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英语教学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文化意识是英语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体现。基于此,从内涵、重要性和策略三个层面论述如何开展指向文化意识培育的初中英语教学,以期教师能重视文化意识培育,提升文化意识培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
作者简介:邵纪遇(1973—),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少体校。
英语新课标提及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上的多元文化。然而,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仍然将语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语言文化。这阻碍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影响了英语学科的育人效果。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初中英语教师应当清楚地认知文化意识培育的重要性,依托日常教学,采用适宜的方式培育学生文化意识,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目标。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
英语新课标提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有关。其中:文化知识涉及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中外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俗等;文化理解表现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正确认知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意识表现为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能依据目的语文化,自觉进行语言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为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能恰当、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二、文化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
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育学生语言应用能力[1]。
学生要想发展语言应用能力,需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可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知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过程。只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夯实发展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意识,有助于他们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调动兴趣
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是让学生参与中外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在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投入文化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会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进行交流,逐渐变得乐于学英语。
(三)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意识的培育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2]。在学习中外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自觉地使用多种方式探究中国文化,切实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自豪之情。这样一来,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学会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有助于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进行国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体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形成对文化的全面认知,理解、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此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针对一些初中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遭遇失败的问题,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文化意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中外文化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深化对世界的认知,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3]。
三、文化意识培育的策略
基于文化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培育学生文化意识。
(一)强化自身的文化教学意识
文化教学是教师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直接途径。教学意识决定着教学实践。因此,在实施文化教学之前,英语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文化教学意识。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借助网络、专著、教学案例等,学习文化教学、文化意识培育等相关内容,形成文化教学意识。
其次,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外文化内容,由此丰富文化教学经验,提升文化教学意识。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打破教材文本的限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一些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诸如《小王子》《鲁滨逊漂流记》等,鼓励学生自主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使学生在日常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外国的传统文化。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学习指导,促使学生深化认知。
(二)构建课程开设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影响文化意识培育的关键因素。在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构建适合开设英语课程的文化环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校园里学习时,学生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当善于应用校园里的资源,诸如校园广播、校园公告栏、校园宣传册、校园门户网站等,用英语呈现各种各样的中外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听、看、读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对比中外文化,发现其中的差异,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2.构建课堂文化环境
课堂文化环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语言、现代信息技术等创设出的蕴含积极情感的环境[4]。在课堂文化环境中,学生可以主动走进英语课堂,了解富有趣味的文化内容,产生文化学习
兴趣。
例如,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 5“Let's celebrate!”
Reading部分的文本讲述了有关万圣节的内容。万圣节是引导学生了解外国传统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入手点。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多样的活动初步了解了万圣节,并且部分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借助网络、电视剧等认知了万圣节,因此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外国欢度万圣节的画面,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有关的三个问题:“When is Halloween?”“How do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What does Wendy think of Halloween?”。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回顾文本内容,从而进一步把握文本结构,理解文本内容,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用“Thanks for telling me about Halloween”等句子来引发学生对万圣节的讨论,驱动学生迁移认知,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
(三)挖掘丰富的文化教学内容
文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依据。英语新课标提倡“用教材教”。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深入剖析英语教材,依据其中的文化因素,借助教辅资料、网络、报刊等挖掘丰富的文化教学内容,以便灵活地实施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 3“Welcome to Sunshine Town!”Reading部分的文本介绍了阳光镇多个方面的信息,展现了当地的环境和设施等。该文本重在引导学生借助生活方式感知地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搜集有关唐人街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特点,感受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的特色,探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如此可以在英语课堂上丰富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其文化内涵,学会尊重文化差异。
(四)优化课内外文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对文化意识培育效果起着重要影响。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利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述文化内容,这使得学生缺乏文化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记忆文化内容,对他们文化意识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英语新课标则要求教师优化课内外文化教学手段,尤其要善用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发展文化
意识。
1.在课内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
初中生大都可以在观察、分析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教师在课内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以形象思维形成对文化的认知。
如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的寓意有所不同。由于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译林版九年级上册Unit 2“Colours”前,教师可以以各种颜色为入手点,以具体情境为依托,精心地制作相关的微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微课,引导学生探究不同颜色在不同国家代表的含义。基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可以简要讲述其背后蕴含的不同文化。这样,学生可以学会从文化角度来探究英语语言知识,从而提升文化意识。
2.在课外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
许多初中生喜欢看电视剧。为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优质的英文电视剧、电影,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观看,并在观看的过程中围绕具体的场景联想中国的相关文化,发现中外文化的差异,丰富文化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线观看《走遍美国》。这部电视剧有利于学生了解美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积累语言应用经验,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线观看《音乐之声》《狮子王》《公主日记》等电影,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知识,感受其他国家的
文化。
(五)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可以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不利于学生发展文化意识[5]。英语新课标则提倡开展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鉴于此,教师应当利用文化教学的契机,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培育学生文化意识。
例如,在学生学习“Let's celebrate!”Reading部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根据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文化类的问题,如“Why do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What is the origin of Halloween?”等,借此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文化学习情况。在发现学生的文化认知方面的问题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促使学生对文化形成正确认知。由于万圣节与中元节相似,因此教师可以围绕中元节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元节的习俗、由来等,探究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中元节与万圣节进行对比。经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与外国在节日方面的文化差异。在课后,教师可以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以万圣节和中元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为要点,设计绘制类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文字+图画”的形式来展现万圣节和中元节的异同,借此检验学生的文化学习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意识的培育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语言知识,发展文化意识,也可以改进传统的英语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推动英语教学有效发展。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育,从教学意识、文化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入手开展英语教学,将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融合,切实发挥文化意识培育的价值,助推英语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卢祖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2(25):31-33.
[2] 陈素香.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探究[J].校园英语,2022(30):73-75.
[3] 管晓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文化意识的培养探析[N].科学导报,2022-06-28(3).
[4] 黄鸳鸯.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校园英语,2021(52):116-117.
[5] 姚冬玉.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1(30):45-46.