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

2024-08-09 00:00:00徐波王兆萍余乐山刘柯
产业经济评论 2024年4期

摘 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新质生产力能够缓解市场扭曲,提升资源配置效率;②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间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③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④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表现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⑤新质生产力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门槛。鉴于此,中国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为契机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资源配置效率;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

DOI:10.19313/j.cnki.cn10-1223/f.20240417.001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未充分显现(崔书会等,2019),要素资源错配正严重阻碍我国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表明,若能有效消除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错配,我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51%以上(李静等,2012)。2020 年3 月,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要“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破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显然,提高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已然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202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的内涵,更赋予其中国化、时代化意义,正日益成为新时期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一种新型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否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呢?二者之间存在何种作用机制?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有何差异?回答上述问题对于新时期促进我国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生产力”一词最早由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1757)在其著作《谷物论》中提出。此后,亚当·斯密(1776)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7)等人从经济学视角对生产力理论做出进一步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1867)指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下对生产力理论做出创新,开拓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全新概念,这是新时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与补充。

目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生成逻辑、水平测度等方面。内涵特征方面,主流观点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纪玉山等,2024),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胡莹和方太坤,2024),以整合科技资源而催生的经济系统高效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张林和蒲清平,2023)。生成逻辑方面,现有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由“高素质”的劳动者、“新介质”的劳动材料以及“新料质”的劳动对象构成,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替代或否定,而是依托重大技术突破对传统生产力的复苏和超越(赵峰和季雷,2024),是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而生成的生产力(纪玉山等,2024)。水平测度方面,当前研究成果主要从生产力三要素或二要素理论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省域(王珏和王荣基,2024)及企业(宋佳等,2024)层面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

如何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向来是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测度等方面。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证实数字经济、政府治理、金融科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吕康银等,2023;李青原等,2023;王满仓等,2023;史梦昱等,2022),而信息不对称、城镇化、空气污染则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杜群阳等,2022;于世海等,2022;汪克亮和赵斌,2022)。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已有文献主要以资源错配指数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表征,如C-D 函数(Hsieh & Klenow,2009;刘诚和夏杰长,2023)、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指数(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也有研究以市场化指数(丛屹和俞伯阳,2020)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王明益和姚清仿,2022)衡量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中观层面,学者主要采用数据包络模型、两阶段StoNED 模型、加成率分布法等方式测度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范斐等,2016;杨强和祝宏辉,2024;范德成和杜明月,2018;祝树金等,2021)。微观层面,已有文献主要借助企业利润函数、OP 协方差法以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等(张天华和张少华,2016;郭晓丹等,2019;吕可夫等,2024)核算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现有文献对新质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成果颇丰,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多数文献从理论分析的视角对新质生产力展开研究,仅有少数文献对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第二,鲜有研究对新质生产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边际贡献:第一,以2011~2022 年中国30 个省份为研究样本,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及新质劳动对象3 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评价体系,并科学、客观、全面地测算新质生产力水平。第二,采用科学的方法探析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异质性及非线性影响效应。本文研究结论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影响

新质生产力包括受教育水平、技能素养提高的新质劳动者,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质劳动资料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主的新质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更为高级的生产力,能够矫正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新质劳动者而言。第一,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技能素养的提升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本素质,进而劳动者从事更为复杂的劳动,经济社会生产、分配、销售等环节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资源错配程度得到缓解,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第二,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意味着劳动力可从事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强化,劳动力在市场信息的引导下突破原有的生产部门和地域空间限制,从事多样性的工作,流动性增强,进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强,劳动力实现合理配置,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升。

其次,就新质劳动资料而言。第一,数字化平台等有形劳动资料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及时、精准地引导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实现供需匹配,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第二,科技创新等无形劳动资料能够推动生产方式的更新迭代,提高经济社会生产效率,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流动,通过资源要素的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再者,就新质劳动对象而言。第一,较之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技术创新、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根据“逐利性”特征可知,资本等生产要素会迅速向新质产业集聚,配置效率提高。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新职业和新岗位,而拥有高等教育水平和技能素养的劳动力能够迅速与新职业、新岗位相匹配,从而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

H1: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二)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间接影响

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马克思(1867)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由关键技术创新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产业是在大工业基础上的进一步跃升,必然会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高的生产率意味着生产部门获得优于其他部门的超额利润,进而诱发其他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向本部门集聚,生产要素错配程度得以缓解,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

新质生产力通过加强市场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增强市场竞争。根据“核心-边缘”模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生集聚的向心力,不断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本地区集聚,进而增强本地区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增强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竞争产生的“挤出效应”能够促使优质生产要素从盈利能力弱、生产率低的落后产业流出,转而流向盈利能力强、生产率高的新质产业,从而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a、H2b:

H2a: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H2b:新质生产力通过加强市场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政策的差异,我国经济社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如东中西差异、南北差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等。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可能导致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首先,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数字基础设施完备、交通设施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布局早、金融资本及相关制度健全,因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其次,中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弱、技术发展滞后,因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3:

H3: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四)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非线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关键领域技术的创新必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将重塑产业形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可能存在产业结构门槛。具体表现为:新质生产力对本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促进效应随产业结构升级的提升呈现下降的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4:

H4: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非线性产业结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