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放
无论怎么小心,我们似乎都难以避免犯错。下边三本书都与“犯错”有关,它们的封面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三】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标题自拟,文体自选;(2)不少于 600字;(3)不得套作、抄袭;(4)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思路导航
这三本书围绕“犯错”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错误的本质、意义和价值。
《原来科学是这样进步的》告诉我们,科学进步并非源于从不犯错,而是源于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试验。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犯错、反思和修正,逐渐接近真理,推动科学的进步。这让我们明白,犯错并非只是失败的标志,也可能是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为什么会犯错?》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析了犯错的原因和意义。犯错并非意味着我们无知或愚蠢,它是人性的一部分。通过犯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从而有机会改进和成长。
《谁会认错?》探讨了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错误的原因,提示我们承认错误需要勇气。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这三本书共同传递出了一个信息:犯错不可避免,但我们应正视错误,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面对错误时,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勇敢,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错误中汲取智慧,走向成功。
题目给出了三个任务。任务一是记叙性文章思路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犯错经历来引入主题,具体阐述自己对这次犯错的反思;然后详细描述这一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改变,包括对待错误的态度、处理方法等;最后总结犯错的意义,表达自己对犯错的看法和态度。任务二是文学创作思路引导,可以先以一个寓言式的场景为背景,再在这个场景中塑造与犯错相关的人物,然后编写一个关于人物犯错、面对错误、纠正错误的故事,最后通过人物互动,深入挖掘犯错的社会内涵,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任务三是议论性文章思路引导,开篇可以先引出一个普遍性观点,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再分析这个普遍性观点的背后含义,探讨人们为什么会犯错、犯错是否不可避免等;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分析犯错的原因和价值,同时举一些名人的相关事例,分析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误的;最后总结全文,重申犯错的价值和意义,并呼吁人们要以更宽容、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
佳作展示
差错蛋糕
◎潘依娴
烘焙小镇在这天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麻烦。镇子上的人们突然发现每天都要吃的蛋糕的口感不一样了。蛋糕口感一变,镇子上的居民如临大敌——这是自小镇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危机。
小镇上唯一的烘焙师还在悠闲地做着下一批蛋糕,全然不知小镇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骚乱。当人们浩浩荡荡地涌到烘焙师的小花园时,烘焙师的脸上还沾着面粉,正准备把烤盘放进烤箱。
“且慢!”镇长一声高喊,阻止了烘焙师的下一步动作。烘焙师疑惑地从窗口探出头去,人群中叽里呱啦的喧哗声几乎要将她连同蛋糕一起掀倒在地。
“什么!我做的蛋糕怎么会有问题!”她终于听清楚了人群在吵些什么,可还没等说出下一句话,她便两眼一黑,晕倒在烘焙室里。随着烘焙师的晕倒,一同消失的是小镇人们的睡眠。
小镇里的人们失眠了,因为他们吃不到日常习惯的蛋糕了,而他们更无法相信,他们伟大的烘焙师,从来不会出错的,居然会出这么大的错,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如此一来,我们的小镇就要完蛋了!”小镇里的人们惊慌失措,一股绝望的情绪笼罩在烘焙小镇的上空。
烘焙师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跑到她日日夜夜待着的烘焙室里,开始仔细地检查究竟是哪个地方出了差错。可她看看这头,又看看那头,丝毫找不出自己是在哪个环节犯了错。烘焙师一下子坐在地上,她无法容忍自己犯了这么大的一个错误,她更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为小镇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第二天,她收拾好行李,决定穿过小镇边上的两座山,再越过山那边的海,去拜访自己的老师,寻找自己出错的原因。她离开的时候,小镇静悄悄的,所有人都躺在床上忍受着失眠的痛苦。听着家家户户时不时传来的叹息,她咬咬牙,向东边走去。
经过跋山涉水,烘焙师终于到达了老师的住所。可当她和老师说明了来意后,老师却没有立即回答她,只是让她先放下行李,邀请她和自己一起烘焙。她时刻担心着自己哪一步会做错,正因如此她错误百出,最终才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这次烘焙。
晚饭的时候,烘焙师看见自己下午和老师一起做的蛋糕被端上饭桌,看着这个她和之前一模一样的蛋糕,她松了口气,这下总该不会错了。可在她吃了一小口后,她却瞪大了双眼——这和她出错的蛋糕并没有什么两样!一股绝望的情绪包裹住了她,可老师在吃了一口后却露出了满意的表情,老师看着她笑着说:“难道让蛋糕好吃的秘诀不是烘焙本身吗?”烘焙师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划过。“即使是出了差错,只要你是在享受这个过程,那么这个蛋糕就依然是一个好的作品。”
烘焙师看着眼前的蛋糕,学着老师享受的样子放进了嘴里。她发现此刻的蛋糕里那股满是差错的气味不知在何时散去了。
烘焙师心想,回去之后,就让这曾经代表着差错的蛋糕变成一种新款式的蛋糕吧,这样,小镇上的人们或许就不会再失眠了。
【浙江乐清市第二中学】
●点评
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奇怪的小镇,这里的人们喜欢一成不变,他们对任何改变都如临大敌,觉得那是难以饶恕的错误,包括出了“差错”的烘焙师自己。烘焙师的老师虽然启迪了烘焙师,让她接受了改变并不等于差错这一观点,但故事结尾并未写小镇人们后来的真实反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接受差错所带来的改变,在这个荒诞的故事背景下,的确是很难的,这则故有着极深刻的现实意义,留给读者深刻的反思。
犯 错
◎王丁弘
古往今来,犯错一直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问题。先有孔圣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又有廉颇嫉妒蔺相如完璧归赵,两虎相斗。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事实上,即便是圣贤,也难免有出错的时候。
为什么会犯错呢?在我看来,人生就像一条漫漫长路,每一次选择都像是站在错综交横的路口,前路未知,我们完全看不到路的尽头是什么,因此有人会在途中被荆棘刺得遍体鳞伤,有人在选择的路上误入歧途。
大多数人害怕犯错,害怕因为错误而需承担的种种责任与压力。所谓“过错”,其实是“错”的人从千帆而过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从而为下个路口“对”的选择作好铺垫。
经历“错”的过程是痛苦而煎熬的,是孔子对子羽内疚的心境,或是廉颇了解到蔺相如的广阔胸怀和独特用意后懊悔不已的情感。人们在一番情感挣扎后,了解和体会到了这份酸楚的根源,从而渐渐成长。这时候,“过错”的价值便慢慢体现出来了。
古人言:“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错而能改,善莫大焉。“错”亦能令人成长,而其根本便是要直面自身的“错”。改过之贵,贵在勇气,贵在决心。孔子卸下圣人之冠,接受渔童的质疑和见解,虚心地承认了错误,是作为德高望重之人高尚的觉悟;廉颇负荆请罪,诚心宝贵,更难得的他敢于是正视从前恐惧错误的勇气。先人无不在提醒我们,与曾经的自己和解,继而改错,才是重中之重。
人生犹如千万缕的细线,彼此纠纷缠绕,错误是其中一缕,看起来细小,却十分显眼。有人惧怕错误,殊不知人就是在大大小小的错误中跌跌撞撞地、缓慢地、小心翼翼地成长的。
【浙江乐清市城南中学】
●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小作者却提出了即便是圣贤之人也难免有过错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述到位。孔子和廉颇犯错的事例非常典型,有力地佐证了小作者的论点。而小作者对两位圣贤之人的故事、心理等展开了详细的剖析,有深度地给予读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的启迪。
【黄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