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旧与新的时代交响

2024-08-11 00:00:00何辉袁阳平张帆
支点 2024年8期

襄阳唐城景区夜景(襄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杨东 摄)

“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

这是2004年中国首届魅力城市评选时,金庸先生为襄阳撰写的评语。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金庸的武侠名作中,“襄阳”一共出现了260多次。《三国演义》120回就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

拥有2800年建城史的襄阳,是连通中原、关中平原、成渝、长江中游四大城市群的中心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城襄阳迎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春天,GDP继突破3000亿、4000亿、5000亿元大关,跃居湖北省第二后,2023年达5843亿元,连续两年位列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

千年古城,万般神韵。透过斑驳陆离的古城墙,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襄阳“包容大气、创新创造”的城市精神,也造就了襄阳的千古传奇。

在金庸笔下,郭靖死守襄阳,留下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豪情壮语,让人热血沸腾;而今,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聚精会神谋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的重点城市勇担使命,发展底盘更加坚实,创新发展的活力全面迸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航向。

牢记嘱托,挺膺担当。今年5月,襄阳市委十四届九次会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湖北省委加快建成支点的“四个五”部署要求,聚力打造“一枢纽四基地”,加快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争当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我们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说。

襄阳,这座古老又现代、传统又时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旧与新的时代交响中,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昔日“南船北马”之地今朝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7月2日晚上8点49分,一架满载229名旅客的航班,从襄阳刘集机场顺利起飞,前往越南芽庄金兰国际机场。

这是襄阳开通的第一条国际航线,为襄阳融入国际、走向世界架起了“空中出海口”。

作为汉江流域重要的码头与南北交汇的陆路要塞,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伴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布局,(武)汉丹(江口)、襄(阳)渝、焦(作)枝(城)三条铁路在襄阳交会,从而使襄阳再次跻身全国性交通枢纽,并助力其跻身全国工业明星城市之列。

步入新世纪,全国高铁建设高潮迭起。襄阳积极争取,主动对接融入全国性交通网——2019年11月29日,汉十高铁开通,襄阳一步跨入高铁时代;同年12月1日,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开通,襄阳接入高铁“局域网”;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襄阳迈向高铁“互联网”。

短短三年,襄阳完成普铁—高铁局域网—高铁互联网的“三级跳”。襄阳北编组站年编解列车超千万辆,编组量全国第二。如今的襄阳已成为国家“十纵十横”运输大通道中3条大通道的交汇点。808公里的高铁串起东西、南北经济大动脉,可直达170多座城市,是全国为数不多县县通高铁且拥有“米”字形高铁网的地级市。

“乘坐高铁1.5小时可到武汉,2小时到郑州,3小时到重庆,4小时到北京。”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章杰自豪地说,襄阳正全面融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持续增强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

公路四通八达。县县通2条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6公里,居全省第二;中心城区东西轴线、内外环建成通车,城内任何地方出发10分钟可上快速路,15分钟可抵达高速路口,30分钟可达机场或高铁站,成为全省第二个同时拥有快速和高速环线的城市。

航空加速起飞。襄阳刘集机场完成改扩建,通达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今年以来又相继开通直飞中国香港、越南等地的境外航线,旅客吞吐量近200万人次,升至全国第45位。

重塑汉江黄金水道优势。汉江小河港开通航线26条,实现通江达海,货物吞吐量增至百万吨/年,可出海至泰国、日本、欧洲等国。

近年来,襄阳大力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与现代物流体系,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将更多“流量”变为“留量”。

“交通越来越便利,客户与我们的黏性也越来越强。”襄阳本土上市公司骆驼股份董事长刘长来指着正在建设中的新能源低碳产业园说,项目建成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落户产业园,届时襄阳锂电池产业链将更加完备。

大道通衢,物畅其流,澎湃“襄阳脉动”。

2023年,襄阳铁水公空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23%,铁路客运量、襄阳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81%和58%。文旅市场全年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与文旅热度、经济活跃度形成良性互促。

“襄阳是国家确定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性铁路枢纽。”襄阳市发改委主任阮莉莉表示,该市拥有国家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国家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国家示范物流园区4张物流“国牌”,将形成“交产城”融合发展大格局,聚力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延链补链强链跻身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7月12日,在襄阳市襄城区尹集乡的主干道上,一辆白色的无人末端配送车正在街上行驶。这辆车没有驾驶室,搭载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能自动识别红绿灯、行道线,提前避让,按预定线路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

襄阳是湖北省首个开启无人末端配送的城市。无人末端配送车上路运行,是襄阳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襄阳很早就有造车的梦想。位于襄阳隆中风景区的诸葛草庐亭,里面就摆有当年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相关物件——相传,它可“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

20世纪80年代初,东风汽车公司实施由十堰—襄阳—武汉的“三级跳”发展战略,在襄阳北部油坊岗建设生产基地,由此揭开了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幕。

1992年,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此后,东风股份、东风日产、东风康明斯、东风德纳车桥、神龙襄阳工厂以及亚洲最大的试车场东风试车场等一大批“东风系”企业相继落户,带动了新火炬、博亚精工、长源东谷、航宇嘉泰、骆驼股份等大批零部件企业扎堆襄阳高新区,形成了从整车到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轮毂轴承、启停电池、电子线束、汽车座椅等零部件及总成在内的汽车全产业链体系。2000年,襄阳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2010年突破千亿大关,牢牢占据产业龙头地位,目前规上整零企业370多家。

首个千亿产业,既是骄傲,也暗藏隐忧:汽车及零部件门类齐全,但新能源转型慢,面对汽车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大势及主流车企、造车新势力的激烈竞争,襄阳汽车产业步履蹒跚。

如何破局?襄阳市委、市政府紧抓新能源产业“风口”,主动求变,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链式发展中再造新优势、构建新生态、打开新空间。

7月12日,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有限公司襄阳工厂总装车间内,机械巨臂灵活舞动,自动化物料小车穿梭其间,一辆辆崭新的东风纳米01在现代化流水线上总装下线。

于今年1月6日首车下线的东风纳米,设计年产整车12万辆,宣告襄阳市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东风股份新能源商用车产量同比增长54.5%,居行业前列;东风日产3万辆高端SUV“探陆”、中力5万辆新能源叉车项目整车下线。

更重要的是,在整车制造龙头企业带领下,比亚迪襄阳产业园、中化学万华新能源产业园、赣锋新能源电池等8个百亿级重大项目落户襄阳,集聚企业60余家。

7月中旬,支点记者走进位于襄阳高新区的比亚迪襄阳产业园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各条生产线快速运转。“今年1—5月,公司出口增长较快,已完成年度出口计划的50%以上。”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公司生产线平均每3秒可下线一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占地1200亩,目前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项目1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刀片电池工厂。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仅在襄阳高新区,就已聚集东风股份、东风纳米、比亚迪等40多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骨干企业,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加速崛起。2024年,东风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骆驼汽车低压锂电池及储能锂电池有望全面建成。

刚下线的东风纳米新能源车(支点记者 李剑军 摄)

面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大势,襄阳积极抢占“新赛道”。2023年4月,襄阳成功创建全省唯一、全国7个之一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

走进襄阳市车联网运营中心,一张全息路口实时显示大屏上,显示着襄阳400多个交通路口的实时路况。

“每个十字路口都装有摄像头、雷达等装置,通过数据算法合理规划亮灯时长,实现人工智能红绿灯调度。”襄阳市车联网运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化交通路口实现了“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有效提升通行效率。

先行先试,释放创新活力。襄阳推动汽车产业与交通、能源、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融合发展,着力构建集聚共生、协同发展的汽车产业网状新生态,为车城注入新动能。

“今年襄阳市将突破性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实施九识无人车、新石器无人车、希迪智驾等项目,启动建设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和东津新区车联网产业园。”襄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还将联动武汉、孝感、随州、十堰共同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

从首个千亿产业,到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再到全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示范区……汽车,注定成为襄阳最厚重的底色。

创新驱动,变“一业独大”为九大集群发力

进入新时代,襄阳被国家明确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并被赋予引领、辐射、联结、带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然而,襄阳面临的挑战可不小:汽车、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设备等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不足三成,新能源汽车产值仅400多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6%,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如何破局?

“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打造‘144’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奋力打造万亿级工业强市。”襄阳市政协副主席、市经信局局长段细柱说。

“144”产业集群是指1个4000亿级产业、4个1000亿级产业、4个500亿级产业,涉及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九大产业集群。其中,前三个产业年产值均过千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

针对科教资源、高端人才瓶颈,襄阳积极引进武汉的教育、人才资源,书写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新时代“隆中对”。

近几年,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十家湖北实验室之一的隆中实验室相继落户襄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襄阳落地转化,成为襄阳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助推器。2022年7月,湖北隆中实验室开园。该实验室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组建,以先进车用材料为核心研究领域,实现6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襄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该市共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91个,7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凭着持续的自主创新,汉江重工研制成功全球首台千吨级架桥机等“国之重器”,与金鹰重工一起成为国内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尖兵。“我们自主研制的千吨级架桥机,正奋战在中泰铁路的工地上。”7月中旬,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副总经理赵青龙见到支点记者十分兴奋,“之前,泰方找我们购买了7台造桥机,后来又续签了3台。”

创新引领,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155家规上企业中,回天新材胶粘剂、精信钒催化剂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50%、40%;新华光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光学玻璃研制基地;汇尔杰5微米超细玄武岩纤维助力嫦娥六号“石头版”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襄阳还是中国电力软启动产业发源地,拥有全国最大的软启动产业集群,聚集规上企业140多家,万州电器WP进相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创新为魂,更力推航空航天产业加速壮大,包括亚洲最大、全国唯一的航空救生装备制造基地——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产品出口十几个国家;还有国内航空座椅行业翘楚航宇嘉泰等一批骨干企业。

在科技创新的强力加持下,襄阳于2023年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并入列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百强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在新能源汽车、军民融合、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均跻身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紧紧围绕落实省委‘四个五’‘三个统筹’部署要求,襄阳将突出链式思维,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襄阳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加快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电动力、网联化、智能化转型,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6G、AI、碳化硅外延芯片等未来产业。

从“一业独大”到集群发力,从要素扩张到创新驱动,在襄阳,创新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当创新撞上襄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文旅产业瞬间被激活,唐城、华侨城奇幻谷人气爆棚,就连穿越千年风雨的古城墙都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2023年,襄阳旅游收入突破70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乘坐汉江游轮,欣赏具有独特气质的汉江夜景。一边是繁华都市的高楼大厦,现代科技赋能的璀璨灯光秀;一边是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墙,古朴中透着历史的沧桑。游轮后面的江水,随波浪拍打着两岸,在古与今的对话中,在旧与新的碰撞中,流向浩浩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