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诗言志,歌永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汉代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它们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在世界文学之林,吸引着众多“粉丝”前来一睹风采。每个人都有一个诗歌梦,阅读每首诗,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请从你阅读过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选择自己钟爱的一首,以“不一样也挺好”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诗歌的独特感悟。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导航
1.细读提示语,拓展新思路。
认真阅读提示语,我们可发现材料从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讲到元曲,诉说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那些我们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诗句,一直在心头萦绕;那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游览山川、抒写性情的诗人,一一在眼前浮现。他们或登高远眺,咏史怀古;或望月怀远,思乡送别;或闲步村居,向往自然;或征战沙场,边塞征戍……
2.抓住关键词,认真审清题。
题目要求“不一样”,那就要选择在你心目中“不一样”的诗人,“不一样”的诗句,认真地揣摩、品味、探究并思考其“不一样”在何处?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前后勾联法、想象还原法等,知人论世的同时,通过高声的诵读,写出独特的感悟,解读“不一样”的美好。
3.精心选素材,写出新体验。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在具体写作时,或从题材着手,横向比较不同诗词的美;或从诗人处落笔,纵向勾连出其在不同时期的心境;或从主题切入,领略千百年来诗家的慧眼聚焦……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赏析诗词,还是情景再现,都要深入到诗家写作的“那时那地那境”中,深入体会,准确理解,把握情感,写出独特体验。
佳作展示
不一样也挺好
◎王思棋
白茶一盏,清欢有味,我在等风,一切都刚刚好。
——题记
午后,阳光透过窗扉,如一只俏皮的小猫,在我的书桌上迈着摩登步。一杯香茗,轻抿一口,暖流从咽喉徐徐下滑、蔓延。我手捧一本诗集,沉醉于书香中,远离俗世的纷扰,怡然自乐。
晨曦初现,南山下雾霭还未散去,轻拂露珠点点,如晶莹的玉,弹起、飞落。“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如今得返自然,扛一柄锄头,种一亩豆,锄一叶草,沾一点露,这样的生活岂不悠哉、妙哉!捋一捋胡子,晨风飘飘,是雾气,是朝露,濡染着粗衣,倒不如脱去,一身轻快!远处,村舍暧暧,依稀传来几声鸡鸣。东方已露出白色,渐渐泛起了红光,很快,太阳便喷薄而出,几缕炊烟从茅舍上袅袅升起,随着薄雾氤氲,已然分不出了。那一点野草,又有何妨,唯愿“桑麻成”“得纺绩”。
为官,不同流世俗,独守一份澄静空灵;做人,不摧眉事权贵,坚持一份素心不改;事农,不轻薄废耕,独享一份田园的欢愉……“我醉欲眠卿且去”,做这样的陶公也挺好。
黄州,这令人窒息的地方,浑浑噩噩已三载,什么时候才是头?今年春又去,眼看秋又来。这夜,依然是那样黑,如我糟糕的心情。月渐乎地圆了,也不知道子由怎么样了?许久也没见到他的来信,罢罢罢,不想也罢。梦得兄来也,人生何处不相逢!月光如水般澄澈,这承天寺远离喧嚣,此时僧人也已睡去,只有那庭院中的松柏、绵竹,随着月光摆动,就像湖中的水藻和荇菜。“一溪风月”,不可高声语,恐“踏碎琼瑶”。呵呵,那兰台公子,硬说风有雌雄之分,可笑可笑!本是天籁之音,何以分贵贱?朝政、世事皆由他去罢,此夜,只和月相伴,只与友偕行。
为官,坚守底线,施行仁政,百姓敬仰;做人,亲友对手,温情善良,以诚相待;著文,抒写性情,快哉浩然,豪放不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做这样的苏公也挺好。
起风了,烟尘夹杂乱叶四处飞舞。荒凉的古道,坑坑洼洼,石板斑驳,“啾——”传来一声嘶鸣,在瑟瑟秋风中飘荡,更显凄凉。来来回回,我不知牵扯了几次缰绳,感叹路在何方?想这一生,也曾献诗上龙楼,可多年飘零谁人知;也想为天下苍生计,可壮志难酬,一路辛苦白了头。“呱呱呱”,那枯藤上,几只乌鸦叫归巢。看如今,“绿鬓衰,朱颜改”,还是置三顷田、几所宅,饶是那桃李春风,那小桥流水,那孤灯夜雨,却也令人向往。夕阳一点一点落入林间,是时候回归故土,了却凡间事了。
为官,问心无愧,郁郁寡然不知味;做人,苦心孤诣,不能合群自孤独;写曲,曲终人散,秋思成悲愁断肠……“清风明月还诗债”,做这样的东篱也挺好。
放下书,雨滴落树梢。不知何时,竟下起了雨,是为了元亮、子赡,还是东篱?我在书中夹上一枚书签,残留的书香墨气依然萦绕指尖,让我慢慢回味。每一个人都要活成他自己的模样,不效仿,不趋炎,不谄媚。
徜徉在诗书中,不囿于生活的芜杂,独守心中的宁静。这样,也挺好。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燕喃文学社】
●点评
片段组合,营造意境。习作采用了三个片段,分别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蓝本,营造出诗词的意境,展示了写作的功力。
语言凝练,画面感强。小作者有着非常深厚的语言基本功,善于遣词造句,寥寥数语便描绘出诗词的画面,勾联诗人的为官、做人与著文的特点,将故事、诗词穿插其中,令人回味。
不一样也挺好
◎陈慧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别离。
长亭、夕阳、残酒,折一枝柳,叙一段情。“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昨夜已然饯行,却还不尽意,今日又送至城外。春风不断,酒旗飘飘,再来一杯又如何?可又千句言、万字留,不知从何说。不知不觉,日已偏西,再不启程就来不及了,挥一挥衣袖,就此作别。也曾策马扬鞭追风起,也曾春风得意尽长安,也曾欢饮大醉到天明……可如今,君要离去,吾却老矣,还是这长安道,还是这荣华树,还是这杨柳陌,纵有万般柔情,竟也“无语凝噎”。子安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自古以来,离别多伤,更有这暮春时的满树落花,徒增别情。春风哪知这别离的痛楚,催绿这排排烟柳,也许是分别的人儿太多,怕也不够罢。
“一丝柳,一寸情”,忽又笛声起,愁肠断,不忍别离。月已上,笛声咽,洒泪别。
遥望三秦大地,原野莽莽,远山近树迷蒙;回首京城长安,雄奇傲伟,四境八荒拱卫。少府兄,你即将远赴蜀川,那里戾气重,民风烈,想想这一去,山高路远,长夜漫漫,是思不尽的乡愁,道不尽的担忧。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好男儿志在四方,广阔天地任驰骋,离家即是归家,他乡就是故乡。既然心在四方,又何必儿女情长。洒脱点,豪迈些,远行分不开知己,重山断不了挚亲,当皓月升起,我们彼此遥望,“但愿人长久”“天涯若比邻”。
六月,这恼人的热;西湖,这醉人的景。昨晚把酒言欢,月已西残,子方,恭祝你高中进士,想想一起畅谈救国的主张,一同切磋诗词的激昂,有许多话儿还要和你讲,可如今,你却要赴任一方,为国作栋梁。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却也无甚办法。不知不觉间,我来到这万亩荷花塘。晨曦初露,艳阳烈烈,映染荷塘。那一朵朵荷花,已然盛大绽放,明丽无比,一望无际的莲叶层层叠叠,这无与伦比的碧色,唯有盛夏,唯有西湖。子方,天子脚下,西湖胜景,何不留下与我共赏?沉默,还是沉默。许久,只听得一句“廷秀兄,君命难违”。这如梦如烟的杭州,又能待得了几时?它只不过成为我们心中的美梦罢了,梦终要醒,人定要走,可惜了这满湖的叶、满湖的花,这梦一般的天堂,曾是我心中的绝唱……
同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离人情,是伤感,是祝福,更是挽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燕喃文学社】
●点评
选材熟悉,翻出新意。习作从大家熟悉的送别诗着手,有折柳送别的不舍,有祝福离人的壮阔,也有共赏美景的挽留,足见小作者对送别诗的积累之丰厚,理解之新颖、深刻。
语言生动,感染力强。习作语言多用短句,简洁精练。或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或直接摘引原句,或想象当时的情景,或创造画面演绎,在字里行间中展现语言的美。
文题呈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苏州园林,彰显着建筑的奇迹;印刷、造纸、火药、指南针尽展劳动者的智慧;书法、绘画、剪纸呈现艺术的魅力……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古代建筑、书画或文化,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古风古韵的理解。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思路导航
我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前来学习、模仿和创作,至今影响深远。写作这类文题,有以下方法可供同学们借鉴:
1.资料溯源法
从你最喜爱的建筑、书画等方面入手,通过图书馆翻阅或上网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或调查请教对此有研究的名人、专家、老师等方式,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形成的原因以及作品所用的原料、呈现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等。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辨伪存真,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你的独特见解。
2.想象再造法
从你最喜爱的文化作品切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当时创作的情境,描绘出创作者那时的心境,让读者随着你的笔触,走进创作者的心,去理解作品表情达意、书写性情的涵义,领略创作者的独特风格。
3.穿越时空法
可以穿越到古代,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演绎建筑书画作品的前世今生,去还原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去感受创作者的宦海浮沉、身世心情,去展现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赋予书法或绘画作品以全新的意义。
佳作展示
一路穿行
◎周思颖
走进博物馆,一幅幅古代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我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一路穿行……
身着华丽的侍女服,衣袂绶带随着身姿的款款移动,飘飘欲仙。红绿相间的衣裙,外披薄纱帔帛,脚踩透空软锦靴,看上去是那样的华贵。头上挽着云髻,细目圆面,腕着金臂钏,长裙曳地,神态自若,仪态万方,尽显大唐女子的风韵。她们或抬步辇,或执巨大宫扇,或掌红色华盖,或趋或行,或侧或正。伞下一人,身形魁梧,头戴折上巾,身穿圆领柘黄绫袍,腰系红鞓带,脚蹬乌皮六合靴。“步辇暂逍遥”,威仪震八荒,“万国愿归唐”,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左边三人,“显眼包”是一个身着红衣的男子,他头戴幞头,手执笏板,腰佩黄色帛鱼,恭敬而立,正向太宗拱手敬礼,他不是主角,而是“赞礼官”。他与身着白衣的译员中间还有一人,虽个头矮小,却大有来头。圆领小袖花,番客锦锻袍,捧手站立,此人正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他凭借着智慧,从五位赴唐使者中过关斩将,脱颖而出,最终使得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从此“汉藏和好,永息烽烟”。品鉴大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就如穿行于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吸引万邦来朝。
继续前行,耳边突然传来一首乐曲,有柔板,有快板,有尾声,娓娓而来;如一方民俗,有风物,有人文,有精神,一一铺展。那郊外、疏林、农舍、田畴、驮着木炭的驴队、簇拥着的迎亲队伍、踏青扫墓的轿子、长途跋涉的旅客……汴京的近郊,恬静的乡村,清明正当时。那汴河,商船、茶馆、店铺,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车马行人熙攘的虹桥,两岸商贾云集的繁华街市,橹手纤夫嘹亮的号声回响,商贩货郎清脆的吆喝起伏,游人旅客窃窃的私语交错。忙碌的汴河,交通的要道,漕运的枢纽,商业的聚集,共同构成了这幅精美的北宋风俗画。那街市,城楼、屋宇、商铺、广场,满目琳琅的商品,门类齐全的店铺,如梭如织的行人,高大宏伟的城门……城内热闹非凡,城外沟通八方,汴京不愧为商业大都市。穿行在大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如身临汴京的城市烟火气中,社会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百姓富庶安康。
一座顶天立地的高山,内敛锋芒,绵延起伏,雾霭迷蒙,深松翠柏,近山远水,层层铺开。树影摇曳,土丘掩映,屋舍若隐若现;远山淡雅,江中小舟荡漾,一切都是如此静谧。突然,山势渐起,连绵不绝,“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间林茂草密,层林尽染,似有泠泠水声、嘤嘤鸟鸣、延宕蝉鸣,穿林而出。山势渐缓,江面开阔,或泛舟涟漪,或渔人垂钓,或独坐茅亭。江水茫茫,天空淡远,渚清沙白,水天一色,已至物我两忘之境。在元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穿行,山随船移,水行人立,“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此画历经七载完成,后来命运多舛,经风历雨,如今分隔海峡,期待两岸同春,再续盛世华章。
一路穿行于名画中,一路穿行于时光中,一路穿行于文明中,唯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燕喃文学社】
●点评
习作选材独特,立意深远。文中选择了中国三幅古代名画,从唐代、宋代到元代,用“一路穿行”串联起华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表达了小作者对民族团结、文化复兴、国泰民安的赞美与向往。
语言工整,画面感强。小作者认真打磨语言,多用四字词语、短句,以及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名画的风采,感染力极强。
给范仲淹的一封信
◎崔桂宇
尊敬的范氏先贤仲淹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第N代孙范光陵(台湾客商,中国首次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作为您的后代,很荣幸能够穿越千年,给您写信。
如今,我正漫步在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古镇的海春轩塔前,这座砖塔历经千年,在青翠欲滴的苍松翠柏间依然坚固、耸立。
想当年西溪向东,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屡有海潮袭来,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您在这里做盐仓监,正是风华正茂之年,之前的两任盐仓监晏殊和吕夷简,都是干练博学之人,在西溪政声颇高。您来之后,心念苍生,也想有所建树,造福一方。而此时盐丁减少,您深入探寻,了解到海潮肆虐,于是带领西溪百姓在此围堰筑堤,垒灶烧盐,改造碱田。有记载,当年您在筑堤时,大雪纷飞,天气寒湿,许多民夫生病。您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后寻到一偏方:用糯米配上陈皮、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熬制成药酒,可以驱寒祛湿,舒筋活络,有强筋健体之功效。于是大量酿制,果真有奇效,于是取名“陈醅瓮”,如今这“陈皮酒”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造福一方了。
您还带领大家重修海春轩塔。作为航海的标志,在海上打鱼的渔民,只要看到这高耸的塔,心中就有了“定海神针”。现在这里良田丰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孙儿此次回归故里,真是既亲切又陌生啊,看到您曾经治理过的地方,依然流传着当年您筑堤、制酒、修塔的故事。现在后辈有能力了,就想出一点微薄之力,准备在西溪“宋城”的基础上修建“宋朝文化城”,全方位地呈现大宋的盛世华章,为家乡的发展尽尽心,不知您老意下如何?
您当年修建的范公堤,如今已发展成为204国道,车水马龙,沟通南北,成为苏北与苏南经济联系的大动脉。您的心中装着黎民百姓,我也要牢记祖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依靠广大百姓,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事,才会得到大家的全力支持。
东台西溪古镇还是董永与七仙女爱情传说的发祥地。西汉中叶,孝贤董永,卖身葬父,拥为楷模,感天动地,仙女相助,传为佳话。后人在此建造董永祠,并筑“缫丝井”“辞郎河”“老槐树”来纪念这一传说。听说您在宋朝时就曾想建祠祭祀,后来终不能如愿。此次回乡,我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准备以西溪古镇为依托,按照汉代风格实施建设,将它打造成全国首个“董永与七仙女”主题景区。届时游人如织,定又是一番“天上人间”之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贤,您把一生奉献给百姓,真不愧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语),我们后辈当以您为楷模,为国为民,尽忠尽善,回报乡梓!
您的第N代孙:范光陵敬上
2023年2月27日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燕喃文学社】
●点评
本文用书信体的形式,借范仲淹的第N代孙范光陵的口吻给其写信,通过回顾范仲淹在西溪当地做盐仓监的相关史料故事,赞颂了范仲淹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表达了范氏子孙要以先贤为楷模,向其学习,回报乡梓的决心和行动。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吴小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