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县”枣阳新梦想:产业壮筋骨,志在县域50强

2024-08-11 00:00林楠
支点 2024年8期

7月31日,赛迪发布的《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枣阳在全国县域经济最新排名74位,较上年进了6位,自2017年重返“全国百强县”以来,枣阳7年累计进了25位。2023年,枣阳还成功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枣阳将紧扣湖北‘五个功能定位’和襄阳‘一枢纽四基地’定位,加快建设襄南随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和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引领区。”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接受支点记者专访时表示。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产业支撑。”枣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孔令波表示,对标我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枣阳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根植性主导产业。

借力智能工厂变身“智慧农业”

在冲击“全国百强县”的征途中,枣阳也有起起落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枣阳秉持“无工不富”理念,依托本地资源建起卷烟厂、麻纺厂、酒厂等大批加工企业。到1985年,枣阳工业产值达到3.5亿元,五年翻两番。2001年,在全国第一届县域经济百强评选中,枣阳位居第76位,在全省综合实力中位列第二。

但此后几年,受体制转轨、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枣阳野马自行车厂等大批骨干企业纷纷没落,2003年后无缘县域经济百强,2005年最低谷时全国排名掉出300位,一度在迷惘中徘徊。

痛定思痛,枣阳对标先进谋发展,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枣阳粮食产量连续13年站稳120万吨台阶,位居襄阳第一、全省第二;保持年出栏生猪超百万头,连续19年稳居“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稳固湖北最大桃产区地位,实现油桃、红桃、黄桃、冬桃、水蜜桃等“枣阳皇桃”全覆盖,“中国桃之乡”名扬海内外。

发展新型农业,是枣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另一抓手。7月中旬,支点记者走进位于吴店镇的湖北顺源智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大棚”很高科技:由一个个智能化“方舱”组成,每个方舱门口,都有一台“智慧大脑”机箱,控制着方舱温度、湿度等指标。

方舱里面,种的是红托竹荪。这是一种生长在云贵川等高海拔地区竹林里的食用菌,对温度、湿度等要求极高,一直以来很难实现规模化种植。

湖北顺源的母公司浙江顺源智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科研院所多年攻关后,利用装有全自动调控设备的5G智慧方舱,在枣阳成功试种红托竹荪。

2022年,湖北顺源落地枣阳,一期建成500个智慧方舱。如今,几乎每天都有红托竹荪从枣阳运往襄阳刘集机场,“坐”飞机销往全国各地。

按计划,湖北顺源将在枣阳建设3500个智慧方舱。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食用菌智慧方舱,可日产新鲜红托竹荪10吨,年产值超3亿元。

做大农业,只有深加工才能提升附加值。近年来,万通棉纺、兴达食品、蓝带啤酒等深加工企业纷纷通过购买新设备、引进新技术等方式,积极搭建智能化工厂,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7月中旬,位于枣阳市区的湖北蓝带新工厂内,3条自动化包装产线有序运转,每小时可下线6万瓶听装和瓶装啤酒。

湖北蓝带成长于枣阳,是在1996年投产的原枣阳市啤酒厂基础上发展而来,公司生产的蓝带啤酒畅销全国。2022年,湖北蓝带投资5.2亿元建设年产25万千升啤酒扩建项目,一期项目已投产,全部达产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9亿元,贡献税收5600万元。

枣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市农产品加工主要有麦面、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九大类。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72.03亿元。其中,兴达食品年产桃罐头、果汁、果脯等产品5万吨,年销售3亿元;湖北遇吉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京东、抖音等线上线下平台,年销“小锅巴”6000多万元。

“刹车片”串起百亿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链

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作为上世纪的“工业明星”,枣阳深知这一道理。当初的企业并非都没落了,创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湖北石棉厂,就走出了一条“老树发新芽”之路,并带动枣阳汽车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

湖北石棉厂,是枣阳第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生产刹车片,因给原二汽(现东风汽车集团)十堰商用车生产基地配套而诞生。几经改制后,湖北石棉厂演变为湖北飞龙摩擦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本世纪初被枣阳当地民企湖北金兰首饰集团收购。

走进位于枣阳市区的飞龙摩擦老厂区,斑驳陆离的建筑,显露出了公司的沧桑感。“去年,我们内销达2亿元。在国内商用车原装配件市场,市场份额稳居第一,约为30%-40%。”飞龙摩擦总经理范良辉告诉支点记者,公司已在枣阳建立两个刹车片厂和一个制动器总成厂。

2004年前,飞龙摩擦只给东风汽车集团一家企业配套。如今,服务客户还包括中国重汽、江淮汽车、北汽福田等。范良辉表示,飞龙摩擦发展壮大的核心,在于舍得研发投入,年年都有新产品问世,目前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的5%。产品除用于商用车外,还可用于乘用车、高铁、无人机等领域。同时,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产品从刹车片拓展到制动器总成,价值链得到提升。

双登储能生产车间(枣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飞龙摩擦已入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被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认定为行业前三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飞龙摩擦带动下,枣阳兴亚摩擦材料有限公司等70多家摩擦材料相关企业,纷纷在枣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枣阳已是我国第二大摩擦密封材料生产基地,跻身我省首批重点产业集群。”枣阳市科经局局长李赢介绍,目前全市可年产摩擦密封材料6万吨、盘式刹车片500万套、制动器总成100万套。去年,摩擦材料产业产值达23.6亿元,占枣阳汽车工业产值四分之一。

以摩擦材料为基础,依靠地处“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走廊中心位置,企业抓住先发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助力枣阳串起百亿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链。

2011年,在打造飞龙摩擦后,金兰首饰集团全新设立湖北百兰车轴有限责任公司,专业生产汽车前轴。如今,百兰车轴可年产汽车前轴20万根,带动全市年产能达到50万根。几乎同期成立的湖北神驰车轮有限公司和湖北宏玛达轮毂有限公司等企业,可年产汽车车轮150万只。2001年落地枣阳的湖北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经多轮改革后演变为湖北福智汽车有限公司,以生产冷藏车等专用汽车为主,带动湖北欧阳华俊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可年产专用汽车及改装车2万辆。

新能源新材料持续“强链延链补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枣阳全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为“全国百强县”进位提供强大支撑。

7月12日,位于国家级枣阳经开区内的湖北双登润阳新能源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繁忙,在经过板栅铸造、涂片、铅件浇筑等工序后,一个个铅酸蓄电池被制作完成。随后,这些铅酸蓄电池在仓库被打包好,经由大型重卡发往全国各地。

双登润阳常务副总经理钱友平介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储能后备用电源等领域,为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华为、阿里、中兴等重点企业提供产品配套。

双登润阳于2007年落户枣阳,由总部在江苏的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23年,双登集团再次落子枣阳,与双登润阳为邻成立湖北双登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60亿元,主要生产电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

“集团在枣阳追加投资,属于‘生二胎’。”双登储能负责人对支点记者说,“我们规划总产能10GWh(千兆瓦时),其中一期落地2.8GWh,目前设备已进厂调试,预计8月正式投产。”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近年来,一批新能源项目落地枣阳,总投资109亿元的华润大力钒液流电池风储一体化项目,以及投资16亿元的中电建制氢制氧项目,都已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枣阳已集聚23家新能源规上企业,并带动新材料产业攀“高”向“新”。

在位于枣阳D级化工园区的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摆放着几十种有机硅系列产品。隆胜四海成立于1994年,起初从最基础材料有机硅单体做起。2008年起,公司开始研发附加值更高的有机硅树脂,这为公司进军新能源市场奠定了基础。

隆胜四海副总经理廖想程告诉支点记者,公司去年实现营收2.7亿元,盈利5000万元,在国内有机硅的市场份额占比约40%。目前,公司年总产能达2万吨。

“以前,市面上的产品主要以国外的为主,价格约8万元/吨。后来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产品。”廖想程说,隆胜四海生产的有机硅树脂,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绝缘等领域,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如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枣阳工业发展新增长点,2023年产值72亿元,位居襄阳前列。

融入都市圈冲击县域经济50强

“全国百强县”排名,7年进了25位,但杨晶清醒地认识到,和湖北“全国百强县”排名靠前的县市相比,枣阳差距还不小。比如,仙桃市GDP已破千亿元,最新排名54名,而枣阳2023年GDP为828.02亿元。与“全国百强县”十强相比,差距更大。

有差距就有目标。枣阳希望未来能进入“全国百强县”50强,选择了和枣阳产业结构相似、经济地位类似、人口规模相近、经济总量领先十年的江苏省如皋市作为对标城市。如皋由南通代管,地处江苏中部,2023年GDP约1534亿元,目前居全国百强县第22位。

2015年,如皋GDP约812亿元,与枣阳当前体量相当。2016年,如皋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72位,8年时间如何进位50位?

“如皋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属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它充分利用了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成为上海和苏南等地产业转移承接地。”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皋还在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皋市发改委在总结发展经验时也表示,近年来,该市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与长三角融合对接,吸引了广大特材、正海磁材、霖鼎光学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生根,成为长三角协同区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如皋在科技创新上走出“双飞地模式”,即实现优质项目在上海飞地孵化、研发,在如皋飞地中试、产业化发展,将更多科创成果和高端人才引入如皋。借助这种模式,仅在2023年,如皋获南通认定的招引科创项目203个,位列南通第一;净增高企172家,总数达631家,位列长江以北县(市)第一。

这是枣阳的短板。李赢介绍, 2023年,枣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71.62亿元,较上年下降3.7%。尽管新增高企84家,但总数也只有174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枣阳传统工业总产值占比仍高达80%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足,对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力不够。

秦尊文建议,枣阳作为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离武汉又很近,可借鉴如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经验,向西主动融入襄阳都市圈,向东积极对接武汉都市圈。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也认为,县城如抓住机遇,通过承接大城市的知识溢出和产业转移,就能加快发展。

今年7月,选址于枣阳吴店镇的通用机场获批,正式转入规划编制阶段,预计2024年底开工建设,填补襄阳市没有通用机场和发展通航产业受限的短板。枣阳市发改局称,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该市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枣阳通用机场后期投入使用,便有了通勤和运输功能等优势,枣阳能以更便捷的交通联接周边经济区,这将大大改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有助于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对枣阳的未来发展,杨晶充满信心,“枣阳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尽快实现千亿突破,全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