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环境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多样文化共存的时代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多新发展。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立足具体实践。基于此,本文浅析网络环境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环境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算法逐渐融入网民生活,网络生活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生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所构造的网络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具有庞大的传播影响力和受众市场。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海量信息与虚拟经济、时事政治、多样文化相互交叉发展。网络既为我们带来机遇,也向我们提出各种挑战。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网络环境
褚洪涛谈到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互联网以新技术和新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当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成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息息相关的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1]。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2]。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内外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也成为重点关注的建设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交流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但也对我国人民群众对本国文化的文化认同和对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的树立造成一定影响。年轻受众群体能够通过网络环境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充满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不同,有其侵略性,伴随着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强劲输出,容易导致年轻受众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离甚至扭曲。世界多元文化在丰富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间接向我国人民群众进行了“文化输出”甚至是“文化侵略”,抢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视线[3]。
现阶段,我国文化的宣传资源向网络流行文化方面倾斜,如演艺影视和流行音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受众年龄、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相应的资源扶持,缺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专业人才,甚至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因关注度较低,一度“濒危”,面临失传的风险。在外来文化和本土网络流行文化的夹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十分令人遗憾,更别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2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
我国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面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的局面,更要坚持在对内传承、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强大生命力,继而走向国际,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2.1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引
在理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4]”
在实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当主动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运用网络环境的资源和条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提高青年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伟大事业。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系之中,显示了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和新时代国人在精神文明上的追求。
2.2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多样,但部分传统文化的普及面窄且受众分散,囿于传统形式无法吸引年轻群体,且文化产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扶持力度多取决于是否盈利。对于不同种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路径选择。
面对普及度高、受众广泛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事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者进行创新和传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新时代特色,将其与新技术新观念结合,从而走出与时俱进的道路。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博物院在线上开设的文创产品旗舰店等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新形式、新技术焕发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该片将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工匠精神与故宫匠人修补文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展现了古往今来中国工匠技艺的进步与发展、工匠精神的继承、坚守,并运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同时采用大数据算法、短视频形式推荐给大众,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手段和内容的创新,更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
面对普及度低、受众人群少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单位进行扶持和宣传,将特色文化与经济事业更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创收和文化推广。如景德镇陶瓷技艺、陕西民间剪纸等深具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采用“文旅+”模式进行发展,由政府和文化传承者共同发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文化传承者的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自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梦华录》以电视剧剧集的形式传播宋朝文化内容,通过知名人物参演,利用明星效应,引发观众实时讨论。宋朝文化内容与古装偶像剧言情套路的结合,既帮助电视剧剧集本身获得讨论度,又推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广为人知[5]。尤其是《梦华录》宣传的“茶百戏”文化,经过电视剧的宣传,又在互联网上“小火”了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打开知名度、解锁新传播方式才不会“濒危”生存,也只有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者才不会囿于生活经济困局而放弃技艺传承。
面对普及难度低,却适合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国家教育和各大高校共同努力,开设课程吸引学生,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借助网络环境中的多种传播渠道,开启线上课程和免费教学,将中国武术、中国饮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学校课堂和社团活动中来;加盟网络课程软件,将学生兴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文化传承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实现“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2.3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
世界成为联系日趋紧密的整体,经济交流带动着文化交流。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多种文化在交流中形成共存现象。如何在共存状态下树立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如何在多种文化激荡的交流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这需要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对于满足条件,可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申遗。申遗成功的文化项目不仅更利于保存和传承,能够流传更多代际,更有利于国内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实现良性循环。
对于适合在受国际关注的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国家积极组织、鼓励文化传承者进行创作,通过网络环境和新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湖四海。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20位中外领导人穿戴中国“新唐装”;2016年中国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晚会,导演展现中国舞蹈、越剧、古琴等优秀文化;2021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运用了“大雪花”“二十四节气”“黄河水”等元素,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重大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表演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不仅高度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给予了外界更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6]。总而言之,现代网络环境中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和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使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超越时空限制,通过直播、转播、重播,实现网络热议、文化输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
3 结语
缪开金谈及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趋增强。一国文化的成功宣传足以改变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过去以国际体系、权力制衡、经济利益等固有概念来看待该国家的习惯,而辅之以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深入了解该国家。在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文化可以让一个国家的魅力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中得到更充分的显现,又进一步实现发展[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不仅在国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增强国内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国际上,更丰富了世界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随着中国国力的日趋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走进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有效推动了世界多样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助力世界人民大团结。
引用
[1] 褚洪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59-563.
[3] 张义杰.日本动漫外交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6):35-36.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4-35.
[5] 李应蕾,焦阳.传承文化·镜像现实·根植历史——《梦华录》创作的三重文化维度[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4):48-52.
[6] 王乐.以文化自信为内核创新中国话语的新媒体语态——奥运会诗意解说“破圈”现象启示[J].青年记者,2022(8): 85-86.
[7]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