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留声

2024-08-09 00:00:00
作文周刊·决胜中考 2024年1期

文题呈现

曾经火爆出圈的电影、短剧,如《长安三万里》《逃出大英博物馆》等均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你是否也常流连于美轮美奂的光影世界,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一边欣赏,一边反思社会、思考人生?是否产生了对时代、对责任、对文化的全新认识和思考?光影留声,作为阶梯助你成长。

请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一部影片,结合生活实际,或抒发情感,或阐发道理,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思路导航

一、以影片为基,抓住感点。影片的内容是写作的基础,是情感的出发点。行文中不能离开对影片内容的描述,应适当结合具体情节和细节进行叙写,但要避免过于冗长的复述。换句话说,要抓住感点概括描述,阐发感想,不要对具体情节做太多叙述,否则会本末倒置。

二、以情感为线,深入分析。观影时的感受和联想是写作重点。观影过程中,我们会对某些情节和人物产生特殊的情感,对影片的主题、人物的形象、表现的手法等产生独特的思考。因此,行文中,不妨以情感为线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以现实为标,巧妙引用。在写观后感时,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思考影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弱点等,并从中获得启示。如果需要引用电影中的某些情节或者台词,应当进行标注和注释。同时,也可引用其他专家或者媒体的评论和观点,以增强作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佳作展示

活出自己的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吴浩哲

影片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在我聚精会神的观赏中悄然流逝,影片结束,我都未曾反应过来,只是盯着黑色幕布,长叹一口气。那种感觉,仿佛宿醉后渐渐苏醒,迷路后柳暗花明。

《长安三万里》,顾名思义是讲述唐代在长安城发生的故事。影片通过高适的视角来描绘整个大唐的繁荣昌盛。其中引用的唐诗名句数不胜数,尤其是以李白的创作为主,其诗豪气万丈,尽显大唐风韵。但在电影结尾,我心中却不由生出几丝哀愁——李白老了,高适也老了。壮年时,二人身体敏捷强健,终日吟诗比武,甚是欢乐;反观中老年时,李白已发福,腿脚不便,高适也同样虚弱,二人似乎都郁郁寡欢,年轻时的精气神已然荡然无存。难道这就是岁月不饶人吗?

此刻,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老师,我的亲友……曾经的他们也是那样的、意气风发,精神与肉体都尽显年轻,可如今,他们笑时,眼角、额头都会泛起层层皱纹,老年斑爬上了他们的面庞,也吞噬了那回不去的青春年华。

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沉淀了一个个泛绿的青铜,铸成了一块块发黑的精铁,不管是三万里长安,八百里秦川,还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华夏大地,都躲不过岁月的蹉跎。时间让泉水叮咚,使苍翠遍布大地,棵棵青松种满山野,但也湮灭了雄山秀水,让碧叶透红、发干,最终成为护花的春泥或是随风飘荡的尘埃。

可这是悲哀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从未想过责怪时间的不是,我想问的恰恰是我自己。你真的有好好利用时间吗?你真的让每一分钟都不曾虚度吗?虽说岁月如刀,但在真正有壮志的人面前,这不过是吓唬人的把戏罢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代表着曹操对蹉跎岁月的蔑视;“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代表着辛弃疾对年老体衰的无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连李白在晚年时,也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用《将进酒》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表达出他借酒消愁,渴望一晌贪欢、把酒言欢的情感。李白就是这样的乐观,就是这样的浪漫。我们也可以这样,越过时间的约束,不必总想着要把时间用得有意义;当你不在乎意义时,意义便会主动找上门来。

少年,你的路还很长,要比李白、高适的路更加精彩、更加长远。愿你不浪费光阴,不被时间所控制,走出你自己的三万里。诗在,长安在;你在,未来在,盛世必在!

【陕西渭南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点评

习作以小作者观影后的情感流露为线索,结合影片结尾李白的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反思,叹惋年华易逝,盛年不重来,深入思考时间的意义。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法,列举多个诗句,表现古代仁人志士对时间的宏观思考,劝勉读者要珍惜时间,不浪费光阴;同时运用大量的反问句式,增强语气,使情感更加强烈。作文结尾发出倡议:“愿你不浪费光阴,不被时间所控制,走出你自己的三万里”,角度新颖,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逃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

◎王佳乐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一部由自媒体创作者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于2023年共同创作的短片,在英国耗时三个月拍摄完成。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位中国记者在大英博物馆偶遇一位化成人形的“玉壶精”——从大英博物馆中“逃”出来的中国文物,渴望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故事。

短片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生动地呈现了中国记者在大英博物馆中的奇遇,引发了观众对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的关注和讨论。短片中的玉壶精作为当代精美的工艺品,以她的独特形象和背后蕴藏的故事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记忆和尊重。

此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片还深刻展现了中国人对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它不仅让观众深入了解了我国文物的悠久历史和非凡价值,更让观众关注到我国文物的流失与保护问题。作为一个充满想象力、富有幽默感的故事,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丰富文化遗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反思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和责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让这些珍贵的历史瑰宝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创意表达和创新实践的尝试,更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艺术探索。这部短片借助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的形式,短短三集,便跨越了历史长河,赋予了自媒体新的意义。拍摄成本虽不足十万元,成品却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且短片是由两位自媒体作者独立完成的,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才华和创新能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呼吁人们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无法直接改变文物的历史和命运,但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保护现有的文物,因为它们是我们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可以深入去学习和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关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保护全人类的瑰宝贡献自己的力量。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前进路中学】

●点评

习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探讨了影片中所呈现的中国文物的流失与保护问题,呼吁人们应加强重视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肯定了自媒体作者的才华和社会责任。整篇作文结构清晰,表达了作者对这部短片的深刻理解和感受。通过习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短片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从而引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并付诸实际行动。

【赵莉、吉彦俞/供稿】

文题呈现

“让我成为你的臂膀腿脚,带你去到无穷宽广的境界”“跌倒了就再爬起来。我知道啊,但我没腿爬不起来”。电影《触不可及》中有很多台词温暖人心。看完电影,你是否想起有关梦想、有关温柔的关键词?作为新时代少年,你是否感受到了来自身边人的温情和治愈?你愿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人生万里巨浪?

请根据你的观影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感受真实,中心明确;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导航

1.引用影片,明确感点。本次写作训练要求完成一篇观后感,故写作时首先要抓住影片中最能触动自己的一点来写,切忌面面俱到。《触不可及》讲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瘫痪在床的法国富翁菲利普跟照顾其生活的贫穷青年戴尔之间发生的一段奇妙的友谊,其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镜头和治愈人心的台词,写作时不妨抓住其中一个感点具体来写,应写清楚自己因何感动,聚焦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可以是一句台词,一处镜头,一个场景等。切入点越小,越容易出彩。

2.联系生活,详写感受。观后感重在表达感受,而非复述影片的内容。很多人在写观后感时只重视对影片内容的复述,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往往用影片内容代替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写法没有跳出影片本身,有些固步自封。优秀的观后感要能跳出影片,从影片中得到启发,得到情感的触动,进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历史现实,进行联想式写作。换句话说,感受是重点,理应详写。

3.文体得当,中心突出。观后感中的“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更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虽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生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佳作展示

触目可及

——《触不可及》观后感

◎姜晓玉

我并不在乎他怎样,他是否暴力,我在乎的仅仅是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怜悯我,他不对我抱有同情,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是朋友。

——题记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认为这句话是极好的。从眼睛中,我们可以看见人的悲伤与喜乐,看见焦虑与沉稳,看见心痛与关切。从眼睛出发,我们可以到达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目光所至,情感所往,人心所向。

亲友受难,我们恨不得自己来承受苦难,期盼亲友得到治愈,重回阳光下。但我们的亲友真的就需要这种怜悯吗?

史铁生的下半生与《触不可及》中的菲利普一样,是坐在轮椅上艰难为生的。他曾憎恨地捶打着自己瘫痪的身体,而菲利普连双手也不能动,他能做的只有盯着医院中的天花板,思考着命运为何如此不公。

史铁生的母亲心疼儿子,在家从来不说“跑”“走”等字眼,在儿子生气时躲在门后悄悄流泪。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生的好友,这成为他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束阳光。“铁生,去踢足球吧!”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听到这句话是什么心情呢?暴躁?生气?伤心?现实是他脸上重现出笑容。他笑起来了,支起了许久未动过的双颊;他笑起来了,打开了阴云密布的面容;他笑起来了,敞开了许久不见阳光的内心。在那天下午,余华带着史铁生站到了足球场上,他们像以前一样“奔跑”在田野,笑声在空中回荡。

梭罗说:“平视越匮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就越来越稀薄。平视每一个生命体,遵循其生命的律动,给与其起码的尊重。”

一个人的伤疤不是只有用手触碰,用嘴说出才算伤害,那足以洞穿一切的目光,有时也是一把利器,威力巨大。当你的目光充满怜悯,这不就是在时刻提醒着他:你生病了,你真可怜,你真可悲。这无疑是一种酷刑。当你的目光平等克制,与平时一般无二,在他心中,便是神圣,是温暖,是纯洁的温泉。也许他会有那么一秒,忘记一切痛苦与煎熬,拥有一份属于正常人的幸福。双方达到共解,得到救赎。

因为爱,我们相识;因为爱,我们相知;因为爱,我们悲伤。但也许我们应该收起怜悯的目光,追寻爱的正确原则,去学会真正的爱。

少年,年轻气盛,要为梦想而奋斗。目光应追随所爱,而不是宣读他的罪行,触目可及的是爱,而不是怜悯。这样的目光,虽不能使伤疤消失,但能使伤疤愈合。

【陕西渭南市高新区实验初中】

●点评

小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电影中的片段与史铁生的轮椅生活交织,体现出面对苦难正确的做法应是平视和尊重。

全文情感饱满,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向善向美的力量;同时,结合现实抒发情感,阐述观点,中心明确。

尊 重

——《触不可及》观后感

◎韩子豪

不怜悯,是世上最高级的尊重。

——题记

有一部名为《触不可及》的电影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瘫痪在床的法国富翁菲利普,照顾其生活的贫穷青年戴尔,两个不同阶级、不同经历的人之间却发生了奇妙而温情的故事。戴尔从未把菲利普当残疾人看待,用热水试他的腿是否有感觉,喂他吃饭时因分神把饭喂给了眼睛,带他去飙车,带他去跳伞等等。最终因戴尔有事,阴差阳错下,让菲利普和心心念念的女笔友见面并在一起了。在这部电影中,我对一段对话很感兴趣,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菲利普的朋友对菲利普说:“你并不知道你在和谁打交道,他之前因为抢劫被判六个月,当心一点吧,这种人是没有同情心的。”

“这正是我想要的,没有同情心。他有时会把电话递给我,因为他忘了我有残疾。我一定不在乎他的过往,只有他不把我当残疾人看待。”

不怜悯,是世上最高级的尊重。在穷人面前不提施舍,在老人面前不表现自己,不伤其自尊,就是最大的尊重。或许有人会说,我帮助了他人,为什么就成了错误?就扶老人过个马路,怎么就伤自尊了?对于这种评论,我觉得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真诚地为了帮助他人而做好事,而不应该为做好事而做好事。

我的英语成绩曾经非常差,上课基本处于“摆烂”状态。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我望着那惨不忍睹的分数,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英语。我改掉了抄作业的坏习惯,坚持自己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单词向同学求助。可是我发现,他们似乎并没有认真听我的问题,我询问单词的意思,他们却直接将一整句话的意思翻译给了我,看似为我省了不少事儿,实则让我失去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自以为是的“答超所问”实际上是一种炫耀,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你英语太差劲,实在不如我”的高高在上感。我需要的,不是他们自以为是的帮助,不是对我的怜悯,而是认真倾听我的话,尊重我提出的问题,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身临其境,才会明白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痛。所以我认为,不怜悯才是这个世上最高级的尊重。

【陕西渭南市高新区实验初中】

●点评

习作以一句台词开篇,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影片主要内容及精彩瞬间,进而从令人深思的台词中提出小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最高级的尊重原来是不怜悯,突出了作文的中心。小作者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深切感受进行阐述,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的思考。

【赵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