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福善王庙门楼装饰赏析

2024-08-11 00:00:00琚柠睿吴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福善王庙门楼装饰的图像资料,结合相关基础史料,运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解析其装饰纹样的符号信息与雕刻技艺,并从文化内涵、装饰艺术的角度解析出泰宁福善王庙门楼建筑背后所隐藏的“礼制”与“世俗”信息,以期为民间信仰与建筑联结的深入探寻提供参考。

关键词:福善王庙;门楼;装饰;礼制;世俗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03

三明市泰宁县地处闽北山区,五代南唐中兴元年(958)以“归化”为名立县,北宋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御赐“泰宁”二字为新的县名,沿用至今。泰宁县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尤以明清时期建筑最能彰显其历史及地域文化特色,福善王庙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1 泰宁福善王庙

关于福善王的来历,明代编纂的《八闽通志》记载:“神姓欧阳,名祐,洛阳人也。仕隋为泉州守。义宁二年,官蒲西,归至此,闻隋鼎既迁,耻事二姓,遂挈家溺死。时乡人高计、李定适渔于河,遂殓其夫妇二尸,合葬于大乾山阳,后人又立祠墓侧祀之,匾曰‘欧阳太守庙’。宋咸平间,县令张仕逊祷雨有应,遂大其庙……政和六年,封广祐王,累封仁烈显圣文惠福善王。”①文中“大乾”即今邵武市水北镇大乾村。1000多年来,福善王崇拜作为一种地方民俗以大乾村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除了邵武市以外,泰宁县、光泽县,甚至江西省的资溪县、黎川县等地也在这一民俗文化圈内。

福善王庙位于朱口镇龙湖村南面约1千米,朱溪上游支流之一的龙湖溪在此河道蜿蜒呈“几”字形,福善王庙就建在“几”字内的中心处。当地文献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朝末年,后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缮增益,现存主体建筑为乾隆年间建造。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依山而建,逐层升级,大体由山门、雨坪、前殿、正殿及其北侧跨院的观音堂组成。福善王庙的前殿与大殿之间没有以常见的天井廊院作为过渡,而是直接连为一体,布局紧凑。

福善王庙内部木构梁架装饰较为简朴,无论是花草或是鸟兽的雕饰都点到为止,不求精细,远不及福建沿海地区宫庙内木雕饰的华丽繁缛。不过对作为建筑“脸面”门楼(图1)的装饰却极为考究。清代闽北地区传统建筑流行青砖砌筑的高大门楼,福善王庙的门楼也概莫能外。此门楼的建筑形制、装饰纹样、气韵意匠,反映了泰宁在地理特征与人文历史共同作用下的意识构成与社会心理,展现了泰宁民间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其建筑形式又显示了明清时期泰宁营造技术及装饰雕刻技法的高超水平,是泰宁门楼建筑雕刻技艺的艺术代表之一。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早年来闽考察时曾到访福善王庙,对其门楼装饰工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考察了许多砖雕古建筑,唯有此庙砖雕最为精细。”②

2 福善王庙门楼装饰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③。福善王庙门楼由青砖砌筑,平面呈八字形,三开间,重檐五滴水的形制。门楼的砖雕装饰题材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花卉、瑞兽、人物、锦纹四种,雕饰工艺手法有圆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线刻等。历经200余年风雨,有些雕饰虽已残损缺失,但大部分仍保存较好,内容可辨。初看门楼外立面几乎布满雕饰,给人以繁复之感,实际上仔细揣摩之后可以发现,其布局和内容设计遵循了很清晰的逻辑,可以用礼制秩序、伦理教化、祈福纳祥三个词来归纳。

2.1 礼制秩序

“礼”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普遍遵循,在数千年的中国社会中c1b54cb840a7711714872e34ce13425d0016c7edfcdb500d5ec4c2c41add1f1a占有重要的思想统治地位。《礼记·曲礼上》中:“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逾节……”④讲到“礼”有区分、界定两方面作用,区分与界定通常又是标榜阶级的主要方式。此建筑礼制秩序指福善王是受到朝廷敕封的神祇,其宫庙建筑的形制、装饰都体现出礼制等级特征。关于前者,门楼的八字形平面及前殿歇山式屋顶已有显示。至于后者,需做进一步解析来认识。

首先,明清时期建筑等级规定十分森严。“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⑤。清代大体承袭明制,对装饰题材的使用有更细致严格的规定,寻常人家使用可能招来僭越之罪。福善王庙门楼装饰大量采用珍禽瑞兽的形象,包括龙、凤、狮(狻猊)、鹤、麒麟、鳌鱼等,反映出其享有较高规格的礼制等级。

其次,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⑥。对于具有特定含义或具有等级标志作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因此福善王庙门楼上珍禽瑞兽的形象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分布在门楼中轴线两侧,呈严格的镜像对称。例如,门楣上的双狮戏绣球(图2),绣球正位于中轴线上,在此组合的中心位置,以动感飘逸的长飘绶带为背景,增添了律动感与繁复感;醒狮以高浮雕手法雕刻,附着于绶带之上,其腿背部毛发、爪部、颈下铃铛都有细节性刻画,最精彩之处是醒狮四肢着地的腿部线条所展现的动势,干脆利落的刀工,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垂柱柱头雕刻的麒麟、匾额两侧的龙、凤、仙鹤的头部也是对称朝向中轴线。在诸多的珍禽瑞兽形象中,尤以龙的形象特别能彰显福善王庙的礼制等级。排除掉作为纯粹装饰功能等级较低的“卷草龙”,福善王庙门楼中轴线上的龙形雕饰共有两组。第一组由三条龙组成(图3),位于第一重檐下,围绕着“福善王庙”竖匾,一条正面龙伏在匾额上方,怒目圆睁,发髭皆张,此正面龙砖雕设计了三个层次:龙头部位处于第一层次的最前端,占据视觉上最突出的位置;第二层次为龙身;第三层次为衬托主体龙的祥云。神龙表情庄严、凌厉,似是庙宇的孔武守卫;龙身以浅浮雕手法雕出鳞片,使其形象鲜活;匾额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穿云龙,龙头相对,昂首向上以升腾之势烘托匾额。第二组由五条龙组成,位于门楣上方横匾的位置。此处不设匾额,中心位置为一正面龙首,上、下框各两条穿云龙,头均朝向中心的龙头。与第一组龙仅采用镂空雕技法不同,第二组的龙首部分还运用了高浮雕的技法,五条龙极具动感,似乎随时会自墙中飞出。

2.2 伦理教化

伦理教化主要是通过装饰来传达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前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对耕读传家精神的推崇了。这种精神最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渔樵耕读”。福善王庙门楼左右两侧八字墙檐下有两幅砖雕,皆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左侧人物是樵夫、钓者,右侧人物是书生、农夫,赫然一幅“渔樵耕读”图(图4)。左侧三段砖雕拼接,贯穿于辅楼上端。整个画面将真实场景进行取舍雕琢,山石、树木、人物、房屋相互交错掩映出丰富的层次,雕饰饱满充盈,同时又间或减少内容的填充,使此处内容丰富又具清透感。山石雕刻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样式,兼有中国画写意笔法的美学意境。樵夫朱买臣砍柴归家的形象被安置在画面构图的左侧,其衣摆较短,呈弯腰弓背登阶的态势,身后木柴被扛过肩头,加强了人物的动势。画面右侧严子陵坐于石林间垂钓,其身着长袍略带文人气质,姿态悠然,与辛劳的朱买臣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其隐居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的出尘之态。与之相对的是其右侧质朴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此处耕作画面较为简洁,整体以墙屋为背景,突出场景的生活性。舜与牛的形象处于整体雕饰的右侧,在视觉上使画面稳定平衡。牛的眼神惬意而狡黠,自在悠然的状态使雕饰流露出温馨和谐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此中房屋门楼做了几近真实的处理,墙砖、窗都有精致细节的刻画。场景中的门楼雕刻最为令人惊喜,除立体感之外,其进深与比例都是对现实门楼较真实的还原,甚至门楼檐下不易察觉的雀替也被雕刻出来,体现了古人虔诚的匠人精神与高度的观察能力。为进一步理解“渔樵耕读”的内涵,就需了解这四个人物。樵夫乃东汉名臣朱买臣,早年家贫,靠打柴为生,但勤学不辍,后位列九卿。钓者是东汉名儒严子陵,因其“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品质和“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高风受后世文人的景仰。书生为战国时期的苏秦,其在逆境中发奋,悬梁刺股,后成为挂六国相印的纵横家。最后这位农夫是上古时期的舜,早年生活贫寒,舜躬耕于历山,因勤劳贤德被推举为尧的继承人,成为上古五帝之一。可见这四人不仅是一时俊杰,事业成绩斐然,其品德、才学、风骨更是后世效仿的模范。

传统的道德准则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门楼装饰主要是借用历史典故或是戏剧桥段的形式来表达。在门楼上枋的一组的砖雕中,有一幅“三娘教子”的场景,是说儒生薛广之妻王春娥在薛广失踪后,不辞辛苦养育教导幼子倚哥,使其金榜题名成为新科状元,最后家人团聚的故事,其传达的无疑是“孝”和“礼”的精神。位于门楼左右两侧八字墙墙垛下的第三层砖雕分别是“空城计”(图5)和“穆桂英挂帅”(图6)。左侧“空城计”中人物的衣着纹样雕刻精美,奔马与战旗动势流畅自然,对诸葛亮所在城墙的刻画舍弃了现实比例,凸显出故事的主体人物。右侧所饰“穆桂英挂帅”的雕刻手法与“空城计”相似,衣着的裙摆纹理及质感表现与战马上一往无前的人物动势展现了穆桂英英姿飒爽的女性形象。这两个流传民间、老少皆知的故事自不必赘述。诸葛亮和穆桂英正是民间传说中“忠”“义”精神的代表。此外,前文“渔樵耕读”四个主人公的事迹,同样也蕴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2.3 祈福纳祥

关于祈福纳祥,其根源来自传统的“福”文化。《尚书·洪范》中:“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⑦道出了长寿、富有、安宁、好德、善终五种福祉,是古代先人对“福”的具体阐释。吉祥纹样往往是民间祈福、表达美好追求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门楼中对吉祥类装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常以各种动植物以及锦纹、杂宝为题材,或单独使用,或组合而成。如福善王庙门楼的门楣上左右两侧各立一仙鹤,仙鹤口衔仙桃,祥云环绕,寓意仙鹤天寿(图7)。又如门楼垂柱与门框之间的两幅花鸟图,左边两只黄雀分立于一丛菊花枝头,寓意举家欢乐,右边一对绶带鸟分立于一丛山茶花上,寓意春光长寿(图8)。前者取《搜神记》中“黄鸟报恩”的神话故事:汉代弘农郡的杨宝,9岁时救下一只受伤的黄雀,以菊花喂养,使其康复。某天一黄衣童子前来拜谢杨宝,称其是杨宝那日所救的黄雀,也是西王母的使者,为感谢杨宝的救命之恩,特将4枚白环送给他,若其子孙品德高洁,便可保佑他们官至三公⑧。这个故事暗含传统宗教思想所倡导的“因果相循”“善恶有报”的观念,同时也是百姓在封建社会严苛的等级压迫下,难以改变自身处境,将希望寄托于在现实世界中行善积德便会有所报偿这一简单而直接的愿望上的体现。再如门楼左右八字墙墙垛下第一层还可见一组山茶、荷、菊、梅分别置于案几的花瓶中的图样,寓意四季平安。其余类似于蝙蝠、如意、寿桃、莲花之类的吉祥图案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不过在门楼右隔心墙上枋雕饰的一幅“五老图”值得一提。此处5人身材各不相同,高低不同的站位赋予了画面节奏感,弘扬了五老的德才兼备与长寿之福。所谓五老是指北宋仁宗至和年间的五位名叟。南宋《齐东野语》记载:“前辈耆年硕德,闲居里舍,放从诗酒之乐,风流雅韵,一时歆羡……至和五老则杜衍‘丞相,祁国公,八十’、王涣‘礼部侍郎,九十’、毕世长‘司农卿,九十四’、朱贯‘兵部郎中,八十八’、冯平‘驾部郎中,八十八’。”⑨五老暗合福禄寿寓意,反映了普罗大众对福善王崇拜最朴素的期望。

3 结语

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与福善王信仰筑为一体的福善王庙门楼作为福善王民间信仰外化的象征,通过建筑的表象形式,映射出不断发展的民间追求向宗教信仰、精神偶像的投注。借由礼制秩序、伦理教化、祈福纳祥的文化含蕴,将福善王信仰发展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与历史沿革凝结起来,是泰宁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影响下人们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持续演变的有力佐证,同时也体现了福建民间信仰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与融合。

注释

①黄仲昭,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八闽通志(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404-405.

②李建军,张鹰.泰宁古城·杉阳建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80.

③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

④胡平生,张萌.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4.

⑤张廷玉,等.明史:第二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975.

⑥曾振宇.国学新读本:春秋繁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361.

⑦姜建设.尚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95.

⑧马银琴,周广荣.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437-438.

⑨周密.齐东野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7: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