广场舞大赛,促进才华在城市充分涌流,活跃城市的氛围,将长清区打造成精神富足、文化气息浓厚的胜地。再者,近几年来持续推进数字化保护工作,对明代孔府旧藏50件服饰进行三维数据和纹理采集,完成服饰建模和纹饰提取工作,填补了国内服饰类文物采集的空白,为全省文物数字化采集标准提供了示范,也为山东博物馆举办“明代服饰文化展”提供了丰富的展览素材,强化珍贵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5 结语
新时代下,博物馆应当开拓更加多元的社会教育内容,塑造多样化的教育形态。博物馆推出的所有展览、开展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为导向,汲取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全面完善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孙雪婵.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思考[J].国际公关,2020(7):22-23.
[2]王诗宇.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探究:以大连博物馆“馆校合作”实践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23(6):129-134.
[3]孟天承.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优化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5):25-28.
[4]李影.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文物信息的解析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25-228.
[5]王玲.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创新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2(1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