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放
茅盾说过,“只有对于最后胜利有确信,而又能够正确地估计到当前的困难的,方始能作韧战。”说起韧战,我们会想到文艺作品中百折不挠的革命先辈,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锲而不舍的先进人物,或是未来世界中笃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奋斗者。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韧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航
1.审题立意。本文题以一个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的词——“韧战”为题,乍看起来,立意难度较高,但细看导语提示部分,我们会发现命题的指向性其实很明确。“百折不挠、锲而不舍、风云变化”这些词语中都暗含着“信念”“困境”等意。材料列举了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期内的“韧战”,以及“韧战”精神在不同时期内所发挥的作用,考生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当然,也可从“成长”的角度入手,讲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需要长期积淀方能有所收获的故事,以及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由此切入,作文内容会更真实动人。
2.甄选素材。关于这一文题的素材,我们可从“物”和“人”两个方向来搜寻。就“物”的角度而言,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最终升华到品格精神,如:飞蛾、翠竹、寒梅、秋菊、白杨等。就“人”的角度而言,导语提示了文艺作品中的革命前辈、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笃定从容的奋斗者,如:红军、奥运健儿、登山者、宇航员等,这些人在困境中展现的都是韧战精神。这要求考生平日里多积累素材,在考场上灵活运用,增添作文的鲜活度。
3.语言表达。因为是要表达“韧战”精神,故遣词造句上要昂扬一些,可以运用诸如联想、象征、呼告、排比、反复、想象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增强语言气势,丰富作文内容;也可以在平铺直叙的叙述和描写中积攒力量,但要注意对细节的雕琢。
佳作展示
韧 战
◎陈欣怡
夜幕降临,校园被一片深沉的暮色笼罩,只有教室里的灯光犹如明亮的星辰。教室里,中考倒计牌的数字闪烁着光芒,晕染着“韧战”的光环。
然而,备考压力巨大,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的状态——熬。每天,我都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起床、吃饭、学习、睡觉,高速旋转,连做梦都在筋疲力尽地奔跑。如果每个人的头顶有一个可以显示数字的“能量条”,我的头顶一定会亮起红色警示——“能量即将归零”。一整天下来,学习效率极低,我变得更加焦躁,无法静心学习,甚至脑海中一次次闪过放弃学习的念头。
我麻木地坐在课堂上,老师的声音越来越遥远,黑板上的字越来越模糊。突然,一只飞蛾出现在我眼前,掠过老师的头顶,在空中飞来飞去。它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右,忽而左,它让我从半梦半醒中清醒过来。我凝视着那只飞蛾,发现它对灯光情有独钟,它忽略一切阻碍,只顾围绕灯光盘旋,不管撞到灯罩多少次,跌落多少次,它都重新展翅飞向灯光。我望着它摇摇晃晃的身姿,看着它不屈不挠的样子,眼前俨然浮现出一个无畏的战士正进行着一场“韧战”。
一股抑制不住的羞愧感涌上心头,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在自暴自弃和自欺欺人中挣扎,觉得自己是个愚钝的人,上着普通的学校,即使再努力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便理所当然地放纵自己。然而,眼前这只弱小的飞蛾却勇往直前,朝着光明飞扑而去。哪怕它遭遇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依旧跌倒再爬起来,执着地飞向光明。
我为什么不能呢?此刻,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韧劲儿:学习要有目标,哪怕一天只进步一点点,也要朝着目标坚韧前行,就像那只飞蛾。我不由地攥紧拳头,心里暗暗发誓:“开启我的韧战吧!”环顾四周,我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拿起了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书写着,他们书写的尽是可望见的未来。我也要鼓起勇气,勇往直前,不能落后!
这时,老师注意到我们课堂上的心不在焉,敲了敲黑板,语重心长道:“初三这一年会比较辛苦,但现在所付出的苦将来都会化为光芒,照亮大家前行的道路。没有人生来就拥有好运,你的好运都蕴藏在你坚忍不拔的努力中。”我的脸不由得灼热起来。
下课了,我匆匆赶到老师的办公室,推开门,桌上堆满了试卷,老师正忙着批改。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滋润着我的心。我对老师说:“为了弥补之前荒废的时间,缩小与同学间的差距,我想利用每一刻的时间,向您请教不懂的问题。”老师点头微笑道:“我很欣慰,希望你能坚持。”
我相信,在这场韧战中,坚持与努力终将开启我的梦想之门。
【陕西西安市第五十二中学】
●点评
作文主题明确,通过描述“我”备考的艰辛以及心境的变化,引入了飞蛾的形象,通过与飞蛾的对比,突出了“我”的成长与转变,塑造了“我”战胜困难的韧性和坚持努力的精神形象。全文语言流畅,表达准确,用词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我”的疲惫、挣扎等情绪。结尾给予正面的启示,使整篇作文具有较好的逻辑关系和积极意义。
韧 战
◎惠子涵
又是一次月考,我背着刚讲评完的试卷独行在回家的路上。一路上,大雪纷纷,仿佛要将整片大地吞噬,冰凉的雪花落在我身上,冻住了我的心。我心中焦虑万分,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中考开始倒计时,可我仍在学习上处处碰壁,一时间,我不知是否还要继续这场“战斗”。
我在想,如何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思绪游走间,我寻觅到一个词——“韧战”,我不由得遥想上世纪50年代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慕生忠将军带领着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锹和十字镐挖出了一条通往世界尾脊的道路。
1954年10月,筑路队伍登上了唐古拉山——“鸟都飞不过去的地方”。这里海拔五千多米,空气稀薄,连说话都气喘吁吁,不时还会有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这一切仿佛都在告诉人们:你们不可能在这里修成路。然而,慕将军带领军民们不顾一切地奋战了二十多天,用生命筑出了三十多公里的雪域大道。这条大道是修路军民在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下用汗水和血泪浇筑而成的,可谓是一场“韧战”。
就是凭借着这股韧战精神,慕将军带领着军民们埋头苦干,在雪域冰原中留下坚定的足迹。他们通行了青藏公路的起点格尔木,创造了青藏公路的奇迹。如今,格尔木已成为青海的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成为一条连接山川的“天路”。
回到现实,不知何时雪已经停了,密密的云层中透出一缕阳光,温暖的光线洒在我身上,落在我心里,然后慢慢散开,我心里的坚冰也开始慢慢融化了。
到家后,迷茫和担忧已经全部消散,我心中重新点燃了一团火。再次坐在桌前,怀揣着对慕生忠将军的慕,我挺起胸膛,拿起笔一笔一画地在本子上写下“韧战”二字,然后满怀自信地向书海迈进……
我坚信,只要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千磨万击还坚劲”,就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陕西西安市第五十二中学】
●点评
习作以小作者月考失利的焦虑为引子,引发读者的共鸣,然后通过具体讲述慕生忠将军为修建公路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通过对大雪纷飞和阳光破云的景象的生动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作者的内心变化。结尾,小作者对主题进行了升华,触动人心。
全文结构清晰,情节曲折,语言简洁、准确流畅,富有节奏感。
【陈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