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关键能力。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品德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下面,笔者探索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方法,以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挖掘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品德元素
课堂讲授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前认真备课,全面了解音乐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深入分析和挖掘音乐教材中蕴含的品德元素,在授课时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有些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于显性的德育素材。例如,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歌曲《我们爱老师》和《我们的学校亚克西》都以爱为主题,教师可以结合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及文化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的教育。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我爱中华》和《不忘初心》两首歌曲积极向上、气势豪迈,能令学生感受到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此外,各版本的音乐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要在备课时深入挖掘、发现和理解其中的品德元素,并融入教学过程,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例如,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的主题是“我要做好孩子”,选用的歌曲是《好孩子要诚实》和《小鼓响咚咚》。这两首歌曲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体现教材编写者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重视,教材编写者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在教唱《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让他们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可以教唱歌曲,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犯了错要敢于承认。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第一乐段结尾处的“喵,喵,喵”与第二乐段结尾处的“妙,妙,妙”,让他们理解歌曲内涵,明白“诚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个道理。在教唱《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用恰当的力度和声音表现歌曲乐段结尾处的“咚咚咚”和“懂懂懂”,以表现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传授礼貌之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如,人教版(简谱)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情景剧《三只小猪》,它讲述的是三只小猪用稻草、木头和砖头盖房子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表演童谣和情景剧,引导学生模拟小猪盖房子的声音,并让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在体验中学习,升华思想,明白只要团结一致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人教版(简谱)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说唱歌曲《每天》,是动画片《可可可心一家人》的片头曲。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伴奏音乐,然后让学生跟随音乐按节奏说唱。在学生能够熟练说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在说唱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懂得时间的宝贵,做事情要有规划,要珍惜并合理利用时间。
再如,教科版小学艺术一年级上册校园音乐剧《小熊请客》中第一幕的歌曲名为《到小熊家里去》,这是一首旋律流畅、节奏欢快、充满童趣,带有故事情节的低年级儿童歌曲。该歌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猫、小狗和小鸡到小熊家做客的兴奋与快乐,体现了小动物之间的团结友爱。在演绎音乐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小动物们和睦相处的氛围,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二、借助音乐欣赏进行品德教育
音乐教学中融合或穿插了不少欣赏乐曲的环节。音乐欣赏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听音乐作品,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歌曲或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节拍、风格和曲式等音乐要素,来突出音乐形象,吸引学生进入歌曲或乐曲的意境,全身心投入优美的旋律中,享受快乐,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音乐的熏陶,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爱祖国 我爱家乡”,其中有首歌曲是《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一年级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识正处在萌芽阶段,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在教唱上述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旋律、律动身体的方式感受歌曲,并引导学生大胆演唱歌曲,让他们感受和体验歌曲的美感,萌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爱。这一单元中的歌曲《娃哈哈》表达了儿童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歌声和动作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展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生活的欢乐场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又如,在欣赏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的轻音乐《杜鹃圆舞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歌曲、律动身体、演唱歌曲等多种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欣赏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的歌曲《孙悟空打妖精》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表演、全班合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首歌曲是蓉生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精彩故事改编创作的,其乐调改编自湖北民歌的“吹咚调”和“龙船调”。这首歌曲在教材中的课型为儿童歌舞剧,教师可以融文学、歌曲、戏剧、舞蹈为一体,通过“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跳一跳”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提高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在欣赏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十课的京剧唱段《大吊车真厉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唱、念、做、打等音乐学习活动,让他们了解相关的京剧基本知识,在实践中丰富对京剧的审美体验,同时产生对祖国传统戏曲的热爱之情。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包括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筝曲《渔舟唱晚》和箜篌曲《春江花月夜》。在欣赏上述乐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琴、古筝、箜篌三种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法,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让他们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利用音乐实践活动渗透品德教育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并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歌曲是《好朋友来了》,课型有律动和儿童歌舞表演两种。在有情节的儿童歌舞表演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提高协调沟通能力。在教授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九课音乐幽默小品《木桶有个洞》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然后鼓励他们即兴创编与歌曲情绪一致的歌词,并利用打击乐器即兴伴奏,参与角色表演。在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歌词告诉学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他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又如,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课中包括不同地区的同名歌曲《茉莉花》,课文介绍了民歌在流传和演化过程中因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语言差异等影响,形成了“多彩的乡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歌曲、演唱歌曲、律动身体等音乐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促使他们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四课的歌曲《小熊过桥》以拟人化的手法和活泼、跳跃的旋律,生动地描绘了小熊在过桥时从害怕小竹桥摇晃到战胜自己、勇敢地跑过小竹桥的心理变化过程,旨在教育学生在困难面前应该做个勇敢自信的人。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演唱和创编歌舞剧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涵,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和战胜自己。在演唱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教师领唱、全班齐唱和学生独唱这几种演唱形式,引导学生演唱歌曲。在学生能够自信演唱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演歌舞剧《小熊过桥》,让学生体会实践的乐趣,培养宽容理解和互相尊重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再如,在教唱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的歌曲《十二生肖趣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体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参与演唱、创编等艺术实践活动,积累感性经验,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结语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和驱动下,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品德元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为培养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而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