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我轻声喊着它们的名字/黄蒿、野菊、小飞蓬……/还有许多我实在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野花,装扮山野
最后我轻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
(1)请以“喊出 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小诗耐人寻味:即使不起眼的小花,也有自己的名字;即使我们是小花,也能在山坡上尽情开着……它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思路导航
2023年河南中考作文沿袭了近几年来“一个话题(材料)、两种文体”的命题方式,但与往年不同,今年所给的材料是一首现代诗。
1.紧扣教材,品读诗歌。本次作文以诗歌阅读为切口,检测写作能力,有一举两得的功效;同时,本命题也紧扣住九年级上下册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内容,体现出“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命题原则。诗歌阅读是统编版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考生应该学会“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是否达成这一目标,是本次中考作文考查的关键点之一。
2.读懂诗歌,从“我”出发。读懂诗歌是写作文的第一步。题目一“喊出 的名字”属于半命题作文,已知信息“喊出”“名字”来自于材料给出的小诗;隐含信息是“谁”喊出名字、喊出“谁”的名字,这关乎叙述角度和写作内容。毋庸置疑,这里的主语应该是“我”,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写“我”的经历、“我”的见闻、“我”的生活、“我”的感受,体现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为什么要喊出这个名字?喊出这个名字时应带有怎样的情感?这关乎考生对作文立意和选材能力的考察。
3.关注时代,凸显主旨。立足于诗歌来思考,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装扮山野”,“我”是野花中的一朵,“尽情开着”。可见,诗歌的核心意象是“野花”,虽然平凡,却尽情地绽放着生命的华彩。“我”喊出野花的名字,喊出自己的名字,其中包含着赞美、喜爱、崇敬、自信、自豪等情感。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付出着,在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同时,也服务了大众,建设了家乡和国家。题目二是根据材料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命题者给出两个提取观点的方向:“即使不起眼的小花,也有自己的名字”,指向自我价值认同;“即使我们是小花,也能在山坡上尽情开着”,指向自我价值实现。要想写好议论文,首先道理要切实,即切中观点进行逻辑自洽的阐释。其次,事例要层次丰富,即从多个角度或多个层次列举事例,如写“自强不息,成就不凡人生”,便可从国家发展层面和个人成长层面出发,阐释自强的意义;也可从古代到现代列举正反事例进行佐证。
佳作展示
喊出皲裂的名字
◎韦乐辰
西北的荒漠,黄沙漫天,行走其中,时不时就要揉揉眼睛以防沙尘迷眼。又是一阵狂风吹来,身上的衣物随风飘扬,饶是双臂前抵,仍寸步难行……
再抬眼,只见暂停的风沙外俨然有一棵树,一棵孤独的树。皲裂的表皮,佝偻的脊梁,枝梢满是细沙般的黄叶簌簌散落,或许那的确是细沙——它已被细沙覆满。细看,它好像又不那么孤独——树下,一位老人靠树而坐,同树一样,皲裂的皮肤、佝偻的脊梁。他仿佛在与老树说着什么,我想,肯定是写满了沧桑的故事。
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
“您是……”
“胡杨。”
“那这棵树……”
“胡杨。”
我不解,但老人似乎也不想与我多言,转过身去。同行的本地人低声在我耳边说道:“咱们走吧,这个人,我回去再跟你说。”
后来我才知道,这老人是这里的“钉子户”。这里原本要修路,但这棵胡杨挡住了规划路线,开发商想把它砍掉,可老人每次都挡在树前,坚决不让砍。
我更好奇了,再次来到那棵胡杨旁,率先开口:“您好,您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啊?”
那位老人抬起头看看我,却欲言又止。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儿子是一位军人,他与儿子约定好在这棵胡杨树下等他胜利归来。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对他肃然起敬。
自那之后,我时常在那棵胡杨下与他畅谈,谈世界的变化,谈他的曾经……
又是一场沙尘暴,狂风呼啸,沙砾幻化为利刃,砍斫着皮肤,疼得入骨。漫天遍地的黄沙令人不安,刚想加快脚步,却又被风拖住。我极力想找到那棵胡杨,可向前又向前,却始终不见。蓦地,我愣住了——是那位老人,他正抱着一个树桩放声大哭……他用沙哑的喉咙嘶吼着,与风一齐带来无尽的悲伤,无尽的泪从脸上的沟壑中划过又消失。黄沙翻涌着,如阵阵海浪,叫嚣着吞噬一切。满地的胡杨树叶被风卷起,让人心生厌恶。为了金钱,为了利益,那些人竟真的砍倒了这棵胡杨树,砍倒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念想!
老人的嗓子已经嘶哑,无力地跌坐在树桩旁,不断地呢喃着,一如我初见他时那样。此时,我听清了,他不断地念叨着:“胡杨,胡杨,胡杨……”不久后,老人走了,离开了人世。
后来,我听说那条路最终没建成,开发商犯了事,进了监狱。我再次来到那个树桩前,放下一束花,却发现上面歪歪扭扭地刻着一行字——吾儿胡杨之墓。
正欲离开,我突然发现树桩上竟新抽出一只小芽。我很惊喜,却也担忧它活不下去,此时,一滴,两滴……水从天上滴下,我抬起头,喃喃道:下雨了……
【陕西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点评
作文用近似小小说的文体,以第一视角曲折地讲述了一位老人为了守候自己儿子的墓而守护胡杨、拒绝拆迁的故事;并巧妙地设置了儿子的名字也叫“胡杨”。欲扬先抑法的运用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其间插入的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渗透了小作者的情感。故事的最后,让读者在悲伤之余又有无尽的回味。
喊出生命的名字
◎张云琬
寒风刺骨,雪花飘零,我不自觉地裹紧了身上的毛呢大衣,心想:它是否也觉得寒冷呢?我忙加快脚步,来到楼下的一片草地里,拨开厚厚的积雪,认真地搜寻着。
这里曾经生长着一株郁金香,一株无比美丽、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它有着笔直的枝干,翠绿细长的叶片,浅白的花托蔓延向上,然后逐渐变成淡淡的粉色,兴许是哪家小孩买来的种子吧,种在这里就不管了,而它也就这么长着,用尽全力长着。
我一直很喜欢郁金香,所以每次出门,我都会来此赏它一会儿。看着它,我总能想到美好的事物,悲伤、愤怒、委屈、脆弱……全部抛之脑后。
我越发爱惜它,便每天给它浇水,甚至专门买了肥料给它施肥,希望它能陪我久一点、再久一点。我怕雨水打湿了它精致的衣裳,下雨时,便专门为它撑了一把小伞;我怕狂风吹乱了它柔顺的长发,更怕寒冷侵蚀它白皙的皮肤,于是,我为它买了一个玻璃罩子。我曾几度想把它移植回家,却又不舍得破坏它的根,更不愿意看着它因此死去。我放弃了,就这么静静地陪伴它生长。美好的春天过去了,它的生命也随春天而去……我为之伤心落泪,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又是一年春。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它发芽了!没错,我反复确认过,是郁金香的小芽!我蹲在地上,感叹它生命的顽强,这株小小的郁金香,挺过了整个寒冬,又在来年春天发出新芽,这是生命的序幕,是蓬勃的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青春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历奋斗的青春不是完整的青春,就像那株郁金香,历经奋斗,在寒冬中蓄力,在裂痕中重生,必将绽放耀眼的光芒。
我的郁金香,你用坚韧不屈喊出了生命的名字!
【陕西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点评
文中的郁金香以柔弱的身躯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也给了小作者极具震撼的人生启迪,要和郁金香一样,经过寒冬的磨砺,在美好的春天发芽开花,人生必将绽放光芒。作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传达出小作者昂扬向上的青春斗志,读后令人回味。
【杨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