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性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2024-08-09 00:00曲向东
行政与法 2024年7期

摘 要:当前,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要求,加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特别是党性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提高了培训质量。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是全国唯一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吉林省首批纳入中组部备案目录的党性教育基地。学院始终坚持党性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始终践行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的职责使命,开发了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为主要内容,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为重要形式的教学体系。新征程上,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让党性教育更加生动鲜活,一要坚持正确的教学导向,构建高频次课程标准,实行高效能开发机制,打造高水平精品课程;二要注重党性教育的与时俱进,强化红色资源的整合度,提高教学培训的满意度,增强主题教室的差异度;三要注重党性教育中的内涵发展,在科研咨政上提升硬实力,在人才培养上凝聚向心力,在品牌宣传上扩大影响力。

关 键 词: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吉林红色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7-0118-11

一、创新成为新时代加强党性教育的新趋势

党性教育创新是为实现党性教育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策略和手段,是影响党性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活力的主要路径和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改进方式方法。鼓励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力度。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等方法,推行结构化研讨、行动学习等研究式学习,探索翻转课堂等方法,开展教学方法运用示范培训”[1]。目前,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深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规划》,加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特别是党性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提高了培训质量。

一是开展与时俱进的党性教育创新。党性教育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丰富。党在成立之初,党性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创新提出以阅读研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书籍为主的18项教育方法,提出了“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十大教授法。[2]延安时期,强化了分层分类学习,创新了集中教育活动,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性教育模式进一步成熟,完善、丰富了集中教育的程序,将学习竞赛、定期测验也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坚持融合式教学探索,充分发挥教学形式的协同作用,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党性教育之中,党性教育创新井喷式发展,极大拓宽了党性教育的渠道。

二是推行分层施教的党性教育创新。创新分层施教是加强党性教育针对性、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因岗施教”的党性教育教学。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坚持差异化培训,注重把普遍性要求与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办班单位和参训群体特征,进而根据不同班次的特性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课程,认真筛选与培训对象相关的课程按需选学,聚焦与行业领域相关的研讨题目或案例深入解析,确保紧贴实际。“因人施教”的党性教育教学。基于党员所处职务和岗位的不同,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综合考虑学员个体化差异,注重用好“两带来”问题,把学员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重点解答的问题,采取情景模拟、主题研讨、开放性辩论等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党性教育效果。“因时施教”的党性教育教学。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结合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主要挑战,注重从学科视角统筹抓好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特别是不断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需要开发了党性分析、案例解析、体验模拟、社会实践等课程,使学员从中体验、感悟、思考,提升党性修养。

三是促进资源共享的党性教育创新。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开放办学、深化“互联网+”技术应用是当前党性教育创新的一个趋势。实现本地教学与外地教学相联通。一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以体系化思维整合共建共享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阵地”,并通过院校合作、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办班等方式,拓宽办学渠道,共享优质资源。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把相关重要班次的党性锻炼延伸到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广西百色干部学院、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等;一些培训机构把某一培训项目分段跨地市进行,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掘保护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实现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贯通。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地位相统一,将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理性和情感相结合,以红色精神、红色资源为教学主线,把问题研究、感悟反思贯彻到教学全过程,通过向学员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奋斗历程和艰难创业历史,探寻赓续红色血脉的路径方法,引导学员珍惜发展成果,汲取奋进力量,从而增强党性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通。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主动适应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技术,集现代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多渠道开发特色课程,在做好实体培训的同时,创建干部网络培训平台、开发红色“微”课程,打造“互联网+党性修养”的新模式,推动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网络培训体系。总而言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牢牢把握党性教育方向,从遵循党性教育内在规律出发灵活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可以让党性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以党性教育而闻名的学院,学院一直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中央《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贯彻省委《吉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4—2027年》安排,坚持把党的理论武装放在首位,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课必修课,积极探索构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体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基因,切实做到学深悟透,确保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要求落到实处。自2021年8月正式启用以来,承接各级各类班次950期,培训学员19.3万余人次,覆盖27个省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教育部、国防大学等65家单位合作建立基地,教育品牌效应、影响力辐射力得到了充分彰显。①

(一)新时代党性教育创新开展的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红色血脉”建设,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3]。通过对吉林省相关情况的调研发现,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是最具红色精神的教学场所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资源。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行动和实际举措。

⒈红色历史资源是党性教育创新首先需要发掘的因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4]“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5]红色基因诞生和淬炼于血与火的战争岁月,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德、优良作风等伟大精神,它是贯穿并支撑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6]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作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党性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东北地区是全中国最早开始进行抗战的地区,吉林省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活动地,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在与日本侵略者长达14年的英勇战斗中,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吉林省也有着丰富的以“三地三摇篮”为标识的红色资源和红色底蕴。在开展党性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对进一步传承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不断凝聚党员干部精神动力、增强民族复兴力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⒉红色精神在党性教育创新中具有先天优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磨难,作出了许多牺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在磨难中低头,在国内革命战争和对外反侵略战争迸发的伟大精神正是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东北肩负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新一轮东北振兴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有利发展的机遇期、大有作为的窗口期,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发内生动力,亟需强大的精神来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让东北全面振兴的精气神提振起来。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是东北人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持久精神动力,是激励和鼓舞东北人民奋勇前进、全面实现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内生动力,开展党性教育,可以提升彰显“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对于进一步把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激发出来、释放出来,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⒊时代需要是党性教育创新开展的持续内因。“教育培训工作要深入研究准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要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7]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硝烟散尽,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党性教育要回眸历史,关注“新四史”,有传承性地梳理历史进程,以吉林省为例,1931年9月18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出抗日救亡的号召,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现,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党性教育的时代性,就是关注其内核爱国精神和今日党性教育对其的继承和发扬,学院作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的平台载体和新时代党性教育崭新阵地,是新时代践行中央和省委关于党性教育相关要求的具体实践,更是巩固扩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生动课堂,对于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党性修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加强党性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增强党性教育是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党性教育的过程中,学院注重找准党性教育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不断将学院品牌建设推向新高度。究其原因,一是理念清晰的办学定位引领发展方向。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学主题主线,以党的忠诚教育、红色教育为教学基地,以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新思想凝心铸魂、强化忠诚锤炼党性、汲取力量促进发展为教学目标,以提升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吉林建设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为教学要求,着力打造紧跟时代、主题突出、成果转化、布局合理、功能鲜明的教学体系,理念清晰的办学定位为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流干部学院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特色鲜明的教育内容塑造培训品牌。学院注重推进党性教育活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充分利用东北抗联等红色教育资源的同时,创新打造“一体两翼”铸魂赋能教育平台,着力提升配套课程,充分发挥其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精心打磨精品课程,借助全国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的内涵要义、时代意蕴与价值功能着手,共同研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学单元,不断完善丰富“总论+分论”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开发完善系列沉浸式教学单元,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行动学习等方法,进一步增强学院党性教育的政治性、时代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紧盯关键的管理模式确保承载能力。学院坚持着眼长远,紧盯党性教育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推进压实重点项目。比如,持续提升“硬件”、优化“软件”,在充分论证学院功能定位、未来发展趋势和开展规模化党性教育需要的基础上,强化教学功能、会议功能、住宿功能和体验功能,建设6个功能区、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可同时承载1500人在院培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联合成立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对培训运营实施统一管理、检查和监督,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又如,建立健全引育人才扶持激励机制,积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自有师资从引进人才、人才培养、职称评聘、科研补助等方面积极争取政策倾斜,有效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完成高速运转的培训任务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再如,深入整合吉林省内“一校六院”资源厚实学院建设,聚力把学院建成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的重要阵地、党性锻炼的培训基地、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基地、红色资源挖掘传承基地,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宣传阐释多功能于一体的学院。

(三)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加强党性教育创新的路径方法

⒈注重教学平台建设。党性教育应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理论引领和教育主题,着力打造党性教育教学平台。以学院为例,建设并启用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平台、“对党忠诚”沉浸式红色情景教学馆、“三地三摇篮”红色吉林主题教室的“一体两翼”体系化沉浸式场景式铸魂赋能教育平台。一是平台创新。创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创新平台,打造学院第一课堂,紧紧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主线,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阅读区、学习大讲堂、教研沙龙区、主题文化墙等四大功能区,综合运用“展墙讲解+资料研读+沉浸讨论+专题讲授+总结提升”,以及领学导学和互动分享等教学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二是场馆创新。打造“对党忠诚”沉浸式红色情境教学馆,着力构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忠诚教育基地。教学聚焦对党忠诚,突出东北抗联意蕴,充分运用沉浸式、互动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通过“看听读讲演答”,带领学员在追求忠诚、确立忠诚、传承忠诚、体悟忠诚、锻造忠诚、升华忠诚、筑梦忠诚的教学脉络中,不断锤炼政治品格。三是内容创新。建构“三地三摇篮”红色吉林主题教室,打造赋能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实践创新教育基地。以“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为主体内容,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追寻党领导东北人民不畏困苦、顽强斗争的艰难历程,聚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学员通过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深入把握中央推进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凝聚力量。这“三大平台”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平台系统。

⒉注重党性教育内容的充实完善。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党性教育应建立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党员教育课程体系,以学院为例,打造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为重点,以履职能力、知识拓展等N个内容为支撑的“1+3+N”课程体系。二是开发专题课程。开发开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论,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为分论的专题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总书记学党史悟党史用党史的启示》《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同时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开设研发《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启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光辉足迹和历史功绩》《弘扬靖宇精神 铭刻初心使命》等课程,形成吉林特色精品课程。三是注重学科建设。学院开发完成了11类125门特色课程,12门课程在全省党干校系统教学评选中获奖。利用现代科技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3门体验式教学视频课程在中央党校中青班等班次播放使用。成立专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课程打磨高端智库专家组,建立健全“全员竞课、集体备课、团队磨课、专家听课、学员评课”闭环式教学链条。与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国资委共同主办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网络学习活动在“人民网+”客户端“云开讲”,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⒊注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一是引入高端师资。立足提升教学培训品质,聘请130余名国内权威专家担任学院高端智库专家,构建“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党性教育高端师资。定期举办学习大讲堂,邀请名师大家常态化进学院、进课堂,通过专题辅导、访谈交流、指导工作等方式,使学院始终保持与学术前沿、高端专家的紧密联系,强化学院学术分量和研究分量。二是建设自有师资。通过通化“学子归巢”政策招录高学历优秀学子,面向全国持续招聘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才。通过开展内训练兵、域外培训、专家指导、标兵评比、种草工程等长效化培训和目标化培养,不断提升自有师资能力水平。三是用好红色师资。聘请抗联后代和从事东北抗联红色教育人员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成立老兵报告团,邀请抗美援朝老兵到学院讲红色故事。截至2024年6月,学院兼职红色师资扩充至35位。

⒋注重加强干部学院的自身研究能力。一是构建教材体系。着眼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按照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原则,着力推动以“通用教材+专业教材+其他教材”为主的“1+1+N”教材体系建设。制定发布新教材开发年度计划,建立教材编写“揭榜挂帅”和招标评审机制,组织名师名家自主编写学院主体教材,出版《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联的历史考察》《东北抗战英烈家书》等7本东北抗联系列教材,为深化东北抗联研究提供重要史料支撑。二是建立研究基地。学院获建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红色教育研究基地”,是全省党干校系统首家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也是全国首家以红色教育为研究主题的社科基地,对于深入挖掘吉林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开展理论研究。根据地方特色,立足学院优势,围绕“明确红色教育规律研究、东北抗联研究、红色吉林研究、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红色文化传播研究”5个研究方向,组织教学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推出一批对教学有支撑作用的研究成果。寻求上级支持,与吉林省委组织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共同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红色教育研究”暨首届“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理论研讨会,推动形成一批彰显新时代党性教育鲜明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和代表性成果。

⒌注重合理规划教学实践线路。一方面围绕全省红色资源分布,积极打造以学院所在地通化市为核心区,在升级完善抗联棋盘、抗联军校等36处现场教学点基础上,与各地红色资源联动,推动将培训线路延伸至一汽、长影等“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所在地和吉林、四平、白山等红色资源富集地,初步构建起了区域培训和省域培训相结合的教学线路布局。另一方面将培训线路拓展延伸至全省两山理论、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类现场教学点,使红色文化与冰雪文化、汽车文化、黑土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实践主题”现场教学点,形成一批彰显吉林地域特色、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推介城市名片的体验式教学线路。

三、推进新时代党性教育创新的优化路径

新征程上,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须服务的大局、聚焦的重点。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全面部署抓好干部教育培训的各项要求,为党性教育做好下步工作明晰了任务书、路线图。要旗帜鲜明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以践行党校初心、彰显独特价值、高水平服务大局为目标,全面系统地对标找差再深化,求实求效地审示改造促提升,聚力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注重正确的教学导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党性教育教学培训体系还不同程度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教学内容与高标准的干部提升目标相比有落差,教学质量与高层次的干部评判眼光相比有落差,教学方式与高分化的干部个性需求相比有落差。高质量办好党性教育,必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以“课比天大”理念将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一是构建高频次课程标准。坚持“政治性+学术性+实践性+公认性”的评价标准,聚焦高频次课程制定制度规范,从课程内涵、课程要求、课程研发、课程实施、课程保障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在课程招标立项、专家集体论证、“两级三轮”评审、课堂教学准入、听课评课跟踪、课后互动研讨等方面量化实施细则,努力把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三育融合”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之中,使其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依据,还有实操指南。二是实行高效能开发机制。党性教育坚持把握关键、整合资源、系统施策,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行破题分析制度,加强课程设置模块化与开放式教学创新,精选可广泛使用的理论课、特色课、实践课,根据班次培训天数制定教学计划示例;在灵活应用示例的同时,对所有班次尤其是新设班次主题进行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办班意图,加强现有课程运用、谋划新课程模块。实行课程开发招标制度,鼓励以院内外联动、专班研发、以老带新等多种方式组建教研团队,申报开发新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强化蹲点式调研、集成式备课,组织教师分专题、分领域开展集中评课、交叉观摩、交流研讨,并充分发挥教学评比、教学竞赛等活动以赛促教作用,使课程不断丰富、日趋完善。三是打造高水平精品课程。好课程是不断打磨出来的,聚力研发核心精品课程,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举全校(院)之力开展理论攻关、课程研发并加强资金保障,打造精品课、样板课、好案例,包括冲刺国家级精品课。例如,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创造力、吸引力、感染力,学院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的抗战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8]的要求,紧扣现代化要求、突出实践化特色,专班式研发打造学史铸魂专题教学、历史党课、现场教学等,实施精品课程打造工程,开展公开竞课、观摩评课、专家导课,围绕教学体系布局,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研发打造精品专题,为国家级好课程评选做好准备,满足干部越来越高的学习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注重党性教育创新的与时俱进

高质量办好党性教育,必须围绕自身办学定位,发挥优势特色,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升培训质量,进而实现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强化红色资源的整合度。全国各地都有优质的独特的红色资源,但一些红色资源分布不均衡、整合不充分、作用发挥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应当立足当地红色资源优势,突出独特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系统整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延伸教学线路,深化推动培训项目。比如,学院聚焦全省“464”发展格局,持续深化与长春、吉林、四平、延边、白山等省内全域交流合作,在常态化应用一汽、长影等“三地三摇篮”现场教学点基础上,持续挖掘中车长客、吉化公司、长光卫星等具有鲜明教学主题、有助于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宗旨、提高政治能力、履职能力、知识水平的教育资源,以系统化思维、全域性理念,科学化布局,讲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吉林故事,展示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振兴的吉林实践。二是提高教学培训的满意度。不断推动党性教育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定期对组织需求和干部诉求进行深入分析研判,探索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模式,推出一系列多元立体特色课程,大力推行沉浸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加大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课程比例,推深做实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台制度,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阐释、实践解读和现场教学,将红色基因内化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外化为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同时,持续加强教学培训质量监控,通过课程和班次质量评估、院领导跟班听课、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收集对基地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对教学效果差的专题给予适度停课、打磨提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指挥棒”作用。三是增强主题教室的差异度。建好用好党性教育主题教室不仅使党性教育的课堂增添了趣味性,更增加了深刻度。创新建设主题教室,要对本地区本单位党性教育科学系统规划设计,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主题,集中资源、发挥优势搭建创新载体,并大力加强配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创新,实现载体间既有差异又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协同铸魂赋能作用。比如,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更加系统深入,政治训练更加扎实有效,学院坚持系统思维、构建“一体两翼”铸魂赋能教学平台。“一体”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平台为主轴,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凝心铸魂、坚定信念、锤炼党性。“两翼”就是“对党忠诚”沉浸式红色情境教学馆、“三地三摇篮”红色吉林主题教室。“对党忠诚”沉浸式红色情境教学馆,突出政治忠诚教育,增强政治信仰,加强政治训练,强化政治担当;“三地三摇篮”红色吉林主题教室,突出红色教育,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学员,从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等红色基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同时,学院按照“存档资政育人”的要求,遵循党性教育“认知—感悟—认同—践行”的逻辑规律,与时俱进创新打造“抗联记忆”主题教室,让尘封档案成为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活教材,推动学员从感受到感知再到感动,从情感到认知再到行动。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教学平台,使教学主题更加鲜明、教学内容更加聚焦、教学逻辑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

(三)注重党性教育创新中的内涵发展

高质量办好党性教育,必须着眼完成教学培训任务需要,构建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有效机制,持续加强理论研究、师资建设、宣传推介、对接合作等,不断提高办学保障水平。一是在科研咨政上提升硬实力。聚焦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高质量发展问题和重大课题研究,集聚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各类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资源,大力推进智库建设,深入开展前瞻性、经验性、对策性研究,拿出更多有分量、有质量的咨政成果。严把本级科研课题质量关,构建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建议进决策的教研咨一体化工作运行机制。办好校刊学报研究平台,把握时度效,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宣传阐释,并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等,筑牢党的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凝聚向心力。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师管理体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统筹用好各类干部和人才。扎实推进名师工程、专家名师帮带工程等,发挥专家工作室专业指导和名师引领作用,加大青年教师引育力度。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专家型挂职干部,加强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骨干内外交流、进修深造、挂职锻炼,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专业匹配度,夯实学院红色教育领导力量和师资力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秉承良好道德风范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三是在品牌宣传上扩大影响力。开启适网化红色文化基础建设,建强新媒体宣传矩阵,打造“互联网+党性教育”新模式,强化品牌宣传、擦亮红色精神底色。全面梳理班次承接情况,做好培训单位回访,做好班次需求分析和预约储备,积极争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国家层面主体班次、重点班次及兄弟单位延伸班次、衔接班次,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水平。充分发挥共建合作基地作用,进一步畅通深度交流和常态沟通渠道,推动课程共建、教材共编、师资共育、设施共用、资源共享等,形成合作成果,共建教育基地,同塑校(院)企品牌,凝聚推动党性教育事业发展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N].人民日报,2023-10-17(0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826.

[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4][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2,281.

[6]曲向东,国莉莉.关于东北抗联精神赋能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思考[J].现代交际,2022(6):41-49+122.

[7]增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质效[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renshi.people.com.cn/n1/2019/0123/c139617

-30587467.html.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01/c1024-27394800.html.

To Make Party Education More Vivi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Jilin Yangjingyu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s Innovation in Establishing the Red Education Brand in Jilin

Qu Xiangdong

Abstract: At pres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have actively and deeply implemented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2023—2027)”, increase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comprehensively used various methods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tinuously enhanced the attractiveness, infectiousness, and persuasiveness of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specially party spiri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Jilin Yangjingyu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is the only party education base in China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ortheast Anti Japanese League as its theme, and i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arty education bases included in the directory of the Central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in Jilin Province. On the new journey, we need to innovate the methods and methods of party spirit education to make it more vivid and lively. Firstly, we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teaching orientation, construct high-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lement efficient development mechanisms, and create high-level high-quality courses; second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n party spirit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diversity of themed classrooms; third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in party spirit education, enhance our hard pow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ultation, gather centripetal force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xpand our influence in brand promotion.

Key words: leadership academy; party education; Jilin red education brand

(责任编辑:刘剑明 助理编辑:李长宝)

收稿日期:2024-03-29

作者简介:曲向东,中共通化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专职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