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结合山阳县文物资源的历史内涵、分布特点、价值特征、国土空间特性以及区位特点,总结山阳文物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山阳县文物保护总体格局,围绕格局制定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山阳文物所面临的问题,并为山阳县进一步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文物事业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思路。
关键词:山阳县;文物保护利用;总体格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10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站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多个方面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系统回答了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明确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核心任务,为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 山阳县文物资源特征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商洛市中南部,历史悠久,田野文物和馆藏文物十分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相关资料整理显示,山阳县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9处,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种类丰富、特点鲜明。山阳县文物资源时代序列完整,跨越史前至近现代各个时期,文化延续性较强。不同时期的遗存涵盖史前遗址、古代崖墓、古代建筑、革命旧址、乡土遗产、传统村落等多种遗产类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陕南地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涉及广泛,一定程度上展示和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二是南北交融、文化融合。山阳县从古至今就是连接我国南北的交通要道,从史前时期的后村遗址、乔村遗址到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都能够折射出古代山阳地区与周边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是研究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实物材料,具有突出价值。
三是价值突出,级别不高。山阳县的47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24处,无级别文物点447处。总体而言,山阳县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略显不足,文物保护等级普遍不高,不能与其重要价值相匹配,无法满足文物的日常保护需求。
四是结合环境,区域分布。山阳县境内群山连绵,河谷密布,北有流岭,中有鹘岭,南有郧岭,三条山脉横贯全境,构成“三山加两川”的岭谷地貌特征。县内古遗址分布疏松,呈现集中于“三山”之间河流的特点。小河口镇、漫川关镇以革命文物价值最突出;城关街办、漫川关镇的古代会馆建筑特色明显;高坝店镇、银花镇、法官镇区以古民居建筑保存较多;十里铺街办、板岩镇、户家塬镇、两岭镇、南宽坪镇、色河铺镇、天竺山镇、王阎镇、西照川镇、延坪镇、杨地镇、中村镇以古代墓葬为主。山阳县文物资源的分布特点表现出与周边环境的紧密结合。
2 山阳县文物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1 保护管理方面
一是保护级别较低,资金投入有待保障。受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限制,文物保护工作及相关工程多集中于高级别文物,对低级别或无级别文物保护相对不够到位。山阳县境内部分低级别或无级别文物资源存在安全隐患,但无专项保护工程及资金配套支持,致使这类文物资源保存情况普遍一般,保护工作面临着较大压力。
二是保护力量薄弱,管理能力亟需提升。山阳县文物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大量保护级别较低的文物资源保存情况堪忧。区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行政级别较低,保护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人员数量不足,管理器材缺乏;各镇、街道办缺少专设文物管理机构,大量文物为属地管理,文物保护专业化程度不足,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地处位置偏僻,保护工作压力较大。山阳县境内多为山地,大量文物资源位于深山之中,位置偏僻且交通可达性较差,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较为滞后,文物保护人员难以到达,日常保护工作难以开展,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压力较大。
四是城镇快速发展,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山阳县文物资源数量众多。近年来,随着山阳县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的热情较为高涨,在山阳县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文物资源保护与城镇发展的矛盾,亟须解决。
2.2 展示利用方面
一是文物对开放率不高。山阳县区域经济相对薄弱,县内产业结构单一,内生型产业产生能力不强,文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量文物本体经过维修之后并未对外开放展示。同时,旅游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人才短缺,文化旅游融合度低,文物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拓展。
二是展示内容吸引力不足。目前,山阳县文物资源以现状展示为主,少量等级较高、价值突出的文物资源配合相关展示设施对外开放,文物资源展示利用的功能与模式比较单一。同时,加上展示方式采取传统的静态展出为主,缺乏游客的深度参与与互动的创新项目,展示内容“教科书化”“模式化”,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致使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不足,限制了文物本体价值的表达。
三是文物旅游社会效益不强。山阳县配套展示的文物资源数量较少,文物资源在坚定文化自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足。同时,文物资源展示利用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结合程度不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对惠及民生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效发挥。
3 山阳县文物资源保护格局构造
根据山阳县境内文物资源的历史内涵、分布特点、价值特征、国土空间特性以及区位特点,构建“两心、两带、多节点”的文物保护总体格局。
3.1 “两心”
结合山阳县道路交通、周边资源及以文物集中分布特点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构建“两心”文物保护空间格局。
一是县城文物保护核心。山阳县城周边文物资源集中、特点明显、种类丰富且等级较高。衔接《山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在编)相关内容,以山阳县城内丰阳塔、山西会馆、山阳禹王宫等高等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文物资源为核心,形成山阳县古建文化、会馆文化为主题的文物保护利用核心片区。
二是漫川关文物保护核心。以骡帮会馆、北会馆、乔村遗址等高等级文物为核心,结合漫川关战斗等重要历史革命事件相关遗存、4A级旅游区—漫川关古镇、国家级传统村落—古镇社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漫川关镇等重要人文资源为配套,形成红色文化、史前文化、会馆文化为主题的文物保护利用核心片区。
3.2 “两带”
结合山阳县“三山加两川”的自然地貌特征及山阳县地区文化沿水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构建起“两带”文物保护空间格局。
一是银花河—马滩河文物保护带。结合银花河、马滩河生态廊道与周边文物资源构建立起山阳县北部东西向“蓝紫结合”的文物保护展示带。
二是金钱河—漫川关文物保护带。结合金钱河及周边月亮洞、黑龙谷、百潭谷、秦岭翠峰峡等自然资源与周边文物构建起山阳县南部东西向“绿紫结合”的文物保护带。
3.3 “多节点”
结合山阳县各镇(街办)文物资源分布特点及周边资源条件所结合形成多节点文物保护空间格局。
一是小河口镇文物保护节点。以小河口镇为中心区域,以红二十五军行军路线、袁家沟口战斗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文物为重点,形成的文物保护展示重要节点。
二是户家塬镇文物保护节点。以户家塬镇区域为中心,涉及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革命文物,形成文物保护展示重要节点。
三是王阎镇文物保护节点。以王阎镇区域为中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洛崖墓群密集分布区域的文物保护展示重要节点。
四是天竺山镇文物保护节点。以天竺山镇区域为中心,形成商洛崖墓群和商於古道支线文物资源为核心的文物保护展示重要节点。
五是高坝店镇文物保护节点。以高坝店镇区域为中心,形成以程豫故居、花翎碑、石旗杆、程五老爷合墓等高等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文物保护展示重要节点。
六是法官镇文物保护节点。以法官镇区域为中心,包括法官庙村法官庙、法官村民居、花庙子、玉皇庙等为代表的乡土建筑文物保护展示重要节点。
4 山阳县文物资源措施制定
4.1 保护管理工作主要任务
针对山阳县“两心、两带、多节点”的文物保护总体格局,采取整体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山阳县文物进行有效保护。
一是“两心”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任务。位于城关街办、漫川关镇的文物资源,具有文物等级较高、分布集中、交通通达性较好的特点。对该区域文物应加大巡查力度,安全保卫工作应做到定岗定人值班,配备相关设备,对文物资源定时巡视,及时发现隐患,处理各类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文物可能造成的破坏事件。同时,对等级较高文物保护单位设置安防系统,建立24小时监控体系;依照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科学的消防体系;制定实施保护维修工作计划、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保护规划编制计划,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和文物保养维护。
二是“两带”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任务。分布于“银花河—马滩河文物保护带”和“金钱河—漫川关文物保护带”的文物资源多在山区,山区道路通达性整体偏差,且自然灾害多发。该区域文物保护工作应构建防灾减灾监测计划和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保证文物本体安全。同时,应建立田野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田野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和长效机制,强化公安机关和文物部门安全管理责任,提升田野文物安全管护能力和科学防范水平,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打防结合、群防群治”的田野文物安全综合监管格局,实现田野文物安全形势根本好转。坚持联合陕西省公安厅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完善打击防范文物犯罪长效工作机制,保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筑牢文物安全底线,确保文物安全。
三是“多节点”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任务。分布于“小河口镇”“户家塬镇”“王阎镇”“两岭镇”主要节点的文物资源,多位于乡镇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完善,但缺乏专职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要对该区域文物资源进行保护,应建立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文物专项管理,有效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同时,建立长期连续的监测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形成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和监测预警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保证文物安全。
4.2 展示利用工作的主要任务
4.2.1 形成“多主题”展示利用思路
根据山阳县文物资源地域分布特点,综合文物资源现状及保护需求,为发挥山阳文物的优势地位和资源特色,实现文物事业服务公共文化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多主题”的文物资源展示利用思路。
古建文化主题:以山阳禹王宫(湖广会馆)、丰阳塔、山西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形成极具历史文化和展示价值的古建文化主题。
崖墓主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洛崖墓群以极高的密集程度和丰富的遗存数量而闻名,以其为基础打造崖墓主题。
纪念主题:以店垭子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成立遗址和三槐村烈士公墓等红色革命遗址为出发点,打造纪念主题。
乡土建筑文化主题:山阳县东部拥有极富乡土文化特色的民俗、宗教建筑,拥有较高的游览和研究价值,可依此打造乡土建筑文化主题。
史前文化主题:以后村遗址、乔村遗址为基础,梳理本地史前文化脉络,发掘文化展示价值,打造史前文化主题。
西征主题:以红色革命为背景,以上关县革命政府旧址为依托,弘扬军民英勇斗争的精神,打造西征展示主题。
会馆文化主题:以漫川关镇北会馆、骡帮会馆为基础,梳理相关重要历史事件,宣传会馆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打造会馆文化主题。
长征主题:依据袁家沟口战役指挥部旧址、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袁家沟村烈士墓地,学习革命事迹,发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革命战斗精神,打造长征文化主题。
4.2.2 丰富展示利用方式
场馆展示:对山阳县境内文物等级较高、保存状况较好、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明显的文物资源进行场馆展示。将相应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辟为综合性博物馆、专题行博物馆、专题陈列馆、乡村博物馆等。
纪念地:依托山阳县境内与重要革命事件、重大战役相关的革命文物,建造相应的烈士陵园、革命公园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纪念地。同时,可配合景观小品、浮雕、塑像等方式,将革命史实、特定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进行情景展示。
标识展示:通过绿植种植标识或说明牌介绍的方式,对相关文物资源进行讲解说明。
原状展示:对位于郊野的文物资源,在采取相关文物保护措施后,进行原址原状展示。
虚拟展示:在山阳县博物馆引入虚拟技术,采用虚拟展示的方式对区域文物资源、历史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延伸化的展现。同时对文物进行故事性挖掘,使用口述历史等方式,使观众不仅在视觉、触觉上能够身临其境,同时在听觉上也能拥有深刻印象。此外,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打造“线上展览馆”等虚拟展示,使游客足不出户也可以游览山阳县的文物资源,使游客体验具有真实感与沉浸感的虚拟展览。
5 结语
山阳县文物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但等级偏低,整体保护状况一般,除了部分文物资源设有专门的保护和展示利用的机构外,其余散落在山区和村庄居民点的文物保护工作较为滞后。封闭、单点、碎片式的保护状态影响着文物价值的发挥。加大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做好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迫在眉睫。同时,山阳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面临文物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有效保护利用文物资源,激发“文物力量”,是助力山阳县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需求。
本文结合山阳县文物资源的历史内涵、分布特点、价值特征、国土空间特性以及区位特点,总结其面临的保护、管理、展示等方面问题,提出构建“两心”“两带”“多节点”的山阳县文物保护总体格局,并围绕格局制定保护、管理、展示等工作任务,以期为山阳县进一步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文物事业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及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曼.陕西省山阳县文化旅游发展背景探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54-57,95.
[2]王子玮.明清街区的规划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8):37-38.
[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4]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
[5]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志:文物志(上、中、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