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2024-08-08 00:00:00王建刚
幸福家庭 2024年7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课堂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教师的有效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都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作用,并把握提问的艺术与技巧,以推进课堂教学高效开展。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创新思维,并教会他们用数学思维看待世界和与世界进行交流。鉴于此,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高质量的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原则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思维活跃,自制力较差,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注意,有效的提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专注力保持高度集中,并重点关注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其次,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编写的,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学生需要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和应用新知识。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续的学习会越来越吃力,甚至会出现畏难情绪,这对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均十分不利。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过去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之后,可以让学生回答如何计算包含加减乘除的算式,并让学生说明具体运算步骤,以此了解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评估是否可以进行新课的教学。

再次,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和思维,评估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实施个性化教学。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后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让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

最后,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高效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还需要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主动向学生提问,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质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高效的师生互动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均衡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提问对象时应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倾向于提问那些学习成绩较好、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的学生,而容易忽略反应较慢或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种主观挑选提问对象的方式,不能让教师全面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能对教学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教师要避免这种无效的提问,均衡地选择提问对象,不仅要挑选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挑选那些主观回避问题的学生,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难易适中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适中。教师要明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有效的提问方式之间不是直接的正向关系,即问题难度的增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思维活跃度的提高。同时,教师应该避免选择过于简单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学生过早体验到满足感,不再深入探求知识,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选择的问题难度应该适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基础性问题,以确保全班学生的广泛参与。

(三)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该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不断提高,最终达成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关注问题的难易程度

课堂提问的效果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直接关系。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回答,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觉,让学生误以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而教师也可能因此产生错误的认知,误以为自己的教学效率很高,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四边形”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的提问是“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都相等,对不对?”这类简单且无需思考的问题,学生从教师的语气中就可以判断出问题的答案。这会导致学生都回答正确,显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高,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将问题换为“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让学生按照这个方向思考并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其他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从而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确保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会显著降低问题的价值,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课后进行思考,获得提升。

各种问题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覆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用简单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巩固所学的旧知识点,然后加大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问题的类型和结构

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问题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问题的类型和结构。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他们的课堂行为比低年级学生更加规范,学习习惯也更好。因此,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应该以分析性问题为主。分析性问题是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提问方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是一种高水平的提问方式。此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方式,而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与所学其他四边形的异同是什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严格遵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教师对自身的要求和对学生的期望,是教师最终要实现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提问是最能抓住教学重点的教学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识,促进思维能

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为例。在讲解“认识平方千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列举不同国家的国土面积,向学生展示与平方千米有关的数据,并向学生提问:“听到这些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千米除了用于国土面积,还可以应用于哪些地方。学生在思索过程中,会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果有学生对平方千米的概念仍然不清楚,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他们展示一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同时引导他们把平方千米的概念与所学过的公顷、平方米的概念进行联系,并让学生思考“边长为几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千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提出各种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和大小,并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

(四)设计生活化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而言,相较于对想象事物的理解,他们对具体事物的理解更为深入和透彻。教师在课堂开始前设计的问题应该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场景,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场景中思考。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可以提问:“有一位阿姨准备在学校开一间零食铺,想对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请大家思考问卷调查的内容应该是什么?”该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听闻“零食铺”这一词汇时,往往会被其吸引,进而激发出浓厚的探究欲望。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能够轻松回答,即问卷调查的核心内容在于了解学生们最希望购买的零食种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顺利引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什么是统计,以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揣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有怎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从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出发设计问题,能够充分发挥问题的价值,同时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学习抽象的知识。

(五)教师提问的技巧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方式。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技巧的数学提问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多方面思考,不仅要考虑问题本身与教学知识的关联程度,还要考虑问题的提问方式,避免出现过于简单、存在歧义或语

义模糊等问题,以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常常会说“这个问题对不对?”“这样的解决方式好不好?”学生针对这类不用深入思考的问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就能找出答案,这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并无益处。对此,教师应该改进提问方式,多用“为什么”等开放性用语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启发学生

的思维。

其次,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使用数学语言,少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平行与垂直”时,教师不应该在提问时说“图中这两条线段有没有挨上?”而应该说“图中两条线段是否相交?相交的角度是多少?”教师使用专业用语提问,不仅能规范自己的表达,还有助于学生进行规范化学习,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课堂的提问节奏,应该避免在同一时间段内连续密集地提出问题,应该结合课堂的不同教学阶段和讲授的知识点,合理确定提问的频率,以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和课堂节奏的流畅性。通过运用此种方式,教师能够让学生对课堂保持较高的吸引力和新鲜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断探寻问题的答案;在正式授课阶段,教师可以先进行知识的系统讲解,同时让学生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这两种教学方法均能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并激发其积极思考的热情,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确保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产生有效交流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合理把握提问的节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教师的教学进度保持同步。教师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

面发展。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清水县永清镇上邽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