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实践探索

2024-08-08 00:00:00沈张洁
幸福家庭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师应规则意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揭示出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与培养。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倾听与交谈的机会,鼓励幼儿勇敢地表达并展现自己对规则的理解与认识,以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及其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引导幼儿逐步建立起规则认知的长期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掌握规则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规则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规则,社会才能更加有序、和谐。文章探讨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内涵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引导幼儿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开展系统而科学的规则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步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常而言,新入园的幼儿尚未形成稳固的规则意识,时常会展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在之前的区角活动中,班上有幼儿向笔者反映“天天未按标识整理材料”“芸芸在图书区大声喧哗”“楚楚未将材料放回原位”等问题。对此,笔者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并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明确行为准则,如“玩具应放置在指定位置”“图书区应保持安静”“领取、归还物品需有序排队”等。为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笔者提出问题:“如果阅读区没有规则,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为了验证假设,幼儿经协商后决定共同体验“无规则的阅读区”。在短暂的体验过后,有的幼儿因阅读区内图书摆放杂乱无序、图书封面损坏严重、难以找到心仪的读物而感到不满。同时,由于缺乏规则,很多幼儿争抢坐垫,这导致原本希望安静阅读的幼儿被挤走。这次体验使幼儿深刻认识到规则对于维护秩序、营造和谐环境的重要性。此外,笔者立足于绘本故事,启发幼儿深入思考规则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通过讨论和阅读绘本,幼儿初步理解了规则的本质含义,即规则是集体共同制定并需要大家一致遵守的。同时,他们纷纷选择以绘画的方式,将生活中应遵守的各项规则具象化地呈现出来,如上下楼梯时应遵守的安全秩序规则、收拾玩具时需将玩具摆放整齐的规则等。

二、引导幼儿理解规则意识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

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在各类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并参与讨论、制定规则。同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围绕规则提出疑问和建议,确保其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步适应并遵守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旨在引导他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教师重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和倾听习惯,如学会全神贯注地听他人的讲述,避免随意打断。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遵守基本的活动规则。例如,排队作为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是幼儿遵守规则的重要体现,还对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幼儿在排队过程中能够自觉结伴、相互监督并共同协商制定相关规则,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鼓励他们自主制定、遵守规则,并学会利用规则自主解决冲突,以加深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

另外,时间管理作为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引导幼儿成为时间管理的小能手,教师应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使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墙面上的标识、言语的引导和图画的展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规则内涵。为了加强幼儿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开展“寻找身边的规则”主题活动,鼓励幼儿用心发现身边的规则,并认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幼儿积极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规则知识,相互启发。在思考和探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为其今后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事实上,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始于家庭,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长可以设定简洁明了的行为准则,引导孩子逐步领悟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例如,家长可制定规律作息的要求,规定孩子入睡、起床、进餐及玩耍的时间,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培养自律意识。此外,家长应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使他们能够切身体验到遵守规则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以此激励他们继续遵守规则。

在与幼儿共同制定生活常规与作息制度的基础上,家长不仅要引导幼儿严格遵守规则,还要将规则意识贯彻落实于自身行动之中,而非仅仅停留于口头劝导。需要注意的是,家长需持之以恒,不可时紧时松、半途而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从而使其认真对待并遵守规则。具体而言,要想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家长应采取以下五种方法。

第一,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家长在制定规则时务必让孩子参与其中,并充分考虑实际的生活情形和规则的可执行性。如果规则制定得过于严苛,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二,父母进行榜样示范。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家长的亲身示范至关重要。例如: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不要打人,自己就要避免使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就应自觉放下手机和平板电脑。通过保持言行一致,家长可以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正面影响。

第三,制定的规则要完整,惩罚要明确。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家长应避免单纯地向孩子传达禁止性行为的指令,也不应根据成人的主观意愿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单方面施加的禁止性规定往往表现出抵触和排斥的态度。因此,家长应允许幼儿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并明确说明违反规则后将面临的后果或惩罚措施。例如,如果孩子在使用平板时超出了约定的时间限制,则可以取消其次日使用平板的机会。这有助于孩子理解规则的严肃性,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家长必须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原则,避免出现“言辞严厉,行动疲软”的现象。以孩子边玩边吃饭为例,尽管部分家长多次告诫孩子:“吃饭时务必专心,如果再分心玩耍,我就把饭收了,也不给你任何吃的,你就饿着吧。”然而,他们只是多次发出严厉警告,并未付诸实际行动。即便有时家长真的狠心收走了饭食,但一旦孩子流露出饥饿和可怜的神情,他们又心软地将饭食重新端出。对此,家长应转变教育理念,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原则。

第五,正向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批评虽然能够即时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但难以从根本上引导孩子理解并遵守正确的行为方式。相较之下,正向强化的效果更为持久,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受到赞扬和鼓励。当孩子遵守规则时,家长应当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如:“我注意到你刚才通过沟通的方式解决了玩具争夺的问题,而没有采取暴力,表现十分出色,你是一个懂得遵守社交规则的好孩子。”家长要通过这种方式,将对孩子的态度由“不要做某事”的强制要求转变为对“做了某件事”的正面表扬,从而引导孩子牢记正确的行为模式。

除了家庭和幼儿园,社会环境同样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公共场所,成年人应当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如自觉遵守排队秩序,杜绝随意丢弃垃圾等不良行为。此外,社会各界亦应高度关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工作,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正确的社会行为标准,共同营造一个有益于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良好社会环境。

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独特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规则教育,使幼儿既能享受自由的空间,又能遵守明确的规则。另外,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应协同努力,共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进而培育出具备自律性、文明礼貌及有责任担当的新一代。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海幼儿园)

猜你喜欢
教师应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让规则不规则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