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了解苏轼的生平,感受苏轼波澜壮阔的人生,然后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发挥想象,改写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忠于原文,改写符合苏轼的情感与心理;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航
所谓改写,就是按照要求把一种文章改变成另一种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形式上的改写,另一种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改写包括体裁、表现手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但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改写则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等。
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
1.改变人称:即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2.改变叙述方: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3.改变文章的体裁:即把文言文改为现代文,或诗歌改为记叙文等。
4.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即把顺序改为倒叙、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指命题中对改写的要求。写作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切不可过分发挥。但应注意:改写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且如有人物描写,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写要把握原文精神。改写不能改变原作的中心思想、主要人物和事件。在多角度、全方位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力求使自己对原文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改体裁时也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使改写后的作文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写要避免乱写。要结合中心思想,根据原文内容来进行合理想象,并结合中心进行改写。增加情节时需要根据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在不脱离原文实际的情况下,增添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翅膀。描摹细节,则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那些粗略的内容、笼统的情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力求使故事变得富有感染力。
佳作展示
清风明月我两人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
◎张嘉俊
“子瞻兄,此去黄州请多备些厚衣物,天气不大好,地方又偏僻,注意保暖……还有朝中那些人,真是有眼不识珠,竟将子瞻兄您……”苏轼挥了挥手,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道:“无妨,他们看不惯苏某,苏某不待在他们眼前便是,也乐得自在,哈哈哈!去黄州又如何?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何处,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笔。行了,时候也不早了,再晚,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黄州了,苏某去也,哈哈哈哈……”
苏轼只留下一阵豪放的笑声和一个清瘦笔挺的背影,便离开了友人的酒桌,坐上马车,踏上了去往黄州的路。
在连续一个月的奔波后,苏轼终于到了黄州,舟车劳顿让苏轼的精神很是疲惫,挨到床便睡着了。
几年来,苏轼已经习惯了黄州的气候与风土人情。“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感觉黄州已经是他的第三故乡了。
因为东边山坡的农活很多,黄昏时分,劳累的苏轼一回到家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快半夜了,明亮的月光从大门照进来,刚想再睡一觉的苏轼顿时兴致大发,赶忙将衣服穿上出了门。
迎面吹来带着寒意的晚风,青草香混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大好的风景,苏轼却不知怎的,突然又提不起兴致了。他原地站了一会儿,突然记起此时张怀民也在黄州,于是苏轼便带了点心上门去找张怀民。
轻叩了三下房门,只听一声低沉的“请进”,苏轼推门而入,张怀民将手中的书一丢,惊疑地说:“子瞻兄,您怎么深夜造访,有何贵干?”
随后两人谈天说地,从朝廷要事谈到生活琐事,从乌台诗案聊到东坡肉,二人无话不谈。夜过三更,苏轼提议出去走走。
步入承天寺的中庭,清新的空气中带着些许禅香和竹子的味道,地上的青石板被僧人们打扫得一尘不染,如同水面一般反着清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映在石板上,就像是水藻和荇菜交错一样。
走着走着,苏轼突然感叹道:“唉,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呢?之所以感觉会如此不同,是因为别处少了我们两个这样远离京都、无事可做的闲人啊。”张怀民沉默了半晌,随即笑了笑:“子瞻兄,你说你无事可做,是个闲人,可以我之见,不出两日,你定会重新拿起笔,写你心中所想,吐你胸中之块垒。”
中庭地白,二人相视一笑,向着明月的方向走去。
【湖南怀化市第四中学】
●点评
这篇改写作文既改了人称,又改了形式。情节上,增加了苏轼与友人离别前的对话,语言符合当时苏轼的处境,也符合苏轼的身份与心情。结尾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很有诗意,意味深长。
救 赎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
◎文若熙
夜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皎白的月光撒落在庭院中,与竹柏的倒影交杂在一起。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月光清洗过似的,纤尘不染。
我站在窗边,却久久欣赏不到月的美,自从被贬黄州后,我已经感受不到大自然带给我的愉悦、轻松了,心里空落落的,找不到归属感。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已经半夜了,谁还会来寻找我这不起眼的人物?“怀民兄,怀民兄,是你的挚友我呀,快把门开开。”挚友?身处黄州还是好友,这么晚来访,是谁呢?我扶着椅子缓缓站起身来,屋外的响声仍在院中回荡。“怀民兄,开开门呀,不会是休息了吧?你屋中的灯还亮着呢。”我推开门,一位衣着单薄、手提土罐的男人出现在门前。
“怀民兄,还没睡呢,不邀请我进去坐坐吗?你看这么大的风还挺冷的。”苏轼的脸上挂着笑容。
“进来吧。”我走进卧室,望了一眼庭中左顾右盼的苏轼,随即打开衣柜,翻找出一件稍厚的外套,走到苏轼身旁,将手中的外套给他。苏轼利索地穿上身,“怀民兄,你看,真合身。”这时,我才看向他手上一直提着的那两个土罐子,“苏轼兄,你手上的那是什么?”
“哦,这个啊,你不说我差点忘了。我虽被贬到这儿,没有太多的金钱,但是我租了块地,就是我屋舍后东坡上的一块地,我拿了一点种的菜去卖,这才买下了这两个土罐!”
他指着那两个土罐得意洋洋地望向我。
“所以那是?”
“都说借酒消愁,李白不就是这样。看你同样被贬黄州,所以我就买下这城中最好的酒来陪你消愁,我们边品酒边赏月,岂不美哉!”
我们坐在庭院长椅上品着美酒,昔日心中一直憋着的话在这一晚彻底释放了。“怀民兄,其实没什么好焦虑的,你放平心态,慢慢来。虽然说……我只是说了我想说的话,表达了我想表达的观点,有什么错?多亏了介甫,不然今天我也没有机会与你共赏这轮皎月……但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他们那些没头脑的人,凭什么因为自己不爱听而否定掉一个正确的观点?”虽然这番话是酒后之言,但我认为苏轼今天说的一切都是他真实的心声。
撒在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竹柏之影交错,仿佛藻、荇漂荡其中,我也被这美酒迷醉了。
今夜是我被贬黄州以来最放松、最悠闲的一晚,我感受到了救赎。
【湖南怀化市第四中学】
●点评
这篇改写作文的主题为“救赎”,是对原文主题的另一种解读,新意十足。小作者根据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情节增补,改写的情节符合苏轼与张怀民的情感逻辑。苏轼带酒这一情节很有深意,既表明了苏轼借酒消愁的窘境,又暗证了灵魂救赎的预设,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实乃妙笔。
【刘琴/供稿】
文题呈现
课外阅读安徒生、莫泊桑的文学作品,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他们的文学主张,然后在课文《皇帝的新装》和《我的叔叔于勒》中,选择一篇进行续写。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要忠于原文,符合作者的情感与心理;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航
1.了解续写的定义。
续写是以原文为基础,接续上文写下去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它有助于培养考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还有助于提升考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2.把握续写的原则。
续写要根据原材料提供的线索、范围、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路等,续写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活动、心理、语言等细节,使续写部分与原文情节能够构成完整的故事。
3.明确续写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中心。续写的篇幅,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是一个片段。续写前,我们必须明确续写的故事要表现什么主题,抒发什么情感。
(2)要读懂原文。即要深刻理解作者的本来意图。续写主要依靠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但想象必须是在原情节基础上进行的想象,续写时,要顺着原作的内容和情节往下想,做到合情合理。
(3)要注意逻辑。续写时,一定要读懂题干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想一想打算续什么,怎样续,开动脑筋,调动一切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段,把后续的故事设置好,最好列一个切实可行的提纲,把续篇写得精彩生动。
(4)要衔接自然。续写是一种再创造,在吸收原文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描写手法的同时,还要开辟一个新的思路,并与原文自然衔接,让新旧故事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佳作展示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潘柳屹
我父母决定,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于勒叔叔。
我躺在床板上,室内压抑的空间让我喘不上气。辗转反侧间,我开始为于勒叔叔担忧。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父亲猛地推开门,神色惊惶道:“我看见于勒了,他来圣玛洛船卖牡蛎了!”母亲正认真打理她那廉价的衣裙,听见这话,脸色骤变:“见鬼,怎么到哪儿都能遇上他。”“更要命的是,他正挨个推销呢,快到我们这儿了……”
话音未落,于勒叔叔已经带着牡蛎从未关上的门进来了。他衣衫褴褛,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环视四周后,他明白了一切,瞬间脸色惨白,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支支吾吾道:“哥……我……”“滚出去!”父亲涨红了脸,压抑心头多年的痛苦终于爆发出来。
于勒叔叔解开破烂的衣袋,数出一张张皱巴巴的钞票。“这些……是我当初亏欠你们的两倍钱,早已积攒好,只是我没有勇气还给你们。我、我来圣玛洛船是为了躲开你们,没想到……”他的声音略显沙哑却十分温柔。“你以为你带给我们的损失只有这么多吗?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过上好生活了。你呢,尝到我们的苦处了,才想起还钱?晚了!”母亲在一旁挖苦道。
“滚出去!”父亲再次吼道。母亲接过钱,一脸嫌弃地点着数。我感到一阵眩晕,便借口去厕所,跟着于勒叔叔一同出去了。一路上,我的内心波澜起伏。卖牡蛎能有如此多的收入,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我开始想象,想象于勒叔叔在甲板上承受的风浪,想象他在买卖中承受的耻辱,想象他在异乡承受的思念,想象他在梦境中承受的痛楚……我开始疑惑,于勒叔叔已经竭尽所能把亏欠的钱双倍奉还,可父亲为何如此愤怒,母亲又为何如此挖苦呢?也许这其中还有一层说不出的世态炎凉吧!
离别前,我将身上仅有的十五个铜子给了于勒叔叔。他见了我,惊喜万分:“若瑟夫,你都长这么大了!”说罢,他在衣服上擦了擦手,颤抖着把十五个铜子排成一排,精心擦拭、端详。他直起身子,认真打理着我的衣衫,跟我讲起了故事。他的声音略带磁性,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兵,这是他年轻时不曾有的:“我年轻时放荡不羁,后来年纪大了,才开始有所醒悟。可我的买卖才刚有起色,却又沦落到如今卖牡蛎的地步。孩子,人生无常,不要因为一次挫折就丧失信心,因为在你身后,还有许多关心你的人,他们会在你困难时向你伸出援手。孩子,谢谢你,路还很长,我总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说罢,他轻抚着我的头。甲板外,宽阔无垠的海面上,海浪阵阵。那是大海奏出的深沉雄浑的乐章!
船靠了岸,我们一家下了船。望着渐行渐远的圣玛洛船,我多么希望于勒叔叔能够像他所说的那样,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或许于勒叔叔将永远留在船上卖牡蛎,但他依然是富裕的,他的精神世界是充盈的。他已经问心无愧,把所亏欠的东西如数奉还,完成了他该做的事。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湖南怀化市第四中学】
●点评
若瑟夫一家本为躲避于勒叔叔换到了圣玛洛船,但于勒叔叔为了躲避他们一家,竟然也跑到了这条船上。本文仍然延续了“嫌贫爱富”的人物设定,“我”的父母仍然是不念亲情,而且变本加厉:即使于勒叔叔两倍归还了借款,“我”的父母却仍然嫌弃他,甚至要他滚。结尾,“我”在于勒叔叔的教导下,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这个结局意味深长。
真理与真话
——续写《皇帝的新装》
◎潘中承
几颗残星在碧空中渐渐隐去,小山在冉冉升起的朝阳的照耀下,慢慢苏醒过来。晨风从丘峦边的雾中扯下一团团白絮,抛上天空。东面,成千上万的房屋沐浴在洁白明净的阳光下。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万般喧闹声逐渐在这座半梦半醒的城市上空响起。
然而,今天早上,人们却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充耳不闻,所有人的目光只凝聚在一点上——常年竖立的绞刑架上,那儿即将处死一位天真烂漫的小男孩——就是揭穿皇帝“新装”的那个男孩。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侵犯君威。这在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伟大的、德高望重的老皇帝面前,是决不允许发生的。
此刻,伯爵先生坐在躺椅里,眉头紧皱,百无聊赖地翻看着《皇家日报》。
“尽是些破事儿。”伯爵把报纸扔向一边,向窗外瞟去,低声埋怨,“别关心那个可怜的孩子了。”
伯爵夫人换上华丽的衣裳,跪在壁炉前,认真做着祈祷。她双手合十,呜咽着发出些模糊的哀号,眼珠子不停地在眼眶里跳动。这模样,仿佛正为自己孩子伤心呢。
伯爵无情地向壁炉扫了一眼,耸了耸肩:“女人就是多愁善感,对自己家孩子还没有对别人家的热心。”还好,这话没有让我们的小约翰听见,不然,听到父亲说自己好朋友的坏话,指不定会大闹一场。
小约翰这时正趴在阳台上,目不转睛地望向不远处那冷冰冰的绞刑架。他还是个孩子呢,从来没想过死亡这事。真的,几天前还玩得好好的,怎么几天不见,就要永别了呢?他目光呆滞,手脚麻木,悲伤之余更多的是困惑。
他亲眼看见,人们把小安东尼拖上绞刑架,随着一名侍卫踢掉安东尼脚下的椅子,人群发出此起彼伏的鼓掌声和喝彩声。他疑惑了,母亲说,安东尼是因为说真话被杀的,可是,说真话有罪吗?
有人推门进来了,居然是皇帝,只见他神采奕奕,红光满面,一副耀武扬威的势头。两个骗子紧随其后,满脸都是喜悦与得意。伯爵连忙热情款待,又是端茶,又是倒水。四人高谈阔论了许久,说的最多的自然是绞刑架上的事。伯爵夫人也不敢多嘴,借口溜了出去。小约翰在旁边听到了几人的对话,越听越生气,他们居然说安东尼愚昧、疯狂、心怀叵测。下雪天,是安东尼背他;午餐时,是安东尼把饭让给他;失落时,是安东尼安慰他。安东尼虽然穷,但他不失底线,反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小约翰越想,心头的悲愤越是上涌:
“说真话有罪吗?”
回答他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湖南怀化市第四中学】
●点评
习作标题精准且有深意。围绕着“说真话是否有罪”这一主题,小作者通过不同人物对待“安东尼之死”的态度,体现皇帝与伯爵以及骗子的昏庸冷酷,在故事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说真话的小男孩被处死的情节,从而反映出皇权制度的极端顽固与自私。续写文的结尾“‘说真话有罪吗?’回答他的是死一般的寂静……”言有尽而意无穷。
【刘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